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出事表》是诸葛亮写给刘备之子刘后主阿斗刘禅的出征书。
蜀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诸葛亮为丞相。蜀汉建兴元年(223年5月),刘备托孤。诸葛亮在政治上和经济上采取一系列比较英明措施,使蜀汉境内呈现兴旺景象。
为了实现三国统一的愿望,诸葛亮在平息南方叛乱之后,于建兴五年227年春,决定北上伐魏,拟夺取魏的长安,临行之前上书后主,这就是这篇《出师表》的由来。
录其中两段。中学时候,全部背下的。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展开全文
什么是贤臣----兴国之才也。
“亲贤臣,远小人” ,先汉兴。
亲贤臣是什么呢?小人就另且别论了。
“亲贤臣”。亲,就是亲近、相信、合理运用的意思。贤臣,就是有才华、有能力、愿意为国家出力的人,即兴国之才。
1.高祖之恩德,贤臣之归顺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五月),刘邦称帝。最大的贡献在征战南北、开天辟地、人才归拢,统一全国。开启用贤臣之先驱。汉初三杰就例证。
网民有了安宁的生活环境,社会开始稳定 ,文化、经济、政治步入正轨。此乃高祖之恩德也。
刘邦称帝时已过半百,辛苦大半生。公元前195年,即高祖十二年的四月二十五日(5月1日),刘邦崩于长乐宫,享年六十二岁。
刘邦在位八年,时间较短,即使有天大的本事,也很难在短时间内把国家建设的非常完美 。所以,汉高祖时代,不算是鼎盛时期。
2.文景之治,政通人和
吕后称制16年之后。周勃、陈平等人联袂设计消灭吕氏之乱后,众人拥戴为人宽厚的代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文帝之后由景帝刘启即位。
西汉的真正繁荣昌盛从“文景之治”开始。
汉文帝(刘恒)与汉景帝(刘启)时代,政治比较清明,广开言路,治理国家有方。
汉文帝(前203年-前157年),西汉第五位皇帝(前180年—前157年在位),在23年。
汉景帝(前188年-前141年),西汉第六位皇帝(前157年—前141年,在位16年。
文景之治期间出现奇特感人的事情。
缇萦(女)因父亲拒绝给豪门行医,被处以肉刑,缇萦上书文帝,愿意代父亲赎罪,到官府作奴婢。
文帝受其孝心感动,免了缇萦之父的刑,其名万古流芳,成为后世孝道的典型。文帝自此废除肉刑。
贾谊的《治安策》,总结了汉初反分裂的历史经验和现实斗争的经验,指出诸侯王封国的强盛必然导致谋叛作乱的结论,及早采取措施,削弱诸侯王的势力。还提出各项法令制度、礼仪规章,诸侯王僭礼等。《治安策》意义非凡。
晁错忠心耿耿的《削藩策》更是一绝。
3.纳谏与用人并举,国家长治久安
晁错,是一位特具代表性人物。汉文帝时为太子家令,有辩才,号称“智囊”。汉景帝时为内史,后升迁御史大夫。属两朝重臣。
汉文帝既是一位谦虚的也听得进不同意见的明君。他曾经下过诏书:群臣都要认真考虑我的过失和所未知、未见的问题,并请大家告知我。还请大家向朝廷举荐贤德善良、刚正不阿、直言进谏的人才,一辅助我。
此策一出,群臣百应。这便是文景之治的开始。
晁错是一个忠诚而厚实的大臣。晁错在工作中发现一些存在问题后,马上就想办法,并多次上书文帝。如:战争的粮食补给问题、充实边塞、农耕、爵位的封免等,都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的见解,汉文帝也是一个非常贤能的皇帝,也知道这些问题的存在。
汉景帝即位后,晁错给汉景帝上书《削藩策》,一时轰动,触动诸侯王的神经。
无论晁错给文帝上书还是给景帝上书,心系国家,日月可表。
总结为三点最重要的。
第一.选派汉朝的常住居民到边境安家。给予优惠政策,大力发展农耕生产,防御匈奴。利用有利地势建造高城深沟。
这种方针政策就类似于现在的新疆建设兵团。也是一种军民团结一体化的形式,既搞农业生产也搞军事防御。
在战略要地,由国家建立规模超过千户的城镇,再招募百姓,给以一定的待遇和职位,安居乐业,丰衣足食,镇守边防。
第二.重视农业生产,广屯粮,减赋税。最为奇特的还有一条措施就是,老百姓把粮食输送到边塞地区,按照输送的粮食的多少分别授予不同的爵位。这种措施对保证边塞的粮食充足。农民也乐意。
第三.《削藩策》
文帝时,晁错也曾经上书《削藩策》,文帝忧虑甚多,或是远见或是仁慈,不忍心拿自家人开刀,没有采纳实施《削藩策》。《削藩策》最主要就是削减各诸侯王的封地 ,加强中央集权。刚刚开始,皇上召集诸位大臣商量此事时,由于大家知道这个提议是晁错提出来的,竟然几乎没有人敢提出异议。但是,大大的得罪各路“诸侯”,直接剥夺各诸侯王国的利益。诸侯王个个都是文帝、景帝的兄弟、叔伯、子侄,个个急红了眼,要和晁错拼命。以吴王刘濞为首,联络楚王等七个王国上书反对晁错的主张,最后在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出现“七国之乱”。
这次晁错闯了大祸了。老实忠厚人就这样,到了死期自己还不知啊。
七国之乱,震惊朝廷,舆论哗然。景帝君臣一面调兵遣将,一面商量对策。有一个叫袁盎人向景帝献策说,因为晁错怂恿陛下削藩,因此,只要杀了晁错,退还削去的领地,兵不血刃就能平定叛乱。袁盎是做过吴国丞相的,说话就有分量。同时,吴楚提出“清君侧,诛晁错”。汉景帝当时还在考虑是否要杀晁错。结果,汉景帝在叛军和袁盎等人的威逼利诱下,只好拿晁错开刀, 晁错被杀了。当时晁错还穿着朝服,被腰斩于东市,时年46岁,但是景帝心里明白的很。更惨的是,晁错的父亲因为苦劝晁错不要削藩未果,已服毒身亡了。
事实表明,晁错被杀也没有平息七国之乱。
所以,晁错是死的最冤枉的。算是对景帝的警醒。
没过多久,汉景帝真的醒悟过来,非常后悔,善待晁错的家人。
虽然错杀了晁错,但是,晁错的《削藩策》影响深远。
在平定七国之乱后,汉景帝下令取消各诸侯王治理百姓的权利,只有生产衣食,收缴租税的权利。接着又压缩王国的统治机构,降低王国官职的等级。到了汉武帝时,又进一步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更加强了中央集权。由此可见,晁错的《削藩策》具有前瞻性和长远意义。不愧是一心为国、一意为民的父母官。值得代代颂传。
以上是本人对历史的肤浅理解,我非常愿意学习。希望得到批评指导。
参考资料:《汉书》,《细说大汉》
(图来自网络,无意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