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咏菊林黛玉翻译

咏菊林黛玉翻译(红楼梦中《咏菊》的注释谁有)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2-08 14:52:12 浏览45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红楼梦中《咏菊》的注释谁有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与,口角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解 析:
这是《红楼梦》中黛玉以“咏菊”为题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以“咏菊”为题,所写的是写菊花诗的情景。
首联“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紧扣诗题,描述了为写菊花诗,有如着魔了一般,从早到晚构思,绕篱欹石地推敲。只有苦心作诗的人才有此真切的体会。
颔联“毫端蕴秀临霜与,口角噙香对月吟”,俏丽、秀美,只有锦心秀口之人,才能写出如此精彩的诗句。
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诗中所题写的都是平素的哀怨,有谁能理解这感伤的心情呢?这分明是借“咏菊”在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怀。也只有黛玉才如此多愁善感,又不被一些人理解。
尾联“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菊花的高洁品格,自从受到诗人陶渊明的好评之后,一直被世人议论至今。陶渊明爱菊是出了名的,以此作结,可谓奇思妙想的神来之笔。
附 注:
1、诗魔:诗人不可遏止的创作冲动。白居易《与元九书》:“不知我者以为诗魔。”
2、秋心:秋日的情怀。秋、心合成为愁字,吴文英《唐多令》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3、陶令:即陶潜,字渊明。东晋文学家、诗人。曾做过彭泽县令,故称陶令。其在《和郭主薄》诗中写道:“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关于林黛玉写的《咏菊》,《问菊》

你这样认为,可能是没有理解这两首诗的意思,我把翻译给你,你自己看看吧。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
翻译:难以抑制的诗兴从早到晚纠缠着我,或围绕着篱笆、或倚着石头,我独自低吟。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
翻译:笔端蕴藏着菊的形象,把她傲立风霜的姿态临摹,嘴里念叨菊的芳名,对着月亮将其吟咏。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
翻译:满纸书写的都是自己由来已久的愁怨,谁能透过片言只语理解自己内心的情愫呢?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
翻译:自从陶渊明写了评赏了菊花,赋予了她高洁隐士的形象以后,菊的高风亮节一直被人从古赞扬到今。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
翻译:想要问讯秋天的信息,众人皆不知,我背着手,口中念念有词地叩问东篱下栽种的菊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
翻译:孤标傲世的人应该找谁一起归隐?为什么同样是开花,你却比春花更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
翻译:空荡荡的庭院,落满霜露,那是何等的寂寞?大雁南归、蟋蟀停止了鸣叫,可曾引起你的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
翻译:不要说世界上没有人能与你接谈,你哪怕能与我说上片言只语,我们也能相互理解对方的心思。

《红楼梦》中的一首诗《咏菊》的意思

  1. (作品原文)

    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2.(作品注释)

⑴无赖:无聊赖,无法可想。诗魔:佛教把人们有所欲求的念头都说成是魔,宣扬修心养性用以降魔。所以, 白居易的《 闲吟》诗说:“自从苦学空门法,销尽平生种种心;唯有诗魔降未得,每逢风月一闲吟。”后遂以诗魔来说诗歌创作冲动所带来的不得安宁的心情。昏晓侵:从早到晚地侵扰。 

⑵欹:这里通作“倚”。沉音:心里默默地在念。 
⑶毫端:笔端。蕴秀:藏着灵秀。“毫端蕴秀”是心头蕴秀的修辞说法。临霜写:对菊吟咏的修辞说法。临,即临摹、临帖之“临”。霜,非指白纸,乃指代菊,前已屡见。写,描绘。这里说吟咏。 
⑷口齿噙香:噙,含着。香,修辞上兼因菊、人和诗句三者而言。 
⑸素怨:即秋怨,与下句“秋心”成互文。秋叫“素秋”。“素”在这 里不作平素解,却兼有贞白、高洁的含义。“素怨”、“秋心”皆借菊的孤傲抒自己的情怀。 
⑹一从:自从。陶令: 陶渊明(365—427),东晋诗人,字符亮,一说名潜字渊明。曾做过八十多天彭泽县令,所以称陶令。他喜欢菊,诗文中常写到。评章:鉴赏,议论。亦借说吟咏,如:评章风月。 
⑺高风:高尚的品格。在这里并指陶与菊。自陶潜后,历来文人咏菊,或以“隐逸”为比,或以“君子”相称,或赞其不畏风霜,或叹其孤高自芳,而且总要提到陶渊明。

3.(诗词大意)

难以抑制的诗兴从早到晚把我纠缠,只好围绕着篱笆散步或倚在石头上独自低吟。笔端蕴涵着智慧对着秋菊临摹,口齿中含着对秋菊的芳香对着月亮吟咏。满纸书写的都是自己的愁怨,谁能透过片言只语理解自己内心的情愫呢?自从陶潜写了咏菊以后秋菊的高尚品格一直被人称道。

求红楼梦中黛玉谢的菊花诗的解释!

