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世民为什么要挖魏征的墓

李世民为什么要挖魏征的墓(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最后砸了魏征的墓)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3-02-18 01:16:48 浏览37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最后砸了魏征的墓

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最后砸了魏征的墓?

看来,李世民是 “怕 “魏征的,但他无法改变帝王和大臣之间的上下级关系。接受你的直言不讳的建议,一方面是为了自己的国家,另一方面也显示了他的谦虚和睿智。在他死后,为了表彰忠臣,鼓励后人,他被授予了建碑立传的荣誉,并将他埋在皇陵里。归根结底,李世民善待魏征是因为他的所作所为,而不是因为他。

因此,当意识到魏征有拉帮结派、沽名钓誉的嫌疑时,李世民毅然毁掉了象征着对方荣誉的御笔墓碑。这无疑是给朝廷和反对派一个信号。我在这里没有特权,即使是被视为镜子、对我不忠、对唐朝不利的魏征,也要把他从神坛上撤下来。现在看来,刘邦杀害英雄,不仅是他自己的问题;韩信、彭越等人靠着功劳放走,可以说是活该。我这里只有国家法律法规,赏罚都有道理,别指望再宽大处理了,你最好老实点~而从现在开始,尉迟敬德 “从畏己开始“,开始注意自己的言行。

公元645年,远征高句丽失败后,李世民想到了魏征的恩情。“如果魏征在那里,我就不用做了“。然后,他让墓碑重新立起来,并对魏征的妻子和孩子进行了安慰。这两个动作,一抑一扬之间,不仅给朝廷官员再次明确了规矩,而且还调整了对魏征的适当评价,皇帝的本事可谓高明。李世民揭发了李承乾的叛乱,侯君集和李岩被赐死。杜正伦也受到牵连,被流放到岭南。侯君集、李岩、杜正伦、魏征向李世民推荐人才。李世民看到魏征推荐的人有反叛行为,再加上其他一些问题,有怒打魏征的墓碑之举。

魏征对侯君集等人不信任,导致墓碑被砸,儿子的婚事被取消,可以说是让后人蒙羞。李世民在辽东战败后,念及魏征的好处,重立了魏征的墓碑。李世民虽然承认了魏征的错误,但没有恢复香山公主和魏叔玉的婚姻,魏家毕竟失去了 “公主 “的光荣。

李世民为何要砸毁魏征墓碑

说李世民忌恨魏征多次谏言屡屡顶撞他,所以才秋后算账的,大概是真的小看李世民这位可以比肩秦皇汉武的明君了。

李世民,唐太祖李渊第二子,西魏“八柱国”李虎之后,出身陇西李氏,陇西李氏源自于颛顼孙皋陶之后,战国末期秦国陇西侯李信,西汉汉武时期的飞将军李广,魏晋时期西凉王李暠……这个氏族一直都是非富即贵。

隋末,李渊趁乱而起晋阳起兵,短短七年便震寰宇内一统山河,这其中和他的儿子李世民的能征善战是分不开的。李世民的威望很高,太子李建成忌惮不已,再加上李渊的优柔寡断,方方面面的原因交错在一起,最后李世民冒天下之大不韪武力夺权,发动玄武门之变,手起刀落灭掉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过后不久便逼迫刘渊退位,登上了九五之尊。

倘若李世民登基以后毫无作为,没有灭东突厥灭薛延陀被西域诸国尊称为“天可汗”,也没有下马治天下,贞观盛世,那他史书上也不过是一个杀兄弑弟逼宫造反的乱臣贼子而已。

但是,李世民终究还是对得起他这个名字的,济世安民。

所以,我特别喜欢《琅琊榜2》中,萧元启造反失败后,说的那句话:

倘若我开创了大梁的百年盛世繁华,又有谁敢说我今天错了?

