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是个好东西,它让参与到全球化的国家能够以更好的价格卖出商品,从而加快国家进步和发展的速度。同时全球化是个坏东西,参与全球化的国家要向中心国家上贡,要忍受人才和财富的大量流失,也会承受一些全球化的代价。比如非洲国家经常闹饥荒,并不是他们的粮食严重不足,而是穷人在市场上买不起自己生产的粮食。 不过参与到全球化总体还是利大于弊,被剥削固然是个悲剧,但是更悲剧的是没有人剥削你。
除了以上说的这些,全球化还有一个 隐蔽的代价——那就是民族和国家的文化被消解。当全球化的人们拿着苹果手机、看着好莱坞电影、喝着可口可乐、刷着推特和TikTok,除了自然而然地会向往西方国家,更重要的是自身的文化会被消解,其文明独特性慢慢减少,最后被【全球化】这口大锅炖得什么都不剩,像矿石一样被熔炼得体无完肤。只有那些文化底蕴深厚的大国才能抵抗得住这种侵蚀,但也只是消解的速度变慢了,并没有完全抵抗住。
从新自由主义全球化开始,我们加入美国主导的全球体系四十多年了,这期间流失了多少人才?上贡了多少财富?还有遍地的汉奸、公知、洋奴、恨国党,中日夏令营、德国油纸包的传说流行了多少年?曾几何时崇洋媚外就是主流,不言必称西方都不好意思跟别人打招呼,动不动就是那个谁移民到国外了真羡慕啊。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能自信吗?
100年前的中国人,面对东方和西方的差距,有的人比如胡适就认为中国人天生智力低,传统文化就是不行,干脆换种;但是也有人要坚持不全盘西化, 要结合本国实际情况去学习西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结果到了二十一世纪,大多数中国人还是认为西方就是全面先进,不管是制度文化和科技,嘿,西方的东西就是好,国外的月亮就是圆!
展开全文
当然你也不能全怪人家,之前崇洋媚外就是主流,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人家就是在八九十年代的时候被先进的资本主义震惊到了,包括马老板,在他成长的时代刚好见识到资本主义最巅峰的形态,慕强和学习先进是人的本能,能够目光如炬洞穿资本主义本质的人能有多少?在十年前的互联网上爱国是要被围观或者围攻的,难道过了十年,难道那些人就变成了他们讨厌的小粉红、爱国贼了?嗨,人家只是不在公开场合崇洋媚外了,要知道60后和70后平均年龄53岁。
现在还能经常看见不小心暴露的反贼,尤其是传媒、教育这些领域,有句话怎么说来着?当你看见一只蟑螂的时候,家里至少有一窝蟑螂。
苏联强大就一股脑地学习苏联,苏联说的都对。 毛主席就曾经说:我们什么都照搬苏联,害人不浅,卫生工作也是,害得我三年不能吃鸡蛋喝鸡汤,因为苏联有一篇文章说不能吃鸡蛋喝鸡汤,后来又说能吃了。再后来接轨西方就一股脑地学习西方,西方的制度就是先进,它们的产品和技术就是好。我从来不反对学习先进,但是绝不能什么都照搬,中国全盘学苏联学美国走了多少弯路?付出多少惨痛的代价?中国人怎么自信?心态都摆不对哪来的自信呢?
有些东西虽然不先进,但是呢,西方国家都在用,它们先制定的标准,比如QWER的键盘,比如英制单位,这个没有办法。但有些东西既不先进,也不是标准,更不方便,为什么不能改呢?难道就是因为洋大人说的用的,所以我们也应该全盘接受?
还好我们没有像日本人那样
【诶,今天你喝米洛克了吗?】
【什么米洛克啊?】
【我说(milk)牛奶】
【最近斯普拉通挺好玩的,一起玩吧。】
【什么斯普拉通?】
【就是(splatoon)喷射战士。】
语言和文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认同的关键部分,所以日本人面对西方的时候就没有自信,它已经被驯化成面对西方强国本能做出下位者的姿态。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这方面没有日本这么极端。日本是明明自己没啥底蕴,却要装出自己有东西的这种别扭感很明显。
如果要改,首先就要把 洋品牌的名字改一改,多少牌子没有中文名?有些商场里的店铺指示牌上就没有一个汉字,这种行为尊重中国人吗?那些什么洋品牌比如sk2,大多数中国人都不会念,这也是它们想要的效果,不然怎么显得少数人有知识、有文化还有品味呢?当然,我没有针对SK2的意思,我是乡巴佬我不了解这些东西,我的意思是西方企业都很傲慢,尤其是奢侈品。 如果不能理解这种傲慢,那么说明已经被它们的傲慢所征服了。
在我看来就不应该惯着它们, 在中国就要有官方中文名字,SKII改成斯可儿、适可而。在国外中国品牌被要求起本地名字才能进入,这方面要和国际接轨。还有什么马可波罗瓷砖、元気森林,小区也要起名罗马花园显得高大上,其实就是不自信的表现,永远在仰视西方国家。
很多人看不出文化入侵,觉得我多虑了,实际上西方非常注重话语权、审美权、历史解释权。说一个例子吧,它们会尽可能的维持中国人的丑陋形象和中国商品的低劣,中国人不光吃肉是错的,连呼吸也是错的。在它们的电影院里永远不可能放出中国人作为正面主角的电影,得奖的作品只会表现中国的贫穷落后,中国人素质的低下。
