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得 拨浪鼓 土气 咚咚 要命

《拨浪鼓咚咚响》:土气得掉渣,真实得要命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7 15:00:04 浏览3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作者:笛飞

小火慢炖出悲情世界里的一丝光亮。

没有明星、没有名导、没有大制作、没有强宣发,这是被称为「全方位卖相不佳」的电影《拨浪鼓咚咚响》。

这部2月25日上映的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不出意外地叫不上座,但它却曾入围第23届上海国际电影节亚洲新人奖,荣获第十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优秀之作中项目」奖。自上映便有许多圈内人自发宣传,更有观众为其八刷、为其二创。

展开全文

这部融合悬疑、喜剧、公路片等元素的电影作品,火在了大荧幕之外,它如何讲述的这个被贴上「套路化」标签的故事?又缘何打动人?

(友情提示,以下有许多剧透!)

隐秘的悲情

意外开场、闹剧贯穿。

《拨浪鼓咚咚响》披着悬疑和喜剧的外壳,再将悲情色彩隐入其中,两种色彩、一组明暗交织演绎。

《拨浪鼓咚咚响》的公路剧情源于一个意外。

故事发生在2008年的陕北农村,一个名叫毛豆的小孩儿一不小心点燃了苟仁后备箱里的一串鞭炮,噼里啪啦、火光四射中,是狼狈灭火、嗷嗷叫唤的苟仁,和目瞪口呆、不知所措的毛豆。

欢喜冤家就此上线。这个开场你看凄凉悲情吗?

他们看起来鸡飞狗跳、闹闹腾腾。但这意外开场的背后,却隐秘着各自难言的苦难。

毛豆是一个苦苦等待父亲的小男孩,他每天都站在家门口,手里攥着两张满分考卷,紧紧盯着公路上的大巴。只因为奶奶说只要考到两次双百,爸爸就会回家。而他等来的永远只有失望。甚至在奶奶去世后,连监护人都没有了。

另一边名叫苟仁的大叔,是一位卖货郎,他每天开着货车,游走于村庄。驾驶室挂着「拨浪鼓」的他,贩卖的从锅碗瓢盆,到拍老照。外表鲁莽粗糙的他,内心却有难以启齿的伤痛:为了给孩子治病,他花光所有积蓄,妻子也离开了。雪上加霜的是被最好的朋友骗走了孩子的救命钱。儿子去世后,他变得凶恶、冷漠、绝望。他的兜里放着一把刀,像一头野兽一般,一直在寻找机会杀人复仇。

直到两个原本平行的陌生人相遇,因一场闹腾的意外成为了半路父子。充满悲情底色的灵魂,也将经由这场公路之旅,渐次刻画。

公路电影的魅力便在于场景的不断变换,人物境遇的随之演绎。

闹剧,是贯穿在苟仁和毛豆一路向着陌生的目的地进发过程中,最不可忽视的组成——

毛豆和苟仁在郊外上厕所时被一个稻草人吓到,大人伪装强大被击碎,两人软暴露,不再是冤家,也没有了年龄差,只剩下两个倒霉蛋的相互笑闹。

毛豆阻止小偷行窃,却遭到对方报复打击。苟仁原本的胆小退缩,在看到毛豆被打时保护欲倍增,勇敢还击。

在陕北黄土地上开启的一段啼笑皆非又温情脉脉的公路之旅,一次呛声、一拳还手、一次抛锚、一碗泡面、一次滑冰……诙谐的互动不断拉近彼此的距离,更重要的是不断治愈着两人的悲情。

