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皖南事变 德勤 黄桥战役 导火索 为何

黄桥战役皖南事变导火索,韩德勤拥兵3万,为何反败于陈、粟7千人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5 05:22:03 浏览23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1940年8月,新四军苏北指挥部主力进驻黄桥地区。

为了创建黄桥抗日根据地,一面积极充实主力,整训部队,打击日伪,开展民众运动,建立民主政权;一面大力开展统一战线工作,召开各界代表会议,宣传新四军的团结抗战主张,努力争取社会各界人士出面制止萁豆相煎。

当时,苏北的中间势力除李明扬、李长江、陈泰运等地方实力派之外,尚有以韩国钧、朱履先为代表的中上层民主人士、开明绅商。韩国钧字紫石,曾两度出任北洋军阀时期的江苏省长。朱履先在辛亥革命时曾任新军师长。他们富有正义感和民族气节,在苏北中上层人士和知识分子中有很大影响。

陈毅认为,要孤立苏北反共顽固势力,必须努力做好争取团结他们的工作。

因此,他一到黄桥,就以谦诚态度登门拜访朱履先,随后又亲笔写信给韩国钧,向他们征询苏北抗日方略,陈说共产党、新四军的团结抗日主张,激发他们的爱国热忱,邀请他们主持正义,出面调停磨擦,为团结抗战献力献策。朱履先表示拥护新四军的主张,他一面带领黄桥工商界人士为新四军捐款6万元,一面联合开明土绅向韩德勤发出呼吁,要求接受新四军的停止反共、分区抗日主张。韩国钧复函陈毅表示愿意出面斡旋并即筹划进行。

但是,韩德勤不顾人心背离和新四军的合作诚意,采取了“先南后北”的“进剿”方针,企图先集中主力进犯黄桥,消灭或驱逐新四军,然后移兵北上,逐歼黄克诚部。

面对韩顽重兵来犯的局势,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决定采取严守自卫立场、后发制人的方针。将主力集中于黄桥及其以东地区休整,同时派出干部在泰兴、靖江、如皋等县开展群众工作,积极做好反击韩顽来犯的准备。

1、首战营溪

8月中旬,韩顽利用洪水暴发,交通受阻,苏北八路军、皖东新四军不便来援之机,加紧调动兵力,调整部署,补充粮弹,焚烧涟水、淮阴间废黄河渡口的船只,加强对运河、废黄河、射阳河等水道的封锁,以阻止八路军南下。21日,韩德勤下达了歼灭分界、黄桥附近地区新四军的作战命令:左翼由第89军参谋长郭心冬指挥,率第117师、独立第6旅、保安第1旅,于9月2日经古溪以东地区,向黄桥镇附近地区攻击前进。

展开全文

右翼由李长江指挥,率其精锐部队3个支队及陈素运部,于9月2日起,经蒋垛及其以东地区向黄桥镇附近地区攻击前进。总指挥为李明扬,副总指挥为第89军军长李守维和李长江。李明扬接受了郭村战斗的教训,不愿参与韩德勤的反共磨擦,决定按兵不动,保存实力,并将韩的作战命令事先通告新四军。

陈毅在韩顽即将发起进攻之际,分别致信韩德勤、韩国钓、李明扬,并派朱克靖偕黄桥土绅代表赴泰州转海安、东台,呼吁和平,避免内战。同时致电蒋介石,请令韩部以抗敌为重,停止进逼。为表明诚意,新四军主动放弃黄桥以北阵地。韩德勤却置若罔闻。

9月4日,韩军由姜堰、曲塘、海安出动。右翼二李及陈秦运部取观望态度,迟滞不前;左翼则大胆冒进。陈毅决心待其左翼深入黄桥地区,再集中兵力,予以各个歼灭。

9月5日,保安第1旅占领营溪,第117师猛攻古溪。新四军奋起自卫反击。当夜第1纵队出击,收复营溪。6日拂晓,第1纵队向西迁回到第117师和独立第6旅的背后,截断其退路,第2、第3纵队同时从古溪正面出击,使韩军主力处于夹击被歼地位。由于新四军出击过早,只歼其先头部队保安第1旅两个团。第2纵队第9团团长徐绪奎在战斗中牺牲。李守维率第89军闻风回窜至姜堰、海安一线。战后,为分化瓦解韩军,扩大新四军影响,陈毅令部队释放了保安第1旅全部被俘人员,并发还部分枪支。该旅旅长大为震动,表示愿守中立,不再进攻新四军。

