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龚贤(1618-1689),字半千,昆山人,童年移居南京,清初著名山水画家、诗人。明末战乱时落难扬州,1649年应海安隐士徐逸邀请,担任其家馆塾师,为此龚贤客居海安整5年。】
公元1645年,即清顺治二年,史可法抗清失败,扬州沦陷,清兵屠城十日,龚贤因野居北郊,幸免于难。随后几年,社稷更迭、民生凋敝,孑然一身的龚贤在生计窘迫和对异族强权的愤懑中煎熬着。顺治六年,龚贤接连收到海安旧友徐逸来信,邀请他担任家馆塾师,龚贤欣然答应,为此龚贤成为历史上侨居海安最为杰出的文化名人。在海五年,不仅是龚贤画风艺术的转型期,也是他一生中写诗较多的时期,其诗作多收于自编的《草香堂集》和清·卓尔堪《明遗民诗》。
十年生死不相闻,
忽寄音书鸿雁群。
匹马趋亭流电转,
仆夫指顾到疆分。
路经砂碛秋无草,
天入沧溟晚易云。
自是男儿四方志,
会从绝远立功勋。
——《访徐侠士海上》
这是龚贤初到海安写下的第一首诗。从标题《访徐侠士海上》推测,当时海安可能亦称“海上”,龚贤在海安写的最后一首诗《重来海上》也是这样标注的。从这篇诗可知,龚贤与徐逸一别十年互无音信。可惜徐逸的生平资料不详,本人考证其父可能为明崇祯都察院御使徐耀,也有人从龚贤称徐逸为“徐侠士”和“自是男儿四方志,会从绝远立功勋”两句意会徐逸有可能是留居海安的隐士。龚贤多篇诗作提及徐逸及其生活环境。如:
展开全文
大野坐茅居,出门逢太虚。
谁留此天地,以放尔迂疎。
避世不谢客,种田还买书。
艰难见明主,妒杀汉相如。
——《赠徐逸》
从诗中可以感知,徐逸隐居偏隅,但不避世俗,交友至诚、崇尚耕读、家境殷实。同时又对他生不逢时、怀才不遇而深感惋惜。
龚贤海安诗作中咏及最多的还是海安田园风光和乡土人情,至今亦是研究明末清初海安自然环境、世俗风情的珍贵资料。这类作品充分契合郭沫若对龚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
经年作客海安镇,爱此将添隐者扉。
到处桑麻皆可种,当时亲友漫相依。
野船月白跳鱼入,樵檐风清带鹿归。
朱绂不能劳梦寐,甘垂衰鬓有光辉。
——《海安》
徐氏柳庄古,柳围庄势圆。
限庐浑是水,下榻便登船。
午睡梦魂碌,独居性情偏。
煮鱼当蔬菜,滑饭饱余年。
——《柳庄》
春来无此日,午过尚如潮。
水气停三面,城阴柳半腰。
清歌边白舫,长笛隔红桥。
最是欢娱地,年华易觉消。
——《饮徐氏园》
扶醉主人去,咏诗客自留。
蛙声随野阔,月色过庭幽。
反以栖迟地,深余归隐谋。
荒庄能有此,更接水边楼。
——《宿徐氏别业》
龚贤的很多诗作渗透着对大清强权的愤慨,甚至力挺反清复明,是清初遗民诗的代表作。虽然他未曾在明朝做过一官半职,但作为官宦之后,忠孝悌义思想根固,加之目睹过清兵的残暴,因此在政权变革之际,坚决不肯服务于新朝,以耻做二臣的遗民气节,在清初遗民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其遗民思想更是他海安诗作的一条主旋律。
扁舟当晓发,沙岸杳然空。
人语蛮烟外,鸡鸣海色中。
短衣曾去国,自首尚飘蓬。
不读荆轲传,羞为一剑雄。
——《扁舟》
群盗走白日,饥乌满废田。
此身贫可许?把酒问青天。
——《赠洪舫》
生平二知己,既到复能齐。
酌酒灯光夜,宿船霜叶溪。
愁多惊鬓白,话久闻鸡啼。
忍废重逢乐,中原正鼓鼙。
——读书海上洪二过访,会天樵亦从白门来
偏隅一方的海安,远离更朝换代的血雨醒风,龚贤给予这个异乡风情以世外桃园般的描绘。但是,这种世外桃园的萧闲与宁静恰恰桎梏着他对故国家园的思恋,力透出遗民知识分子对故国沦陷无力回天的悲情。他的内心世界和周围的环境是矛盾的,这种矛盾交织在他作品中“满望都是苍凉”,充塞着中晚唐感伤主义情调,体现出龚贤遗民诗作的情感与价值观。郭沫若先生说龚诗“大率精炼,颇有晚唐人风味。”
