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峙为什么是杜聿明的老师 老师

刘峙为什么是杜聿明的老师(刘峙为什么是杜聿明的老师)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3-05 03:23:33 浏览8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刘峙为什么是杜聿明的老师

刘智对下属有耐心,随和,和蔼。他也会看领导是什么意思,他会跑在领导的前后,或者至少他会听领导的。蒋介石需要像陈诚一样高效,像刘智一样听话的人。

淮海战役爆发前,蒋介石想让白崇禧当总司令,但白崇禧认为国军完全被动,坚决拒绝。在前线指挥机构的选择上,蒋也希望由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第二兵团司令杜指挥作战,但杜于1948年10月15日被紧急调往东北剿匪总司令部。当时,姜没有可靠的人选,所以由徐州都督刘智指挥战斗。

知道刘智在战斗中不如杜,但刘智更听话。还有一点,就是刘智早起还是挺强的,尤其是中原大战。不然他也不会是五虎第一将。说他不会打真的不对。

但在解放战争中,他成了逃亡的将军。刘智为什么出逃,是为了保存蒋介石中央军的实力。他理解蒋介石保存实力的心理,越逃越受蒋介石重用。抗战初期,他在平汉线上与日军作战。见势不妙,他逃了!虽然赢得了逃将的名声,但还是为姜军保存了实力。

而且刘智确实比宝鼎军校校友杜要老得多。甚至他的资历比国民党内的老蒋还要老。杜生于黄埔,刘智是黄埔军校教员。两人其实是师生恋。

到1927年北伐时,刘智已经是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杜虽然是中校官至连长。那些日后叱咤风云的将领,如顾、陈诚、蒋、朱绍良、魏都曾为他效力。

国民党杜聿明军事才华比刘峙强,为什么在淮海战役中是副总司令

资格问题,国军中是非常讲究论资排辈的,
杜聿明是黄埔一期的,,刘峙是保定的,当过黄埔的教官,资历老的多所以自然他是总司令,
但按照杜聿明日后的回忆,派他去徐州之前,陆军总司令,顾祝同曾问他,是否需要将刘调到后方去,杜婉言谢绝了,说自己和刘的配合不错,刘的资格老,可以在各方面协调关系。

杜聿明在国民党军中被公认为才干出众,在带兵上他钻研机械化部队作战,注重步炮坦协同,短短几年就把第5军带成了一支精锐的虎贲之师,而且第5军的多兵种协同能力是当时中国军队中最好的,因此也是最现代化的部队。在指挥上,无论是对战场情况的判断,还是应对处置,都是可圈可点。但欠缺的就是“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的决断,1942年远征军从缅甸撤退时,就完全按照蒋介石的命令,把部队带入野人山的死地,导致了惨重的损失。而新编第38师师长孙立人就认为走野人山风险太大,而果断率部直接撤入印度,结果新38师基本完整,保存了一批宝贵的有生力量。

刘峙是如何成为“徐蚌会战”总指挥的

徐蚌会战,也就是淮海战役,发生于1948年,刘峙为总指挥。以刘峙平平的能力完全担不起总指挥这个大任,但当时号称小诸葛的白崇禧临时变卦卸任,于是蒋介石无奈之下让刘峙顶上,最后他也不出大家所料,战争惨败刘峙趁机跑路了。

蒋介石准备拉开徐蚌会战的的序幕时,原本指定的指挥官白崇禧突然变卦,不愿意担任指挥员。这种关键时刻,蒋介石只能让大家都不看好的刘峙接任。多方的质疑铺天盖地而来,连刘峙本人都觉得蒋介石这个决定很不合理。但箭在弦上,蒋介石也想不到更好的人选了。

的确,刘峙没有辜负大家的“期望”,真的就输了。对战开启没多久,刘峙就被四面围攻过来的解放军吓傻了,赶紧让徐州周围的部队向徐州集合,并一直向蒋介石告急,认为解放军必然要攻占徐州了。

蒋介石看到问题的严重性,严令刘峙马上派兵增援东边的黄百韬兵团。可刘峙犹犹豫豫,一直消极应战,并要求蒋介石尽快派兵守住徐州,结果错过战机,黄百韬兵团惨败,全军被消灭。

刘峙打战不行,但小聪明还是有的,关键时候还挺会保命。徐州战争失败后刘峙也是心大,看徐州没啥盼头了,竟然不知羞耻地提出自己要到蚌埠去指挥。最后他跑得快,扔下杜聿明和几十万军队在战场上周旋,自己早早地坐飞机跑路了。