2、夺让姜堰

顽军进犯营溪败阵后,韩德勤向蒋介石、顾祝同控告李明扬不听指挥,坐观成败,同时,又令保安第9旅进驻姜堰,控制通扬运河,严密封锁黄桥地区的粮食来源,并采取堡垒推进战法逐步压缩新四军于沿江狭小地带进而勾结日伪军进行合击。韩顽的封锁政策,给新四军和民众造成极大困难。为疏通粮源,解决军粮民食,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决心攻取姜堰。

保安第9旅进驻姜堰后,修筑了36座碉堡,架设了电网,周围堑壕纵横,河道环绕,工事坚固。新四军苏北指挥部决心以第2、第3纵队实施东西钳击,第1纵队伏击海安方向援敌。9月13日战斗打响。先头部队越过河沟堑壕,断电网、占领发电厂,切断电源。随即插入碉堡群,直扑保安第9旅旅部,捣毁其指挥机关,然后内外夹击,激战一昼夜,攻克姜堰,歼顽军近2000人。

新四军攻占姜堰解除封锁后,迅即召开士绅会议,继续阐明共产党团结抗日主张,表明和平愿望,并再次呼吁韩德勤停止磨擦,团结抗战。地方知名人士纷纷出面调停。韩国钧亦为和平而奔走,并于9月中旬,在海安召开苏北绅商各界知名入士座谈会,由他领衔发出致苏北各方长官电,呼吁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9月下旬,新四军在姜堰主持召开军民代表会议。韩德勤为迷惑视听,制造进攻藉口,向会议代表提出:“新四军如有合作诚意,应首先退出姜堰”,否则没有谈判余地。陈毅舍小利而顾大义,在会上当场宣布:为了达到苏北合作抗战的目的,新四军同意让出姜堰。并指出,“如果韩德勤以为我们力量不足才退出姜堰,继续发动进攻,置我军于死地,我们只有自卫一途。”

新四军大义凛然、相忍为国的举措,赢得了各界人士的深切同情和赞佩。不料30日韩德勤却复电,公然要挟新四军立即撤出黄桥,开回江南。其背信弃义行径引起代表们的极大义愤。韩国钧痛斥韩德勤是“贼子无信,天必唾之”,劝陈毅回去速作应战准备。李明扬面致电韩德勤呼吁停止进攻,一而向陈毅表明,决不参加反共内战。

陈泰运也致函陈毅保证恪守中立,不帮助韩德勤打新四军。韩国钧、朱履先等苏北绅商各界联名急电蒋介石,要求下令韩德勤停战息争,迅将所属军旅西调御敌。由于新四军卓有成效的统一战线工作,争取了中间势力,使韩德勤在政治上、军事上都陷于孤立的境地,保证了尔后黄桥战役的胜利结局。

当日,新四军即将姜堰交予李明扬、陈泰运部接防。韩德勤没拿到姜堰,又气又恨。他把新四军的忍让视为怯战,自恃兵多粮足,公然叫嚣“把新四军赶到长江里去喝水!”决心以其全部精锐南犯黄桥,并撤走沿江船只,截断新四军退路,企图一举全歼苏北新四军主力。

3、决战黄桥

9月30日,韩德勤发出追剿令称:“姜壤之匪确已向黄桥方向撤退,由此足证我战略上已获先制之利"、“现匪胆已寒,必不敢与我决战,我务集中力量,力求主动,切勿为匪阻止,致成胶者状态”,“此次决战关系苏北及我团体整个军事问题至大,事已至此,应不惜牺牲达成我最后目的"。

韩顽以其主力第89军、独立第6旅等13个团1.5万余人为中路军,分由海安、曲塘一线南犯。其左翼第33师两个团及军直独立团,进占加力、分界后,从东面进击黄桥;右翼独立第6旅3个团、保安第5旅1个团由高桥南下,由北面进击黄桥;第89军军长李守维率第117师4个团及军部炮兵团、特务团,进占营溪后继续南下,从东北方向进击黄桥。

为牵制与分散新四军兵力,以李明扬、陈泰运部1.2万余人为右路军,伺机攻击黄桥以西地区;以第1、第5第6、第9、第10等5个保安旅7000余人为左路军,伺机攻击黄桥东南地区。其进攻总兵力达26个团3万余人,由李守维统一指挥。

