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康 中国 我向 讲述 路上

我向世界讲述小康路上的中国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09 23:08:04 浏览2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我叫HAIDARZHI ALBINA,中文名是雪莉,来自乌克兰。2020年是中国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胜利的一年。在这一年,上海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组织的“知华讲堂”邀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为大家分享中国脱贫攻坚的故事。由此,我了解到了中国如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如何使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纸上得来终觉浅,我萌生了出去看看的想法。在老师的推荐下,我有幸参与到新华社推出的《奔小康路上·共圆小康》系列纪录片的拍摄,跟随摄制组深入山西、陕西、内蒙古、宁夏等地,以独特的视角观察中国因地制宜的精准扶贫行动与成果,见证那里的人们是如何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

作者走访陕西宁强县千山茶园王有泉

生态扶贫惠民富民——内蒙古草原上的“生态大数据”

在内蒙古,我跟大家一起体验了蒙草工作者的日常生活。内蒙古蒙草生态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蒙草公司”)董事长王召明从小在内蒙古长大,从没离开过草原和羊群,他的事业发展也始终围绕这份家乡情和草原情。为了更好地维护草原生态,同时帮助农牧民在家门口就业脱贫,他探索生态扶贫新模式,实现了生态与扶贫的共赢。他将生态修复事业做成善业,让生态产业成果惠及百姓。据了解,蒙草公司是一家在“生态大数据”指导下、用乡土植物修复生态的上市公司,其积极投身全国“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把扶贫工作与生态建设相结合,以产业基地建设、生态修复建设、公益捐赠等产业带动方式与农牧民建立了利益联结机制。

蒙草的科研人员和生态工作者走遍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将一粒粒草种、一株株植物带回实验室,积累起一座庞大的种质资源库,为生态修复、现代草业及草种业开发应用奠定基础。这座种质资源库,被称作“小草诺亚方舟”。蒙草人几乎每天上山,就是为了采集不同的种质。大青山地势复杂,攀爬是野外采集工作的常态。完成一份标本,需要经过整理、分类、挂签、压制等步骤。草种和植物将在“百草园”中保存、鉴定、驯化,形成植物种质资源图文数据信息,为生态修复提供依据。鉴定后的带有经纬度、海拔等地理标记的植物标本信息,被详细记录在电子信息平台,形成生态大数据。

最近两年,内蒙古草原上牧民的放牧生活轻松了不少。现在,他们可以不用在1万多亩的草场上风吹日晒地追着牛羊跑,而是足不出户在家里通过北斗卫星定位技术实现远程放牧,通过在头牛身上安装定位传感器,可以清晰地看到自家牛群的位置,节省了精力,牛羊数量也不断增加。平台还实时为牧民提供草畜平衡大数据的指导,牧民每年该养多少牛多少羊,怎样合理利用草场,都一目了然。

我们走访了任叔的家,这几年他一直在蒙草公司工作。他带我看了他之前住的老房子。2018年,任叔与自己的朋友们亲手盖了新房子。任叔早上7点到岗,下午5点下班,负责拔草浇水,这项工作技术含量低,非常轻松,一个月能赚3600元。蒙草公司租用了任叔家的仓库,也给他增加了收入。一年他能赚10万元。

文化扶贫庭院经济——山西沁源的外国媳妇也不落下

马小月出生在缅甸东枝的一个贫穷家庭,只有小学五年级的文化水平。她的母亲至今仍租住在别人的房子里,但身在中国的马小月却已经改变了命运。马小月现在生活的村子叫景凤村,位于中国山西省沁源县。几年前,马小月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已经在当地政府帮扶下脱了贫。马小月记得,那时的景凤村大都是坑洼不平的土路,很多房子外墙都是土砌的。“当时家里条件不是太好,窗户是木头的,地面是水泥的,下雨天房顶还漏雨,但比我在缅甸东枝的家还是要好一些。”马小月说。我们来到她家里,看到在政府帮助下翻新的院子,确确实实感受到他们生活的变化。