《红楼梦》中海棠诗社菊花诗的一首,为林黛玉所作。
【问菊】 潇湘妃子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1.秋情——即中间两联所问到的那种思想情怀。因“众莫知”而唯有菊可认作知己,故问之。
2.喃喃——不停地低声说话。负手——把两手交放在背后,是有所思的样子。扣——询问。东篱——指代菊,见前诗注。
3.孤标——孤高的品格。标,标格。偕——同……一起。
4.为底——为什么这样。底,何。
5.虱——蟋蟀。可——是不是。雁、虱、菊都是拟人写法。
6.解语——能说话。在这里的意思是如果花能说话的话。语出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中唐玄宗把贵妃比作“解语花”事。

《菊花诗》与《咏白海棠》属同一类型,都在花事吟赏上反映了当时的都城社会习俗和贵族人士的文化生活情趣。清代方浚颐《梦园丛说》曾记都门赏花情况说:“极乐寺之海棠,枣花寺之牡丹,丰台之芍药,十刹海之荷花,宝藏寺之桂花,天宁、花之两寺之菊花,自春徂秋,游踪不绝于路。又有花局,四时送花,以供王公贵人之玩赏。冬则……招三五良朋作消寒会,煮卫河银鱼,烧膳房鹿尾,佐以涌金楼之佳酿,南烹北炙,杂然陈前,战拇飞花,觥疘交错,致足乐也。”小说中赏桂、赏菊、送海棠以至冬日消寒大嚼鹿肉都写到了。有钱人的种种乐事完全是建筑在财富和地位上,而财富的积攒又大部份来自于佃农每年所缴纳的佃租。彼此唱和、斗奇争新的咏物诗风靡一时,正是这种闲逸生活的反映。
菊诗分咏十二题的形式好像只是宝钗、湘云偶然想出来的新鲜玩意儿,其实,也完全是当时现实生活已存在着的一种诗风的艺术概括。与作者同时代人、清宗室、袭封康亲王的爱新觉罗.永恩的《诚正堂稿》中就有“和崧山弟”的《菊花八咏》诗,其八咏诗题是“访菊”、“对菊”、“种菊”、“簪菊”、“问菊”、“梦菊”、“供菊”、“残菊”,几乎和小说中一样。崧山亦即嵩山,是敦诚的好友永恚的号。在他的《神清室诗稿》中也有“访菊” 、“对菊”、“梦菊”、“簪菊”、“问菊”等诗。可见,小说中的情节多有现实生活为依据,并非作者向壁虚构。
和同类内容的大多数诗一样,《菊花诗》寄情寓兴的一面还是值得注意的。每首诗依然有选咏者各自的特点:比如薛宝钗的“忆菊”就一味地是寡妇腔;贾宝玉的“种菊”就归结为绝尘离世;史湘云的命运从她的“册子”上看,后来虽一度“来新梦”,但终究“梦也空”,未能“淹留”于“春风桃李”的美满生活;林黛玉的诗中“孤标傲世”、“幽怨”等等,则更说得明白,我们既知已佚的后半部原稿中写她的死的那一回回目叫“证前缘”(靖藏本七十九回批语),则“登仙”的寓意就同样清楚;从“残菊”诗看探春,可之她“运偏消”时如菊之“倾欹”、“离披”,境况也大不如前,“万里寒云”、“分手”而去正是她远嫁不归的象征,所谓明岁再会、切莫相思等慰语,其用意也不过如同元春离别时所说的“见面尽容易,何必过悲?倘明岁天恩仍许归省,不可如此奢华糜费了”那番话罢了。
林黛玉所写的三首诗被评为最佳。如果作者只是为了表现她的诗才出众,为什么在前面咏白海棠时要让湘云“压倒群芳”,在后面讽和螃蟹咏时却又称宝钗之作为“绝唱”呢?原来作者还让所咏之物的“品质”去暗合吟咏它的人物。咏物抒情,恐怕没有谁能比黛玉的身世和气质更与菊相适合的了,她比别人能更充分、更真实、更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是完全合乎情理的。
黛玉三首诗中“咏菊”又列为第一。由于小说中众人的议论,容易使我们觉得这首诗之好就好在“口角噙香对月吟”一句上。其实,诗的后半首写得更自然,更有感染力。“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我们从林黛玉的诗中又听到了曹雪芹的心声。
《红楼梦》中海棠诗社菊花诗第一首,为林黛玉所作。
【菊梦】 潇湘妃子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惊回故故恼蛩鸣。
醒时幽怨同谁诉,衰草寒烟无限情。

