×

三杰 潮州 宋末

“宋末三杰” 与潮州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9 12:42:02 浏览2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潮州牌坊街“十相留声坊”。肖燕菁 摄

凤凰镇下埔村文山学校内文天祥公像。 肖燕菁 摄

展开全文

潮州西湖公园文山亭内石碑。 南方日报记者 李雨蔚 摄

在潮州牌坊街,最南边的一座牌坊是“十相留声坊”。这座建于明朝嘉靖年间的古老牌坊上,篆刻着常衮、李宗闵、杨嗣复、李德裕、陈尧佐、赵鼎、吴潜、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10位宰相的名字。其中,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因拼死抵抗元兵、保留民族尊严而被称为“宋末三杰”。

陆秀夫、文天祥、张世杰并非潮州人,但他们生命最后浓墨重彩的一笔,皆与潮州有关;他们的嫡系后代,也都在潮州。不仅如此,经后代传播,“宋末三杰”的忠义文化与潮州文化相融,成为潮州优秀文化传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字:李雨蔚 策划:苏仕日 统筹:杨可

追溯

“宋末三杰”在潮州

“宋末三杰与潮州”,是“金山观潮 大家读城”其中一场文化沙龙聚焦的主题。在潮州市政协原副主席、市关工委主任陈耿之,潮州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陆秀夫研究会顾问唐学武,潮州文化研究中心学术研究科科长、中国韩愈研究会理事张家庆,韩山师范学院教授、潮州文天祥文化研究会副会长石中坚等主讲嘉宾的讲述中,“宋末三杰”与潮州的故事缓缓展开——

“宋末三杰”到达潮州时,当时的南宋王朝犹如一个行将就木的老人,回天乏术。

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4月,11岁的宋端宗赵昰病亡,年仅8岁的赵昺继位,改元祥兴。同年8月,加封文天祥为少保信国公,并象征性地拨银三百两犒劳军队,要求文天祥在陆上坚持抗击元兵,收复失地。文天祥为响应朝廷号召,于同年11月带兵进入潮州。

潮州,具山海之险、江海联通。当时的礼部侍郎邓光荐在为文天祥所著的《丞相传》里记载,文天祥是想凭潮州“山海之险,以立根本”,即建立中兴根据地。文天祥进入潮州前奏请朝廷在潮州、梅州、循州三地重新安置行政长官。可见文天祥曾对屯兵潮州是抱有希望的,这也为潮州延续其忠义风骨奠定了基础。

在文天祥到来的前两年,陆秀夫其实已经来过潮州。

景炎元年(公元1276年),陆秀夫遭陈宜中陷谪,被贬官为民,当时陆秀夫兄陆清夫为潮州盐场管勾,遂陆秀夫来投兄处,居辟望港口(今澄海)。

《澄海县志》载陆秀夫:“林泉之下,皇皇国事。”虽含冤被贬,陆秀夫心中却也从未停止家国忧思。在潮州,他建学馆,设练兵场,招收学生学文习武,一心记挂前线战事,组建民间抗元队伍,为日后保家卫国备好武装力量;教化民众,晓以忠义,到南澳等察视掌握地形,以备谋事之用;聚集人才、物资,以备军需。陆秀夫自景炎元年五月被贬潮州辟望,至景炎二年十月奉召回朝,虽谪居潮州仅一年六个月,却为潮州留下了很多精神和物质财富。至今澄海仍保留有陆秀夫当年的住地陆厝围,并建有秀夫亭和纪念陆秀夫祠堂。

《潮州志》《大埔县志》等地方文献曾记载张世杰到潮州招揽义军的过程。在饶平尖峰山下百丈埔,爱国诗人丘逢甲曾留下“异代双忠更张许,男儿千古逊英雄”的诗句,所称颂的正是张世杰和潮州义军领袖许夫人的光辉事迹。

