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光耀 华语 新加坡 方言 普通话

李光耀:新加坡华人为何必须放弃华语方言,统一学习普通话?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14 09:37:02 浏览4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说到东南亚的重要国家,相信很多人第一时间会想到新加坡。

虽然它只是个弹丸之地,但是因为处于马六甲海峡的咽喉位置,所以拥有了极强的国际地位和高速的经济发展。国人对它颇有好感,因为这里的华人占了7成以上。

在东南亚的早期开发中,华人贡献了决定性的力量,他们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都占据了人口优势。

只是和后者相比,新加坡华人对中国的认同度要低很多,他们的国语水平和马来西亚比相差不少。

新加坡语言

讽刺的是,马来西亚曾经有过冲突激烈的排华历史,而新加坡反而是东南亚国家中的另类,它把普通话定为官方语言,还下大力气推广,对其他汉语方言大加排斥。

谁曾想新加坡政府的努力成了徒劳,这里的普通话使用率持续低迷。

这究竟是“为他人作嫁衣裳”还是一开始就别有用心?

展开全文

新加坡政府

新加坡的艰难独立

要搞清楚这一点,首先我们要了解新加坡的历史。

和东南亚其他国家主动追求独立不同,新加坡其实是“被迫”独立的。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日本人从东南亚撤兵,当地的民族武装气候渐成,掀起了一波独立风潮。

欧洲殖民者被二战弄得元气大伤,想要回归已经不可能,只能坐视东南亚脱离掌控。

在这个过程中,马来人和印尼人是实力最强的,所以这两个国家最先赢得独立。而曾经被英国人控制的海峡殖民地就变得尴尬起来,它究竟应该归属何方?

二战

这片区域是比较特殊的,为了更好地发展它,早些年英国输送了大量华人移民。

和原本的马来人相比,华人不仅更能吃苦,勤劳程度也是完全胜出。在他们的不断劳作下,马六甲海峡的沿岸城市很快就发展起来。

英国人引入大量华人移民也是为了实现“异论相搅”,马六甲距离英国本土很远,一旦发生问题会鞭长莫及。引入华人以后,他们和马来人之间的矛盾就取代了英国人和马来人的矛盾。

抗日战争结束后,华人的家国情怀被点燃,他们和马来人之间的矛盾也越来越深。而新加坡这个城市是华人聚集最多的地方,他们的人口占比超过了70%。

马六甲海峡

尽管新加坡位置绝佳,发展前途不可限量。但是因为大量华人的存在,马来西亚政府对它充满了芥蒂。

当时执掌新加坡权力的是李光耀和人民行动党,他们一直谋求加入马来西亚,想利用后者的主体民族来完成对华人的压制。

可惜,马来西亚对他们的请求完全无视,在谈判破裂后,新加坡政府只能选择“被迫”走上了独立的道路。

于是在1965年,新加坡共和国正式宣布成立。

新加坡

虽然国家独立了,但是摆在李光耀政府面前的问题依然严峻,此时的新加坡是由华人、马来人和印度人组成的,他们各自都有强大的祖国,对新加坡这个刚刚成立的国家缺乏认同。

因为华人的占比最高,所以李光耀政府决定先从他们开始治理。

而“改造”的方法简直妙到毫巅,完美体现了李光耀超强的政治素养,概括下来就一句话:“让华人在说中国话的同时完成去中国化!”

李光耀

说中国话,去中国化

这句话听上去很拗口,但是效果却非常惊人,它从根子上瓦解了很多新加坡华人的乡土情怀。

在很多人看来,民族主义和家国情怀仿佛是生来就有的。但其实“民族”这个概念的出现时间并不长,世界各国的民族主义真正形成风潮也是在二战之后。

独立之后的新加坡华人在当时并没有特别强烈的民族认同感。

他们对中国的认可其实来自于对家乡的怀念,这些人的爱国之情基本是从热爱故乡的情感上衍生出来的。

新加坡华人

因为他们有着和家乡人一样的风俗、语言和文化,所以对故土有着深深的眷恋。在新加坡高层看来,这些华人根本就是出门在外的广东人、福建人。他们认为只有斩断华人和故乡之间的情感联系,才能在潜移默化间瓦解可能出现的民族主义。

语言是人与人之间交流和沟通的工具,方言是华人和故乡之间的人文纽带。大家说着一样的话,情感上才更接近。

曾经的新加坡是一个方言宝库,这里通用的方言包括闽南话、潮州话、广府话、海南话和客家话等一共十一种。

为了加强华人对新加坡的认同感,当地政府选择了刻意制造华人与老乡的交流壁垒,方法就是“消灭”各路方言,在全国的范围内大力推行普通话,也就是华语。

新加坡语言

之所以选择普通话,是因为当时新加坡的华人都是南方人,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普通话对他们来说,几乎是一个全新的语言体系。一旦这些人的日常交流都开始使用普通话,他们和故乡的联系就会变得越来越淡。

