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漫长的华夏历史中,大多数都处在灾难,剥削之中。只要极少数的时代人民生活比较富足,社会制度比较完善,人们得以安居乐业,史学家们把这一时期称之为盛世。能够被称为盛世的朝代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只有可怜的四次。它们分别是汉之文景之治,唐之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以及最后一个清朝人建立的康雍乾盛世。
康雍乾盛世作为封建时代最后一个盛世,它时间跨度最久,前后历经三代君王长达百余年的时间。盛世可遇不可求,作为千百年来无数封建统治者和其治下百姓最大的期盼,它的出现除了带有一定的偶然性外,更多的是多方面复杂因素集结在一起产生的奇妙化学反应。当然,康雍乾盛世的出现离不开以下四点主要原因。
康熙皇帝
第一,父祖两代人奠定的基业。是人都会有缺点,帝王也概莫能外,寻常百姓犯点小错误,顶多就是连累其家人。一旦权力通天的君王任由性子去治理国家,后果将不堪设想。因为权力缺少监督,再加上古代君王能力平庸者远多于能力超群的帝王,所以人治时代的中国往往是多灾多难。
历史的功绩不是加减法那么简单,我们常说守业更比创业难,即使遇到开国初期几个能力超群的帝王,也同样抵消不了中后期那些昏庸君王对帝国的伤害。如明朝的崇祯皇帝,虽然是个较为开明的君王,但是他作为末世之君,依然改变不了明朝将亡的颓败局面。
作为把康雍乾盛世推向顶峰的乾隆皇帝弘历,能够以少数民族的统治者身份,建立起超一流的封建盛世王朝,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其一,清王朝一改汉人立嫡立长的继承人制度,逐渐以择优立储的原则代替之。其二,爱新觉罗家族连续三代帝王的综合素质,起到了关键主导因素。一般王朝能遇到一个开明的君王统治帝国六十年已经是万幸了,更别说像清王朝这样,康雍乾三代人共计130余年的英明统治时间了。
后世把乾隆皇帝称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幸运的帝王,也不是不无道理。他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登上政治最高舞台,和其它“苦命”帝王不同的是,乾隆皇帝继承的可是唾手可得盛世。皇爷爷康熙和皇父雍正在制度上实现了摊丁入亩、养廉银、密折制度、军机处等一系列跨越前人的制度的创新,为乾隆皇帝弘历精心铺设了驶往全盛的轨道。乾隆本身是实干家而并非思想家,事实上,乾隆一朝的内政外交大方针,一秉父祖遗轨,并没有大的制度创新。只不过他出色的实践能力使这些大政方针落实得恰到好处。
乾隆皇帝
2第二,乾隆的勤政。清王朝以少数民族的身份统治了华夏接近三百余年,这其中少不了爱新觉罗家族优良的素质,成功的教育,和对我约束的砥砺。尤其是作为康乾盛世巅峰的缔造者,封建王朝最后一位盛世帝王乾隆皇帝,在其当政初年,就谨记皇爷爷康熙的厚望。所以登基执政之初就养成了:诸事有恒的优良品质。乾隆皇帝不仅政治变现出色,还是我国古代历史上最为长寿的帝王之一。这主要得益于其如钟表般的作息规律。清代著名史学家赵冀就在其著作中,对乾隆皇帝的作息规律有着详细的记录:
皇帝每天早上都在卯时(六点钟)出宫……从寝宫出来,每过一道门,就放一声爆竹。我们在直舍值日,听到爆竹从远到近,就知道圣驾到了乾清宫。冬天的这个时候,蜡烛还要再烧一寸多,天才大亮。我们十多个人值班,五六天轮一个早班,已经觉得很累了。谁知道皇帝天天如此。这还是平时。当西陲用兵之时,如果有军报到了,虽然是夜半时分也必然亲自览阅,然后召集军机大臣到前面指示机宜,动辄千百余言。我那时负责撰拟文件,从起草到作成楷书进呈,有时需要一两个小时,皇上仍然披着衣服在等。(《檐曝杂记》卷一)