韩德勤限期所部7天攻下黄桥,歼新四军主力于长江以北。

这时,新四军苏北指挥部所属部队仅有3个纵队9个团计7000余人,其中作战部队只有5000余人,形势十分严峻。

针对这一战场态势,中共中央一面指示苏北指挥部要严守自卫立场,采取后发制人的方针;一面向国民党军事当局提出“韩不攻陈,黄不攻韩,韩若攻陈,黄必攻韩"的自卫原则,要求制止韩德勤的反共磨擦行动。

中共中央中原局、刘少奇于10月2日至5日连续发出指示和动员令,指示苏北指挥部要独立打破重围,求得速决;八路军一部及新四军皖东主力要不顾一切牺牲,全力南下、东进,火速增援,并可占领单宁、盐城、东台诸地,以结束韩顽进攻,确保新四军、八路军在华中抗战中的巩固地位。

根据中共中央和中原局的指示,苏北指挥部审时度势,认为皖东和淮北增援部队距离较远,难解燃眉之急,必须立足于在兄弟部队战略配合下,独立抗击顽军的进攻。同时还认为,在各路进攻之敌中,其中路右翼的独立第6旅是韩德勤嫡系主力,首歼此旅,一可稳住其右路军李、陈的观望态度,使顽军主力失去右翼掩护;二可打开顽军中路缺口,利于对其主力实施迂回围歼;三可出其不意,打击韩顽士气,使其他杂牌军不敢轻易动作。

只要能隐蔽接敌,分割歼敌于运动之中,就可以达成速战速决,首歼强敌的目的。据此,决心采取以一部兵力驻守黄桥,大部兵力作为突击力量,以黄桥为轴心,诱敌深人,断敌退路,歼敌于运动之中的作战方针。

具体部署是:以勇敢善战,作风顽强,但兵力不足两千的第3纵队据守黄桥;以善于勇猛突击,兵力比较充足的第1、第2纵队从营溪,姜堰大踏步后撒,隐蔽集结于黄桥西北的顾高庄、横港桥一带,待机分割围歼独立第6旅。并由第2纵队派出两个营,于古溪、分界一线,实行运动防御,诱敌深入;由第1纵队派出1个营化装进入顽后袭扰顽军;另以少数兵力警戒和监视左右两路韩军。同时,急调江南两个主力营星夜驰援;电告八路军第5纵队,一俟顽军深入黄桥地区,即可攻击盐城、阜宁、东台等地,以收南北夹击之效。

针对战役任务的艰巨性和部分指战员不愿放弃姜堰的愤激情绪,陈毅向部队反复解释让出姜堰的政治意义,强调只有团结李、陈中间势力,才能孤立韩德勤,有效地打击反共投降势力。并指出,这次决战,关系新四军在苏北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开辟苏北战略任务能否完成。他号召指战员打一个彻底的干脆的歼灭战。全军上下士气大振,紧张地进行迎战准备。根据地群众也在地方党政领导下,掀起踊跃支前的热潮。全体军民同仇敌忾,为决战的胜利创造了条件。

9月30日,顽军出动。左右两路前进10余公里即迟滞不前。中路齐头并进至营溪、加力一线,为暴雨所阻。10月3日下午,雨过天晴,继续攻击前进。新四军第2纵队以1个团担任正面阻击,节节引退,迟滞、消耗顽军,以掩护新四军主力迅速集结于歼击位置。

顽军进占古溪、加力、分界后,左翼第33师前出至黄桥东北郊,并于4日4时起,对黄桥守军前沿阵地实施猛烈进攻。上午攻占了前沿工事以东的小焦庄,中午攻占黄桥发电厂,有些地段已突进至镇边河沟。至14时,顽军已发起7次冲锋,一度冲到黄桥东门。

双方进行反复争夺,战斗异常激烈。守军工事大部分被毁,部队伤亡较大。15时,在猛烈炮火掩护下,顽军一部突进东门,形势十分危急。第3纵队司令员陶勇亲自率队挥舞马刀将顽军杀出东门,稳住了阵势。

右路军李明扬、陈泰运见顽军进攻黄桥未能得手,不敢轻举妄动,从而使顽军右翼失去掩护。其右翼独立第6旅采用一路行军纵队南下,先头部队进至距黄桥北门二三公里处,后尾已过高桥,全队均已进入新四军设伏地带。苏北指挥部立即下令出击。第1纵队多路突进,勇猛穿插,将该旅分割包围,截成数段,第2纵队切断了该旅与第89军的联系。经3小时激战,全歼该旅,中将旅长翁达自杀身亡。