马小月的家人们在为庆祝中秋做准备

展开全文

2017年,当地政府安排马小月的丈夫当了护林防火员,每年收入超过5000元。扶贫部门还帮他们家争取到3万元贴息贷款,买了两头牛。依靠这些帮扶,他们当年就脱了贫,也还清了贷款。为了帮助贫困人口稳定脱贫,中国政府严格落实“摘帽不摘责任、摘帽不摘政策、摘帽不摘帮扶、摘帽不摘监管”的要求。马小月一家仍然可以享受扶贫政策。她的孩子上学不仅被免除了书本费、学杂费,还享受每年500元生活补助。前几年,马小月生病做手术花了5000多元,民政部门通过临时救助全部予以报销。“最重要的是我老公现在有了正式工作,收入也比较高,孩子以后能接受更好的教育。”因为自小贫穷,马小月特别重视子女教育。她下一步打算到县城租个房子,再找份工作,让孩子都去县城上学。

10月17日是中国国家扶贫日。2020年的这一天,沁源县为全县脱贫人口举办了一场盛大的“脱贫脱单”集体婚礼,马小月和丈夫也参加了。“当年家里穷,我们没有举办像样的婚礼,我想弥补这个遗憾,迎接我们的新生活。”我也有机会见证了这场十分特别的集体婚礼,有100对夫妻在这里举办婚礼,他们中有的是以前因贫困没有钱举办婚礼而来补办婚礼的,有的是脱贫后找到爱人的新婚夫妇。

东西协作扶贫先扶智——宁夏闽宁镇的移民就业

我们到了宁夏的闽宁镇,这是一个两地携手共建、创造传奇的地方,闽就是东部沿海省份福建,宁就是西部宁夏回族自治区,这里又有什么样的故事呢?

上世纪90年代,在宁夏回族自治区永宁县西部有一个叫玉泉营的地方,茫茫戈壁,连绵沙丘。1997年4月的一天,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带队来到宁夏考察,闽宁两省区负责同志共同商定,要在这里组织实施闽宁对口扶贫协作,建设一个移民示范区。1997年7月,这个地方被命名为“闽宁村”,2001年12月,闽宁镇正式成立。20多年来,闽宁镇陆续接纳了来自宁夏西海固6个国家级贫困县的4万多名移民。

解决移民就业是扶贫的重中之重,而永宁县经济发展条件并不优越,如何解决这几万移民的就业是摆在政府面前的难题。福建商人陈德启来到这里后,把贫瘠的戈壁滩开发成盛产葡萄的沃土,从而带动了当地葡萄产业集群的发展,为当地贫困人口带来了收入丰厚的工作机会。

2007年,陈德启到贺兰山东麓考察,来到10万亩戈壁前,他捧着这里的土闻了闻,直觉告诉他,这片荒凉的土地会风生水起。“一来到这片戈壁滩,我就喜欢上了这片土地。”陈德启说,“我算了一下,这么大一片土地,即使种树也能赚钱,何况是种植葡萄酿酒。”仅仅用了15分钟时间,陈德启便决定投资2亿元买下这片10万亩荒滩。贺兰山下一望无际的荒芜戈壁滩,因陈德启的到来而彻底改变,他用12年的汗水将这片贫瘠土地化为葡萄绿洲,如今的宁夏也因为这片绿洲而享誉全球,这里酿出了世界上最好的葡萄酒,这里是中国的“波尔多”。“中国葡萄酒的未来在宁夏,10年前,国外几乎没有人知道中国葡萄酒是什么样子,但今天,世界从认识宁夏贺兰山东麓产区开始,认识了中国葡萄酒。”闽宁镇大批的村民成了葡萄园的员工,陈德启带领他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我虽然能力有限,但我会尽我所能,能做一点是一点,能帮多少帮多少。”