看淮海战役电影中

刘峙基本上是不管事的,他那个总司令就是个名号,不作指挥(48年12月1号从徐州撤退以后,刘峙就逃到蚌埠去以后更是万事不管了),蒋介石从一开始就准备再给他配个黄埔一期会带兵的少壮派辅佐他。至于刘峙的人选,就是靠资格老,杜聿明那些黄埔生都叫他刘老师,又得到何应钦的支持(陈诚兵败东北以后何应钦的权力很大),还有福将的说法,所以选中了他。那个辅佐他的人如果当初不是杜聿明的话,就是宋希濂。如果白崇禧去了,桂系肯定声威大振。老蒋不会让白崇禧出这风头,就跟不信任傅作义一样,本来老蒋还考虑过让傅作义一起指挥东北跟华北。
杜聿明其实48年春夏就在徐州,所以徐州其实不算救场,徐州是他的本职工作,东北是真正的救场。他是10月15被蒋几乎是胁迫到葫芦岛去指挥撤退去了,贻误了战机,以致之后21天,因刘峙无力指挥部队,徐州的军队一直停留在杜聿明走之前的状态,在陇海线一字摆开(这是个攻击阵,原本杜聿明打算主动出击的),给了PLA各个击破的机会。中间第三绥靖区又发生了何基沣张克侠的运河前线起义,徐州大门敞开,刘峙不管不顾的急调李弥部回徐州守卫,丢掉了黄百韬,这算是刘峙失策吧,当然李弥也想逃命回徐州,还有黄百韬自己在新安镇决策失误也是失败的原因。如果杜聿明一直留在徐州指挥,能够贯彻他最初的意图,或主动进攻山东,或者撤退到蚌埠,会很好多。
蒋介石考虑白崇禧去的时候,已经是48年10月底了,那时候基本败局已定,白崇禧自然不愿去背打败仗的责任,所以那个时候其实不是蒋不用白,是白坚决不肯上任。我觉得如果蒋能在一开始,就是48年4,5月份的时候就派白崇禧而不是杜聿明去徐州的话,是最好的。杜聿明是个有脑子的人,你看他收拾龙云,也会打仗,不过是在黄埔生里说的,比白崇禧还差着呢。他最大的弱点是唯蒋是从,因为黄埔生们的事业前途是跟蒋对的宠爱连在一起的,所以他是不敢冒犯蒋介石的,明知送死,也只能遵命。李宗仁跟白崇禧指挥打仗还是很有办法的,可惜蒋介石信不过他们和傅作义这样的杂牌军。

开国将帅中,哪些人曾在黄埔军校任教

大家都知道,黄埔军校是中国现代史上第一所培养革命军队干部的军事学校,从军校走出来的学生中,有不少人成为未来战争中国共两边的骨干将领。国军中比较出名的有杜聿明、廖耀湘、宋希濂、黄维、王耀武等,我军中比较出名的有徐向前、陈赓、周士第、左权、李运昌等人。

据统计,1955年授衔的一千五百多名我军开国将帅中,毕业于黄埔军校前七期的就有36人。这还不算如李运昌、程子华等因转行政而未被授衔的将军。如果再加上黄埔七期以后毕业的,那人数就更多了,比如黎原、曾泽生等。

那些能给未来的将军们讲课的教官,那更牛,可以说国共许多将军见了他们得礼貌地叫一声:“老师好!”。

那么,开国将帅中有哪些曾在黄埔军校授课,成为众多教官之一呢?

首先说说元帅,开国元帅中有三人曾在黄埔军校当教官。

第一个大家都知道,就是大名鼎鼎的叶剑英元帅。

叶剑英元帅毕业于云南讲武堂,算是朱总司令的学弟。毕业后参加了粤军。陈炯明叛变时,叶剑英任海军陆战队营长,拒绝了洪兆麟和叶举的威逼利诱,率部坚守大元帅府,护卫孙中山脱险,同叛军英勇作战。嗣后前往福建任东路讨贼军第八旅参谋长、建国粤军第二师参谋长,随军入粤讨伐陈炯明。

1924年初,叶剑英受廖仲恺先生邀请,参加创建黄埔陆军军官学校,任教授部副主任兼兵器学教官。据一期学生回忆:“叶剑英教官讲课吸引人,一点也不枯燥,很有风趣,大家都很愿意听。”为了整顿学风,叶剑英每天早起,亲自检查教官、学生内务、出操情况,既严厉又不失慈爱,是黄埔军校中最有威望的教官之一。

