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鲁迅 受用 百年 学者 至今

学者许子东:为何百年过去,鲁迅讲的话至今仍受用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09 21:00:04 浏览31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我们在小学的时候学习过鲁迅先生的文章《闰土》,其中让人印象深刻的是闰土抓猹的场景,“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生动形象地刻画了一个见识丰富、活泼可爱的农村少年,让人忍俊不禁。

有人认为聪慧的闰土非常讨读者欢喜,读起来让人不禁想起快乐的农村生活,甚至还产生了想要到农村养老的想法。但是只有成年人知道,这种自在的生活不属于我们,我们悲哀地发现,我们其实不过是闰土的翻版人物罢了,每日都在重复走着他的老路。

成年后的闰土年纪刚过三十,脸上却早已遍布皱纹,形枯憔悴,为维持生计早已失去昔日的童真与活泼,因为要养活一大家子也被压弯了腰,在人们面前唯唯诺诺,生恐说错一句话,哪里还有当年的少年风采?

以前的我们也许还会蔑视成年后的闰土,可是当我们长大后,发现自己笑不出来了,因为我们皆是“闰土”,我们无权去嘲笑别人和自己。成年人最能够理解成年人的不易,我们身同感受,因为我们同是打工人。

我们也在突然之间发现原来鲁迅先生所说的都是真的,并非是什么夸大之言,无论是闰土还是阿Q,我们都在重复他们的影子,在各自的道路上踽踽独行。

而许子东就曾经说过,为什么100年了,鲁迅讲的话就像今天的说的一样?

展开全文

重读鲁迅

鲁迅于1881年出生于浙江绍兴城内东城坊新台门的一个富庶人家,家境优渥,自小便接受了私塾教育,直到1893年的时候,家道中落,父亲重病,祖父因事下狱。少年的鲁迅一夜间成长,受尽世人冷眼,早早感受到了何为世态炎凉。

后来的家境更是艰难,叔父辈苛待母子,让鲁迅更加早熟,于是在1898年百年外出求学,在1902年赴日留学。

留学期间,鲁迅因为一次外国的“教育片”深受刺激,于是决定弃医从文,执笔唤醒那日军铁蹄下麻木的民众,挽救民族于危难之中。

后来鲁迅先后发表了《狂人日记》、《彷徨》和《阿Q正传》等小说,揭示了当时封建社会的腐朽制度下贫苦百姓深受迫害、精神荼毒的事实,强烈地谴责了这“吃人”的社会对人的毒害。

鲁迅先生的作品可谓是那个时代的经典,直到他的文章被录入中小学教材当中,甚至作为高考题考验学生的阅读能力。而往往我们也害怕遇上鲁迅先生的文章,不仅是因为我们较难看懂鲁迅先生的文章,而且其中的人生道理也较难理解。

有人认为这是因为学生尚未踏入社会,他们自小便被保护得非常严实,难以理解这些人世的世故道理,而早已步入社会的人们则因为身同感受更容易理解这些人生大道理。

也有人认为当孩子们在研读张爱玲等人的作品的时候已经足够难了,为何还要去看鲁迅先生的文章。有时候这边教材刚录入鲁迅先生的文章,那边家长就在嚷嚷要不读了,认为时代已经过去了,没必要再去读鲁迅先生的文章了。

从小立人

假如还有人认为没必要的话,不妨看看专家的看法再下决定,专家的意见也许会比我们自以为的要更加透彻。

当代著名教授许子东就曾经说过:“我觉得跟鲁迅打交道是有必要的,为什么必要?一百年了,鲁迅的话就像昨天说的一样,我惊呆了,从没有看到一个作家可以写出一句话相当于在评论今天的报纸。”