《红楼梦》三菊翻译

身为探花之女,在80回的文本里,未见黛玉以父亲为荣。当宝玉给“读书上进的人”取了个“禄蠹”这种极具贬损意义的外号时,也未见黛玉有什么反应。相反,黛玉是唯一支持宝玉不走仕途之路的人。
如果“读书上进的人”是“禄蠹”,探花郎林如海应排在第一位。
从心理学角度来说,如果父母在孩子心里是正面印象,孩子对父母有爱,当听到别人对父母有贬损之时,会条件反射地予以维护。
黛玉没有。
这就有问题了,黛玉的表现为何如此反常?
直到反复读黛玉所作的三首菊花诗,我终于找到了答案。
菊花诗是黛玉以潇湘妃子名义所写,写于湘云作东道的螃蟹宴上,十二首以菊花为题的诗,黛玉写了三首。
《尚书.尧典》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诗,往往是用来表达志向的。
这三首菊花诗,便蕴藏了黛玉的志向,以及她的人生态度。
黛玉的人生态度:孤标傲世偕谁隐,解语何妨片语时。
黛玉的三首菊花诗,分别为《咏菊》、《问菊》和《菊梦》,题虽不同,意却一样,都是陶渊明的菊,寄寓着对陶渊明隐士生活的向往。
首先是《咏菊》:
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
毫端蕴秀临霜写,口齿噙香对月吟。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
既为《咏菊》,当然要赞美,前面三句写菊花历来都是诗人吟咏的对象,不同的人,借助菊花表达不同的心境。
最终的落点在第四句:“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自从陶渊明的咏菊诗问世,菊花便成了高风亮节的象征,千古以来广为传诵。
当然,黛玉和陶渊明一样,欣赏菊花的高风亮节。
再看《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所问的依然是陶渊明的东篱之菊:“采菊东篱下,悠然见花南山。”
为什么要问陶渊明的东篱菊?因为这是隐士之菊。“孤标傲世偕谁隐”,谁和隐士一起隐居呢?“孤标傲世”之人容易孤独寂寞,找不到知己。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不要说没人能理解你,没人能和你有共同语言,我愿做与你同隐的解语花。
这便是黛玉支持宝玉不追求“仕途经济”的原因,她以为宝玉和陶渊明一样,是有着高风亮节的隐士。
最后是《菊梦》:
篱畔秋酣一觉清,和云伴月不分明。
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
睡去依依随雁断,