20多年过去了,原来的荒滩已经变成了绿洲,建起了学校、医院,老百姓日子越过越好。几年前,福建援宁干部李辉钦来到闽宁镇出任副镇长,“这里的群众对福建来的挂职干部特别热情,我时常感受到家一样的温暖。”近几年,受疫情影响,许多农特产品卖不出去,老百姓收入大幅减少,让李辉钦真心想为他们做点事。李镇长每天晚上都要做两个小时的直播带货,帮助扶贫车间、企业和农户在网上销售葡萄酒、菌菇、枸杞等特色产品。可喜的是,在李辉钦的带动下,镇上扶贫车间的女工们也加入了直播团队,订单量不断增加,农民收入提高了不少。

作者和闽宁镇的孩子们

如今,闽宁镇已建有设施温棚园区5个、集中养殖园区7个、扶贫车间8个,种植酿酒葡萄8万亩,种植红树莓2700亩,产业扶贫已成为覆盖面最广、带动贫困人口最多、取得成效最大的扶贫举措。

扶贫列车跨入乡村振兴快车道——陕西秦巴山间的“小慢车”

8361/2次列车是中国铁路西安局集团有限公司为方便汉中片区铁路职工上下班而开通的通勤车,由汉中车务段汉中站客运人员值乘。这趟列车单程运行117公里,沿途经过的汉台、勉县、宁强3个县区地处秦巴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沿路沟壑密布,交通极为不便。为解决沿线村民外出务工及日常探亲访友、就医求学等出行难题,这趟列车连续14年向普通旅客开放,并从起初的2节车厢逐渐增加至4节硬座车厢。但区间最低1元、全程7.5元的票价和逢站必停的运行方式始终没有改变,被沿线群众亲切地称为“火车大巴”。

以前,周边村民坐火车去赶集,在车上就能将所带的农产品进行销售,不少在集市上没有卖完的东西,也可以在火车上销售。汉中车务段工作人员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村民满脸无奈地背着没有卖完的东西回家。时间久了,汉中车务段对“小慢车”进行了升级改造,加挂1节行李车厢,并在车厢内设置了农产品展示区、交易区、洽谈区、大件货区、家禽区和清洗区。于是,一个井然有序的“乡村集贸市场”诞生了。

慢火车也是“快乐校车”。6063次列车行经陕西、甘肃、四川三省,沿途停靠秦岭山区的38个车站,被称为“秦岭最美小慢车”。因学校相对集中在县城,每周都有上千名山区学生乘坐这趟列车前往分布在沿线的10多所学校。2017年年底,6063次列车专门设立了“通学车厢”,为孩子们订做加大加宽的小桌板,方便学生在列车上学习使用。同时,设立列车书架,铁路职工内部开展捐书活动,供孩子们免费借阅。这趟常年穿行于秦岭的慢火车,已成为山区孩子的“快乐校车”。

大山里的“小慢车”

历时1个月的走访,让我了解了中国的西北地区。我既看到了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也看到了中国的脱贫攻坚行动,看到了生活在那里的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这些都深深震撼了我。百闻不如一见,我亲眼看到那些曾经生活在贫困线下的人民如何致富奔小康,大型企业如何帮助人民就业,东西部如何共同合作,以及政府如何大力扶持,等等。消除贫困确实给许多人带来幸福,这次的经历对我来讲有着意义非凡的感受。通过纪录片的拍摄,我把这些所见所闻告诉世界人民,中国政府坚持人民至上,是真正在为人民办实事。中国在脱贫攻坚事业中取得的成功,为世界树立了榜样,值得各国学习。中国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发展也需要中国。在人类命运共同体面前,中国梦将与世界梦同频共振。(作者雪莉[乌克兰]系上海大学经济学院留学生,上海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教师谢文博对本文亦有贡献。本文配图均由受访者提供)

来源:《神州学人》(2023年第2期)

作者:雪莉[乌克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