所以,现在没有人敢说,李世民玄武门之变真的错了,反而被尊为何秦皇汉武比肩的赫赫明君。

但是,玄武门之变对于李唐来说还是影响极大的,因为他严重的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就算自己不是嫡长子,也可以通过武力夺权可以获取,这样武力夺权兄弟阋墙手足相残的血雨腥风,可以说是贯穿了整个李唐王朝。

其次,还有一点就是,李世民野心勃勃争来皇位,夙兴夜寐励精图治,除了想要让他李家王朝可以延续下去除了想要这至尊权力之外,那剩余的,就是史书的那点名声了。这一点我们可以从李世民对于玄武门之变中,多次抹黑李建成和李元吉,将他自己设定为被迫的一方,又比如对待那位丢了天下也丢了性命的表叔杨广的抹黑,不都可以看出李世民对待这个名声有多看重吗?

魏征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也确实非常重要,不仅听闻魏征病逝后,说出魏征是他的镜子这样的话,更是痛哭流涕,废朝五日,亲笔撰写碑文。可为何魏征尸骨未寒,李世民便翻脸无情,不仅砸毁了魏征的墓碑,而且还将衡山公主和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解除了。

在我看来,原因有三。

他可以容忍魏征是李建成的人,不仅是因为重用魏征可以彰显自己礼贤下士宽容大度不计前嫌,更是因为魏征是个治国好手,事实证明确实如此,贞观之治的主要缔造者之一。他也可以容忍魏征多次出言直谏,毫无顾忌的以下犯上的顶撞他,因为这不仅仅可以彰显他为君大度,更是因为魏征的直谏,言之有理。

但是,他不能容忍,魏征将陈奏事宜等送给了史官褚遂良看,为自己谋的一个青史留名。在这一点上,马周就是另一种选择。马周,到现在声名不显,其实他也曾在唐太宗时期多次谏言,但是此人临死前就将曾经谏言的奏本等物全部烧掉,逝世之后,陪葬昭陵,李世民也曾多次表示自己很想念马周,也因此福荫子孙。

其次,魏征生前曾极力向李世民推荐的中书侍郎杜正伦,以及吏部尚书侯君集有宰相之才,然而就在他死后不久,太子李承乾谋反,侯君集以大逆罪被杀,杜正伦被罢黜。而这两人恰恰都是魏征举荐的,所以李世民怀疑魏征有结党营私的嫌疑,虽然他魏征多次谏言无所畏惧,但是有为子孙谋后路的嫌疑。这种首鼠两端的行为是任何一个皇帝都难以容忍的,还有就是李世民内心对待这位名臣的失望。

最后,魏征去世的时候是贞观十七年,即公元643年,而唐太宗是在贞观二十三年,即公元649年去世的。众所周知,唐太宗虽然贤明,但是在老年还是有些昏庸以及好大喜功,所以在唐太宗怒而推倒魏征的墓碑这种事,如果是在壮年时应该是不会做出来的,这时候的李世民,已经算不上是那个英明神武济世安民的天策上将了。

论迹不论心,魏征死后李世民推了墓碑,难免会有人说他睚眦必报,所以无论是抱着及时止损还是抱着认错的态度又或者是爱惜羽毛,李世民还是自己找了个台阶,为自己这次“任性”的行为买了单。唐太宗亲征高句丽失败后,总结教训的他感叹因为没有魏征,所以才犯次打错,所以修复了魏征的墓碑。

唐太宗把魏征当做“镜子”,但为何要亲手砸掉魏征的墓

作为唐朝记述功德、奖励功臣的建筑,凌烟阁可以说是最为人所知的了。众所周知,凌烟阁中的贞观二十四功臣,不是天策府的旧臣,就是曾经在玄武门之变中给予了唐太宗以支持。不过,在这二十四位功臣中,有一位是例外的,此人既不是天策府旧臣,也不希望唐太宗在玄武门之变中取得胜利,可李世民却偏偏让他进入了凌烟阁功臣之列。

此人正是著名谏臣——魏征

 