一个朝鲜人也记下了乾隆成了固定模式的起居:
卯时而起,进早膳,然后看文件,召见公卿大臣们讨论如何处理,一直到中午。晚膳后还要继续处理没看完的公文,或者读书写字作诗,一直到睡觉时分。
乾隆皇帝的这种好习惯,从他登基为帝开始,到离开这个世界的六十三年半的时间里,就从未改变过。这种良好的作息习惯,再加上满族人作为马背上生活的民族,自古就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所以乾隆皇帝能够成为古今最长寿的帝王之一,也就不足为怪了。
和之前的前朝统治者明朝相比,清朝的皇帝在勤政程度上和明朝确实不是一个等量级。中国历朝历代中,皇帝作为至高无上的人,有着无比崇高的地位,在出席重要会议上,都是大臣们早早先到,最后皇帝才姗姗来迟。可是到了清朝乾隆皇帝执政的时期,常出现相反的局面。如果有幸能够穿越到清朝,你就会发现多是皇帝托着下巴等着一干臣子前来早朝,这不是臣子们胆大妄为或者懒惰,是因为皇帝起床太早了。
清朝大臣
每当晨光熹微之时,清朝皇帝早已经完成复杂的梳洗程序,静坐在正大光明的宝座上。
经常是太监们焦急的出去看了好几次,大臣们“始云齐集”。皇帝等得不耐烦,只好“流连经史,坐以俟之”,看书来打发时间。以至于皇帝经常发火,降旨要求群臣提前上班:“凡朕御门听政,辨色而起。每遣人询问诸臣会齐集否。数次之后,始云齐集。即今日亦复如是。诸臣于御门奏事,尚且迟迟后期,则每日入署办事,更可想见。”又说:“近见各部奏事,率过辰而至巳(相当于今日晨七时至九时之间),朕昧爽而兴,惟流连经史,坐以俟之而已。此岂君臣交儆、勤于为治之义耶?”
看完以上案例,我们可以看出清朝皇帝的勤政是出了名的,果然名不虚传。不光平常皇帝办公怎么拼命,就连皇帝生病休息之时,依旧不忘带病办公。
史书记载,乾隆五年,皇帝身体抱恙,在召见大臣时,出现身体疲惫,又患伤风感冒,整天咳嗽不止的现象。这时御史朱续晫出于对皇帝的关心上奏折说道:
“请皇帝注意休息,这几天要减少工作量,“寡欲以养身,握要以图政,谨持大纲,保养精神”。不料乾隆并不领情,反而批评这名御史说,暑去寒来,气候变化,人身体不适应而生病乃经常之事,帝王也是常人,生病不能避免,“至于节一身之劳,遂将国家政务,不事躬亲,尚执要之名,而开丛脞之渐,则错缪已甚”。(《清高宗实录》)
勤劳执政的乾隆皇帝
3第三,乾隆所打造的高效率官僚队伍。除了皇帝的勤政以外,乾隆皇帝能够把康乾盛世推向巅峰,还少不了他“恩威并施,宽严相济”的执政手段。他凭借着早熟老辣的政治手段,把乾隆王朝数以万计的文武百官治理的井井有序,服服帖帖。和历史上其它的封建帝王不同的是,乾隆皇帝对于用人有着别样的政治法则,也就是:“务得有猷有为”。对于那些“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呆子”,乾隆皇帝一项是持鄙夷态度的。
乾隆皇帝的一身执政风格总结起来有宽——严——宽这几个转折。其中由宽到严的标志性事件,就是乾隆十三年,孝贤皇后的去世让皇帝患了“失心症”,开始对大清官场来了场政治旋风,众多政府高官受到牵连。其实,仔细品读这段历史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孝贤皇后的死只是导火索,真正引发皇帝震怒的实则是当时朝廷上的朋党之争。
为了打击分别以张廷玉,鄂尔泰为首的汉满两派的朋党之争,乾隆皇帝在打击朋党之时,不忘培育新生力量与旧势力抗衡。比如在乾隆十三年的政治风暴兴起之前,乾隆皇帝亲手提拔起来的讷亲就是一例。这个人虽然年轻,但凭借在前朝的做事干练有佳,一时间颇为被先皇雍正所赏识。雍正之后的乾隆皇帝也是继续重用他,并对其评价道:“讷亲向蒙皇考嘉奖,以为少年大臣中可以望其有成者。”乾隆皇帝对讷亲的的赏识不光是停留在语言上,在实际赏赐上,不可谓不丰厚切让人羡慕不已。乾隆即位后不久,就相继任命他为授镶白旗满洲都统、领侍卫内大臣、协办总理事务、进封一等公爵,一时权倾朝野,权力无二。
