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批 绿卡 河南 满嘴 执教

她在华执教70年满嘴河南话,总理特批绿卡,家里国旗谁都不让碰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09 23:08:03 浏览3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众所周知,中国国籍是世界上最难加入的国籍之一,自从新中国成立后至今,能够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人士也不过一万三千来人,这些人大多都是对中国有着一定贡献的,且对中国有着很深的感情。

有这样一个老外,她年纪轻轻便来到中国,从此定居在此,教书育人,不仅桃李满天下,更是练就了一口流利的河南话。

她家里有一个1949年时购买的小国旗,七十年来还完好如初,她对此十分爱惜,谁也不让碰。

1975年,这位热爱中国、为中国奉献半生的外国女士实现了她加入中国国籍的夙愿,周总理亲自批示,同意了这位外国友人的入籍申请。

这位外裔中国人的名字叫作吴雪莉,她值得我们全体中国人民的尊重。

一入中国深似海,美国小姑娘情陷古老中国

吴雪莉1925年出生于美国阿肯色州,她有一个十分好听的美国名字——雪莉·伍德。

其父亲是美国政府的一名外交官,其母亲也是一名有着出色学识的新时代女性。

展开全文

出生在这样的家庭,吴雪莉从小的生活条件便十分优越,她吃的、用的都是在当时来说比较好的,上的学校也都是当地最好。

可生活如此舒服的小雪莉却有着一颗不安于现状、勇往直前的心,这个小姑娘从小便展现出了强烈的好奇心,喜欢挑战未知。

当然,吴雪莉小时候的成绩也是十分优秀,在她的小学和中学时代,成绩一直名列前茅,各学科中,她对于文学尤为喜爱。

她的作文写得很好,因此得了很多奖项,她也梦想着有一天能够成为一名大作家。

在吴雪莉十三岁这年,这个小姑娘对中国产生了初步的认识,而使她和中国产生联系的便是一本著名的书籍——作家斯诺的《西行漫记》。

这是一本难得的没有对中国进行歪曲描写的作品,其中对于中国的现状尤其是中共领导的根据地的现状进行了很正式的描写。

第一次看这本书的雪莉便对中国这个远在大洋彼岸的国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里面描写的中国人文地理,无一不让这个一直生活在美国大城市的小姑娘产生了向往之情,而中共根据地里军民的艰苦奋斗精神和朴实的作风也让小姑娘动容。

自此小姑娘便一直默默地关注中国,她向自己的外交官父亲了解着她想知道的一切,也在报纸和广播中默默关注着中国的抗战、中国的人民生活。

就这样,这个对中国产生不解之情的小姑娘长大了。

或许是命中注定,也或许是有意为之,吴雪莉的爱情也和中国挂上了钩。

在吴雪莉19岁这年,这个小姑娘遇见了她人生中的白马王子——来自中国的留学生黄元波。

黄元波是中国农业部派往美国的留学生,恰巧和吴雪莉生活、学习在一个城市。

在看到黄元波的第一眼起,吴雪莉就默默关注起了这个其貌不扬的中国青年,不为什么,只是因为黄元波是一名中国人,是吴雪莉从小到大第一个认识的中国同龄人。

就这样,在吴雪莉默默地观察和偶尔的聊天中,她对于黄元波越来越了解。

她发现这个不算高大的中国青年是一个非常努力刻苦的人,他第一次来到美国这么繁华的国家,却从来没有主动去逛一逛、旅旅游、观观光,他的时间全部放在了教室和图书馆,他是吴雪莉从小到大见到的学习最刻苦的人。

除此之外,黄元波身上更吸引雪莉的,则是他那深邃的思想和满腔的报国之心。

在几次聊天中,吴雪莉发现黄元波虽然来自一个贫穷的国家,但从来没有嫌弃自己的祖国;问到他的理想时,他则会说:“我一定要认真学习,学成后回国报答国家、建设国家。”

这是吴雪莉很少在美国同龄青年身上感受到的热忱和爱国之情,其次黄元波为人真诚,说一就是一,有些古板却也十分可爱。

这一切的一切都满足了吴雪莉对于一个中国人的幻想,仁义礼智信在这个中国小伙子的身上展现得淋漓尽致。

就这样,吴雪莉爱上了黄元波,黄元波也在一次次和吴雪莉的交往中同样爱上了这个美国小姑娘。

对于黄元波来说,吴雪莉是一个聪明可爱、温柔可人、出身高贵却又从来不会歧视穷人和中国人,相反对中国的一切都充满了尊重的完美女子,难得两情相悦,很快两人便坠入了爱河。

1945年,圣诞节的第二天,在世界大战刚刚结束和节日庆典的双重喜悦氛围中,吴雪莉和黄元波在美国举行了婚礼,这个婚礼虽不隆重,但也充满格调,最终要的是两个相爱的人都十分的欢喜。