在欧洲得奖的中国作品基本都长这样
在以前西方攻击中国商品的重点是 质量低下,中国使用的原材料有毒有害之类的,在发现这套说辞不好用了之后,改为中国商品带有原罪,生产的商品会污染环境,中国人 奴役少数民族来进行生产。比如今年的 疆棉禁令,西方国家要求进入它们市场的中国商品证明自己没有使用新疆棉花,这可把我恶心坏了。
不是说西方国家就是喜欢专门和中国作对,和中国有什么深仇大恨,而是在于它们必须要维持这种优越感,维持这种隐蔽的敌对关系,以便于它们随时有理由发起掠夺。这种长期的宣传是非常有效果的,如果现在集结八国联军能够打赢中国,这些国家的大多数民众都会支持。(还有一个主要原因是中国除了外交部以外的部门都不会进行反击和制裁,而是以德报怨,希望去感化敌人,典型的比如日本)
在我看来历法对于文明是非常重要的,中国人使用的阴阳合历包括了阳历和阴历,是非常科学的。西历也就是公历并不先进,中国人应该使用自己的历法,不用大改,微调就可以了。
春节原来叫做元旦,元是元始的意思,元旦就是一年中的第一天,岁首是12月22日,也就是冬至,这一天日照倾斜角最大,白昼时间最短,但中国人知道这一天不是最冷,也不是辞旧迎春的日子,所以把正月初一定为元旦。中国人凭什么要纪念耶稣割包皮(指割礼)的1月1日?不要以为全世界都用一个历法,除了欧美澳中韩,剩下的大多数国家官方历法不是西历,它们不用元旦纪念耶稣割包皮,尤其是伊斯兰世界。
华夏的历法怎么来的,两千多年前的西周时期的《周髀算经》就写了:一年有365 天,把一圈分成365 度,一经月月亮在天上东行29
度,十二个经月运行354
度,得到了 19年置7闰,就是19年刚好多7个月。还有很多运算包括夏至和冬至时的太阳直射点与洛阳距离,太阳运行的轨道及离地距离等等(虽然完全没算对),给出了二十四节气的日晷长度(即日照倾斜角),发展到了元代的授时历 一年误差仅26秒,这需要长时间的观察记录以及深厚的数学功底。
天文学在当时是最接近数学的学科,是最讲科学、最讲逻辑的,怎么能胡搞呢?历法是一个国家、一个文明的脸面,用几十年的时间每天观察星空,才能不算蛮夷。历法上乱搞就相当于在自己的脸上刺字,和蛮夷有什么区别?月亮绕地一圈29.5天,那一个月要么是29天,要么是30天(所以每月十五月亮最圆)。西方的历法就相当不科学,之前罗马历还有一年364天的,纯属垃圾,而且是有毒有害垃圾,根本不能指导国家运作和农业生产。这相当于一米的尺子只有99厘米,这个误差你还不知道,用这把尺子去搞建筑干工程会怎么样?
欧洲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蛮夷,他们复兴一是靠阿拉伯人,二是靠东方国家。什么希腊,罗马,埃及都跟他们没什么关系。欧洲只能从历史遗迹和阿拉伯人的文字中了解希腊和罗马。所以从逻辑来推断,欧洲的历法要么是阿拉伯魔改版,要么是华夏青春版。花几十上百年去观察星空不如拿别人现成的来用,学习先进没有什么不对的,这是人的本能。打游戏输了一把,或者在战争中失败了一次,就想学习别人的套路对吧?中国近代一百多年直到今天不也在一直学习先进吗?区别在于满洲军事贵族只想自己学习先进,不让汉人学习。欧洲曾经也到处都是精中,要是不了解点遥远的东方国家,开茶会或者沙龙都插不上话。最著名的精中就是伏尔泰和莱布尼茨,比现在精美夸美国要过分得多,这说明西方在大航海时代也并没有多先进。
不管是什么圣诞节还是元旦节,都是后来人编的,怎么可能知道耶稣具体的生卒年日?圣经上面写宇宙诞生距离现在6000多年,明显就是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以他们的想象力六千年前应该是无比远古的时期了。
在文艺复兴之后,西方人脱离野蛮,要么是学的阿拉伯,要么是学的东方国家,也就是他们向往的印度。印度、印度尼西亚、东印度公司翻译过来就是华夏、华夏群岛、华夏区殖民分公司。我猜测西方历法是欧洲启蒙时期学习东方先进的授时历时然后做了改动,一个月28/29/30/31天不等,问为什么那就是凯撒大帝拍脑袋想出来的,人家喜欢。我看是为了要做出区别,不然查重率就太高了。
我没有针对某个领域或者是某种现象,我只是认为西方有的东西既不先进,也不方便,为什么还要全盘照抄呢?知道了就改对吧,我相信中国人有这个分辨能力。而不是让反贼、软骨症患者当学科带头人;让学生用着差劲的教科书学习;让买办扶持的专家学者在网络上侃侃而谈。毫不夸张地讲这会动摇国家的根基。
西方用它们的名词替换了我们的名词,比如上帝、元旦、圣诞,西方人建立他们话语权的方式之一,就是创造新名词。 比如极端民族主义、威权主义,又比如民主和专制,然后靠着这些名词去量产垃圾。写的是什么不重要,只需要重复再重复就可以达到他想要的效果,你陷入它们设定好的议题中,你就永远无法打败它了。
到了今天,我们应该对过去有一个总结和反思,也应该重新去思考我们未来的道路。自信应该是发自内心的、由内而外的、坚定踏实的自信,而不是流于表面宣传,我们在这一块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欢迎关注墨城学会,我们一起进步。如果觉得文章写不错,请顺手点一个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