然而就是这样被乾隆一手提拔的朝廷新锐,也避免不了最后被杀的悲惨命运。前面我们说过了,乾隆十三年在清朝历史上可以算的上极为严苛的一年,在这一年我们已经说过了,乾隆皇帝借着孝贤皇后的死,对官场发起了一场大的地震。在无数被杀的高官中,也有被之前宠上天的讷亲。讷亲这个倒霉鬼虽然在之前恩宠无二。但是在攻打大小金川问题上,让朝廷颜面尽失。皇帝直接大动干戈,直接赐了这个外甥一把遏必隆刀,让他自我了断了人世。
傅恒
随着自己一手提拔的讷亲又被自己亲手毁灭之后,乾隆皇帝还需要急需培养自己的新生势力,这次他选的不是别人,正是前面提到的孝贤皇后富察的亲弟弟,也就是乾隆的小舅子傅恒。乾隆五年,此人还不过是个凭借祖上荣光在皇宫中担任简单的蓝翎侍卫。未曾想到,仅仅两年之后,也就是乾隆七年傅恒直接一飞冲天,直接被皇帝提拔为军机首席大臣。
我们要清楚的是,此时的傅恒才年仅25岁,升迁速度之快,职位之高,就连乾隆后期宠信的权臣和珅也是望尘莫及。傅恒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年轻的"宰辅".。不光如此,乾隆还以火箭速度提拔了舒赫德、兆惠等满族才俊,并且陆续任命汪由敦、刘统勋(刘墉父亲,既宰相刘罗锅)、梁诗正、于敏中等汉族官员入主中枢, 从而真正建立起了自己的班底。
彼年,人生才三十出头的乾隆皇帝,从25岁走上政治舞台开始到现如今,在政治上准确的来说还是个新手。但是他用人的手段不得不叫人钦佩。现如今的职场上,老人就是香饽饽,因为和新人比起来,他们在工作岗位上经验更加熟练娴熟,能最大效率的为公司办好事情。
这已经形成管理,在管理者看来年轻人往往是“嘴上没毛,办事不牢”的那种。但是乾隆帝却是不拘一格用人才。在他看来年轻人在用人做事的原则上,往往更加具有创新性。乾隆皇帝的独特眼光,让他在执政初期就选拔了一批青年才俊。
富察.皇后
这其中比如就有他的小舅子傅恒,本人除了沾了姐姐富察皇后的光,实际上也是相当有能力。史书记载其人“款待下属,每多谦冲,与其同几共榻,毫无骄汰之状”。在他任职军机首辅的23年时间里,办事效力极高,在这几十年的时间里,始终被乾隆皇帝重用。
同样的乾隆时期的兆惠,也是乾隆朝一颗璀璨的明星。在乾隆当年举全国之力平定新疆的战役中,他以三千人战败敌军上万人之多,而留名史册,皇帝“知其才可用,屡擢至侍郎”,使其成为清朝历史上不可多得的英才干将。同样的历任湖广、云贵总督的李侍尧为人“短小精敏,过目成诵。见属僚,数语即辨其才否,拥几高坐,语所治肥瘠利害,或及其阴事,若亲见”。像刘统勋(刘墉父亲)、梁诗正等大臣,也都以干练迅达而闻名于世,成为有清以来的名臣干将。晚清咸丰皇帝执政时期的大臣张集馨评价乾隆的用人原则评价道:
“乾隆年间,国家繁盛,督抚虽不免贪黩,然其才具皆系大开大阖手笔,每遇地方事体,无不举办。
乾隆皇帝统治晚期,作为当时新兴崛起的的英吉利帝国急需向外扩张。清王朝作为曾经的霸主,作为新旧霸主的接替, 英国国王派了阵势强大的访华使者团来到清帝国想要与其通商。但叫使团成员大失所望的是,眼前所见的清帝国压根没有传言中的繁华。因而使者团成员对清帝国多表现出不屑之态,但唯独对清帝国的官员素质多有赞誉。在他们眼中,乾隆皇帝能把偌大的帝国,数以万计的官员管理的服服,非常人所能做到。