魏征曾经是李建成的支持者,但是唐太宗李世民不计前嫌,重用了魏征。而魏征在太宗的领导下,也展示了极强的劝谏能力。他在政务上能够不畏强权地劝谏君主,作品《十渐不克终疏》曾经被搬入课本中,详细地概括了唐太宗在军事和农业等方面的执政过失,谏言周密有理冠绝天下。在学术上,魏征对唐朝的史学研究有着独特的贡献,贞观一代的史书如《齐书》等书籍的总论都是魏征修撰。在君臣往来上,魏征与李世民更是君臣相得的一对典范。

根据《旧唐书》记载,魏征死后,唐太宗曾经对着身边的侍从说,魏征去世,对他来说就好像是失去了一面镜子。的确,魏征在世的时候,经常做的一件事就是让唐太宗反思自己的过失。有一次,唐太宗为了控制西域,想要在西域设立叶护可汗。魏征担心如此举动会让西域生出反叛大唐的心思,急忙从中阻止。对于魏征的谏言,唐太宗也是非常欣赏的,很多时候他对魏征的劝阻都是欣然接受。

 

魏征去世之后,唐太宗曾经亲自编制碑文,并让人刻书于石碑之上。在贞观时期的朝臣中,魏征得到的礼遇着实不错。魏征临死前,唐太宗还曾经把自己的嫡女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的儿子魏叔玉。魏征去世之后,尽管魏征曾经是李建成的支持者,但是唐太宗还是给魏征追赠了司空等官职,准其画像进入凌烟阁。

然而,唐太宗李世民如此尊敬喜欢魏征,可根据《新唐书》记载,魏征死后,唐太宗却命人推倒了给魏征立的墓碑,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侯君集倒台

侯君集是唐朝时期的名将,曾经因为大破高昌而立下功勋,因为欣赏他的军事成就,魏征曾经向唐太宗推荐过侯君集做宰相。可惜,侯君集在格局方面实在是对不起魏征对他的欣赏。为了个人的前途,侯君集曾经劝说太子李承乾谋反。

可惜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侯君集的用心很快就被唐太宗发现了。在李承乾倒台之后,侯君集也很快被收押,最后被太宗下令斩首。侯君集被杀之后,联想到魏征曾经推荐过侯君集做宰相,太宗对死去的魏征逐渐产生了愤恨之情,他认为魏征与侯君集存在着脱离不开的关系,在他的心里,魏征耿直的形象一下子就暗淡了。

 

谏言进史书

褚遂良是唐朝时期的名臣,在文学和史学方面具有着突出的才能。因为欣赏褚遂良在历史方面的能力,唐太宗曾经让褚遂良担任起居郎,让褚遂良记录自己的平素言行。还因为褚遂良的字写得特别工整有力,许多大臣都很欣赏、愿意结交褚遂良,魏征就曾经赞美过褚遂良的书法水平很好,夸奖褚遂良下笔遒劲,笔体俊逸得都有点像王羲之了。

其实,最早褚遂良是魏征推荐给唐太宗做侍书的,有了这层关系,在太宗看来,两人关系是在是不寻常的。魏征去世之后,一些小人开始向太宗进谗言,说魏征曾经将自己的谏言交给褚遂良。

 

今天看到的《旧唐书》里的确能看到魏征给唐太宗的谏言,而且,《旧唐书》的许多素材确实是源于唐代褚遂良的起居注。为什么魏征给太宗的谏言会混入史料中?因为当时担任起居郎的就是褚遂良,而褚遂良与魏征关系又好,这让太宗没法不怀疑:魏征将谏言有意送给了担任史官的褚遂良。

在我们看来,不就是几篇谏言,抄送给史官没什么大不了的。但是在唐代,谏言属于奏章的一种,类属公文,臣子不可以私自交给史官。而作为史书,一旦写进去,就不会更改,以此来证明史书的公正和真实性。魏征给太宗的谏言可能只有太宗自己和魏征本人知道,甚至有些话并不好听。而史料里出现了魏征的谏言,所以才让太宗特别生气,魏征这么做,不是给自己留一个耿直的好名声,反而给皇帝抹了黑吗?