林黛玉的咏菊有什么意思

问菊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开花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蛰病可相思?      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百花总是在温暖的春天盛开,只有菊花的开花期最晚,孤独的在满地落叶的时刻傲然的看着花,因为它不媚俗,古人把它和隐居的高洁之士画上等号,所以菊有花之隐逸者的雅称。 因为菊花在农历九月盛开,所以又称为“九花”,菊花也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九月地当令花了,九月舅重阳节又叫菊花节,在这天,大伙儿除了登高望远,还会一起赏着美丽的菊花,共饮菊花酿的酒。 在中国人眼里,菊花可是能让人轻身益气,最具疗效的花朵呢!尤其是它那甘甜的滋液,据说有延年益寿的功能。因此菊花又称为“延龄客”、“长寿花”。 有些品种的菊花,即使花朵枯萎了,它的花瓣仍然停在枝头,不肯随风飘零,你可以说它是高傲无比啊!只是这样昂然不屈的同时,得失尽多少力气? 林黛玉正是因为高傲,不流于俗的性格,让她吃了不少苦头,在大观园的生活里,人情世故在眼前不停流转变动,黛玉还是黛玉,她空有冰雪聪明,虽看尽了人情世故,却还不肯让凡尘里的污浊沾染上身。她常常独自在闺房里流着泪,叹着气,为何黛玉特别怜爱菊花?因为她们有着类似的性格,相似的命运,大概这就是移情作用吧。 只是黛玉面对生命凋零时,她也同菊花一般!奋着全身的力也要那么昂然挺立着。鲜血虽一口一口的呕吐而出,但她却那么竭力的忍耐着,她心碎,她心伤,它的身体像即将凋零的菊花,但是她象使尽力气去等待,等待那个她挚爱的宝玉,问问他心里可放着她,问问那个即将去拜堂、娶宝钗的新郎可真是他? 菊花终将凋零,因为花期已到尾声;黛渔也终将咽下最后一口气,因为生命已到尽头,只是他终究没等到她想等的人。 菊花是延龄客,延伸的是人类的寿命,但是自己的生命得如何延伸呢?那个曾经一起在大观园里和宝玉赏着菊花的黛玉,有想过自己最后的遭遇也和菊花如此相似吗?      名家点评:   这一首被李纨评为第二。用的是“四支”韵。      在黛玉的三首咏菊诗中,写得新颖别致,并最能代表其个性的是这一首。轻俗傲世,花开独迟,道出了她清高孤傲,目下无尘的品格。“圃露庭霜”不就是《葬花辞》中说的“风刀霜剑”吗?荣府内种种恶浊的现象形成有形无形的刺激,使这个孤弱的少女整天陷于痛苦之中。“鸿归蛩病”映衬出她苦闷仿徨的心情。对黛玉来说,举世可谈者只有宝玉一人,然而碍于“礼教之大防”,何曾有痛痛快快地畅叙衷曲的时候?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这两句脍炙人口的名句,与其说是有趣的讯问,莫如说是愤懑的控拆。全诗除头联之外,领联、颈联、尾联全为问句,问得巧而且妙,正如湘云说:“真把个菊花问的无言可对。”按理说,这一首应该评为咏菊诗中的第一,李纨却把它评为第二。本来李纨自己也承认“不能作诗”,也就不必苛求了。          [析赏]          一般的花都在春天竞开,唯独菊花迟到秋天才开,而且经霜仍抱枝不落。晋陶渊明爱菊,陶渊明是隐者,因此人们也都称菊花为花中隐者。隐者孤标傲世,品格清高,遗世而独立。    这两句是想了解秋菊的内心情绪,而问菊:你孤标傲世,遗世独立,到底是想偕谁一同归隐?同样开花,百花都在美好的春天里开放,独你为何迟迟到秋天才开呢?    林黛玉此在问菊,实等于在问自己。不甘苟合流俗,以清高亮节自守,却不知将偕谁共隐?!花季已过,迟迟不开,盼等的又是什么?是叹人海知音的难求,也是在写有才者和理想主义者,不为世俗所知解欣赏的执著,孤冷而寂寞。

咏菊 林黛玉 解析

在《咏菊》中,林黛玉在“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句之后,紧接着提到了陶渊明:“一从陶令平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陶渊明当年不愿“为五斗米折腰”,解绶还乡,隐耕田园,劳动之余,特爱菊花。陶渊明一生写过很多咏菊的诗,菊花也因为他的品题而声名鹊起。其《和郭主簿》中的“芳菊开林间,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心,卓为霜下杰”,便为菊花定下了高洁的基调。他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诗句已是老少皆诵,“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更是写尽菊花的气质和神韵,为历代文人所称颂。林黛玉在此称颂菊花因陶渊明的“评章”而“千古高风说到今”,既是在赞菊,也表达了她对陶渊明的仰慕,隐约中也有自比菊花的内心流露。解 析:
这是《红楼梦》中黛玉以“咏菊”为题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
这首诗以“咏菊”为题,所写的是写菊花诗的情景。
首联“无赖诗魔昏晓侵,绕篱欹石自沉音”,紧扣诗题,描述了为写菊花诗,有如着魔了一般,从早到晚构思,绕篱欹石地推敲。只有苦心作诗的人才有此真切的体会。
颔联“毫端蕴秀临霜与,口角噙香对月吟”,俏丽、秀美,只有锦心秀口之人,才能写出如此精彩的诗句。
颈联“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诗中所题写的都是平素的哀怨,有谁能理解这感伤的心情呢?这分明是借“咏菊”在抒发诗人自己的情怀。也只有黛玉才如此多愁善感,又不被一些人理解。
尾联“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菊花的高洁品格,自从受到诗人陶渊明的好评之后,一直被世人议论至今。陶渊明爱菊是出了名的,以此作结,可谓奇思妙想的神来之笔。
附 注:
1、诗魔:诗人不可遏止的创作冲动。白居易《与元九书》:“不知我者以为诗魔。”
2、秋心:秋日的情怀。秋、心合成为愁字,吴文英《唐多令》词:“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
3、陶令:即陶潜,字渊明。东晋文学家、诗人。曾做过彭泽县令,故称陶令。其在《和郭主薄》诗中写道:“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