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热带榕树,书接上文,王莽篡位后在外交方面的行为是极其魔怔的。
他通过各种方式毫无意义地羞辱周边邦国,还不顾现实肆意插手他们的内政。
王莽画像
最后的结果就是原本已经臣服于中原的四夷各部叛乱不断,西汉的外交遗产被破坏殆尽。
接下来呢?这种情况下草原上实力最强的匈奴文明又会走向怎样的未来?
一、貌合神离
此前几个视频已经讲得很详细了,自汉宣帝以来,匈奴人正式成为了汉王朝的傀儡。
这主要是因为在汉武帝的打击下草原分崩离析,呼韩邪单于给汉军带路,才勉强把各部落重新统一起来。
此后匈奴帝国的状态高度总结起来就是“貌合神离”。
一方面带路党肯定不得人心,就算是当上了大单于,背后还是要给人戳脊梁骨的。
另一方面迫于汉军威慑,各个部落也不敢公开反抗呼韩邪单于和他的子孙。
总之,单于靠讨好汉朝维持统治,汉朝靠扶持单于确保草原的和平与稳定,双方各取所需。
这是一种微妙的平衡,维持这种平衡需要很高水准的政治技巧。
展开全文
王莽不顾后果随意插手匈奴内部事务,甚至计划废立单于,几乎立刻动摇了汉匈关系的基础。
正如上个视频所讲,公元10年开始王莽计划册封15个单于,将匈奴分而治之。
走投无路下,乌珠留单于干脆破罐子破摔,传令各部落自由行动,全力南侵,自此长城沿线烽火连天。
对于中原来说,汉宣帝以来60年的和平结束,边境民众又要承受战乱之苦了。
对于匈奴来说,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向长城进攻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单于的统治已经得不到中原王朝的支持了!
既然如此,那些平日里被勉强压制,心心念念想着祖上荣光的部落还会听话吗?
带路党最怕什么?他们从来不畏惧内部的反抗与仇视,这反而会证明其存在的价值。
相反,因为种种原因被主子抛弃才是最致命的,因为主子的支持是他们最大的力量源泉。
历史关键节点上乌珠留单于突然去世,王昭君的女婿,亲汉派大臣须卜当迅速控制朝局。
从现存史料记载来看,此人对新莽政权的态度卑微到了极点。
王莽杀匈奴质子,刨单于祖坟,隔三岔五侮辱人他都忍了,只求可以继续和亲。
不过这个阶段很明显可以看到单于庭已经有点控制不了地方部落了。
最明显的例证,《汉书》记载新莽政权天凤元年,也就是公元14年,王莽派使者质问匈奴。
你们不是谦卑听话吗?怎么长城边境仍然战火连绵,抢掠不断?新登基的单于孪鞮咸回答:
“匈奴无状黠民共为寇入塞,誓如中国有盗贼耳。”
然后还接着解释:
“初立持国,威信尚浅,尽力禁止,不敢有二心。”
新莽使者不接受这种解释,后来的《汉书》也痛骂单于空口白话敷衍人,表面恭敬背后捣乱。
不过结合史料其他记载你会发现这番话很可能是发自肺腑的。
匈奴单于
孪鞮咸本来没有资格继承大统,他是被王莽册封,然后由须卜当强行扶持上位。
从人物经历看这简直是亲汉派中的亲汉派,没理由也没能力和中原作对。
更何况《汉书》明确记载当时实际掌权者仍是须卜当。
公元16年,一场更严重的变故也从侧面证明了单于庭控制力的丧失。
就在须卜当拼命修复汉匈关系的同时,新莽军队在新疆战败,整个西域都护府彻底崩溃。
可能因为当时天下大乱,中原已经无暇顾及边疆,《汉书》对此事描述极其简略。
大致就是西域诸国不堪羞辱,纷纷举兵叛乱,王莽派军远征遭受致命打击之类的寥寥几句话。
不过现代出土的《敦煌汉简》中,恰好有165枚直接记述了这场战争。
虽然汉简大多缺损严重,但残存的文字几乎都与匈奴有关。
拼凑一下,把西域都护府打得全军覆没的压根不是当地城邦,而是匈奴南将军部!
换个角度理解,匈奴南将军部的行为,几乎可以定性为罔顾单于庭的下克上动作!
二、斗争
历史发展到这个阶段,局势对匈奴内部的亲汉派已经非常不利了。
结果王莽还送上神助攻,在须卜当亲自跑到中原调和双方关系时直接把人扣了。
上个视频已经讲过了,须卜当很快忧愤而死,此时孪鞮咸也已去世,新上任的单于孪鞮舆是个强硬派。
公元23年更始政权把王莽挂了城墙,暂时稳住了局面,第二年就派使者出访匈奴。
此次访问目的也很明确,就是力图将双方关系恢复到最初的状态。
应该说绿林军尽了很大努力。《汉书》记载他们:
“授单于汉旧制玺绶,王候以下印绶,因送云、当余亲属贵人从者。”
重新按照西汉制度颁发印章,表明了中原王朝彻底否定王莽外交策略的态度。
赐予匈奴王侯以下贵族印绶,更是一种十分大方,且姿态较低的赏赐。
“云、当余亲属”是指须卜当来中原时被新莽政权一并扣押的家属亲信。
现在将他们全部放回匈奴,除了释放善意,也意味着亲汉派将重新获得来自南方的大力支持。
如果早几年这一系列措施或许会奏效,可惜绿林军消灭王莽还是太慢了。
此时单于庭里的亲汉派已经垮台失势,孪鞮舆非常不客气,回复使者:
“匈奴与汉为兄弟,匈奴中乱,故称臣于尊汉。今汉亦大乱,当复尊我!”
