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不能上航母,为啥改款FC-31可以上?舰载机到底要有啥绝活?
说实在的,一直并不是特别看好FC-31。原因是这型飞机本身就属于当年沈飞玩票的一款出口型产品。
在几年前,中航工业的网站上就十分大大咧咧的把FC-31放在了外贸出口品目列表中。
目的就是要把世界上最廉价的五代机卖给一些地区性的客户,帮助他们打造一个“地区军事强国”的目的。
当然了,7、8年过去了,让我们遗憾的是FC-31最终还是一架都没卖出去。原因也很简单,各个国家都不傻,没有一个地区强国是可以靠一型战斗机上位的,尤其是五代机,这是一种更需要其他系统全面配合的复杂武器。单一的一架战机虽然隐形,但在战争中起不到决定性作用。
这一点我们的外贸军工也注意到了,所以在今年的珠海航展上也开始推“合成旅”的概念,众多高科技装备一揽子打包出售。
这是题外话,说回在各个方面都不出彩的FC-31,从外贸上定位的不准确,到本身性能的羸弱让大家都觉得FC-31是一个没有前途的产品。
展开全文
甚至当年在珠海航展中,很多国内外的军事专家在看到FC-31的飞行表演的时候都在吐槽,几乎全程开启助燃器——这架飞机的推力堪忧。
其实,31001和35001并不是一个型号的飞机。甚至只是外形相近,但整体的结构和设计思路是完全不一样的。
带来的结果就是机翼面积的增加。这里咱们就得说一下了,机翼面积的增加代表着翼载荷的减小,飞行阻力的增大。如果要达到相同的飞行速度,需要发动机的动力增加。而带来的好处就是飞机可以在更低的速度上获得足够的升力。
这些改变,实际上就是为了平衡翼展加大带来的阻力增加问题,在一些旁枝末节的部分通过改变气动设计来降低飞行阻力。
而这些改变的背后,还是因为所配备的发动机推力不足所做出的妥协。
虽然新的型号已经开始逐步的使用了单台最大推力为86.7千牛的WS13发动机替换了之前的R93(最大推力81千牛)。后期可能替换WS-19后单台最大推力维持在90千牛则是为了提高巡航速度所设置,对整体推力的提升并不会有太大的帮助。
再有就是在35000系列上我们看到驾驶舱后的机身得以增加厚度,增加了更大的机身边条设计。
这些扩大翼展、修改气动面外形、增加机身厚度的设计其实都指向了一个目标——大幅度的降低机翼载荷。
结合FC-31的数据,机翼面积在50平方米,起飞滑跑距离为400米,最大起飞重量为28吨,正常起飞重量17.5吨。
我们可以计算FC-31的起飞速度为95米/秒左右,而改进后的35000系列的机翼面积可以达到58.1平方米,大幅度的降低了翼载后起飞速度可以仅为82米/秒,约等于295千米/时。换算成舰载机常用的尺度也就是160节的起飞速度。这个指标已经接近于F-35C了。
其实舰载机和普通战斗机最大的区别就在于对翼载荷的严苛控制和取舍。
有很多人希望歼-20上舰,这本身就不是一个可能的事情,问题的核心也是由于翼载的问题。
在我们有带有电磁弹射的福建舰上,小翼载荷的“歼-35”相比歼-15的395公斤/平方米就有了更大的灵活优势。
我们可以让“歼-35”在电弹上以小功率输出进行弹射,这就可以极大的降低电弹的能量消耗,和蒸汽弹射不同,电弹能量消耗降低意味着更密集的出击频率。可以让我们在最短的时间内将大量舰载机投入战场。
当然了,“歼-35”还是有各种妥协的部分,所以也注定了“歼-35”依然是一款过渡机型,产量不会特别多。毕竟我们的下一代JH-XX是有海军版的。
它会承载着我们更多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