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新开始!开学本是高兴事,然而稍不注意就可能会陷入“诈骗圈套”。哈尔滨市公安局反电信网络诈骗中心根据开学季发案特点,精心梳理校园群众常见的诈骗手段,帮助大家远离电信诈骗陷阱。
“假老师”收学费诈骗
学校班级群本是为了便于信息发布和家校联系,一些不法分子从中看到机会,利用管理漏洞潜入班级群。下载班主任的头像,复制修改备注名昵称,即可快速创建高仿账号,迷惑性极强。完成伪装后,不法分子潜水观察班主任的活动规律,寻找机会发布假的收费通知,催促家长及时通过银行转账缴费,骗取家长钱款。
案例:市民高先生的儿子刚上高一,家长和老师们便建立了一个群方便日常联系。近日,群消息提醒“庞老师”发来通知:“各位家长中午好,本学期学校通知收取学杂费、资料费共580元。请各位家长通过扫码的方式进行缴费,付款截图发群里备注学生姓名。”高先生立即按要求扫描二维码转账了580元。直到真班主任庞老师发现问题并在群内澄清,高先生和各位家长才发现被骗。
校园贷诈骗
非法“校园贷”是指一些非法机构通过“零利息”“超便捷”“零风险”等虚假宣传,诱骗在校学生向其借款,最终引诱借款学生跌入“套路贷”“高利贷”陷阱,“小贷”滚成“巨债”,在校大学生和毕业生成为了骗子的潜在目标,由于大学生群体并无固定收入,为短期内满足自己的资金需求向他人借贷。长此以往,容易造成透支消费和消费惯性,使学生超前消费和过度消费,最终导致学生无力还款并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案例:“小谢”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大二的一天,小谢在网上看到了校园贷的广告,由于家庭条件不好,生活费紧张,小谢动了心。于是,他下载了相关APP,进行了第一次贷款。尝到甜头的小谢一发不可收拾,开始了拆东墙补西墙的生活。一年多的时间,他一共借款60多次。而这期间,他已经还款21万元,却仍有5万元没有还完。
冒充购物客服退款诈骗
兼职招聘诈骗
骗子以兼职招聘或校园代理的形式,骗取押金、保证金。进入大学,学生想要勤工俭学,那么这个时候,不法分子就会利用手机、互联网等传播虚假广告,骗取一定数额的押金和保证金等,钱财得手后,不法分子就会消失得一干二净,让你无处可寻。
案例:小张是一名学生,正值寒假期间,为了赚点零花钱,就在校园张贴页上加上了一个兼职招聘聊天账号,对方称工作轻松,日结300元,并将《职业介绍许可证》等资质发给小张,小张深信不疑,但是对方称必须先交纳2000元保证金,否则不能上岗,小张没有犹豫将2000元转给了对方,得到的却是对方的拉黑。
出售游戏账号诈骗
诈骗分子在游戏中以低价售卖(或高价购买)装备或者游戏币为诱饵,让玩家登录一虚假游戏交易平台,一旦有玩家上当,骗子会在交易过程中以激活费、保证金等名义继续骗取玩家钱财。
禁止非法买卖“两卡”和社交账号
展开全文
诈骗分子通过网络发布银行卡、手机卡、社交软件收购、租用类诈骗信息,谎称可以获得所谓“租金”“回收费”等,实施盗号,利用买到的账户向亲戚朋友借钱,或利用“两卡”从事“洗钱”等违法犯罪活动。
案例:市民周某通过微信结交了一名好友,日常聊天中对方告诉他,卖一张银行卡及相关的U盾手机卡等,就可以获得约1000元的报酬。虽然周某当时并不确定对方买银行卡是否要实施诈骗,但他知道对方买了不少银行卡,是要从事违法活动的。这种情况下,他仍然将银行卡、手机卡等相关物品售卖给对方。结果对方在实施电信网络诈骗后使用这张银行卡转账,流水金额达百万元。虽没有直接实施犯罪,但周某因为提供诈骗工具,也逃脱不了法律制裁。
新的学期,同学们一定要擦亮眼睛,警惕各类骗局,不给骗子可乘之机,在此警方提示:
1.警惕网上陌生人
提醒学生和家长们警惕网络上主动加好友的陌生人,谨慎加入群聊,添加陌生人或加入陌生群之前,一定要核实好对方身份。
2.树立正确价值观
不要有不劳而获的理念,轻信“免费送”“充值返利”等说辞,对于任何理由的转账、汇款要求,坚决不听不信不转账。
3.禁止贩卖“两卡”
规范使用自己的银行卡、电话卡,切勿为了蝇头小利出售、出租、出借,以免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不法分子的“帮凶”,如构成违法犯罪,将面临法律的制裁,对个人学业甚至人生影响意义重大。
4.加强个人信息保护
学生和家长们要保管好自己的手机、银行卡以及个人信息,网上购物要尽量到正规、大型网站,切忌点开来路不明的“小网站”“小弹窗广告”,不随便点击聊天中对方所发来的链接和银行账户密码,要三思而后行,谨慎使用。
来源:哈尔滨新闻网
记者:王骁
编辑:马云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