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记忆的闸门
用笨拙的笔倾诉自己真实的人生故事~~
一名从军17年退役军官的回忆
(111)采写编著张国焘受到通报批评
众所周知,团结就是力量,团结就出战斗力,团结就会打胜仗。
团结的反义词是分裂,分裂的结果是惨痛的。长征途中红军总政委张国焘就是与伟人另立中央、闹分裂而身败名裂的。
张国焘与伟人
张国焘(1897~1979)字恺荫,又名特立,江西省萍乡市上栗县人。原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中共早期领导人之一、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领导人之一、中国工农红军总政委。
张国焘1916年,进入北京大学读书,参加过五四运动。1920年10月,创建北京共产党早期组织。组组才能、学识均受到陈独秀、李大钊的赏识。在党的一、二、四、五、六大上都担任党的重要职务。参加过南昌起义。1932年受“临时”中央安排到鄂豫皖苏区,成为红四方面军的领导人之一。
1935年6月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懋功会师后,任红军总政委,他反对中央北上抗日的正确路线,率部南下川康,在卓木碉宣布另立“中央”,1937年6月被迫取消。
展开全文
晚年的张国焘
长征结束后到达延安受到批判,他拒不认错。
1938年4月初,他乘祭黄帝陵之机逃出陕甘宁边区,投靠国民党。4月18日被开除党籍。不久他加入军统。从事反共特务活动,上演了一幕“中共创始人反对中共”的闹剧。与他自己亲手创建的党,与他朝夕相处、同甘共患难的战友们决裂,公开为敌。被称为大叛徒、大特务、大野心家。
我在空军上海政治学院进修轮流上政治课的时候,我以《团结和分裂》为题宣讲了张国焘与伟人闹分裂,给红军带来巨大损失的教训。以张国焘为反面教材,对他所作所为进行了分析。
作者军装照
历史是一面镜子,同样,张国焘也是一面镜子。毫无疑问,他是反面镜子,反面典型。反面典型教材也是财富,用反面人物教育人也是催人奋进的润滑剂。只有认清“什么是正面,什么是反面”,就才能掌握人生生活的路标和航向。
我认为张国焘有四点教训让后人汲取:
一是性格固执,一意孤行。俗话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平时只听奉承话,别人给他提意见就大动肝火,揭了他的短就打击报复;
二是倚老卖老,居功自傲,他自以为是“老"子党,对创建党有功绩,并以受到列宁唯一接见的中共领导人自傲,狂妄自大;
三是阳奉阴违,投机钻营,他时刻留意上面领导的意图,投其所好,见风转航;
四是愚弄文盲,嫉贤妒能。他用人大部分都是些水平低.理论水平浅的工农干部。他认为这些人容易管理,服他管;
我的这堂政治课上得很成功,反应很强烈。
于是产生了编著张国焘的想法。
我在收集整理张国焘资料中,由于他曾是党的当权派,犯了分裂党、分裂红军的严重错误,也给党内、军内大部分领导干部、红军战士带来了伤害,人们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对他的淡忘。凡是涉及到张国焘一系列活动、工作、战斗的事都一笔带过,确实避免不了的也是模棱两角,含糊其辞。
我在采访过程中,也有曾在党内军内担任过高级领导职务、曾与张国焘共事的同志对我说:因张国焘的问题,牵涉到了他,他很多工作也白干了,一概否认了,唉,张国焘那时是中央政治局委员、红军总政委呀,我们也没办法呀,唉……"言谈间表现出了他的无奈与牢骚。
我先后以《军事博览报》社记者身份在湖北、湖南、四川等张国焘曾工作、生活过的地方调查了解,获取了大量的鲜为人知的关于张国焘的资料。
采访中尤其庆幸的是张国焘的胞弟张国杰(当时90岁),弟媳吴氏均健在。
第一次到张国焘家乡采访的时间是1998年7月上旬,采访了张国杰夫妇,以及他们的三儿、儿媳妇和当地在70岁以上的老人。随后,又专门到所在县、市宣传部门了解情况,得到了萍乡市市文化局退休干部彭江流的大力支持。
不久,我又专程到衡阳采访了原红四方面军担负张国焘警卫工作任务的老红军战士李忠。
九十年代末张国焘故居 唐志怀摄
第二次是2001年3月中旬,我拿着初稿去张国焘家乡核实、补充书稿内容。遗憾的是张国杰老人已经于先年的10月去世,不过得到他老伴吴氏及他们儿媳妇们的热诚指导。尔后又到南昌师范大学拜访张国焘的堂弟张国熊(当年95岁)。
再次,我于2001年8月下旬,带着书稿又去四川的广元、旺苍的小门寺、甘肃等地红四方面军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调查、采访核实。得到了当地党史、军史博物馆领导的热情帮助。
经过三年的采写编著,最终以《短暂的荣光》为书名,完稿交付《长征出版社》审稿时,被原红四方面军老红军时任军委主要领导的重视。据说,该领导仅问:作者是干什么的?与张国焘是什么关系?
但总政宣传部门以内参形式对我进行了通报批评,批评文件层层转发。到了军区空后宣传科时,批评的口气就变了调,那个科长本来就对我有偏见~~
张国焘弟媳吴氏 唐志怀摄
那天政治处组织干事夏文刚,将批评我的文件通报交给我时,我倒吸一口凉气,背后也发凉了。许多在历史上有重大错误的人物都有人编著出版,如《康生传》、《江青传》、《王明传》等,唯我采写编著张国焘遭到通报批评,心里很不是滋味,思想疙瘩也解不开。
由此,我也想到了古代的文字狱案等~
(连载)
笔者以17年军旅生涯的历史事实为主线,以自己在军营怎样服役、怎样成长的大量鲜活的生活情节为依据,以纪实文学手法串联成故事,以连载形式把自己推到读者面前。因其他原因十多年未提笔,语句迟钝,向读者表示歉意。这是初稿,欢迎评头论足,更欢迎战友们批评指正。➖作者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