 

被太子牵连

唐太宗的太子李承乾性格非常顽劣,不但喜欢效仿突厥人,在生活作风上也有点问题,甚至和一个叫做称心的男乐童有着说不清的关系。因为这些问题,唐太宗对李承乾越来越失望。

与此同时,魏王李泰在朝中的影响力逐渐可以与李承乾匹敌,支持者越来越多的魏王逐渐产生了取代李承乾的心思。敏感的唐太宗意识到两个儿子之间必然有一场争斗,为了保护李承乾,就让魏征做了李承乾的太子太师,负责辅佐李承乾。

 

常言道祸福相依,辅佐太子看起来是好事,可是一旦太子倒台,太子的辅佐者就要跟着倒霉。公元643年,李承乾模仿父亲的玄武门之变,率先发难,想彻底解决李泰。可是,他跟父亲比还是差的太远了。逼宫失败后,立刻成为了废太子。

之前太子府的官员很快就成为了太宗打击的对象。太子左庶子杜正伦被流放到了驩州。已经过世了的、做过太子太师的魏征也受到了冲击,其子魏叔玉和衡山公主的婚约被撤销。魏征墓前的石碑都被推倒了。

 

现在看来,唐太宗推倒魏征墓前的石碑也许也只是一时气愤,因为太宗后来又重新把石碑立起来。而因为侯君集卷入谋反案,因为谏言进入史书,因为太子李承乾的反叛,确实也影响了魏征在唐太宗李世民心中的印象。

不过,不论如何,魏征的一生,对于大唐来说,肯定是功大于过的。

图片/来自网络,侵删。

唐太宗为何亲自砸掉魏征墓碑

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唐太宗不是圣人,虽然是皇帝但也还是普通人一个,所以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同时作为皇帝,也有政治家的手段。

据史载,魏征死后李世民偶然情况下,发现了一件事,“即魏征生前把自己的谏言拿给史官看,以便自己能够青史留名。”这其实就是一件大事了,想想看,都还没有经过皇帝正式行文的文件,就被史官知道了,这皇帝该如何是处?故而这就是唐太宗一怒之下会砸了魏征墓碑的主要原因所在。

至于,魏征举荐侯君集、杜正伦牵连太子案;以及什么魏征本是李建成旧人建议杀掉李世民;还有就是魏征改投李世民后谏言直白,屡次伤李世民尊严等等,这些都无关紧要。作为成熟的政治家,李世民不会因为这些要砸掉魏征的墓碑,本来李世民只是把魏征当自己的镜子使用,这也是魏征存在的意义。

综上,魏征不该把自己的谏言拿给史官看是他墓碑被砸的主要原因。这就比如个人隐私突然大白于天下,那种突然的恼羞成怒。李世民知道这个消息后就是这种感觉,感觉自己就像皇帝的新装,自己光着身子在天下面前。

那么为什么李世民后来又复立魏征墓碑,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李世民发现砸了墓碑后,虽然出了口恶气,可是发现没镜子了。因为各大臣都看在眼里,害怕自己如像魏征那样,死后也会墓碑被砸,闹不好还要当场掉脑袋,故而谏言越来越少。李世民一看,砸了魏征的墓碑,所引起的政治效应实在太坏,那不行。所以马上又恢复了魏征墓碑,善待魏征后人,是放出信号,鼓励大家都敢于谏言,皇帝一定不会治罪的政治信号。

历史上李世民为什么要挖魏征的墓

历史上李世民没有挖魏征的墓,而是推到了魏征的墓碑,原因是因为李世民怀疑魏征结党营私。

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谋反案发生。陈国公侯君集参与谋反,被处死;中书侍郎杜正伦受牵连被远贬。魏徵曾经向李世民推荐二人,说他们有宰相之才,到这时,李世民开始怀疑他结党营私。

魏徵又曾写下自己前后的谏辞,拿给史官褚遂良看。李世民知晓此事后,愈加不满,于是手诏取消衡山公主与魏叔玉的婚约,推倒了魏征的墓碑。

魏征和李世民的故事:

李世民问魏徵:“君主怎样能够明辨是非,怎样叫昏庸糊涂?”魏徵答:“广泛地听取意见就能明辨是非,偏信某个人就会昏庸糊涂。从前帝尧明晰地向下面民众了解情况,所以有苗作恶之事及时掌握。舜帝耳听四面,眼观八方,故共、鲧、欢兜都不能蒙蔽他。

秦二世偏信赵高,在望夷宫被赵高所杀;梁武帝偏信朱异,在台城因受贿被下臣侮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死于扬州的彭城阁兵变。所以人君广泛听取意见,则宦官不敢蒙蔽,下面的情况得以反映上来。”

魏征是李世民最喜欢的大臣,为什么李世民要砸魏征的墓碑

其一是因为魏征死后不久就出现了识人不淑的事件,魏征曾经向李世民举荐过杜正伦和侯君集二人,然而就在李世民任用两人的过程中,发现了两人参与太子谋反的罪行。其二就是虽然李世民和魏征是历史上难得的君臣关系,但是魏征却私底下保留了给君王的劝谏书,而且想要流传下去,这无疑是对李世民美名的一种侮辱。所以在这两个原因下,李世民砸掉了魏征的墓碑。

(一)古代朝廷中向来有举荐人才一种策略,但倘若识人不淑,反而会连累了自己。魏征原本是李建成幕僚之人,后来凭借着出众的才能被李世民委以重任,从而流传下来了一段君臣的佳话。魏征在朝为官时,曾经向李世民举荐过杜正伦和侯君集二人,因为魏征在朝廷中的好名声,李世民理所当然地接收了。后来杜正伦做了兵部员外郎,侯君集担任检校史部尚书一职,两人在魏征的庇佑下官路浩荡。

但最后的结果却是魏征识人不淑,魏征死后不久,杜正伦和侯君集二人就被牵扯到了太子谋反一事中。而魏征身为此二人的举荐者,自然也会受到牵连,而且还会遭人猜忌,所以在当时的朝廷中都有说魏征是太子谋反同党的言论。

(二)虽然说李世民是难得的明君,所以能够无限的包容魏征之前的谏言,但是所有的忍耐都有一个限度。虽然说魏征之前的谏言都是为了整个国家着想,但总归是在言论上有些过激,冒犯了君王。而且按照常规来说,进谏君主的文书里应当上缴,而魏征却私自保留,而且在离开人世后将这些记录交给了史官。魏征的意思不言而喻,而这恰恰就惹怒了李世民。李世民在史书上有着难以磨灭的丰功伟绩,而这些谏书上面却是他在领导过程中的斑斑污点,李世民身为一国之君,怎么可能容忍这样的文件流传下来!

综上所述,这就是李世民砸魏征墓碑的种种原因。

李世民为什么要挖魏征的墓碑呢

按照《新唐书》的记载:“徵尝荐杜正伦、侯君集才任宰相,及正伦以罪黜,君集坐逆诛,纤人遂指为阿党;又言徵尝录前后谏争语示史官褚遂良。”

两件事促使唐太宗李世民这位皇帝下令砸掉魏征的墓碑,一是“魏征举荐的人犯错误了”,二是“魏征把生前劝谏的材料交给了史官”。魏征举荐的侯君集和杜正伦都和太子李承乾有关,也即牵涉到李世民的储君问题。

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皇位继承人可以说是皇帝的大忌,一旦有大臣牵涉进去,往往不会有好的结果。比如在三国时期,立下赫赫战功的陆逊,就因为牵扯到皇位继承人的问题,所以被孙权指责,最终因为恼怒而病死。

扩展资料:

唐太宗李世民却下旨解除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并对已入黄土的魏征进行“推倒碑石”“磨灭碑文”的侮辱。对于唐太宗这位皇帝,不仅下令砸掉魏征的墓碑,还下旨解除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的婚约,可以说对魏征非常生气和恼怒。