当年,张世杰率领3万名淮兵在镇江焦山与元军激战,伤亡达2.3万多人但无一投降。退守福建后,张世杰率淮兵讨伐降元泉州招抚使蒲寿庚,因兵力不足,于是召集当地义军领袖许夫人、陈吊眼率义军参加围攻蒲寿庚,不料元将唆都来援,又接报元将刘深进袭浅湾,张世杰只得撤兵解围,迅速率水师护卫宋室。许夫人及陈吊眼的义军在饶平百丈埔阻击元军,双方在百丈埔激战,许夫人所部2000名义军大部分战死,她本人投井殉国。

祥兴二年(公元1279年)2月,时间来到南宋王朝的终笔处。宋元两军在新会崖山海面决战,元军切断宋军淡水汲道、粮道,南北夹攻。张世杰虽多次督军冲杀,终难挽回危局,宋军大败。

那一战,文天祥被俘,由海丰压往崖山,张弘范企图利用文天样劝降,逼文天祥给还在拼死抵抗的张世杰写劝降信。文天样挥笔,写下“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那一战,左丞相陆秀夫见局势无可挽回,又恐少帝被俘受辱,在全家投海之后毅然背负9岁少帝跳海殉国。正是“一代君臣同死节,万年日月共争光”。

那一战,张世杰随战船驶到平章港时,飓风骤起。他下令全体将士上岸避风,自己挺立于战船甲板上,感叹道:“我能为大宋做的,都已尽心尽力做了。如若天意亡宋,就吹翻我的船。”结果,战船倾覆。

一代英雄慷慨悲歌,皆随着风雨飘摇的南宋陨落在狂风巨浪之中。

传承

崇尚忠义的文化自觉

历史的尘烟散去,忠义的火种却得以保留。

从潮州市区出发驱车30分钟,便可到达湘桥区磷溪镇枫塘山麓,青山绿水间,庄严肃穆的宋左丞相陆秀夫陵园就坐落于此。走过陵园石坊循着山道前行,依次可见当地陆氏宗亲为纪念先祖所建的碑记亭、忠贞亭、文昌亭,登上山坡只见“宋丞相忠贞陆公之墓”背枕峰峦、面眺青苍,视野豁然开朗。

“潮汕陆氏后裔自明清以来,都有祭拜陆秀夫的活动。”潮州市陆秀夫历史文化研究会秘书长陆海扬说。每年在潮州市英山村枫塘山陆秀夫陵园和南澳岛青澳村南山陆秀夫陵园会有陆氏宗亲牵头举行春冬两祭活动,对陆秀夫举行祭拜仪式,就在几天前这里刚举办了今年的春祭活动。

“南澳青澳村南山陆秀夫陵园,是陆秀夫为国负帝投海后,潮州路总管丁聚在南澳青澳海边,将陆秀夫母亲及次子九郎合葬于一处,称‘宋忠臣左丞相陆公之墓’,寓意英雄魂兮归来家人团圆。”陆海扬讲述了陆秀夫在潮汕两处陵园的渊源。而潮州陵园,是明正德年间,潮州知府张景阳为陆秀夫所建的“衣冠墓”,2003年于英山村选址重修,近年来陆续增添各类设施,目前已是潮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先贤的魅力深深影响着潮州这座英雄之城,潮州对于“宋末三杰”的崇拜,从他们进入潮州那一刻起,“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气魄便根植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

“宋末三杰”中,文天祥忠义之名最著,获国家崇祀亦最早,如今的潮汕地区,也有多处纪念文天祥的胜迹。

潮州凤凰山下埔村,是文氏后人聚集地之一。在这里,传唱着一首由文天祥典故改编的歌曲“正气歌”。“作为文天祥后人,从小到大长辈都会经常以文天祥为例,教导做人要忠、孝、仁。”潮州市文天祥研究会会长文南生说。20世纪90年代,这里原本的下埔小学改以文天祥的号“文山”为名,更名为文山学校。在文山学校,朗诵和传唱文天祥的正气歌是学生的必修课,校内还立有文天祥的塑像。