“北直隶的老总督是个满人。他那轻松自然、礼貌恭敬而又尊贵自重的态度,是现代欧洲最有风度的侍臣都无法比肩的。他对使团事务周切关注,在天津款待我们时趋势自然,给下级官员和家仆指示时平易慈祥,赢得了众口一致的爱戴。他是一个七十八岁高龄,非常可爱的老人。个矮,眼小而亮,神态慈祥,长须银白,整个形象沉着镇静,不怒而威。”对于和珅,斯当东的评价是:“和中堂的态度和蔼可亲,对问题的认识尖锐深刻,不愧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马戛尔尼也认为:“和珅相貌白皙而英俊,举止潇洒,谈笑风生,樽俎之间,交接从容自若,事无巨细,一言而办,真具有大国宰相风度。”
“肠梗阻”是中国政治生态中最常见的顽疾,清帝国这个官员数量数以万计的庞大帝国,想要帝王一个人能让他们有条不紊的运转,没点超乎常人的本事,还真是做不到的。而乾隆皇帝不仅做到了,还做的非常好。这也为后面乾隆盛世的到来提供了坚实有力的干部保证体系。
4第四,乾隆前期惩贪措施的成功。乾隆皇帝可以算得上是我国历史上对官场惩贪态度最坚决、手段最严密、手腕最强硬的皇帝之一。
乾隆皇帝惊人的意志力,让他知道作为帝王,要深刻懂得读心之数,懂得防微杜渐的重要性,学会把一切扼杀在摇篮里。所以,对于官场看似人情往来,送点小礼物的细微活动。乾隆皇帝都对以进行严厉的打击。首先他认为看似微不足道的小礼物如果不加防范控制,最后必然使得贪污成风。所以他明确规定,各级官员之间,不得再以送“土宜”,即“土特产”之类的名义赠送礼物。皇帝说:
“持廉之道莫先于谨小慎微,督抚为一省表率,既收州县土宜,则两司、道府之馈遗又不可却,而州县既送督抚土宜,则两司、道府之馈送又不可少,层屡递及,督抚之所收有限,而属员之费不赀。”(《清会典事例》)
针对公款吃喝日益普遍的事实,皇帝还规定,督抚大员们的酬酢宴会一切费用,“应出资自办”,派委属员负担筵席费用等事“概行禁革”,以防府县等“藉端要结,甚且赔累”,(《清会典事例》)扰乱民间。
官场之上,人情往来自古就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但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一旦对于轻微的腐败不加以严控,之后就会形成溃堤之势,从而变得一发不可收拾。所以,从乾隆五年开始,乾隆皇帝为了防微杜渐,专门下旨规定:“奉旨出差巡查的官员,凡到州县地方,有敢借机收受门包的,“与者照钻营请托例治罪,受者照婪赃纳贿例治罪”。公元1781年,既乾隆十四六年,皇帝向帝国的大臣下达谕旨,规定从督抚到道府,不仅要约束好自己,对于家人更是要严阵以待。“概不许收受属员门包,各督抚传事禀话,交中军巡捕等官传禀,不许另设立管门家人”。这是中国史上头一次,皇帝的惩贪规定细化到了臣子们的家人。(《清会典事例》)
在古今史书记载中,雍正皇帝多以风霜严肃著称,而他的后任者乾隆皇帝则是宽大容和型的人设形象。但是,仔细品读乾隆朝的纪律规则,乾隆皇帝对贪墨之风的打压是远大于前朝的。弘历执政之前,国家对政治生态多是抱着宽容之态。比如在《完赃减等条例》条例中明确规定:
“凡贪污挪用公款的犯官,如果在一年之内将所贪的公款全部补赔,就可以免死减罪发落。如果一年之内没有全部补上,还可以再宽限一年,让官员自己在监外继续筹款赔补。第二年还没能全部补赔的,犯官进监,而其妻子仍可帮他补赔。直到家产尽绝,才被处死。这样拖来拖去,贪官污吏没有几个被明正典刑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乾隆皇帝登基以后,发现《完赃减等条例》此条例中,对官员太过于宽容,使得其犯罪成本大大降低,从而官员为了有人的利益,甘愿铤而走险。当犯罪成本逐渐变低,甚至基本没有的话,官员肯定会滋生大的腐败。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告诉我们:“好的制度可以导人向善,坏的制度反而让好人变坏。”
