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为大家整理了诸葛亮《出师表》全文语译、重点注释、主旨、段落大意、文章特色及修辞手法等范文分析,一文看清文章温习重点!
01 全文语译
原文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译文
先帝开创的大业未完成一半却中途去世了。现在天下分为三国,益州地区民力匮乏,这确实是国家危急存亡的时期啊。不过宫廷里侍从护卫的官员不懈怠,战场上忠诚有志的将士们奋不顾身,大概是他们追念先帝对他们的特别的知遇之恩(作战的原因),想要报答在陛下您身上。(陛下)你实在应该扩大圣明的听闻,来发扬光大先帝遗留下来的美德,振奋有远大志向的人的志气,不应当随便看轻自己,说不恰当的话,以致于堵塞人们忠心地进行规劝的言路。
原文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译文
皇宫中和朝廷里的大臣,本来都是一个整体,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有所不同。如果有做奸邪事情,犯科条法令和忠心做善事的人,应当交给主管的官,判定他们受罚或者受赏,来显示陛下公正严明的治理,而不应当有偏袒和私心,使宫内和朝廷奖罚方法不同。
原文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译文
展开全文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这些都是善良诚实的人,他们的志向和心思忠诚无二,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辅佐陛下。我认为(所有的)宫中的事情,无论事情大小,都拿来跟他们商量,这样以后再去实施,一定能够弥补缺点和疏漏之处,可以获得很多的好处。
原文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译文
将军向宠,性格和品行善良公正,精通军事,从前任用时,先帝称赞说他有才干,因此大家评议举荐他做中部督。我认为军队中的事情,都拿来跟他商讨,就一定能使军队团结一心,好的差的各自找到他们的位置。
原文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译文
亲近贤臣,疏远小人,这是西汉之所以兴隆的原因;亲近小人,疏远贤臣,这是东汉之所以衰败的原因。先帝在世的时候,每逢跟我谈论这些事情,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做法感到叹息痛心遗憾的。侍中、尚书、长史、参军,这些人都是忠贞诚实、能够以死报国的忠臣,希望陛下亲近他们,信任他们,那么汉朝的兴隆就指日可待了。
原文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茍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译文
我本来是平民,在南阳务农亲耕,在乱世中茍且保全性命,不奢求在诸侯之中出名。先帝不因为我身份卑微,见识短浅,降低身份委屈自己,三次去我的茅庐拜访我,征询我对时局大事的意见,我因此十分感动,就答应为先帝奔走效劳。后来遇到兵败,在兵败的时候接受任务,在危机患难之间奉行使命,那时以来已经有二十一年了。
原文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译文
先帝知道我做事小心谨慎,所以临终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接受遗命以来,我早晚忧愁叹息,只怕先帝托付给我的大任不能实现,以致损伤先帝的知人之明,所以我五月渡过泸水,深入到人烟稀少的地方。现在南方已经平定,兵员装备已经充足,应当激励、率领全军将士向北方进军,平定中原,希望用尽我平庸的才能,铲除奸邪凶恶的敌人,恢复汉朝的基业,回到旧日的国都。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且尽忠陛下的职责本分。至于处理事务,斟酌情理,有所兴革,毫无保留地进献忠诚的建议,那就是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责任了。
原文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译文
希望陛下能够把讨伐曹魏,兴复汉室的任务托付给我,如果没有成功,就惩治我的罪过,(从而)用来告慰先帝的在天之灵。如果没有振兴圣德的建议,就责罚郭攸之、费祎、董允等人的怠慢,来揭示他们的过失;陛下也应自行谋划,征求、询问治国的好道理,采纳正确的言论,深切追念先帝临终留下的教诲。我感激不尽。
原文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译文
今天(我)将要告别陛下远行了,面对这份奏表禁不住热泪纵横,也不知说了些什么。
02 重点注释
重点注释
一词多义
另外「以」字有较多意思:
1.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介词,把)
2. 先帝不以臣卑鄙。(因为)
3. 以光先帝遗德。(连词,来)
4. 以塞忠谏之路也。(以致于)
5. 受命以来。(表限定)
6. 是以众议举宠为督(因为)
7. 咨臣以当世之事(用)
8.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因为/用来)
03 主旨及文段大意
主旨
首先说明出师的原因:报先帝(刘备)知遇之恩;当时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应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兴复汉室。此外,恳请后主接受劝告:诸葛亮在出师北伐之前,对人事作一番安排,并忠告后主如何处理国事,要注意「亲贤臣,还小人」,广纳谏言,赏罚分明。
文段大意
全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本文可分为三部分,具体地说:
第一部分(第1至5段):作者以敏锐的政治洞察力,分析了当前形势,提出了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的主见。此部分是寓情于议,在谈论形势、任务、治国方针和历史经验之中,贯穿着一条明显的抒情线索,就是希望后主刘禅能够继承先帝遗志,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因此一开始就提到「先帝创业」,接着依次说先帝对贤臣的「殊遇」、「简拔」贤臣的标准和论史时的“叹息痛恨”,既表达了对先帝的崇拜、爱戴之情,又有激发刘禅效法先人的作用。
第二部分(第6至7段):追忆经历,忠刘氏,兴师北伐表心愿。此部分是寓情于事,在叙述作者本人身世、追随先帝创业经过和“受命以来”的工作的同时,抒发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表达了效忠刘备父子的心愿。
第三部分(第8至9段):总结全文,提出要求,归结责任。「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这句话辞情恳切,更足以催人泪下,是诸葛亮感恩图报心情的集中表现。
04 文章特点
对偶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错综
使本来整齐的表达形式变得错落有致、参差不齐,文章因而不致呆板,反而灵活多变。例子如下:「陟罚臧否」「志虑忠纯」「裨补阙漏」「性行淑均」
借代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以「秋」这个丰收季节借代所有关键时刻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以平民身穿的「布衣」借代平民
顶真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
05 举例问答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多次提及与「先帝」的关系,目的是甚么?(4分)
答:由于诸葛亮是以臣下的身份向后主上表,有些话不便直说,只好举先帝的遗德、遗诏,以启导和激励后主。(2分)此外,诸葛亮在文中曾流露自己感激对先帝的知遇之恩,欲报于后主的忠心报国之情,让后主读来受到感动,并期望可以借先帝之名收劝谏之效。(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