在顽军第33师猛攻黄桥时,第89军军部及第117师由古溪直扑黄桥增援,企图乘黄桥守军兵力单薄一举攻克。途中得报第33师进攻受挫,军部率第349旅即经八字桥急速驰援,刚到黄桥东北约5公里之野屋基村附近,又得悉独立第6旅被围,危在旦夕,见形势不利,乃停止前进,就地固守。这时,江南新四军增援部队第4团1个营已抵黄桥。第3纵队即杀出东门,配合第2纵队一部一举歼灭第33师。

第2纵队主力经八字桥隐蔽插入分界地区,截断顽军主力退路后,由分界向顽军侧背攻击前进;第1纵队由八字桥与黄桥之间南下,3个纵队合力分割包围顽军于黄桥以东地区。

4日晚发起总攻,指战员浴血奋战一整夜,至5日晚,全歼第89军军部,中将军长李守维仓皇逃窜坠溺河中。围攻部队与第349旅在野屋基村附近逐屋争夺,多次进行白刃格斗,歼该旅大部,残部狼奔豕突。至6日8时,追击部队又于营溪歼顽军增援的预备队大部。

各保安旅团及观察战场动向的李明扬、陈泰运部随之后撤。战前开至黄桥以西地区观战待机的日军独立混成第12旅团一部也撤回泰兴。韩德勤见大势已去,乃率中路军残部逃向兴化。新四军乘胜追击,至10日,连下富安、安丰,席卷海安、东台。

此役,共歼韩顽主力第89军及独立第6旅、保安旅等部1.1万余人,其中俘第33师少将师长孙启人以下官兵3800余人。

黄桥战役打响后,新四军第5支队3个团东进至运河边,由于黄桥自卫战迅速取得胜利,未再向运河以东开进。八路军第5纵队以第1支队为先头部队,于10月4日南下,迅速突破顽军的盐河、废黄河防线。6日起,先后攻克东沟、益林、阜宁及东坎、建阳等集镇,直下盐城,歼灭保安第2、第8旅,独立第3旅等各一部,动摇了顽军侧背,威胁其大本营兴化,在战略上造成了对韩德勤部南北夹击之势。

10月10日,苏北指挥部第2纵队第2团一部与八路军第5纵队第1支队第1团一部在东台以北的白驹胜利会师。至此,新四军、八路军协力开辟苏北的战略任务基本达成。

4、黄桥战役大胜的原因

新四军进行黄桥作战期间,战区人民群众在中共苏北区委领导下,积极支援新四军,各乡镇和农会团体组织一批批担架队运送伤员,数千群众扛着门板、器械,帮助修工事,挖战壕,筑圩子。工抗会组织400多人的工人武装纠察队,侦察敌情,维护社会秩序。

一些群众自动献出老人的寿材、修庙的大梁来构筑工事。黄桥守卫战斗最激烈时,朱履先和黄桥商会人士冒着呼啸的炮弹,挨户动员店家为部队赶做烧饼、馒头、点心,供应作战部队。黄桥群众做到了要人有人,要物有物,要粮有粮,为战斗的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黄桥自卫作战是华中抗战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反顽战役。新四军与顽军鏖战之际,黄桥弹丸之地,成为苏北各种政治力量关注的中心。10月4日下午,正当作战双方难分胜负之际,李明扬宣布“谢绝会客”,不与新四军代表会晤,日夜查询战况,以定去从,直到6日新四军大获全胜才恢复与新四军的联系。陈泰运及一些保安旅团也在作壁上观,察看黄桥风云变幻。泰兴日军一部进至黄桥以西20公里处观战,妄图坐收渔人之利。伪军则在据点内待命蠢蠢欲动。从而形成了一个战场四种力量,两方对阵,多方观战的战争史上的奇局。

黄桥战役中,由于陈毅、粟裕把革命原则的坚定性和策略的灵活性高度结合起来,以高超的策略思想和领导艺术,使新四军在苏北地区复杂的三角斗争中,最广泛地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使顽固深政治上军事上都陷入了彻底孤立的境地,从而创造了以7000余人的兵力,打败了3万之众的奇迹,取得了军政双胜利。

