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革命歌曲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有一首歌,每当他的旋律响起就会让我们瞬间热血沸腾,胸腔满怀正义,这首歌就是《国际歌》。但关于这首歌曲的译文对于众多学者而言一直众说纷纭。
如何翻译、怎么翻译才能在保留原意的基础上更朗朗上口更能激发中国人民的斗志?由于语言的差异和更深层次的文化差异,这项工作异常艰难。
在这首歌曲的最后一句中“英特纳雄耐尔就一定要实现”,这个“英特纳雄耐尔”到底是什么意思。
其实它是歌曲原文中“international”的音译,而这个词为何不翻译出来的原因到底是什么,这首歌曲的第一译者和传播者瞿秋白解释了其中的原因。
瞿秋白与《国际歌》初缘
《国际歌》作为一首歌曲传入了中国,这是与瞿秋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有报道称最早传唱这首歌的就是瞿秋白。在1920年11月7号,瞿秋白参加了哈尔滨举行的俄国人十月联盟三周年庆祝会。
在大会宣布开始后,所有人都站了起来,大家高呼万岁哄然齐唱《国际歌》,歌声雄壮高昂,让人起了一身战栗。这是瞿秋白第一次听到《国际歌》,他到俄国后发现这首歌几乎随处可见,苏维埃俄国就是以这首歌作为国歌。
这是瞿秋白1921年10月在《新俄国游记》中所写,也正是这时瞿秋白将其歌名译为“国际歌”。
展开全文
歌名原为“L'Internationnale”意为国际,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直接领导的“国际工人协会全称”这个协会1864年在伦敦建立,从歌词中最后的迭句“……就一定要实现”来看,也是指全世界工人团结起来的组织形式。
1923年1月13日瞿秋白从苏俄回国,并且在陈独秀的邀请下加入了党的工作。在接受过正统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瞿秋白,早已与从前不同。
而那首激昂振奋的《国际歌》就如同第一次在瞿秋白耳边响起时一样,也会响彻中华大地。瞿秋白到达北京后就出席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为纪念德国共产主义者李卜克内西与卢森堡殉难四周年召开的大会,大会第一项议程,就是瞿秋白唱《国际歌》。
在报道中没有提过瞿秋白唱的是中文版还是俄文版的《国际歌》但想来为了让听众听懂,应该是唱得自己翻译的中文版。
瞿秋白在平日闲暇的时候会和自己的家人讲述他在苏俄的见闻,并且教家里的小孩,学习唱《赤潮歌》、《国际曲》等歌曲。前一首《赤潮曲》是瞿秋白自己创作的,《国际歌》歌词的译文他也又进行了重新翻译。
在此之前,《国际歌》在中国已有三种译文,但是这些翻译并不准确也不适合用来歌唱,没办法搭配原谱唱出来,所以为了让《国际歌》可以在中国也流传开,成为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歌曲,瞿秋白在翻译歌词上下了许多功夫。
在他家有一架风琴,瞿秋白经常边弹琴边唱,一遍一遍找出不足,那年正是1923年的秋季。
这首《国际歌》发表并曲谱时,瞿秋白并未注明准确的译配时间,这首歌曲并不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所以比较准确的说法是在1923年,但也有学者认为瞿秋白早在苏俄期间就已经开始了翻译工作。
但是真正具体的日子瞿秋白一直都未说明,这一日期也就无法准确确定。
瞿秋白为这首歌做了很多的工作,在传播它上面也下了很大功夫,但是他本人却没有留下太多的相关资料,所以更具体的译配信息也就不得而知了。
这首歌起先是从“诗”到“歌”,那么瞿秋白是从法文译本翻译还是俄文译本翻译也有很大争论,毕竟歌词中的一些词汇的翻译还有待研究。
1923年6月15日,《国际歌》公开发表,他将这首歌献给国际也同时献给众多中国劳动人民,以此激发他们的革命斗志,觉醒他们心中的那份热血。瞿秋白在发表中还对“international”的音译和诸多情况进行了声明。
关于《国际歌》的翻译:英特雄纳特尔
歌词的最后一句中将其音译为“英特耐雄耐尔”似乎略为奇怪,一般采用音译的都是些人名地名没有实际意义的词汇,那么为什么这个词不翻译出他的实际意思呢?其实这首歌的译本并不止这一版,对这个词的翻译也不止一种。
追溯这首歌的译本,共有三个译本,在1920年底相差不远的时期里出版了两个版本的译本,其中包括《国际歌》的六段和歌词的全部译文。
时间较早出版的那一本是一位署名为“列悲”的译者出版的《劳动歌》,这个译本分四次刊登在广东共产主席小组周刊《劳动者》上。后经过研究考证,“列悲”是无政府主义者区声白的笔名。
第二版是署名“张逃狱”的《国际劳动歌》,这版翻译两次刊登在留法勤工俭学同仁刊物《华工旬刊》上面。这两版的翻译是根据1887年鲍狄埃《革命歌曲》中的文本进行的翻译,他们翻译的稿子保留了原有的诗意却很不适合唱出来。