李世民下诏厚葬魏徵,但魏徵的妻子裴氏以魏徵生平生活简朴朴素,豪华的葬礼不是亡者之志为由拒绝。裴氏只有小车装载魏徵灵柩,李世民召文武百官出城相送,并亲自刻书碑文。

李世民为什么拆魏征墓

李世民为什么拆魏征墓

最佳答案李世民和魏征,千百年来,这二个明君与诤臣之典范的响亮名字,一直在中国大地上久应不息。他们两人之间的君臣之情谊,合作之默契,诸多之佳话,在历史上广为传颂并被称道至今,成为后世君臣竭力仿效的楷模。可为什么魏征死后不久,李世民就下令砸毁魏征墓碑呢?这实在是因为魏征犯了为人臣子之大忌而死后又无利用价值所致。为什么这样说呢?
  一 魏征得势受宠后,竟忘了自己与李世民曾是欲置对方于死地的政敌关系
  魏征出身河北巨鹿魏氏,是北齐之名门望族。他的生存信念是“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在这一信念支撑下,魏征先后或主动或被动地改变了五次主人,在他成为李世民门下臣之前,是以谋士身份奔走于李建成鞍前马后的。在此期间,他曾为李建成献出了及早动手除掉李世民的毒计若干条。李世民玄武门干掉李建成后,马上就把魏征喊来痛骂:“你这个背主弃义的小人,为何明目张胆离间我兄弟情感?”魏征则从容说道:“当日皇太子李建成若听从我的劝告,哪会遭逢今日之祸?”面对欲置自己于死地且又死不悔改的魏征,李世民居然以政治家的风度和韬略“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固然魏征当时的表现有他自己的谋略与心机,此文就不作分析了。
  ……对魏征就职后的许多谏言、谏书、谏条,李世民并非发自内心喜好和接受,这是李世民的一种政治姿态和做秀手段。他要以对魏征的容纳来衬托自己的开明并打造自己的政治形象。李世民也并不是真心相信和喜欢魏征,这从他对魏征任用的官职以及从贞观十年后就不再理会魏征就可以看出。他只是为了自己的皇权利益而不得不任用魏征,同样,为了使自己的口碑与形象目标可以达到,他又不得不忍受魏征的进谏。以至于李世民多次忍无可忍,在不同的场合忿忿地说出“早晚有一天要将魏征杀头”、“我恨不得杀了这个乡巴佬”等话来。如果不是魏征死在了侯君集案之前,恐怕魏征的头颅早已落地。李世民忍到最后不得不将魏征赶走编史去了,远离了朝堂,落得了眼前的清净。这说明李世民对魏征的容忍也是有限度的,他也曾多次有过置魏征于死地的想法和杀机。
  可惜的是,随着魏征的日益得势受宠,他忘记了自己与李世民之间并非好友、战友和有着正常感情基础的君臣关系,而是曾经都想置对方于死地的政敌。因为忘了自己是谁,魏征就多次扮演了老板他爹的角色。尽管他的许多君臣理论和治国见解都是高明的,但是主子就是主子,奴才就是奴才,忘记了自己的身份,使老板享受不到皇家的特权及愉悦,是李世民积怨旷久而导致魏征死后受辱的深层原因。
  二 魏征泄秘宫事戳了李世民龙之颜面,是魏征死后受辱的直接原因。
  贞观十六年,魏征染病卧床,李世民下令把为自己修建小殿的材料,全部为魏征营构大房屋。不久,魏征病逝家中,李世民亲临吊唁,痛哭失声,并说:“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我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