11月18日,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向全军通报了苏北统一战线工作经验。

黄桥自卫作战的胜利,新四军与八路军南下部队的会师,改变了苏北的政治形势和力量对比,为进一步开展华中敌后的抗日斗争,创建苏北抗日民主根据地,举行了奠基礼。

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在确立新四军优势情况下,要继续团结地方实力派和土绅,壮大抗日武装,大力进行根据地建设的指示,黄桥战役后,中共中央中原局和新四军经过大量争取、团结工作,于10月31日在曲塘召开了苏北抗敌和平会议(因韩德勤拒派代表出席,后改为谈话会),共商团结抗日大计,稳定了地方实力派,团结了中间阶层,确立了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在苏北的政治领导地位。

11月中旬,又在海安召开了苏北临时参议会,按“三三制”原则,成立了苏北行政委员会及盐城、阜宁等县抗日民主政权。扩建地方武装达6000余人,主力部队也扩大到1.2万余人。

5、黄桥战役后续——曹甸反击战

韩德勤部黄桥惨败后,尚有2万余兵力退守兴化、曹甸、车桥、安丰、沙沟等地。国民党军事当局为保持苏北一席反共阵地,令第21集团军一部向皖东开进,鲁苏战区一部向苏北增援。11月中旬,糜集淮南的国民党军声言增援苏北,以其先头部队第138师等部7个团,攻占了津浦路西的新四军抗日根据地周家岗、界牌集等地。

东北军第57军第112师以“武装调停磨擦”为由,从山东南下,进至淮阴以东的苏家嘴一带。韩德勤见援军将至,在谈判中竟无理要求新四军、八路军撤退至黄桥战役前地域,同时令重建的第33师由车桥东进,会同东北军第112师向凤谷村、益林、东沟等地进犯,企图东山再起,卷土重来。

为了打破顽军的进攻企图,隔断国民党苏鲁两军,沟通苏北部队与淮南新四军的联系,经中共中央同意,华中总指挥部决心发起曹甸战役。

以八路军第5纵队一部,监视凤谷村、益林地区的东北军第112师,集中第5纵队第1支队和新四军苏北指挥部第1、第2纵队共10个团近两万人的兵力,向盐城、宝应两县间的沙沟、射阳,淮安、宝应两县间的安丰、曹甸、平桥一线推进,并占领该地区。

11月29日晚,战役正式打响。3路大军由东向西攻击前进。至12月初,相继攻占了顽军第一线的蒋营、北宋庄、兰亭、陶家林、射阳镇,歼顽军1000余人。重建的顽第89军等部被击溃后,向曹甸方向撤逃。进攻部队乘胜追击,并顺势扫除了这一地区的日军小据点,完成了对淮安、宝应间安丰、曹甸、平桥诸点的包围。

曹甸是宝应东北的一个集镇,周围有纵深多层水网环绕和精心修筑的坚固工事。韩顽第33师两个团,第89军军直3个营,保安第2旅一部及被打散的4个团残部共约5000余人据守。

12月13日,华中总指挥部指挥进攻部队对曹甸发起总攻。指战员勇猛冲锋,轮番进攻。15日突破前沿阵地,并一度攻入镇内。顽军凭坚据守,负隅顽抗。由于新四军、八路军首次配合作战,协同不够,又缺乏水网地区攻坚作战的经验,战斗准备不够充分,以致屡攻未克,部队伤亡较大,遂于16日撤出战斗。

此次作战历时18天,歼灭顽军8000余人,进攻部队伤亡2000余人。虽然曹甸未克,没有全部达成战役意图,但却再次打击了韩顽,削弱了反共势力,缩小了反共阵地。

黄桥战役胜利后,猬集(南)通如(东)启(东)海(门)地区的国民党地方武装保安第1旅、南通常备旅、游击第6纵队、工人总队、实业保安团等部纷纷派出代表,表示愿意接受新四军的领导,但暗中仍与韩顽保持联系。

新四军苏北指挥部鉴于该区武装数量较多,社会情况复杂,决定通过和平方式,达到团结、争取、改造地方顽军,迅速建立抗日政权的目的。即令第3纵队东进南通地区,并在如东的掘港镇成立苏北第4行政区抗日游击指挥部,由参加过辛亥革命的民主人士季方任指挥,陶勇及保安第1旅旅长薛承宗、游击第6纵队司令徐承德任副指挥。

新四军、八路军协力向苏北挺进,经过一年的艰苦斗争,打开了苏北的抗战局面,这对坚持与发展华中敌后抗战,配合全国克服投降危险,争取时局好转,具有重要意义。由于新四军与八路军连成一片,使国民党顽固派妄图将八路军、新四军分割两地,各个击破,或限死于黄河以北的阴谋遭到破产。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