所以。乾隆很快就取消了《完赃减等条例》,取而代之的是颁布《完赃不准减等》的新例。新条例一改可以用钱来减轻罪行的惩罚措施。规定只要贪墨的银两超过1000两纹银(相当于如今20万元人民币)就斩立决,绝不姑息。乾隆皇帝此举,一改康熙朝晚年的吏治腐败,整个大清官场在乾隆朝中前期,达到了政治的空前清明。可以说自从明太祖朱元璋以来,没有那个朝代能像乾隆治世那么严格。此举也为盛世的到来,铺垫了良好的政治生态。
立法如此之严,执法更有过之而无不及。乾隆惩贪举措,有以下三个特点:
一是防范严密,明察秋毫。
除了对官员的惩处力度之大外,乾隆皇帝还是个善于玩间谍的高手。作为深居紫禁城的皇帝,乾隆皇帝统分利用密折制度,广耳目施,无时无刻的不在监督帝国的臣工们,对他们的行动了如指掌。皇帝知道人性的劣根性,臣下和他们的主子是永远没有实话的,所以为了不偏信任何一方。对于同样一件事,他都会综合多方的消息,去推理分析是否有掺假的成分在里面。比如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给当时的湖北巡抚开泰下秘旨,让他私下考察湖广总督鄂弥达有无违法乱纪等不轨行为。开泰经过一番调查后,非常投机的回禀给乾隆皇帝说道:
“鄂氏年老体衰,不过尚能正常办公。其家人闻有收受门包之事,不过数量不多,而且鄂氏自己好像也不知情。皇帝看后批示:“鄂氏的问题不仅如此,你反映的并不全面:“非但此也!鄂弥达往查湖南省,令其子拜各属员,亦间有收受礼物者,操兵全不阅看……”
通过这种方式,所有高级官员时刻感觉自己处于四周同僚的监察之中,时时自危,居官自然如履薄冰,不得不小心谨慎。
清朝大臣
二是执法从严,决不姑息。
高级官员如果事涉腐败,即使情节轻微,数量不多,也决不轻恕。
恒文,时任云南总督,是乾隆最为看重和信任的封疆大吏之一。此人办事机敏迅达,应对突发事件能力相当强。乾隆对其评价“历任封疆,受恩最重”。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作为清朝当时的惯例,各地官员为了表达对皇帝的孝心,每年都会在相应特殊日子给皇帝进贡。
云南这个地方虽然地处边陲,但是黄金却是盛产的很。恒文知道乾隆皇帝爱慕奢华,所以特地命人打造几尊金手炉。按照当时黄金的市场价格应该可以换取14两纹银,但恒文仗着自己的身份,强行只给商家10两银子。恒文的强买强卖虽然不地道,甚至带有可耻的味道,但还罪不至死。想他这样高等级的官员,在以往朝代顶多是受到皇帝的责骂,或者罚俸了事。怎料乾隆皇帝在第一时间知道此事后,直接下令赐死他。后来还是看在是手下怂恿,才改为从轻处置,改为终身监禁。
对于同犯,那些给恒文买金子帮过忙的云南巡抚、云南布政使、云南按察使等官员被一并革职,其它56名州县官员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处罚。皇帝对涉及贪腐之案毫强硬的态度可见一斑。
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当时的云南布政使杨灏利用职务便利,贪墨了国家3000两白银被告发。最后朝廷经过勘察,直接判处了杨灏斩监候。对于朝廷判处死刑的犯人,在最后行刑的时候,一般都会经过皇帝的复审。可能因为人缘颇佳,杨灏的继任者,当时的湖南巡抚蒋炳认为杨灏既然已经在一年内把赃银如数返还,建议从轻改判,改为死缓,九卿科道及三法司对此都无异议。案卷进呈到皇帝面前,乾隆皇帝“阅之不胜骇然”,气得“不胜手战愤栗”,紧接着连下四道上谕,连篇累牍,痛斥这一建议之荒唐。他说:
”杨灏身为三品大员,乃克扣至3000余两,本应立行斩首,“监候已系朕格外之恩”。对如此恶劣的犯罪情形,皇帝以为大臣们自然会建议处死,不料居然大臣们一致认为应改判死缓。狼藉至此,犹得宽免一死,“则凡督抚大吏,皆可视婪赃亏帑为寻常事,侵渔克扣,肆无忌惮”。“其何以饬官方而肃法纪耶!”
