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在《元日》中提到:“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虽然是宋朝时期一位著名的政治家,但是却是一个特别会过日子的男人。每当过春节的时候,王安石多半会吟诗几首,也就是作作对联,非常有闲情雅致。所以在宋朝诗篇当中,大家会发现王安石赞颂春节的诗词特别多。
但是一提到春节,大家会发现贴对联基本上已经成为了传统习俗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对联并不仅仅只是彰显中国传统文化节日的符号,其实对联也可以代表一种文化表现形式。就比如说在很多影视剧当中,大家会发现有很多才子佳人喜欢在特殊氛围下吟诗作对,这变成了一种文人墨客特别喜欢的一种场景。
而对联的历史在我国也算是渊源流长,比如说公元220年到公元280年是我国东汉到西晋之间的一个历史时期,也就是人们经常所提到的三国时期。1978年我国考古学家在江西出土的孙权古墓中找到了相关文物,验证了三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对联。
然后再到公元907年到公元979年之间,是我国五代十国时间段,在这一时间段内,对联文化已经到达了一个鼎盛的状态。很多文人墨客就会在普通生活中,经常以对对联的方式切磋对方的文化水准。然后再到明清时期,贴对联已经成为了当时社会习俗文化的主要符号之一。
展开全文
在众多的对联文化当中,有一对联非常有趣。就是乾隆皇帝曾出过的:“一日为日,二日为昌,三日为晶”。这看上去好像有一丝简单,因为中国有很多文字都是叠加字的字形。比如说木头的木、林子的林,以及钱学森的森。这三个字似乎可以对得上这一上联,但是转过头来一想,大家可能会发现对不上。
因为上联已经明确地提到了数量代词一二三,如果在对下联的时候依然提到了一二三的话,那么很明显上下联对应起来就会有一些绕口,明显没有那种文化畅通的感觉。就在众人觉得这对联很难的时候,大才子纪晓岚给出了下联的回应:“七人为化,八人为仈,九人为仇”。
如此一来,上下两联对仗工整,词义并不拘泥于一格,给人感觉十分灵动且完整。其实在现代生活中,人们也可以偶尔尝试着去做一做对对联的游戏。因为在对对联的过程中,人们的大脑思维被调动起来,运用到了自己所学的知识的同时,也考验了自己的反应能力和思维的发散能力。
对联虽然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之一,可大家又不得不承认:现在对对联的事情好像已经成为了商人该考虑的事情,因为商人要在春节的时候去卖对联。所以商人才会在网络中摘抄一些传统对联的作品。随着时代的流逝,人们会发现对联文化已经在现代生活中慢慢被人们给遗忘了,这其实是一种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