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豆包 干粮 不当

别拿豆包不当干粮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6 03:29:09 浏览28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豆包的传奇历史,原始压缩饼干

东北沈阳有句俗语:“别拿豆包不当干粮”,对于北方的孩子而言,豆包不仅仅是主食,更是儿时最甜蜜的味道,伴随一代又一代东北的孩子长大,寒冷的冬日从大缸里捡起一个冻的邦硬的豆包,就这么拿着吃,既解了馋,又练了牙口。

展开全文

粘豆包的来历可不简单,最早本是供奉祖先的祭品,也是出门狩猎时带的干粮,后来在努尔哈赤带兵征战的岁月里,小小一个粘豆包成了战士们冬天里的军粮。

时至公元1621年,辽阳城鼓乐齐鸣,努尔哈赤作为胜利者,在诸贝勒大臣的护拥下,进入大明,统治了两个半世纪的古城辽阳。

不夸张地说,在清朝打下半壁江山里,也有粘豆包的一份功劳,它是女真族战士们杀敌必备的”原始压缩饼干“。粘豆包之所以能够随军上战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易于储藏,制作食材简单易得,并且热量高,能够维持将士们的体力所需。

豆包很有料,美味不单调,造型有讲究

沈阳的粘豆包,必须是黄米面的才正宗,黄米面是由糜子磨成的面,糜子分成软糜子和硬糜子,通常说的糜子实际上是硬糜子,没粘性,而软糜子就是很黏的黄大米,《舌尖上的中国》里的黄馍馍,就是用这两种软硬糜子掺和着做出来的。

做粘豆包的过程中,除了用黄米面,还会加点糯米和面粉,这样蒸的时候粘豆包才不会塌下来。豆馅采用的是芸豆或红小豆,大锅烀熟,不去皮捣碎,在加细砂糖,拌匀做成豆沙,也有不加糖做成原味的。

包豆包也十分讲究造型,也是家风的体现,大小适中是勤俭持家会过日子的表现,最好的造型是底宽上窄,光滑圆润,小巧玲珑,摆在盖帘上整整齐齐,宛如整装待发的队伍。

粘豆包的底垫也很讲究,最好采用苏子叶、玉米叶、白菜叶等,上锅一蒸,叶子的清香、大黄米的米香、芸豆的豆香,一起交融,散发出的那种香味就是东北的年味了。苏子叶和白菜叶虽薄,一蒸和豆包形成一体了,不好揭就不用揭垫了,可与豆包一并食用。

东北人冬季餐桌不可或缺的主角

粘豆包也叫“年豆包”,是过年时才包的饽饽,沈阳人民一进腊月就开始忙活着蒸粘豆包,每年都要做好多,一户人家包周围邻居都会过来帮忙,大家往炕上一坐,边聊天边包豆包,欢笑之间豆包便包好了。

蒸粘豆包和蒸馒头一样要发面,发面的“发”意喻“发财”、“发家”,蒸粘豆包的“蒸”象征“蒸蒸日上”,图个吉利也成了过年的习俗,家家户户都会蒸上几锅粘豆包,借喻自己家来年“发财”,生活“蒸蒸日上”。

蒸熟后的豆包放房顶上冻一晚,结实了之后再归置到大缸里冻着,缸里放一层干净的雪,防止豆包的水分蒸发掉,如此这些豆包可以一直吃到开春!

香甜可口,咬一口甜而不腻,小小一个粘豆包承载了多少个沈阳孩子的童年往事,作为东北地道的风味小吃,是非常值得分享的沈阳手信!

部分图片来源或改编自互联网,

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侵删请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