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记得,21岁的她穿着一套白色的连体塑身衣,风情万种地款款走来。
曼妙的腰身,纤细的长腿,丰满的上围,还有紧致的肌肤,身材好得不得了。
再告诉你一句,“做女人,挺美”,多少少男少女在那一刻被“蛊惑”了。
可谁能想到,这样的人生巅峰在倪虹洁家里却是彻彻底底的“不可说”。
01
家里的气氛就此凝固,笑声也戛然而止。
展开全文
倪虹洁的父母都是知青,在小城镇上工作的他们需要背负很大的舆论压力。
但是出现问题后,倪虹洁父母并没有和女儿沟通,而是非常有默契地三缄其口,当做没发生过。
甚至直到现在,他们也从未在女儿面前谈论这件事。
这让倪虹洁一直觉得和父母之间有个疙瘩,关系很压抑,并且她把问题都归结到了自己身上。
倪虹洁骑虎难下,只好穿上内衣拍摄,那种屈辱感挥之不去。
因为拍摄不自然,导演还在现场狠狠批评了倪虹洁,倪虹洁顿时情绪崩溃,拍摄的那一天她基本上一直在哭。
这份委屈,她不能和父母说。
这份羞辱,她也不能和父母说。
谁能想到当年那个初代性感女神,却背负着如此大的压力;
事实上,从小到大,父母和她的沟通交流都是回避型的,
而这也给她一生都带来了不可逆的负面影响。
02
直到现在,我们还能从倪虹洁身上看到她不自信的影子。
就像金铭所说,总能在倪虹洁的眼神中看到不安和惶恐。
混迹娱乐圈多年的她,明明是个前辈,但表现得总是像个职场新人。
在《演员请就位》中,陈凯歌来探班她所在的剧组,而倪虹洁刚好出去了。
她赶回来的时候驼背缩肩,跟导演又鞠躬又道歉,人慌得不行。
而面对同样情况,温峥嵘和胡杏儿都是大大方方地走进来,跟导演说句不好意思就完了。
因为不自信,陈凯歌对她的误会也很深,罕见地在镜头前发了火。
倪虹洁在坚持观点上也极度欠缺,导致在团队里成为易吃亏易背锅的那一个。
在《演员请就位》里,她和马苏搭档演《隐秘的角落》里两个母亲在广播室内对决那场戏。
马苏一拿到剧本,就要求给自己改戏、加戏,
倪虹洁坐在一旁,默默不语,脸色不是很好看。
但这个亏,倪虹洁也不声不响地吃了下来,直到后面单独接受采访,她才说起自己的不满。
到了正式表演的时候,倪虹洁按照原剧的前因后果,演着被渣男分手后哀莫大于心死的戏码。
但是陈凯歌说她演得不对,应该情绪更激烈一点。
可实际上,看过原剧的都知道倪虹洁的演法才是对的。
明明该为自己辩驳的时候,倪虹洁又怂了,她的演技再次被低估了。
倪虹洁就是典型的讨好型人格,就连对父母都是如此,总想讨他们的欢心。
哪怕所谓的“笑话”,在她心里是一根刺。
而以上所有性格上的问题,都是由于父母对她长期回避型沟通而形成的。
03
事实上,这也是中国家庭中父母比较常见的问题。
看不惯孩子做的一些事,撇下一句“我都是为你好”就不再深聊了。
自己做错事了舍不下脸道歉,一句“过来吃饭了”事情就过去了。
回避型沟通就像是“追与逃”的关系。
一个渴望找到答案,寻求心灵上的庇护,不断去追赶着;
另一个屏蔽交流,选择回避问题,不断逃离疏远。
双方无法建立有效沟通,隔膜也就越来越厚。
其实在我们的家庭中,90%的问题都源于不会沟通。
大家要么听不进去别人的话,把沟通当成纯粹的宣泄情绪;
要么就避免激化矛盾,维持家庭和谐而选择回避沟通。
看似第二种方式好像更温和,但实际上回避问题不等于问题会自然解决。
有时候这样的冷处理甚至比热战更可怕,尤其是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或许是不可逆的。
一方面,孩子可能因为认识到父母的回避,而对所做之事怀疑、减少一定认同感。
一位医疗博主就说出了,自己在回避型沟通家庭成长下出现的问题。
这位博主虽然后来仍然坚持做视频,但是在他心里一直因为父母的不认可而焦虑。
对于他来说,视频越火,父母越尴尬,他的压力也就越大。
另一方面,孩子会受父母潜移默化的影响,而把“回避型沟通”当成自己一种解决问题的手段。
她只能用自己的方式解决,同时把回避型沟通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工作太累就罢工,孩子不想要就提出打掉,朋友走丢不想找就放任不管……
她也不知不觉成为了回避型人格。
04
有很多读者给我留过言:
为什么孩子一长大,就跟陌生人一样,再也不愿意跟自己说内心的想法了?
其实反过来想一想,我们做父母的当初是不是也扼杀了孩子想跟我们沟通的欲望,习惯了对孩子的问题回避处理?
别急着否认,你可以先测试一下自己是不是回避型沟通的父母。
——平时很少主动与孩子沟通。
——与孩子单独在一起会感到不自在。
——孩子做了不对的事,懒得听他们的解释。
——孩子发脾气时,你会采取不理睬的态度。
——当你发现错怪孩子时,很少直接向孩子表达歉意。
——跟孩子有分歧时,会放弃沟通离开现场。
——当孩子的问题无法回答时,常常转移话题略过。
如果以上几种情况“是”多于“否”的话,那你可能无意之间就成了回避型父母,让孩子在无声的压力中成长。
曾经看过一个公益微电影。
小男孩子豪喜欢拉小提琴,因为小提琴承载着他和父母最美好的回忆。
有一次子豪正在拉小提琴,妈妈就冲进来一把抢过,愤怒地斥责他:
“你这个月成绩又垫底,你都这么大了,怎么还不懂事!”
男孩想要解释,但是妈妈立刻制止了他,回避了沟通,
“你别说这些,赶快写作业。”
有位教育学家曾说过:
而对于一些父母来说,他们认为的谈话其实只是单方面对孩子的责骂和控制。
只要孩子稍有意见,父母就喜欢用身份来压制。
为了避免矛盾扩大,从而选择了回避沟通。
殊不知,最终骗了的,不过是自己。
最终伤害了的,是家人。
真正的有效沟通,其实是站在孩子的角度,倾听孩子的心声、接纳孩子的感受,
不是一味地提出反对意见,或者用冷暴力去给孩子施压,强迫愧疚的孩子顺从。
表达情感、冷静沟通很困难,尤其是对家长而言。
但我仍然希望父母们都能鼓起勇气率先迈出这一步,毕竟回避型沟通是一种双向的伤害。
当你可以直面孩子成长问题,愿意倾听孩子的声音时,我相信孩子们也一定会敞开心扉来拥抱你。其实亲情的交流真的没有那么难。
42岁内衣女神倪虹洁,我教你怎么和父母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