  可魏征死后半年,李世民就开始怀疑魏征在朝廷内有结党营私的嫌疑。后来,李世民又得知消息:魏征曾把自己给皇帝提建议的书稿给当时记录历史的官员褚遂良观看,李世民怀疑魏征是故意博取清正的名声,心里很不高兴。先前李世民已经同意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这时也后悔了,下旨解除婚约。到后来他越想越恼火,便下令推倒了魏征的墓碑,砸毁了自己的“镜子”。
  三 魏征越位荐相犯了李世民心之大忌,是魏征死后受辱的根本原因和政治原因。
  为什么李世民对死后的爱卿魏征恨得如此深切?史学大家陈寅恪先生考证后分析认为,在李世民心目中,因魏征既非山东贵族,又非山东武人,其责任仅是接洽山东豪杰,监视山东贵族及关陇集团,以供分合操纵诸政治集团之妙用。如果魏征的行动越过李世民赋予的这种权力,就犯了李世民大忌。魏征推荐杜正伦为相,而杜正伦出自山东之盛门,则李世民赋予魏征监视山东贵族之作用消失,转过来有联合山东社会文武两大势力之嫌疑。侯君集这人在两唐书本传虽没有详载其家世,只说他是个武将,据陈先生考证,候君集与李世民都属于六镇胡汉关陇集团,史书上说,他的才能出将入相没有问题,魏征举荐杜候二人,等于集合了当时东西文武三大社会势力,而他自己身为其枢纽,这是李世民最不能容忍的,幸好这些事暴露在魏征死后,否则后果也是罪责难逃。
  分析至此,可能有朋友要问,那李世民为什么又要修复魏征墓碑呢,难道是李世民承认自己委屈了魏征不成?修复魏征墓碑是真,但这只是李世民为自己的光辉形象又添抹了一层重重的浓厚靓彩而已,并非想为魏征平反。贞观十八年初,李世民东征高丽失败后耳边重又响起自己大言不惭地批评魏征的话,感觉十分丢面子,不得不对群臣说出了“如果魏征在,决不会让我有今天”的反省话,他一边承认错误,一边又下令重修了魏征墓,并且让魏征的儿子承袭了国公的爵位。李世民的真正用意是修复了自己的面子,重塑了自己的纳谏惜臣形象.
  通过对李世民为魏征重修墓碑之事分析,我倒认为李世民为自己和魏征二人的政敌君臣关系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李世民与魏征虽然并不是志同道合,亲密无间的上下级关系,但二人是具有政治大韬略的政客之间,各自从对方身上博取青名又彼此澄清自身污名的利用关系,这一点,我想李世民心中是应该清楚的,而且在这场政敌相互利用游戏中,又对自己胜出魏征一筹感到颇为得意。
  —— 因为玄武门政变后,是魏征免死重用事件洗净了李世民身上的血迹,澄清了李世民玄武门逼父让位、杀死兄弟、侄子、纳室弟媳的诸种污名。李世民通过对魏征的重用不杀和纳谏晋职在向世人证明,连魏征这种想置我死地的人,我李世民都能容忍重用,又怎么能忍心杀死自己的同胞兄弟呢,实在是我的这二位兄弟做事太绝,天殊当死。
  ——反过来又是李世民成全了魏征的地位和声望,澄清了魏征先后事奉多个主子不是忠贞之臣的污名。魏征通过对李世民貌似死谏的做法在向世人证明,不是我魏征反复无常事奉多主,实在是我以前的主子昏庸愚蠢不明智,而非我魏征不循臣道只忠一主并随其同死而终也。
  李世民与魏征,一段明君和良臣的传说,一对政客极致利用的典范,明乎?
  简单地说就是:后来有人进谗言说魏征曾收受贿赂,小人的陷害,以及君主自身强权,所以就把魏征墓前的碑让人砸毁。