除了牌坊街的“十相留声坊”,潮汕地区“宋末三杰”的痕迹还有很多。潮州西湖公园内的文山亭里,过往路人在休息时刻会阅读亭内碑文;韩山师范学院西区,陆公祠遗址“孤忠大节”题刻及《宋陆丞相祠碑文》陪伴着莘莘学子;南澳岛城隍庙左侧建有“陆、张二忠祠”;潮南田心造有岭南唯一一座天台古庙,庙中亦有文天祥、陆秀夫像。

在潮阳海门莲花峰有块刻有“终南”二字的石头,这块石头的由来,也与文天祥有关。相传文天祥在此地时,从莲花峰遥望帝舟,心情十分焦灼,于是在峰下的一块石头上仗剑刻下“终南”二字,表明其决心。今“终南”石仍存,潮人感文天祥忠义,在海门建立忠贤祠以纪念,潮阳东山亦建有奉祀文天祥的大忠祠。

除去保留古迹、建庙立碑,在潮汕地区也有不少纪念“宋末三杰”的活动。潮阳区谷饶镇的“宋大元帅巡游”活动正是为纪念文天祥及牺牲的南宋将士而举办的仪式,由已有600多年历史的谷饶祭社演变而来。每逢巡游活动来临,村民会早早准备好祭拜需要的物品,如印着“浩气长存”“威灵显赫”字样的红桃粿,去往祭拜地点纪念文天祥。仪式完成后,村民还会穿街走巷举行民间艺术大巡演。

活化

“三杰精神”融入“山水宋城”

宋井,是如今南澳岛上的一处不太起眼的景点。

细看之后,却令人大吃一惊——这口井,是“宋末三杰”之二的陆秀夫和张世杰,拥护残喘的南宋朝廷在此避难时所掘,是一个朝廷的命脉所系。

尤其令人惊异的是,宋井离海水咫尺之近却可掘得淡水,而千年过后井水依然甘甜,秋毫不为海水所犯。“宋末三杰”为气节而死,重于泰山。他们的气节如同宋井一般,仍然根植潮州,并在此发扬光大。

在潮州打造“山水宋城”的地方发展战略中,“山水宋城”要融入历史文化、生态文化等,而“三杰文化”正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三杰文化”融入“山水宋城”的打造,既丰富潮州文化内涵,又能为潮州高品质城市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那么,激励一代代人的“三杰精神”,究竟在当代如何活化?

“‘三杰文化’是值得我们自豪的优秀文化传统。”在石中坚看来,创新是活化优秀传统文化的必由之路,需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守正创新,在创新性转化中活化“三杰文化”,赋予“三杰文化”以新时代的意义以及内涵,让“三杰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中,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

石中坚表示,一方面要深入挖掘“三杰文化”内涵,使“三杰精神”成为潮州文化品牌,全方位丰富市民的精神生活。另一方面,要加强“三杰文化”的研究,探索“三杰文化”的深刻内涵,将其放在地方经济文化发展的高度上,让“三杰文化”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助力地方经济文化发展。

陈耿之建议,要从三个方面对“三杰精神”进行传承:要继承和弘扬文天祥舍生取义的精神;要继承和弘扬文天祥勇毅担当、不屈不挠的精神;要继承和弘扬文天祥仁爱孝悌、正气传家的精神。

“忠义崇祀的主体一般都是地方政府与士人群体,潮州尊崇忠义之始亦不例外。”韩山师范学院历史系副教授熊燕军说,以“宋末三杰”为代表的英雄许多已经从忠烈先贤演变成社神,甚至成为游神赛会的主角,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熊燕军表示,当代传承好“三杰精神”的重点,在于更加深入地研究辩证分析,取其精华摈弃糟粕,挖掘、重释“三杰精神”在新时代的内涵。同时,还要做好与“三杰精神”相关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依托相关遗址建立纪念场馆,将其打造为国民教育基地。宣传方面,不仅需要推动“三杰精神”进学校、进社区,还需要加大对外宣传,进行相关的文旅开发,发展经济的同时展示潮州的精神内核和文化特质。

