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这个标题,很多膝盖比较软的人,就会说,我们的工厂不努力,成天就想偷工减料,不会用心思研究高质量轴承,对消费者不负责云云。
可他们没有想到本质问题,在德国,这样的高质量轴承厂商,充其量有2-3家,每一家的雇员不会超过100人,即整个德国范围内,高质量轴承制造业能够提供的就业人数不会超过400人,加上经销渠道等,全球范围内的直属雇员最多不过800人就够了。
因此他们的产品定价才能处于顶端,销售和服务都会上档次,当然产品的质量与使用寿命,对得起这个价格,企业才能够赚得盆满钵满,同时技术不断积累,有大把的钱投入研发,不过,由于德国的税收政策,估计这些工厂的人,也不会富裕到哪里去。
其本质就是,这个高质量轴承行业只能接受800个就业名额而已。德国只有8000万人,360行中的高质量品牌这样子平摊一下,就业人数也就二十几万人左右。
这里说的是高质量行业,德国也有普通的行业,比如农业、畜牧业等。德国的高技术领域,排他性非常强,除了各种专利壁垒,他们会设置多道准入门槛,为的就是保持产业优势。
而在我国,能够生产轴承的厂家超过10000家,较大的轴承厂有上千人,小规模的也有数十名工人,能够吸纳数十万人就业,加上营销渠道的人数,可能会有40万左右,也就是说,轴承一个行业的就业人数就相当于德国所有高质量技术领域的就业人数。
展开全文
明白其中的道理了?这10000多家企业的第一使命就是如何生存,如何在有限的市场份额中,捞到自己的一份。
好比我们养猫,养1只猫的时候,我可以给它喂200元/公斤的猫粮,一只猫咪的猫粮花费,每个月不超过1000元,你和它都活得很轻松吧,倘若你现在要喂养1000只猫咪,你会给它们吃200元/公斤的猫粮么?
道理就是如此简单,不是国内的工厂不肯努力,而是低端竞争者实在太多的缘故,我国的产业政策是,在保障充分就业的基础上,逐步提升我国的产业结构,而不是为了提升产业结构,罔顾就业形势。
从消费者的角度看,我就想买一台20000块钱的车床,加工普通精度的小零件,皮实耐操就可以了,你告诉我说主轴的两个轴承,每一个需要5000元,我还会买么?
市场决定了各种品级产品的份额,这是长期竞争、融合带来的结果,德国的高质量轴承厂家无法将他们的销售领域延伸到中低端产品,因为他们已经不具备这个层面的成本优势了。
而众多的小厂可以啊,他们的轴承用料不需要太高档,热处理过得去就可以了,轴承的公差也不需要那么精确,使用寿命1-2年,就能满足客户需求,何必要向客户推销价格高几倍,使用效果却不是几倍的产品呢?
随着有些小厂的原始积累达到一定的程度,他们也会加大研发,不过,这需要很多年,然后他们自己要么升级,要么转行,将低端拱手让给新的竞争者。
德国的高质量轴承厂商,也是这样挺过来的,曾经在1920年左右的德国,他们的产品也是低端货为主,高质量的在英国、法国、意大利。
品牌优势不是一朝一夕,投入海量资本就可以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时间的积淀,我相信在上个世纪50年代,德国的轴承厂家也有千余家,最后逐步淘汰掉,只剩下几个而已,这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市场规律的体现。
我国的普通消费者希望花费1.00元钱买一个轴承,精密度达到航天级,能用500年,可是作为厂商,估计都要把嘴缝起来,且不说材料科技能否达到,你研究一个小轴承,成本花费几个亿,销售不出去,是不是也得饿死啊!
消费者的焦虑往往是不知道自己的实际需求引起的,而在网络上,只要是挖苦我国的制造业,总是有人捧场。
轴承的产品细分太多了,普通消费者不知道其中的质量标准,我曾经看过一个轴承的产品手册,里面的型号有上万种,同一个规格的,不同质量标准,也有几十上百种,这叫普通消费者去研究,简直就是灾难。
于是,只能按照品牌优势、价格、质量等粗线条,做选择题。这个需要看人品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