一明一暗的故事线原本都充满悲情,明线是毛豆寻父、苟仁讨债,暗线是苟仁为儿子复仇。

而一件件打打闹闹、意想不到的小事,却不断击中二人内心。让毛豆从蛮横无理,变得开始懂事。而苟仁也从凶神恶煞,有了笑容,少了怨气。

这一路有惊吓也有惊喜,有愤怒亦有温情,而藏在温情背后的悲情,让人看了笑着,却体味到多于直接描绘的切肤心酸。

毛豆烧毁了苟仁的货物,却没有人能给苟仁赔偿,甚至要不到一个说法,「唯一亲我」的毛豆奶奶离世后,他们把毛豆像个物件一样推来推去。

苟仁看似忙碌地四处奔波,但却只能在儿子坟头哭到直不起身,拿出一直在兜里的刀对着空气一通挥舞。

在残酷的现实中,《拨浪鼓咚咚响》挖掘出了独具特色的冷幽默笑点与温情美好的时刻,而藏于背后的一计重击,让人笑着却有了更心酸的体验。

不可否认的是,这部电影的剧情显然有它逃掉的套路化——你看了开头,便猜得到结局。而这或许也是它无法在商业院线大卖的原因之一。

但1号认为,这部电影真正让人可知可感的,不在于一个意想不到的结尾,而在于这一路上点点滴滴,诙谐幽默的表达撕开一个群体真实存在而又沉默隐秘的悲情。

具象的爱意

如果说《隐入尘烟》是在隐忍中喷薄力量,那《拨浪鼓咚咚响》就是以具象的爱意流淌出能量。

一如片名,挂在苟仁驾驶室里、随着旅途颠簸咚咚作响的拨浪鼓,是最有具象意义的物件——首先他是父亲对儿子的思念。

而在途中,拨浪鼓是毛豆与苟仁距离变化的具象见证。行到半路,毛豆一不小心将拨浪鼓弄坏了,而他知道拨浪鼓对苟仁的重要性,恐惧与愧疚让他半路逃跑。当苟仁选择追回毛豆并且原谅了他时,拨浪鼓像一个中间介质,实实在在见证了这对半路父子心灵上的走近。

后来,毛豆用创可贴粘上了拨浪鼓,这一画面代表了毛豆对苟仁分崩离析情感的治愈。而苟仁在最后将拨浪鼓送给毛豆,同样以这一物件的具象传递,彰显出他对离世儿子思念的移情,对毛豆情感上的接纳。

同样传递出具象爱意的,除了毛豆补好拨浪鼓的创可贴,还有苟仁贴在毛豆脸上伤口的创可贴。

那是苟仁对毛豆在为他仗义打架后,发自内心表达的关爱。此时两个人已近乎有了「如父如子」的默契,而这两片创可贴,就是最佳的具象表达。

而创可贴下面的伤疤,不仅是身体的疼痛,更象征着心灵的伤痕。

电影后期,毛豆举着小手和苟仁说:「我原来这里也有一块伤疤,以为自己要死了,最后慢慢就好啦。」孩子一句看似无心的话,却也点明影片主旨,只要抱有希望,伤口会愈合,伤痛会过去。毛豆将苟仁复仇的刀偷偷换掉,也意味着苟仁最终可能会原谅了原以为永远不会原谅的人,也将有机会展开新生活的憧憬。

另一个让观众湿润眼眶的画面,是毛豆坐在苟仁肩膀上看烟花的画面。

为什么是烟花?除了烟花营造出绚烂的氛围感之外,更多的表达是对于毛豆这样的留守儿童而言,比起物质上的贫瘠,更缺乏的是精神上的爱。

当他看着漫天花火,抽泣地问苟仁:「这是不是只给他一个人放的烟花?」而他坐在父亲肩上看烟花的心愿,也最终实现了。

导演白志强在采访中说:「这也是这部电影用小小的善意给生活中的『毛豆们』一些治愈。」

除此之外,影片里的具体意像还有很多:毛豆的试卷、苟仁对钱的态度等。在这部影片中许多具象的爱意流淌之外,导演白志强也透过作品传递出了自己这片土地具象的爱。

《拨浪鼓咚咚响》正是拍摄于他的家乡陕北清涧,这里荒山野岭,黄土地一望无际,由于地理条件、自然生态决定的资源匮乏,使得这里的故事也更多的是苍凉。

白志强带着对家乡的爱和对这片土地上被忽略群体的关注,展开剧本构思。和电影里,苟仁为毛豆奶奶拍遗像一样——没有人关注,他们悄无声息地来了又去,而这部电影,是导演作为其中一份子,为这片土地留下影像,替世界记住它们的样子。