■延伸

三杰血脉留存潮州

“宋末三杰”正气浩然,而其嫡系血脉都留在了潮州,并在这片沃土上繁衍。

据《玉林文氏族谱·天祥公史传》载,文天祥长子文道生系南宋军机大臣。随父文天祥抗元到潮阳之前,遵照文天祥的吩咐,文道生将妻苏氏、儿子伯平安置于海阳县丰政都大胜村。后因瘟疫,文道生与母亲病故于惠州,年仅十九岁,三年后移柩至大胜村,葬于村后。“文道生遗孤文伯平移居至凤凰山下埔村,娶妻后生有六子,其后代至今有一万多人。”陈耿之介绍。

根据现在凤凰山下埔村正气堂(文天祥后裔建立祠堂)中,墙上的石碑记载,文天祥原有两个儿子,次子佛生在战乱中走失;六个女儿定娘、柳娘、环娘、监娘、奉娘、寿娘,在战争中,先后失去四个,剩下的两个女儿被元兵俘虏,而后文天祥将其弟文壁的儿子文升收为继子。潮州民间还传说,文天祥有一在战场上逃脱的女儿成为潮州市文祠镇文姓的开村祖婆。如今在文祠镇的文氏聚集在李工坑村的葵埕自然村,他们也认定自己是文天祥后代,并遵照凤凰文氏字辈诗来取名,现已传至第25代。

“淮阴人龚开《宋·陆君实传》记载,陆秀夫全家蹈海,但我认为陆秀夫是有后裔的。”唐学武说。

在唐学武看来,一方面,吉安永丰知县沈俨《宋·陆丞相世系考》载:“公全家俱赴海,惟长子繇,以好渔猎放迹海岛,居潮奉太夫人……繇生三子,曰海,曰道,曰浩。”康熙年间潮州海阳知县颜敏《重修陆氏家谱跋》中记载:“丞相阖门殉节,仅存长公一脉,滨危出险,旋分三脉,流传及今,凡数百余家口。”明潮州知府郭子章《陆丞相墓辨》载:“陆氏家故,赵氏与二子留潮、未与崖山之难;从公崖山者,系妾倪氏及幼子也。”

另一方面,明潮州知府郭子章《陆丞相墓辨》载:陆氏家故,赵氏与二子留潮、未与崖山之难;从公崖山者,系妾倪氏及幼子也。并且陆秀夫投海后,丁聚在南澳为陆公建墓是纪念陆秀夫,实是陆秀夫之母墓,其子九郎附于祖母之侧,孙伴祖墓。陆秀夫在潮州后人开枝散叶,族众甚蕃。其后代最负盛名者是明中叶潮州隐士陆竹溪,陆竹溪殁后葬于先祖陆秀夫之墓旁,今仍可见。

“张世杰后裔在潮州繁衍发展的史实罕为人知。这既是张氏家风和家族文化传统使然,也是在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所造成的。”张家庆在谈到潮州张姓氏族渊源时介绍,元朝丞相伯颜奏请尽杀五姓汉人,因此在元朝统治时期,张氏族人不得不隐名埋姓以逃避追杀,采取多立门户、分散而居的策略。

据清代编修的《官路张氏族谱》记载,张世杰在护驾过程中,曾留家属居福建漳州云霄埔尾乡,由儿子思隐守家。张思隐曾任海丰县尹。因大宋陷落,张思隐避居惠来龙江市尾乡,他育有三子,长子朝阳创潮阳港头乡,次子陇阳创海阳庵埠官路乡,三子清河则跟随在他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