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六进制 规模化 基础教育 服务商 信息化

36氪项目报道|教育信息化SaaS服务商「十六进制」,以教学资产规模化实现基础教育公平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9 01:46:03 浏览3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教育回归校园的呼声,在中国已经呐喊了二十年。

这个听来有些戏谑的言论,讽刺的却是市场风向主导下的一场破坏公平的狂欢。如今,在线教育的沉船让受挫的资本对整个教育领域避之不及,教育巨头纷纷向职业教育、体育教育等其他细分赛道转型,但在最核心的基础教育上,即使疫情已经倒逼着教育信息化的市场认知来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阵痛之下,也早已是人迹罕至。

这边是整个行业仍在不断闯关试探,硬币的另一面,则是浴火重生的基础教育资源回流。双减再加强,网课潮的长期影响,更迫切的教学任务和创新压力,正在让公立学校成为下一个被企业服务的光环笼罩上的实体。教育服务,迎来了结构性的机会。

教育部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小初高阶段学校数量达22.18万、教师数量达1260万、在校学生数量达1.84亿。此外,国家GDP的4%投入教育,其中8%投入信息化。2021年,国家信息化经费投入3600亿,其中,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达1634亿,同比增长9.1%,市场规模有望在2026年达到5600亿元。未来,随着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走向“应用驱动,融合创新”的内涵式发展阶段,经费规模与财政经费增速也将保持相同步调,实现稳定增长。

由此可见,尽管教育信息化的慢周期一直让资本保持着观望态度,海浪的后方也仍然寂静,但整个行业实则已经进入了拐点阶段。

“即使是在教培占据了上风的那几年,我们也始终相信,优质教育早晚会回归校园的。”

教育信息化服务商「十六进制」创始人兼董事长刘丹峰告诉36氪,体制内学校(以公立学校为主,也包括参加中高考的私立学校,有别于国际学校等)教育质量的提高面临着很大的困难,学生和家长在当前情况下更加的茫然和焦虑,这是一个信息化并不成熟的领域,也是一个在新鲜事物面前“似乎很容易出现职业倦怠”的领域。

「十六进制」成立于2016年,致力于通过精准教学、作业管理等数据驱动型专业解决方案,结合AI、大数据技术,打造面向中小学教学的SaaS产品,促进教育优质资源的均衡化及“因材施教”的规模化。

聚焦基础教育,让优质教育回归课堂

2021年,以在线教育为代表的校外教培行业,随着一纸政策的出台轰然倒塌。昔日行业风光之际的价值泡沫让多少创业者乱了阵脚,另外一群人在余温褪去后的从容就显得多么可贵。

把时间拉回十五年前,早在2007年,刘丹峰几乎是与资本嗅觉同期,发现了互联网教育的市场潜力,他带着从微软回来的技术创始团队,想要一举切入高等教育信息化服务的赛道。

“其实在高等教育这方面,我们比慕课做得还早,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发现,很多客户本身就是以做内容为主的,他们用我们工具的最大原因是关注到了数据的价值。”

数据,不但意味着以线上教学平台等为代表的数字化第一步,还包括老师对课件、习题的处理和学生的反馈。数据能够让教学内容变得精准,为教材的改版修订提供支持,数据的当下和未来价值第一次让刘丹峰意识到,教育信息化真正的壁垒在哪里。

“2016年以后,比起做项目,我们更想创造和运营一个平台。更大量级的数据无疑存在于基础教育之中,基础教育也更需要信息化的介入。”

展开全文

因此,当时已经与清华大学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多家头部机构合作完成了教学平台、考试系统等项目开发的「十六进制」,在一个关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课题的契机下,毅然决然转向了基础教育,并且只专注于其核心业务——教学领域。

过去十年,在政策的扶持下,智慧校园已经比昔日的互联网媒介和电子白板、录播教室等硬件设施所想象到的场景,有了更加生动和高效的形态。尽管本该在中国基础教育中占主导地位的校园教育,一度被风起云涌的K12教培逼至“夹缝”,但在优质教育资源和资本热度疯狂“外流”的阵痛之下,聚焦在校园教学信息化的创业公司也在各个赛道步履维艰地坚持。比如最早进入公众视线的考阅系统,通过量化期中期末考试等阶段性数据,尝试还原学生的学习画像,但日常性的割裂仍然存在。

“校园数字化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大到全国性的教育公平,小到很细的教务管理、食堂管理,都是不可缺少的环节。在这之中,我们想做的只有精准教学,因为教学是学校的核心业务。”

刘丹峰直言,只有定位于教学数据,才是抓住了基础教育的根基。这是教育信息化的深水区,也是“老师家长们真正关心的事”。

2016年,「十六进制」回归了研发态,团队在40多所学校驻校研发18个月,每位教研人员平均听课量超过了200节,使得产品功能根植于一线教学的实际需求,从而能够在尽量不改变老师教学习惯、学生纸质答题习惯并减少学生对电子设备依赖性的前提下,实现过程性的教学量化。

