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尤其是大城市中,没有手机寸步难行。
绑定了支付、交通和社交功能的手机,早已不再是简单的通讯工具。丢失手机、信息泄露带来的后果,想想就让人后背发凉。
最近有一部韩国新片,讲的就是女主角丢了手机的遭遇。
一个无心之失,给她的生活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劫难——《虽然只是弄丢了手机》。
从片名就不难猜到,本片翻拍自日本电影。
虽是翻拍,但口碑却超越原版,所以今天咱们就一块来看看。
片中女主李娜美,是个勤勤恳恳上班族。一天下班后,她在公交车上睡着,手机掉到地上没发现,就这样被陌生人捡到。
第二天,女主宿醉睡过头。
直到闺蜜找上门来,说打过电话给她,接听的不是本人,她才意识到自己手机丢失。
展开全文
但女主不会想到,捡到手机的不是普通路人,而是个懂点黑客技术的变态杀人狂。
他最惯用的作案方式,就是在路上捡人手机,归还前在手机内安装间谍程序,随后长期监控、跟踪对方的生活。
等对方因信息泄露被逼到走投无路时,再对其痛下杀手。
在李娜美身上,杀人狂也如法炮制——
先是假装好心,说想归还手机;
随后谎称不慎(实则故意)把手机摔坏,送去维修店,约女主到店内领取。
实际上,他就在那家店里工作。
等女主自己解锁密码后,他便可以趁着维修的功夫,默不作声地将间谍程序安装进去。
这一步完成后,女主在手机上的所有操作,都会同步投射到他的手机中。
杀人狂凭借这种方式,轻松掌握了女主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工作作息、经济情况、家庭住址、社交状况,到私下里的习惯爱好……全都暴露在他面前。
入侵手机的杀人狂,成为了世界上最了解女主的人。
人们都说,在移动互联时代,上网就像裸奔。
你的每一次点击“确定”,每一次刷卡消费,每一次叫车导航,每一段聊天通话,所产生的数据都会被被记录在案。
而你从来无法知道,这些数据会被用在哪里;也不知道它们会在什么时候,突然将你平静的生活搅成一滩浑水。
片中设定的这个“黑客杀人狂”,实际上是将信息安全的隐患拟人化,并设想成一种最极端的情况。
他详细记录下关于目标对象的一切,利用信息操控和捣毁对方的生活。
比如,通过监视聊天记录,他发现女主最近要涨薪,老板叮嘱她在项目完成前千万不要声张出去。
于是他二话不说就在女主的ins小号上,发布了这条消息。
又连带着发布了N条状态,吐槽同事、咒骂公司、攻击甲方,不忘附上标签和与同事们的合影……一通操作猛如虎,换谁也得顶不住。
可想而知,第二天女主就被解雇了。
当她带着“盗号”证据去报案时,警员也一脸无奈,告诉她这种情况只能认栽。
还比如,杀人狂盗用她的社交账号,邀请家庭不和的闺蜜到她家借宿。
多次被人盗号发消息,已经让女主怀疑到了手机出问题。
她联系IT小哥上门维修,而来的正是杀人狂本人。
他假装好心地偷偷骗她说,手机里确实被人安装了间谍程序,但这个程序不能远程控制。
一来二去,女主怀疑上了暂时和自己同居的闺蜜,又一段亲密关系就此闹掰。
杀人狂就这样一步步将女主孤立起来。
而对于那些难以挑拨离间的人,比如女主的父亲,他同样使用盗号手段,哄骗父亲也装上间谍程序,一块监视控制……
值得一提的是,影片一方面从受害者(女主)的视角展开,让观众代入情境,设想自己遇到这种利用信息犯罪的变态该怎么办,产生细思极恐的紧张感。
另一方面,它也有很强的悬疑氛围。
影片还设置了一条连环凶杀案的支线,以两名警察的视角展开。
虽然女主这边一路被杀人狂玩弄于股掌之间,但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犯案多次的杀人狂,也早已成为了警方追查的目标。
更巧的是,负责办案的警察在犯罪现场发现了可疑物证,断定凶手的真实身份,就是他失踪已久的儿子。
当警察与女主在手机维修店相遇时,两条线索交织到了一起。
影片的后半段,便成为女主以自己为诱饵,配合警方抓捕凶犯的反杀过程。
当然,这其中有反转、有高潮,整个节奏基本符合类型片受众的观影期待,以暴制暴的结尾也看得人非常解气。
不过,作为一部社会派悬疑电影,《虽然只是弄丢了手机》并不满足于讲述一个爽片故事。片中的杀人狂虽然诡计多端,但实际上的作案手段非常单一,那便是盗取信息、挑拨离间,将受害者孤立起来。
这不仅仅是为了从心理上摧毁对方,享受虐杀的快感,也是为了确保当受害者命悬一线时,没有人迅速赶来救她。
在动一下手机就能联系到人的时代,人们以为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变近了,但却没意识到,信息的便捷与泛滥也使得社交变得廉价。
那些看起来稳固的信任关系,有可能因为几条信息的误解就瞬间断掉。
从这个角度来看,片中杀人狂的屡次得逞,无疑是对移动互联时代看似“强社交”、实则人际关系疏离淡漠的一种讽刺。
不过,设置这样一个“只为杀人”、甚至“一边说教一边杀人”的变态反派,也使得整个故事脱离了一些现实性。
就像网友在短评里说的,“如果哪天手机真被黑了,最担心的倒不是人要杀我,别把我账户里的钱转走就行……”
除此之外,片中有些细节处理也比较牵强。
比如女主和闺蜜的决裂,如果两边都能耐心解释,其实是不难避免的;
比如女主与警察在维修店的对话,如果双方把自己知道的关于嫌疑犯的信息全盘托出,也会省掉很多误会,更快抓到杀人犯。
这些情节,可以说是编剧为了制造冲突和反转刻意为之,写得却并不高明。
再加上,杀人狂使用的“间谍程序”,能够做到实时调用目标手机的摄像头、麦克风、GPS,还能神不知鬼不觉地监控手机界面,将指令同步到另一台设备上,从而代替对方进行操作,在此期间女主仅仅感觉手机耗电变快了而已。
这些技术手段,一个普通诈骗犯在现实中还是很难实现的。
因此,看完电影被吓到不敢用手机也大可不必;拒绝使用信息设备,过回原始人的生活,更是不太现实。
信息时代,每个人在数据的包围下都没有了“秘密”。但人们只能适应时代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