我们如今的时代确实与鲁迅那个年代的生活条件已然不同,但这并不代表道理就不能与时俱进了。

在我们还在父母怀抱里撒娇的年纪,鲁迅已经独自撑起整个家庭的重担了,一朝从贵公子变成为生计奔波的小大人,他体会到了这个社会对他的恶意与冷漠,而亲人们的冷眼欺负更是让小小的鲁迅看透世态炎凉。

所以在我们质疑鲁迅的话具不具备时代性的时候,不妨回头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在那个年纪不该承受的重量,从而反思自己的行为举止。

许子东就认为鲁迅的基本核心思想是“人应该怎么做人”,我们怎么做人才是正确的做法,有人究其一生也没有看懂,但是鲁迅的一些观点就能鞭辟入里,从负面剖析出我们该怎么做人。

比如在中国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这一方面,鲁迅认为“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虽然这听起来很残酷,但是不得不说,这句话切中了当代教育的痛点。

人们在面对两个孩子打架时,第一做法就是拉开大孩子,然后指责“弟弟(妹妹)还那么小,你怎么不懂得让着点,这么大个人,怎么还跟弟弟打架?”大人们第一想法就是归咎于大孩子的过错,认为大孩子就应该懂事,让给小孩子。

这种先入为主的做法一直都是因为大多数中国家长的习惯性意识,殊不知大孩子也只是孩子,小孩子也可以是大人了。

在长期的这种以小卖小的教育熏陶下,孩子下意识便会把这种歪理输入大脑,然后长大后他们很容易就走上杀人放火、违法犯法之路。小时候尚且“不做人”,长大后如何成人。

人情世故

童年是夏日中甜甜的棉花糖,但是不是每个人都能够一直吃着棉花糖,每个人吃的速度不同,吃完的时间各不相同,有时候美梦就这样在不经意间破裂。

我们习惯沉浸于童年的美好当中,但是终有一天我们还是被迫去面对社会的人情世故,学会如何圆滑地周旋于人际关系当中,做一个“人见人爱”的人。

鲁迅说,成年人的世故,就是要各扫门前雪,万不可做公道事,讲公道话,否则就是“连坐之罪”,自己也要担上责任。

刚出社会的我们大多数“一身傲骨”,认为只扫面前雪的做法太过冷漠,从小便学习仁善道义的我们不容许这样不公平的事件发生,于是便挺身而出,为正义执言。

可是在无数次摔倒后发现,自己的“多管闲事”只会得来别人的白眼,甚至还被“连坐”,惹得一身腥,最终一片好心终是被错付。

后来我们学会了圆滑地处理事件,在无数个深夜独自回首时,却发现自己似乎成为了自己最讨厌的那种人,无法面对以前的自己,也无颜面对自己的孩子稚嫩的面孔。

在教育自己的后代的时候,我们一面告诉他们要做公道事,做一个实在的好人,但是一面又因为自己的受挫经历而矛盾自己的做法是否是对的。鲁迅先生看得透彻,讲得清楚明白,我们也体会得更加真切。

小结:

鲁迅先生的童年是不幸的,在别的孩子还在享受父母疼爱的时候已经学会了扛起家中的重担;他的童年也是幸运的,在别人在社会上摸爬滚打、经受风雨磨练的时候他已经看透了人情世故,能够少走一些弯路。但老天是公平的,每个人都必须经历社会的毒打才能成长。

鲁迅先生说,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确实,我们都是一个个个体,各不相接,无法亲自体会感受他人的喜怒哀乐,但是为人处世的道理却是相通的。

鲁迅先生说过,我的话已经说完,去年说的,今年还适用,恐怕明年也还适用,但我诚恳地希望不至于用到十年二十年后。但事实是,一百年过去了,他的话仍然适用,今天的我们仍然亲身践行着他的话,在社会中摸爬滚打,为自己为生活打拼着。

今天我们为什么要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人们心中都有了不同的答案。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不仅是因为要面对高考,还有人生这场大考。不妨重读鲁迅,学习人生道理,毕竟人生如棋,须得谨慎,一步错了,后面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