不久,黄元波向吴雪莉提出了两人一同回到中国建设国家的事情,这是黄元波的梦想,同样也是吴雪莉心中早已设想过的事情。

她几乎想都没想就答应了黄元波,在她看来,自己随老公去建设他的国家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而吴雪莉的父母也出人意料地赞成了此事,她做了半辈子外交工作的父亲对于不同国家、民族间的结合表现地十分开放,这也是他同意吴雪莉和黄元波交往的原因之一。

最重要的是黄元波这个女婿十分有担当,他十分放心将女儿交到这个男人手里。

吴雪莉的母亲相较于她的父亲更加支持这件事情,因为她的母亲是一个反战、民主、自由主义者,心中对于国家、民族间的隔阂很小,虽有不舍,但她还是赞赏、鼓励了女人的决定,甚至还告诫雪莉一定要好好和丈夫一起为中国出工出力。

就这样在二人结婚后的第二年,二人便坐上了前往中国的轮船,在此刻,雪莉·伍德也终于想好了自己的中文名字——吴雪莉,这个陪伴自己后半生的名字。

同时,这个才二十一岁的美国姑娘此刻心中百感交集,既有对父母和家乡的不舍,又有自己丈夫在身边的踏实感,除此之外更多的是她对未来的憧憬和向往。

中国,这个她心心念念近十年的国家,马上就要到达了。

吴雪莉与河南的不解之缘

吴雪莉和丈夫来到的第一个中国城市是上海,当时的上海可以说是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了,这是一座东西方、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城市,吴雪莉第一次踏上这片土地便喜欢上了这里。

可是好景不长,战争的阴云再次笼罩在了中国的上空。

国民党发动内战后,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吴雪莉看到了许许多多因饥饿和战乱四处流浪、无家可归的灾民,也看到了许多吃不起饭、买不起菜的平民。

这一切都令吴雪莉触目惊心。

因此,虽然当时她自己的日子也很紧,但吴雪莉仍然会把家里多余的一些粮食拿去救济灾民,另外虽然生活在危险之中,但吴雪莉从来没有产生过离开中国、回到美国的念头。

终于三年的内战时间结束了,新中国建立了,当时的黄元波作为一名高级人才是完全有机会离开一片废墟中的中国的,只要他愿意,美国、欧洲、台湾是都可以去的,但黄元波表现的很坚决,他要留在中国大陆,他相信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建设好中国。

看到丈夫决绝的表情,吴雪莉只是深深地点了点头,跟着丈夫的步伐是她矢志不渝的选择,只是抓着丈夫胳膊的手越发紧了。

不久,黄元波受邀来到西安,担任了西北农学院畜牧兽医系主任一职,吴雪莉则被聘为外语系副教授,夫妻二人终于过上了安稳的生活。

此时的黄元波工作十分努力,他不仅为祖国辛勤地培养农牧人才,还利用课余时间紧张地搞科学研究,在牲畜的疾病治疗、疫情防治等方面做出了突破。为新中国农牧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而吴雪莉则充分利用好自己的能力,尽自己所能地做好这份工作,她紧跟丈夫的步伐,同样一人教导着好几个班的学生,虽然很累,但她从没有抱怨过。

由于她十分风趣幽默,学生们十分愿意上她的课,短短几年内,她为中国培养了很多外语人才。

1953年,吴雪莉夫妇又遇到了人生的转折点。

这一年,丈夫黄元波受邀来到河南开封筹建药厂,在第一线发光发热。

而吴雪莉则来到了同样位于开封的河南大学任职,同样教学生们外语。

从此夫妻二人便一直定居在了这里。

夫妻二人初到河南时,其住处是非常偏远且简陋的,房子位于开封的郊区,每天她的丈夫都要十分费力的走一个多小时的土路才能到达工作的地方,而郊区的房子还没有自来水。

为此雪莉每天都要一桶一桶地去远处打水。

除此之外,吴雪莉还学会了自己和泥做蜂窝煤,学会了针线活,彼时她和丈夫已经有了三个孩子。

这三个孩子大部分的衣服都是她缝制的,就这样吴雪莉每天做着和其他中国妇女一样的活,但却从没喊过累,已经真正成为了一名“能顶半边天”的人。

同时,在河南大学工作的吴雪莉仿佛来到了自己的第二故乡,她十分喜爱这里,也更加努力地工作。

那时中国的外教很少,因此吴雪莉在河南大学的地位十分重要,她的课时量很多,为了教好河南的学生,这个连中国普通话都说的不算好的外国人竟然学习起了河南话。

她经常利用课余时间去邻居家串门聊天,刻意地学习邻居们的河南发音,一来二去,她竟真的学会了河南话。

除此之外,她和邻居们的关系也熟络了不少,不少邻居都喜欢和这位热情、开朗的洋教授说话。

另外她在课堂上的河南话讲解也常常逗得学生们哈哈大笑,同时也加深了学生们对于上课的兴趣以及课堂内容的理解。

她还经常用外语给学生们讲一些外国的故事,让学生扮演安徒生童话里的角色,并说英语台词,在她的努力下,她的学生外语水平都很高。

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彼时的中国到处都在热火朝天的建设社会主义,大学里的师生也要去参加劳动,吴雪莉对此毫无怨言,甚至满怀冲劲。

