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种意义上说,“佛教”在华夏五千年中有着颇具影响力的特殊地位,且不说历史意义,从考古角度看,遗留至今的“佛宝”大多成了珍贵文物,如“佛骨舍利”、“金棺银椁”等更被列入国宝之列,散落民间的诸多庙宇也成了历史遗迹。深圳亦有“十大古寺”,著名的有弘法寺、弘源寺、大华兴寺等,这些古刹传承千年,至今香火鼎盛;其实在“十大名寺”之外,还有一座“龙岩古寺”,它的魅力更是别具一格。
需要说明一下,中华地域广大,名山古寺星罗棋布,“龙岩古寺”也非止一座;陕西乾县有一座始建于唐代的“龙岩古寺”,这里说的却是位于深圳大鹏镇观音山上的一座“小庙”。或有朋友笑了“还以为多大的规模,原来就是座‘小庙’啊!“如果单从规模来看,观音山上这座庙宇的确算不上大,甚至比不上“三进三出”的古宅;还不止这些,追溯历史,“龙岩寺”更谈不上悠久,其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算起来不过数百年而已。
或许正是这个原因,“龙岩古寺”在游客印象中显得并不清晰,但却不影响它“百年清灯不灭”的事实,因为当地人对这座庙宇极为推崇;龙岩寺建在观音山的山腰,这里有块厚3米,直径20多米的奇石,从山谷中蓦然伸出,犹如拱出地面的“龙头”正在窥视人间,由此得名“龙岩”,旁边的寺庙自然成了“龙岩寺”。严格说起来,如今的观音山最初也因这块奇石而取名“龙石山”;后在清同治年间,传说龙岩石上曾出现“观音下凡”的奇景,因此人们在这里修筑了“龙岩寺”,整座山也更名为“观音山”,至此香火鼎盛,百年来青灯从未熄灭。
展开全文
正是出于“观音下凡”的传说,龙岩寺虽小,但在当地人心目中的地位却不亚于“十大古寺”;龙岩寺整体来说没什么特殊的,其空间狭小,面积最大的“观音殿”就修在龙石之下,形成了“屋顶即岩石”的奇观。据史料记载,“龙岩古寺”始建于清同治年间,由于同治年间多次重修,由此可见当地人对它的崇拜程度;或许是“观音下凡”的原因,这里常年香火鼎盛,庙宇虽小却十分精致,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特殊时期,“龙岩寺”毁于混乱,但它在当地人心中依然存在。
之后在当地人的倡议下,海外华人华侨和旅居港澳台的深圳人,与1985年在原址上重修“龙岩古寺”;还不止这些,如今又扩建了养生池、登山石阶,与山间修建多处凉亭以供行人上山朝拜。1993年,人们又建起一尊高近10米的观音塑像,在山门前修建了一座4米多高的宝塔;如今山中道路平坦,香客也能驱车直抵寺前,从这些也能看出,“龙岩古寺”在当地人心目中有着特殊地位。
如今的观音山风景优美,冬暖夏凉,这里单说“龙岩古寺”;它的小巧并不影响其香火鼎盛,除了烧香拜佛,寺内还有抽签、掷筊等“佛事”工具。说到这或有朋友不明白了“摇卦抽签比较常见,‘掷筊’是怎么回事?”所谓“掷筊(jiǎo)”是民间一种历史悠久,且十分简单的一种占卜方式,今天的北方地区或许比较少见,但在南方仍十分流行;筊(jiǎo)的意思是木片、竹板之类的古称,从字面意思其实已经很好理解了,就是用木片或竹板之类为工具,扔出后看其“反正”来揣测神明指示。各地又有不同称呼,如“掷杯筊”、“打珓贝”、“掷碑珓”等;需要解释一下,无论是哪种叫法,“掷筊”两字中间多有一个“bei”的发音字,对此专家解释为“贝”。
道理其实一样,“贝壳”在古代曾是重要的占卜工具,简单来讲:以扔贝壳的方式看落地后的反正面,从而判断神明的意图;依据传统习俗,其工具是两个半月形,一面平坦、一面圆弧突出的“筊杯”,凸面为“阴”,平面为“阳”。因这种占卜方式历史太过久远,又加各地习俗不同,因此进行方式也不相同;大体来讲,“掷筊”是人与神灵的一种交流工具,人们在掷筊时要先向神灵点烛、上香、膜拜,然后向神灵说明掷筊原因,双手合十参拜后,仍双手合十握住“筊”,在香炉内的香上绕一圈,然后往地上一掷,即是“一筊”。
一般“三筊”才算完整的占卜仪式,因此掷筊人完成第一次后还要合掌谢过神灵,再往地上一掷,如此须三次,才算是神灵许诺。如果得出的是“一平一凸”:民间称之为“圣杯”(或“圣茭”,“信筊”),表示神明认同,或行事顺利;但如祈求之事相当慎重,多以连三次圣杯才做数。“两平面”:称为“笑杯”(或“笑茭”、“阳杯”),表示神明还未决定要不要认同,行事状况不明;可以重新再掷请示神明,或再次说清楚自己的祈求。“两凸面”:称之为“阴杯”(或“怒茭”),表示神明不认同,行事不顺,可以重新再掷。
或有朋友对此不屑一顾“这种仪式毫无意义嘛,扔来扔去本身就是概率问题,且可以多次‘掷筊”,根本没有准确性可言。”今天看来,这种占卜自然是一种毫无依据可言的简单过程,但它却有着广泛的人民基础和历史传承;不仅汉族人多“迷信”,就连少数民族同样流行这种占卜方式,比如苗族,当地人会把一块木头劈为两片,根据两片木头掷出后落地的反正情况以定吉凶。
类似的还有僳僳族,当地人称为“依马占”,翻译过来就是“贝壳占卜”,即:将两枚贝壳同时掷入碗中,观其正反以决吉凶;除此外还有纳西族的“贝巴”等,考古专家还在某些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山洞中发现供有贝巴或其仿制品,用意是“方便过往行人问旅途是否平安”之用。某种角度看,“掷筊”已不能简单地看作是迷信活动,在今天应理解为它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俗文化”。
再看“龙岩寺”中的掷筊,形式更显简单,仅是将几对筊放在一个十分平常的红双喜脸盆中;虽说如此,但当地人遇到大事时,总会来这里祈求“观音指示”。除了“掷筊”略显简单和狭小的庙宇外,尤为引人注目的是来往这里的当地人,几乎每个人都会提一个水桶或是水壶,上山时空空如也,下山时容器内则盛满了清水;或许有朋友很奇怪“难道观音山下没有水,当地人要上山打水吃吗?”
原来,并不是观音山下没有水源,之所以要上山打水,是因为龙岩寺中还有一眼“仙水”;所谓的“仙水”其实是观音殿神坛后面岩石下的一个“石坑”,坑里是一股涓涓清泉。当地人的告诉记者:“仙水”是观音大士赐予人间的,因此打水时一定要跪下来取水;当然,这仅是古代传说,主要原因是“仙水”地方太过狭小,只能容纳一人跪蹲,伸长手臂举瓢接水,久而久之演变成了“跪着接水”,在今天已经可以利用长柄瓢取水,但仍有不少当地人习惯于“跪着接水”。
称为“仙水”也并非毫无道理,因为这里的泉眼虽小,水却甘甜无比,用来泡茶、煮饭堪称上品;对此有专家也说:“仙水”比一般的自来水更富天然矿物,常年饮用有助于身体健康,甚至有延年益寿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