也就是说匈奴想要将双方关系恢复汉武帝之前的状态,汉使当然不愿意,最后不欢而散。
汉朝使节
此后更始政权也没存在多久,公元25年赤眉军攻入长安,汉王朝几乎瓦解。
通常情况下,中原混乱之际往往是游牧民族入关的绝佳机会,再不济也会过来抢一把。
那么言行中已经明显野心勃勃,试图恢复祖上荣光的匈奴人这时候在做什么呢?
孪鞮舆,为方便起见本文暂且称之为舆单于,他做的工作确实不少。
比如刘秀立足未稳时,发生了彭宠和卢芳谋反事件,《汉书》曰:
“单于共于连兵。”
这件事史书上着墨较少,知道的人也不多,因为单于没成功,也没有造成什么历史性变局。
可如果细细分析,事实足以让人惊出一身冷汗,尤其是彭宠之乱。
此人驻地是渔阳,公元26年叛乱后迅速控制了蓟县,同时围攻广阳、上谷、右北平。
相当于后世幽云十六州地区摇摇欲坠,长城防线几乎洞开。
更糟糕的是中原群雄逐鹿未有结果,东汉开国皇帝刘秀主力还被牵制在南方。
如果是冒顿单于时代,可以动员几十万骑兵的匈奴恐怕早就长驱直入了。
可是舆单于只动员了七千人,而且还没到长城边,就被上谷地区驻军打一顿,然后撤了。
绝好机会,草原上何至于如此拉跨?史料记载,这个阶段匈奴内部亲汉派和强硬派自己干起来了。
现在提起带路党,大家虽然厌恶,但通常也只把他们当成少数派,时机合适就能拉清单的那种。
可如果外部势力给得太多了怎么办?就是多到带路党能搞出群众基础的那种。
王莽之后,亲汉派虽然在单于庭垮台,但绝非彻底失势,他们在地方上仍拥有强大势力。
王昭君的儿子,匈奴右逐日王伊屠智伢师,按照呼韩邪单于订立的继承制度,应当在舆单于死后继承大统。
然后他就被舆单于找机会给砍了。
伊屠智伢师的侄子孪鞮比为此大为惊慌不满,之后就很少参与庭会,相当于单于根本指挥不动他。
三、分裂
如果说亲汉派势力只有几个身居要职的官员,单于杀死他们是很简单的事。
不过之后的历史发展说明,史书中记载的几个亲汉派身后有着大量支持者。
匈奴贵族复原图
公元46年匈奴遭遇重大天灾,《汉书》记载:
“赤地数千里,草木尽枯,人畜饥疫,死耗大半。”
趁这个机会孪鞮比偷偷派人带着匈奴秘密地图面见刘秀,准备找机会发动叛乱。
第二年单于得知了计划,准备干掉孪鞮比,结果长城沿线匈奴八部全部反了。
公元48年春,南方各部落召开会议,立孪鞮比为单于。
为了向汉朝表忠心,大家一致要求孪鞮比继承祖上呼韩邪单于封号,即“小呼韩邪单于”。
这里很容易看出来,向汉朝称臣是整个南方匈奴部落的共同意愿。
其实也很好理解,汉匈战争,长城沿线部落首当其冲,和平相处,他们立刻就能得到好处。
退一步讲,即便不考虑利益,两汉交替时南匈奴心理文化上也可能更偏向于汉朝。
几十年相处,他们汉化速度非常快,比如现代出土的宁夏同心县倒子敦西汉晚期匈奴墓,诺彦乌拉大型匈奴墓等等。
时代越往后,匈奴墓葬与汉朝墓葬的相似性就越高,不但有大量中原器物,甚至还开始模仿中原形制。
孪鞮比率部独立后,给汉朝拍着身材脯保证,例如:
“永为藩蔽,扞御北虏。”
一口一个北虏,一口一个蛮夷,骂的一点心理压力都没有。
总而言之,从公元48年开始,匈奴帝国第二次分裂,并正式进入南北朝时代。
北匈奴试图恢复祖上荣光,不断与东汉作对。
南匈奴仿照呼韩邪单于,向汉朝称臣,意图将双方关系恢复到汉宣帝时代的样子。
接下来的历史又会如何发展呢?我们下一篇再讲。
参考资料:
《汉书》
《敦煌汉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