第三个译本是刊登《民国日报》副刊上的,本篇译文的文末注有从俄文翻译的字样,翻译人是耿济之、郑振铎。
第三版译本是以柯茨1902年俄译本为底本,翻译中基本是保持原意同样没有考虑作为歌曲的可唱性和韵律。但是这二人翻译这首歌曲的主要目的也是希望为俄国革命文学作出贡献。
这三个译本来自不同的两国,分别从法文和俄文翻译,但是同样的三种译本都未能对《国际歌》歌名和“international”的翻译同意。
第一版中歌名被译作《劳动歌》,而歌词中的“international”则以“世界”指代,这样翻译虽比较稳妥也符合大多人理解的含义,但是与其原本想表达的意思还是有些差距。
那么《国际歌》变成歌的翻译中,到底是怎样处理的“international”这个词的翻译和象征意义,让他成为了如今这样并且广为流传,这一切就是瞿秋白的功劳了。
考虑到这首歌曲的含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背景,还有这首歌的传播与国际性,让这首歌成为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国际工人运动组织希望全世界劳动人民使用不同的语言齐声高唱这个共同的理想,达到不可阻挡的气势,去打破旧世界,让更多人的心灵觉醒。
这样的音译在效果上比其他翻译的效果要好得多。题目和歌词里中的“Internationale/英特纳雄耐尔”指的是1864年在伦敦成立的国际工人协会“InternationalWorkingmensAssociation”而“international”就是国际工人协会的简称。
并且结合原作者的生平后,更可以理解。
《国际歌》是鲍狄埃在经历1870年普法战争和1871年巴黎公社一系列革命事件后,号召劳动者站起来参加革命斗争的一首诗,其中还承载了鲍狄埃对国际工人协会的赞美和尊敬。这种组织形式承载了鲍狄埃对未来的期望。
鲍狄埃自19世纪40年代起接触社会主义思想,1871年前后参与了国际工人协会的活动;而《国际歌》“通行本”第三段结尾新增得“没有无义务的权利,也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一句,更直接引自马克思为国际工人协会起草的临时章程。
在学习过这些伟大思想后的鲍狄埃,在经历过革命后终于将不断地思想源泉爆发而出著成了这首伟大的诗歌。
这是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战歌。在人们熟唱并深切理解了其中的意义以后,人们完美地接受了“international”音译的这种唱法,唱出了该有的气势。
看来完全相同的翻译原文,和原文一模一样不但无法表达出其神韵也不能客观地传达其感受,而瞿秋白这样的翻译反倒更增加了气势,也更好的传达了对全体无产阶级的呼唤和企盼。
若是完全忠实原文翻译,也是对其表达的一种不忠,这首歌并不是咬文嚼字的学术作品,而是一首革命歌曲,这首歌的应用和流传也激发了当时无数群众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使其充满斗志。
瞿秋白为何可以如此理解这首歌的内涵和寓意,是和他在苏俄期间的生活分不开的。在这里瞿秋白亲眼见证了这个国家的变化,见到了列宁本人听他的演讲。这些经历让他学到了他从未接触过的思想,他也坚信这些思想也将拯救中国,为中国人民带来真正的幸福。
《国际歌》在中国革命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歌词的译介与传唱凝结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集体智慧。1962年,《人民日报》公布了《国际歌》定本,并为之赋予国际共产主义理想的象征意义。
对于《国际歌》到底发挥了怎样的重要作用,列宁曾经评价道:
“一个有觉悟的工人,不管他来到哪个国家,不管命运把他抛到哪里,不管他怎样感到自己是异邦人,言语不通,举目无亲,远离祖国,——他都可以凭《国际歌》的熟悉的曲调,给自己找到同志和朋友。
世界各国的工人相继唱起自己的先进战士、无产者诗人的这首歌,并且使这首歌成了全世界无产阶级的歌。”
正如列宁所说,《国际歌》为全世界无产者创造了共同的精神,是共同的语言。
总结
革命精神的发扬是任何形式的,而脍炙人口的革命歌曲就具有这种力量,它仅用简单的旋律和词汇就焕发起了人民的斗志。
《国际歌》是马克思主义的浓缩,它将马克思主义的抽象理论化为了实质,更为通俗易懂和形象,这是歌曲形式的马克思主义。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它在号召全世界的劳动人民和无产阶级站起来团结起来,打败腐朽的制度和思想,一起“为真理而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