后来前线吃紧,叶剑英重回粤军第二师指挥作战,遂离开了黄埔军校。

第二个说说聂荣臻元帅。

聂荣臻元帅是四川江津人,我党创始人陈独秀的老乡。年少时赴法勤工俭学,成为我党旅欧支部的创始人之一。1924年被组织上派到苏联学习,成为伏龙芝军事学院东方系第一批中国学员,1925年奉命回国参与黄埔军校建设,任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直接领导政治部的宣传和组织工作,并向黄埔二期、三期、四期的学员讲授 社会 发展史、政治工作等课程。聂荣臻元帅善于把比较繁杂的政治和 历史 课程讲得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很多学生都很喜欢听。这时就展现了聂荣臻元帅杰出的政治工作才能。

“中山舰事变”后,聂荣臻离开了黄埔军校,调任广东区委军事部特派员。

第三个说说陈毅元帅。

陈毅元帅也是四川人,毕业于成都甲种工业学校,毕业后参加了留法勤工俭学,1923年入党。后考入北京中法大学文学院学习。黄埔军校在武汉设立分校后,急需大批教官,念过大学的陈毅元帅便被组织上派到黄埔军校武汉分校,任政治部任秘书兼政治教官。

陈毅元帅多才多艺,能文能武,而且讲课幽默风趣。据学员回忆:“陈毅教官上课时总能让大家哈哈大笑,很多看不懂的术语,陈毅教官都会写首易背的小诗让我们理解。而且下课后还主动和我们学生下象棋、围棋、打篮球、踢足球……”

再说说将官,将官中最出名的教官就是陈奇涵上将。

陈奇涵上将是江西兴国人。当时在粤滇军在朱培德的主持下,于广东韶关开办了云南讲武堂韶关分校,办学模式全部模仿云南讲武堂,陈奇涵于1919年考入,由于成绩优异,被保送到广州护国第2军讲武堂学习。毕业后加入赣军,任排长、连长、代营长。

1924年因不满军阀混战而脱离赣军,投奔广东革命政府,被任命为广州警卫军讲武堂区队长,参加了镇压广州商团叛乱。并率黄埔学生队两次东征,讨伐军阀陈炯明。

因在战场上表现非常好,黄埔军校创始人之一——江西老乡刘峙特地从前线将陈奇涵调到黄埔军校,任第三队上尉队长兼政治讲师,到第四期时升任少校政治科大队长兼政治教官,前后培训了三、四、五期学员。1926年,组织上让陈奇涵回家乡赣南发动群众,壮大党组织,陈奇涵才离开了黄埔军校。

当时,因为刘峙的关系,黄埔军校的赣籍教员前后一共有五六十人,绝大部分后来都跟随刘峙或者校长,只有陈奇涵和熊雄等少数人不为所动。能活到建国后的我党黄埔军校赣籍教员只有陈奇涵一人。授衔前夕调任最高军事法庭庭长,1955年授上将军衔。

接下来说说袁也烈少将。

袁也烈少将,湖南洞口县人,1920年就读于湖南省立甲种工业学校,1921年考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算是主席的学弟。在校期间,积极投身于反帝爱国斗争。1924年7月赴广州,考入桂军军官学校。

1925年2月,桂军刘振寰等人联合滇军杨希闵发动叛变,袁也烈参与策动桂军军校学员起义,并联络同学200多人投奔黄埔军校,编入黄埔军校第二期,毕业后留校从事政治工作,任三期入伍生队指导员,负责给三期新生上政治课。后组建我党第一支武装——叶挺独立团,为了充实军官和干部队伍,我党选派袁也烈任叶挺独立团连长,遂离开黄埔军校。

最后说说鲜为人知的洪水少将。

洪水少将可以说是开国将帅中的唯一——唯一一名两国双料少将。

洪山少将原名武元博,越南河内人,早年赴法国留学,1925年前往广州参加中国革命,到黄埔军校四期政治科学习,毕业后被叶剑英元帅保举留校,任政治部秘书兼政治课讲师,是黄埔军校唯二外国教员之一。另一位外国教员是朝鲜人杨林,牺牲于红军东征战役。1927年随叶剑英参加广州起义,后被调到海陆丰根据地和中央苏区任职。抗战胜利后回到越南,任第五战区司令员兼政委,1948年被授予越军少将军衔。1950年回到中国,任军委训练总监部条令局副局长,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