而且当时的中国大陆和台湾都在推广普通话,新加坡顺势为之不会显得突兀,能把真实的想法完全包裹在“语言统一”的大旗下。

不仅给了国民交代,还在国际上赢得了大陆和台湾的好感。

李光耀作为20世纪知名的政治家绝非浪得虚名,如此高明的手段实在是让人心生敬佩。

李光耀

强势推广普通话

在确定了“推广华语,消灭方言”的政策后,新加坡政府很快就开始了全面运作,他们制定了非常详细的方案,为每一个可能发生的问题提供了全套解决策略。

1979年,新加坡设立推广华语理事会,正式确定了从官方层面进行“讲华语运动”。当年的9月7日,李光耀发表了重要讲话,表示要“净化”新加坡的中文环境,限制汉语方言的使用。

从这一年的9月21日开始,“讲华语运动”在政府内部展开了,为此还推出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就是要求政府公务人员在和华族人员沟通是尽量使用普通话,避免说方言。其次,公务员之间的交流必须使用普通话来取代方言。

“讲华语运动”

为了让推出的政策师出有名,李光耀还编纂了一个并不存在的专家,他多次在宣讲中提到:知名语言专家认为孩子的大脑不能容纳两种语言体系,要学好华语,就不能教给孩子方言。

虽然这个谣言很快就被语言专家反驳,因为他们调查后发现同时掌握几种方言的华人家庭很多,对孩子根本没有影响。

不过这份辟谣并没有影响“讲华语运动”的进行,新加坡政府随后公布了每年的运动指标,还为其设计了专门的口号。

比如1979年就是“多讲华语,少讲方言”。这个标语一年比一年激进,到了1983年已经是“Mandarin’s In. Dialect’s Out”(华语来,方言滚)。

“讲华语运动”

在政府内部取得一定成效后,“讲华语运动”开始推广到社会层面。

从1981年开始,新加坡停播了几乎所有的方言节目,传统媒介不被鼓励使用方言表述。

当时新加坡有很多广东人,所以香港电视剧都会直接引进原版。但是从这时开始,政府不再允许引进原版港剧,必须使用华语配音之后才能播放。

此举招来了民众的一片反感,电视台收到了大量投诉,但是新加坡政府却坚持推行。

除了媒体,学校也是这项运动的主阵地,李光耀认为消灭方言必须从孩子抓起。因此从小学开始,新加坡的学生就被禁止使用方言,一旦发现要面临可怕的惩罚。

李光耀

新加坡政府制定的处罚对小学生来说非常严苛,起步就是罚站,如果多次被抓,甚至要被拉倒校园里打10鞭子。

这对小朋友的心理伤害是极大的,慢慢就没人敢说方言了。

到了“讲华语运动”后期,新加坡政府的措施变得越来越苛刻,很多资深政府服务人员仅仅因为华语讲得不好就被辞退。

在近乎强制性的措施下,到1990年,新加坡华人的方言使用率大幅下降,甚至家庭交流的使用都跌到18%以下。

新加坡人

“鹬蚌”相争,英语得利

根据新加坡官方的最新统计,如今这里的年轻人对方言的使用已经十不存一,很多人甚至已经无法和家中的长辈交流。而这些80后和90后,对中国的认同也大大降低。

还有人天真地以为,李光耀提出的“讲华语运动”至少推广了普通话,但实际效果却大相径庭。

进入21世纪后,新加坡华人的方言使用率下降了11.5%,而华语的使用人群仅仅提升了不到3%。

至于剩下的人去向何方,答案也很简单,当然是新加坡的另一个官方语言——英语。

李光耀

这就是新加坡政府“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策略,表面上他们大力推行华语,甚至采取了很多强迫性措施。

但实际上,官方又把英语定为第一语言,不断强调掌握它会带来的丰厚利益。

一边是填鸭式的强制推广,一边是潜移默化地以利诱之,受够了学校压迫和政策拘束的年轻人会做出哪种选择,结果不言自明。

新加坡

结语

亚洲不少国家在独立后都曾面临一个严峻问题:它们取得了主权独立,但文化上并不独立。

接受了几千年华夏文明的熏染,想要彻底摆脱影响实在是困难重重。所以无论日本、韩国还是越南,在这件事上都倾尽全力,才有了些效果。

而新加坡无疑是个中翘楚,它用完美妥帖的伪装兵不血刃地完成了对当地汉语方言的“消灭”。通过八面玲珑的手段,李光耀让“去中国化”很好地掩藏在了新加坡发展的大旗下。

因为立场不同,中国不会对此进行大肆批驳;只是如此巧妙的手段,却必须杜微慎防。

参考资料

《新加坡华语运动的成就与反思》——谢世涯

《移民、族群与认同,东南亚华人方言群的历史特征与发展动力》——吴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