她常常带着学生去除草、施肥,穿着最朴素的衣服、却施展着极其标准的农业动作。

除了一头金发外,活脱脱一个中国普通劳动妇女的样子。

劳动之余,吃饭、休息时她便把学生们召集起来,一起用外文交谈,用英文讲故事,既让学生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又增强了学生的英文水平。

直到多年后,曾受到过吴雪莉教育的全国人大原委员长万里的长子万伯翱还会经常去探望这位老师,他说:“吴老师的教育通俗易懂,她是我最尊敬的人之一。”

在工作之余,吴雪莉还拿起了笔,记录着她在中国的一切,同时也向着作家梦进发。

1958年她写的《中国的一条街》在英国伦敦出版,里面用极其朴素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一个外籍妇女作为一个教授和家庭主妇在新中国的所见所闻。

作品里没有一丝对于新中国的抹黑,一笔一划都书写着新中国的活力和希望,里面描述了大量那一时期中国的真实画面。

人民的辛勤劳动、人民的乐观勃发、人民一天天变好的生活跃然纸上,让很多西方人民真正认识到了中国当时的情况。

1962年,吴雪莉的母亲、彼时已是世界和平理事会委员的道逊夫人受邀来到中国,已经阔别17年的母女二人终于得以相见。

这次相见,令道逊夫人大吃一惊,自己的女儿虽然穿着十分朴素,没有了昔日公主的样子,但整个人的态度、精气神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可以用升华来概括。

两年后,在女儿的影响下,道逊夫人也选择来到中国,也成为了河南大学的一名外籍教授,为新中国的建设奉献出了自己的力量。

总理亲批入国籍,吴雪莉越活越年轻

吴雪莉及母亲道逊夫人的事迹很快便流传开了,日理万机的周总理听说此事后,十分关注这两位外国友人的情况,经常向河南的同志打听,并要求其保障好吴雪莉母女的生活。

而从建国后吴雪莉便一直想要加入中国国籍,但由于当时社会氛围等因素的影响一直没有成行。

直到1975年,获知吴雪莉这个愿望的周总理大笔一挥,亲自批准了吴雪莉的入籍要求,吴雪莉正式成为了一名中国公民,得知此消息的吴雪莉激动地嚎啕大哭了一场。

改革开放后,吴雪莉这位在中国生活了近三十年的人更加忙碌了,她会时常地回美国去探望自己的亲人,每当这时她都会向美国人民介绍中国的风土文化、一些著名的景点,改变了很多人对于中国的误解,也使得很多人对中国产生了兴趣,来中国旅游。

同时吴雪莉也更加得到中央政府的重用,她经常被邀请为中国的一些重要会议如全国人大做一些翻译工作。

每当这时,这位幽默了一辈子的老妇人都会收起自己的幽默心,耐心地认真地翻译好每一个句子,为此,很多国家领导人都曾表扬过她。

现如今,吴雪莉这位已经九十多岁的老人,还依旧生活在开封的老房子里,自从退休之后,这位老人便一直住在这里,丈夫与曾经的邻居大多已经去世,吴雪莉称自己是邻居中的“大姐大”。

尽管她的子孙们大多回到了美国,只有大儿子陪着她,但吴雪莉老人从没想过去美国养老。

她说:

“纽约不是我的家,我的母亲、我的丈夫都在这里去世,我的事业我的学生也在这里,我在这里生活得也很好,我的家就在这里。”

除此之外,吴雪莉家中还珍藏着一面小国旗,这面国旗来历可不一般,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吴雪莉费力好大得劲才买来的。

自从这面小国旗买来后,吴雪莉就十分珍惜,她不允许任何人去触碰它,包括自己的儿女孙子。

每当国庆的时候,她都要拿出来看一看,挥舞几下,平常没事儿的时候还要带着这面小国旗晒晒太阳,也因为吴雪莉老人的爱护,虽然历经七十年,但这面小国旗还完好无损,跟新的一样。

在她上一次接受采访时,吴雪莉老人仍然大声地骄傲地说道:“我爱这个伟大的国家,我爱这里的人民,我相信我们的国家会越来越好,越来越美丽!”

一个美裔人士能够爱中国到如此地步,真是令人动容且感动。

文章的最后,真心地希望吴雪莉老人能够幸福地渡过自己的晚年,也想要衷心地对吴雪莉女士说一声:“您辛苦了,中国人民不会忘记您的贡献,您是一名伟大的中国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