其中,过程性数据的采集是解决方案的核心之一。除了进行考、评、测等数据的采集之外,「十六进制」的平台还能够聚焦到课堂教学的不同微环节中,通过分析学情帮助老师给学生制定个性化学习方案,同时完成多方参与的教学过程性评价与管理,并以数据可视化的方式展现过程性数据,为不同层级的教育教学机构提供决策数据支持。

沉淀教育资产,让"因材施教"规模化

2023年,各行各业的想象力已经在围绕着AIGC展开,但无论是人工智能还是数据训练本身,在开源的趋势下,价值源头越来越指向了挖出数据源,从而拿到更多可用的数据。

数据资产来源于业务流程的高度数字化。因此,还原到教学领域,数字化平台只是让教育数据资产反哺教学质量的第一步,从结构化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两个方面入手,更好地去提炼、量化和沉淀出教育数据资产,用来训练AI,辅助定制化教学内容的生成,才会让数字化在教育公平的事业上呈现出更大的可能性。

在数据资产这方面,基础教育显然还是一个闪闪发光尚待发掘的金矿。

说到过去几年中进入校园提供数字化服务的难点,刘丹峰表示,信息化在各行各业取得了蓬勃发展,唯独在教育行业的应用程度相对缓慢。因为整个行业与互联网供应链相对较远,基础教育学校过往对于数字化服务的选择往往更多地是想让“让校园里出现一些摸得到看得见的变化”,而并非综合考虑了一线教师的真实教学需求。

事实上,每所学校、每个校长都有自己的特色教学理念,生源的差异导致了教学的形式和重点不同,大包大揽粗线条的教育信息化产品只能刻板固化老师的教学过程。

近两年来,随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各地教育部门的采购需求已经从过去的硬件投入为主转变为采购软件为主,更加注重选择真正能够常态化应用的教学平台及服务,通过信息技术实现教学数据分析,服务学校、教研人员、老师、学生的日常教学需求,推动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另一方面,“双减”政策的推广下,大量的同质化作业正在成为历史,而定制化作业的实现难度太大,因此如何让作业"以质取胜"也成为了老师的教学难点之一。

“我们并不是在用技术去颠覆教育,反而是出于对传统教育的尊重,用师情和学情来定义我们的信息化应用。”

在这一点上,「十六进制」力求覆盖到整个教学流程的数据互通。从帮助区域、学校打造符合本地学情的课件、教辅题库等数字资源,到备课、课堂授课互动、课堂练测、课后作业、教学反思,再到学生的课后个性化学习等,将每一个教学足迹纳入数字化平台。

同时,在纸质教辅电子化相关的技术和软硬件实施方面,「十六进制」由于有着9年出版社数字化服务的经验,能够很好地维护传统纸质化的教学方法。老师从定制化的区本、校本题库里筛选题目,按需随时打印出纸质作业单,学生做完以后,老师还是像过去一样在纸上判,但判完以后作业可以被扫描采集为过程性数据,在信息化平台中进行分析和留存,让老师第一时间发现当天的作业哪些题的错误率更高以及题目涉及的各个知识点的情况,及时进行课堂精准讲解。

上线四年以来,「十六进制」原创的"靶向作业"教学方法,已经为其触达的学校降低了40%的作业负担。

在中高考体系互不相同的情况下,只有坚持长期主义,把野心放在全国,做到"不吃一个地方的老本",才能让教育优质公平和因材施教更快地实现规模化。目前,经过7年的发展时间,「十六进制」的精准教学云平台已经触达了包括26个省市、197个区县在内的1200多所学校,使之成为了为数不多在中国大多数省级区域拥有服务案例的基础教育教学SaaS服务商。

商业模式方面,区县教育局和学校,根据学生规模和功能需求购买「十六进制」精准教学SaaS服务产品,平均学校客单价在几万到几十万不等。融入核心教学业务的常态化应用使学校师生切实感受到信息化和数据化带来的精准效果,每年客户续签率超过了95%。未来,随着平台沉淀的数据量级不断提高,其社会和经济价值也会进一步体现。

“随着人工智能的出现,教育领域对于新技术的接受度呈现出了两个极端,要么觉得没用,要么觉得它是万能的,可以代替老师和教研体系的。”

刘丹峰坦言,教育信息化的投入与发展具有缓慢性,即使进入数字化阶段,教育也并不像其他的硬科技一样,拥有绚丽的技术,教育必须务实,尤其在双减政策之后,导致资本市场对教育行业望而生畏。

但每一个见证了中国企服成长的人都不难理解,未来基础教育的主流教学方式,一定是人机的融合与协作。教学过程的数字化则是这一切的基础。

“过去十多年,教育信息化还未在深水区改造完成,随着技术和国家战略的推进,这一领域有望在未来2-3年内进入叠加跃进式快速发展的拐点。”

真正的教学工作是平凡而伟大的。如今已经深入一线教学的网课平台和互联网资源帮助老师们在内容上走出了地域的限制,而教学过程的数字化,未来则需要「十六进制」这一类教育技术服务商沉浸在一线教学中内化研讨,以AI和数据的手段,鼓励老师更好地实现因材施教,帮助基础教育更好地评价每一个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