他递给乡土一个话筒,让失语的群体发出了一些微弱的声音。

导演具象的爱意,是记忆的尊敬、是目光的关注、也是镜头的聚焦:「小人物才是这个世间的大多数。我的家乡在黄土高原,我应该把生活在这片高原上的平凡的人、如野草般世代更替的普通面孔搬上大银幕,那就是属于我们芸芸众生的『主旋律』。」

要命的真实

「真实是真诚的前提,而真诚是作者和观众灵魂沟通的唯一桥梁。」导演白志强在一次采访中如是说。所以,他也直言这部电影展现了「要命的真实」。

《拨浪鼓咚咚响》的风格非常现实主义,洋溢真实感的首先是镜头语言:采用了「类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全片运用大量固定机位镜头,定焦呈现演员情绪。与此同时,以摇摇晃晃的手持机位展现环境、跟拍人物,以此呈现的庙会、集市等画面,也给人以「纪录片跟拍」的错觉,展示没有被修饰过的环境与情绪。

其次是光影和布景上的真实感。在许多场景中,白志强要求尽量不去「造景」,而是让场景符合人物出入的日常生活,以生活的质感带来影像的真实感。

例如拍摄过程中,创制团队多次将老百姓生活的场景当作片场。拍摄招工的场景时,大家蹲在路边,等着工厂的车来。「那个地方的人的眼神、表情和肤色,绝对演不出来的」,导演安排让演员混进人群里,录音师上穿军大衣,藏好录音杆,假扮成等招工的人混进去,摄影师也扛个简易的设备直接拍摄。

最后,是草根演员的选择。近几年,许多现实主义题材都选择了这一选角方式,为的是让角色塑造更加真实贴脸。

《拨浪鼓咚咚响》的选角也不例外。苟仁的演员惠王军是导演的小学同学,职业是出租车司机,开拍前他就到剧组开着货车去卖货,跟土地融到一起。而毛豆的扮演者白泽泽,也是导演走访在地十余所学校,从千余名孩子中选出的。

草根演员的优势在于充满未知的可塑性、未经雕琢的演技、贴近土地的质感以及相较而言极低的成本。

与之并存劣势也显而易见:没有演技基础、没有流量效应、没有粉丝加持。

但秉持「普通大众就该由普通百姓来演」观点的白志强并不介意。他以完整的人物小传做前期引导,在开拍时以详尽的现场解说做情绪酝酿,并以全片方言对白的形式,还原了人物本真。

而在技术层面「要命的真实」外,影片所呈现所诸多社会议题与社会现状,也透露着凛冽的真实。

2008年城镇化进程,促使大量农民工走进城市,城市与农村形成了一个割裂。我们记得那年奥运盛事,但不会记得许许多多农村家庭的生活正在受到冲击。

留守儿童、农民工阶层甚至失独中年群体,《拨浪鼓咚咚响》以一种近乎白描的方式将这些苦难的群像串联,形成了影片流动的记录。

沿着苟仁带毛豆寻父的足迹,城市与乡村被勾连起来。影片真实呈现了许多底层农民工的生活状态,招工、工地、食宿,一边用这个相似的世界构建出毛豆父亲生活的场景,也构建出整个较低层社会的群像。

因为这真实的社会生态,也具备了更高的人文与社会价值。但也因为这些真实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注定了它创制阶段、上映之后十分现实的商业反馈。

创制过程中,团队招商无果、引资受限,五年的拍摄周期里,导演本人已经到了抵押房产、贷款拍戏的程度:「也发不出酬劳」。

上映后,并不是常规意义上的商业片,整体宣发声量小、影院排期少、上座率不高等情况也十分现实。

但当收获「黄土地上普通人的生活,也是中国大多数人的倒影」等好评,面对这些现实的创作团队也并不会感到丧气。

1号结语

作家路遥曾说:「一个现实主义故事,应该从生活中开始,从生活中结束。」

五年的小火慢炖,《拨浪鼓咚咚响》带着生活的粗砺感讲好了一个有头有尾的现实主义故事。

兼备粗犷与细腻,也不乏悲情世界里的一丝浅浅光亮。

「不一样的电影,不一样的靓,不一样的拨浪鼓咚咚响」。

这是真实生活里开出的花呀,不论几人来看,都愿有几人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