杨灏被立即处死,提出改判动议之湖南巡抚蒋炳被罢官抄家,发往军台效力赎罪。附和此议之尚书、侍郎、给事中,御史赵弘恩、鄂弥达、蒋溥、李元亮、王际华、李清芳、王和、勒尔森、舒明、董邦达、金德瑛、刘纶等68人,分别处以革职留任、降级留任、销级、销纪录、降级、注册等处分。
第二天,皇帝仍然气不能平,又下达长谕,痛斥官官相护之风。乾隆说:
夫明刑弼教,乃国家刑政之大纲……近日内外问刑衙门习气,不求其情罪之允当,惟事妇寺之仁……至俨然服官从政,自当知凛遵宪典,而犹悍然作奸犯科,此而可宽,则谁不蔑法营私,小民将必深受其害……岂有方岳大员,婪赃累累,而尚藉口完赃,俾得偷生视息,有是理乎!……九卿科道,每于秋审棚内哓哓致辩,不过求宽一命,或为自己积福地,而于此等要案,则无一人见及,雷同附和,公为矫诬,此而不加惩儆,纪纲安在……
在谕旨的最后,皇帝坚定地表示:为官相护之痼习,朕必力革而后已!
慧贤皇贵妃
三是不避皇亲国戚。
乾隆一生最为挚爱两人,除了前面提到的孝贤皇后,紧接着就是慧贤皇贵妃了。他是当朝大学士高斌的女儿,在乾隆朝颇为被皇帝宠爱。在乾隆刚登基不久,其就被册封为贵妃,后又追封为皇贵妃,地位仅略次于皇后。也是四位得以死后入葬地宫的后妃之一。
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随着慧贤皇后的得宠,其亲弟弟高恒也在政途上平步青云。在乾隆二十二年,让其出任两淮盐政这个肥缺。然而出任此官职不久,高恒就犯了乾隆大忌:“收受商人所缴银两至十三万之多”。案发之后,皇帝不顾私情,直接以“辜负圣恩,罪无可逭”,将这位最疼爱妃子的亲弟弟高恒,立即处死。
杀了自己小舅子的乾隆皇帝,也不是完全的那么无情。在因杀掉高恒之后,为了安抚告慰自己的妻子慧贤贵妃,又破例的启用了高恒的儿子高朴。谁料高朴之人颇绍祖风,在任的时候任不记父亲高恒的惨痛教训,依旧贪污腐败。此事东窗事发之后,皇帝痛惜不已的评价道“贪婪无忌,罔顾法纪,较其父高恒尤甚,不能念为慧贤皇贵妃侄而稍矜宥也”,依旧不念私情的将这个高朴斩杀于街市口。
乾隆盛世之所以能够到来,和乾隆皇帝中前期的反腐力度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晚清的薛福成对乾隆帝的执政观念曾经评价道:“高宗遣诸贪吏,身大辟,家籍没,僇及子孙。凡所连染,穷治不稍贷,可谓严矣!”总结乾隆年间对封疆大吏的惩罚措施是非常严厉的,这和之前我们印象里那个宽大容和的仁和之君形象截然不同。
康雍乾盛世,作为封建王朝最后一个王朝盛世和跨度时间最久远的盛世,它之所以能出现,和雍正,乾隆两代君王的反腐力度有着很大的关系。章学诚认为:“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即和珅当政之前,乾隆朝都可以称为清明盛世。赵翼后来也说乾隆中前期,秉中枢者俱洁身自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