故国送春后,山窗听鸟时。
雨停花满地,风细草平池。
此况凭谁说,客中聊有诗。
——《客中忆故园》
自劝杯中酒,颓然独醉翁。
坐听四壁静,虚费一灯红。
岸打寂寥水,鸟惊呜咽风。
故乡在何处,客久忘西东。
——《夜坐》
“岸打寂寥水,鸟惊呜咽风。故乡在何处,客久忘西东。”自然界本就平常的现象,却勾起作者对国破家亡的无限惆怅与无奈,而他又无法做到时“但行前路,无问西东”。这种触景生情,以景铺垫,情落诗终,以质朴、晓畅、自然的语言风格,追求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是龚贤诗的又一重要特征。再如:
深夜一灯青,阴风下广庭。
客愁正无际,鬼哭颇堪听。
掩卷对古今,脱冠存典型。
歠糟同世醉,不忍独醒醒。
——《深夜》
在海安,龚贤广交朋友,结交知己。往来密切的有陆舜(康熙进士,官至浙江提学道)、吴嘉纪(字宾贤,东台安丰人,诗人,明末诸生,入清不仕,有强烈的反清意识)、王鸿宝(东台安丰人,布衣诗人)、陆潮(字无文,生平不详)等,其中与吴嘉纪友情深笃,成为终身莫逆之交。他的赠答友人的诗,不是矫情应酬之作,而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敢负当年约,今来十日留。
大荒升海气,雄镇入河流。
渔泽尔应长,醉乡我已候。
鸡豚各安堵,翻动故园愁。
——《海安镇赠陆舜》
鲁连蹈东海,千载慕其人。
此日吴高士,风流是后身。
穷荒难久处,浩荡实相邻。
晚坐衡门下,欣无战伐尘。
——《安丰吴高士》
顺治十一年,35岁的龚贤已在海安生活5年。清静的环境、淳朴的民风和主人的好客确实给龚贤“爱此将添隐者扉”的想法。但这种安闲的生活终究不是龚贤所要的,他的志向就像它的字“半千”一样,要做五百年才现的英才。此时中原逐步趋于太平,之前居住的南京、扬州也逐渐恢复生机,呈现出文人荟萃、艺术复兴的景象,龚贤作为水墨艺术的践行者,需要回到他理想的栖身之地。是年冬天,他谢绝徐逸父子的挽留,西进南京。
暂向金陵去,寻人慰所思。
定旋千里驾,不负五年期。
绝塞临天路,平沙欲雪时。
心伤无可说,别后有新诗。
——《海上徐逸招余读书五年偶忆·西归书此志别》
临行前他还赠诗学生徐凝:
帆挂海头雪,西行杨柳摧。
主人伤一别,弟子念重来。
此地人情好,当年吾道衰。
长沙难作傅,休问贾生才。
——《留别弟子徐凝》
一首告别诗,道出了主客之间依依惜别之情。作者还用汉代贾谊长沙太傅的典故,暗示自己虽然要执意离开海安,但不是像贾谊那样去贪恋权贵。
坐在西进的盐船上,就着浊酒,再一次向侨居五年的海安告别。
人情移再见,良友亦能贫。
到处尽如此,吾生多苦辛。
河水流白日,海戍隔黄尘。
且熟舟中酒,还同老病亲。
——别海安镇
来年仲春,为处置存放在海安的家私物品,龚贤又一次重返海安。
断缆斜牵八尺船,重来仿佛又经年。
野河过雨阔无岸,春草随风绿到天。
几处别离浑涕泪,半生遗赠有诗篇。
从今欲效虞翻隐,无那丘茔魂梦边。
——《重来海上》
“从今欲效虞翻隐,无那丘茔魂梦边。”游子龚贤注定要像三国时的虞翻那样一身远寄,归隐市井,做一个不事二君的遗民,以致不被祖先的魂梦追究。为了这一生的明志,大清官场上少了一个御用文人,却在中国艺术史上诞生了一位大师。海上作客五年,正是他潜心艺术钻研的黄金时期。海安之前的龚贤,其绘画 “众技中最末”,是“不幸以诗名”的时代诗人。而离开海安,从上官运盐河逆流而上的龚贤,以其古意出尘的积墨笔法、致高致远的人格力量、浑沦苍润的美学思想,拓展了中国山水画独特之艺术风格和精神境界,尤其是集画诗书于一体、精神与自然和谐统一,开拓了中国文人画之先河。海安五年——实现了龚贤艺术生涯的华丽转身。
作者:文化学者 陈金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