大唐大忠臣魏征死后,李世民为何砸了魏征的墓碑

魏征本来是大功臣,那为什么李世民在魏征死后要掀翻他的墓碑?

大家都知道,李世民在登上大宝之初就曾放言群臣要敢于纳谏。而后来的李世民也确实是做到了,他不仅善于纳谏,在自己的一言一行上都极其俭德。在对待群臣的纳谏上,不管是忠言还是逆耳,他都虚心听取意见。而在这些敢于纳谏的大臣当中,魏征就是最敢说话的那个人。李世民就曾经用一面镜子来形容魏征。可见魏征在李世民心中的位置和重要性。但就是这么一个大人才,李世民在他死后为什么又要掀翻他的墓碑?

原来,魏征在最开始并不是李世民的人。在“安史之乱”前期,魏征其实是太子李健成的人。在朝政上他也是完全拥戴李健成的。然而最后却是李世民当了皇帝。依照惯例,魏征这个太子党的臣子,肯定是要被全部处死的。但最终魏征却被李世民截下来了,不仅没杀他,反而还大大的重用了他。而李世民之所以这么做,就是因为魏征他敢于纳谏,有啥说啥。而李世民心里也清楚知道隋朝灭亡的原因。而这也正是他留下魏征的原因。一开始,魏征其实并不敢多说什么。但随着其他人开始渐渐地纳谏,李世民非旦不生气,还开始大大嘉奖他们后,魏征的胆子也渐渐的放开了,开始对李世民有啥说啥起来。

相传有一次,魏征又因为公务上的事情和李世民争执起来。魏征心想本来也是死过一次的人,于是就更放开了,直接就跟李世民争得面红耳赤起来。最终李世民被他气得甩着袖子就走了。等李世民回到宫里,这气还没消呢,于是就发了几句啰嗦。最终还是长孙皇后的劝谏他这才消了气。事实上,魏征这么直白的说话好是好,就是不讨人喜欢。想也知道忠言必定逆耳,更何况以李世民的身份,他可是一个帝王,更是一个在乎脸面的人。魏征这么直白的说话,每次都让他的各种不足之处暴露在全大唐人的面前。时间久了,次数多了,李世民心里也是会不舒服的。他也曾经多次动了想杀他的念头。

但长孙皇后却是一个非常有远见的人。虽然她的原则是不干涉朝政,但在魏征这件事上,她却是劝李世民不能杀魏征的。说留着他更利于章显他的大度和明智,李世民这才对魏征一再忍让。还用镜子比喻魏征。之后魏征去世,李世民还十分伤心。说自己的镜子碎了,身边少了魏征这面镜子,让他处事难安。为此,李世民还罢朝五天,并亲自前去魏征家里给魏征吊唁。这种荣誉,在古时候,又有几人能得到?况且对方还是之前自己的对手一派。但事实的真相却是,魏征在死后不久,李世民既然下令捣毁魏征的坟墓,还十分出人意料的给魏征安上了一个奸贼的名号。这可大大的让人想不透了,李世民他怎么突然又变成了这个态度呢?

小编猜测,他这举动可能是除了发泄心中那股一直被魏征骂火了的怒气外,更多的还是那些魏征生前因为嘴毒而得罪的那些官员的弹劾。那些人因为魏征生前非常得李世民的宠爱,他们就算恨死了魏征,也不能拿他怎么样。但现在魏征死了,他们就都跳出来说话了。各种弹劾他的奏章看的李世民眼花。再加上魏征已经死了,也没办法从棺材里面跳出来反驳,这才造成了李世民心里对魏征的态度来了个大转变。然而小编猜测,这其中可能是当初魏征向李世民推荐的杜正伦,候君集两人在之后接连做出让李世民不能饶恕的事情,李世民恨巫及巫下,所以连着当初推荐他们的魏征也一起怀疑,当初魏征推荐他们是别有用心了。

还有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李世民得到消息,说魏征把生前和李世民争吵,李世民又有哪些功与过的记录拿给了负责记录史策的大臣诸遂良作参考。这可大大地激怒了李世民。试想哪一个帝王不希望自己的形象也完美的存在记录在史策,供后人瞻养?就算不能留得美名,但至少不能留污点存在呀?所以李世民这才一怒之下直接掀翻了魏征的墓碑。至此,一代君臣坦诚相待的美谈终于化为乌有。然而在这之后不久,李世民在之后的一次的兵败中,突然想起如果魏征这时候还在的话,一定会劝他应该怎么做。就算不劝,至少也会跟他请清楚这场战事的利于幤。当他想到这里后,又后悔之前的冲动了,于是又把魏征的墓碑重新建造了起来。其实,李世民纵然有错,但也情也可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