淮海战役中白崇禧不当总司令,为什么不给邱清泉,杜聿明这样的人的怎么就给了刘峙当总司令

在指挥官人选上,蒋介石希望白崇禧担任总指挥 ,但白崇禧认为国军布阵完全陷入被动,于是坚决推辞 。在前方指挥机构人选方面,蒋又希望徐州剿匪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兼第2兵团司令官杜聿明能指挥这场战事,但杜聿明已于1948年10月15日被紧急调往东北剿匪总司令部。

蒋一时无信任人选可派,于是以徐州剿匪总司令部总司令刘峙来指挥这场战役。从白崇禧拒绝指挥,到解放军发动淮海战役,只有6天时间。

对于让刘峙来指挥这场战役,国民党中除了他自己,可能所有人都不看好他,邱清泉甚至说了那句著名的话:“徐州是南京的大门,应派一员虎将(指薛岳)把守。不派一虎,也应派一狗(指顾祝同)看门。今派一只猪,眼看大门是守不住了!”

可见对于此次会战指挥人选多么失败,这也是淮海战役国民党失败的原因之一。

扩展资料

白崇禧不愿担任总司令的原因:

从淮海战役史料来看,1948年10月24日,国民党参谋部根据蒋介石的指令,下达了由白崇禧统一指挥中原军事的命令。

10月30日,白崇禧乘着飞机由汉口飞到南京,参加了当天下午召开的中原作战会议。在这次作战会议上,白崇禧满口同意,并答应以黄维第12兵团转用于阜阳地区,还准备以桂系张淦第3兵团尾随于第12兵团之后,以便加强华中和徐州两大剿总之间的联系。

到了第二天,也就是10月31日早上再次开会的时候,白崇禧却一反常态,变更主张,不但坚决不肯统一指挥华中和徐州两大剿总,而且还只允许调动黄维第12兵团,至于自己的桂系张淦第3兵团则更不允许调动了。

原因是其在10月30日的晚上,白崇禧与李宗仁秘密会商了一夜,并交换了意见。

白崇禧和李宗仁都估计,这次“统一指挥”很可能是蒋介石设下的圈套,其目的无非是想利用桂系的军队,让桂系充当马前卒、替死鬼,这与一心想取代蒋介石的李宗仁和白崇禧的夙愿是相违的,他们最想看到的是让蒋介石出丑、然后下台。

此外,白崇禧到达南京之后,还看到徐州剿总的几个兵团,分散部署在以徐州为中心的铁路沿线上,极为被动。

而且当时大战一触即发,临时调动已经来不及,白崇禧担心如果战事失败,蒋介石便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处置他,因此从主观上不愿意冒风险,这才决定出尔反尔,拒绝统一指挥,在华中静观其变方为上策。

刘峙打仗不行,为什么是杜聿明的领导

因为他更听话吧。
在任何地方任何单位里面,不一定能干就能当官。更多最先升职的是那些会拍领导马屁的,会看领导意思,会给领导跑前跑后,起码是听领导话的人。
军队也不例外吧。
老蒋在选当时最高将领的时候杜聿明作战方面当时明显要强一些,但是刘峙更听话一些。
还有一点,那就是刘峙早起其实蛮强的,中原大战和抗日战争都是功勋卓著的,解放战争成了狗熊我到认为主要还是老蒋越级指挥太多的缘故。
刘峙确实比杜聿明资历要老的多,老蒋保定军官学校的校友。甚至资历在国民党内比老蒋都老一些。
杜聿明是黄埔生出身,而刘峙却是黄埔军校的老师。两人其实是师生关系。黄埔军校成立教导团,刘峙担任第一团第二营营长(第一团团长何应钦),而杜聿明刚毕业只能在第一营第三连当见习官兼军需上士。北伐到1927年的时候,刘峙已经是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第二年成为第一军团长,下辖第一军,第四军,第九军三个军,知道国民党军史的都应该明白这三个军的地位吧),杜聿明只是虽然官至中校但是却只是个连长。那些以后叱咤风云的将领,如顾祝同,陈诚,蒋鼎文,朱绍良,卫立煌都曾是他手下。
中央军五虎上将排第一位的人物(刘峙、顾祝同、蒋鼎文、陈诚、卫立煌),说他不能打仗确实也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