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是两件事,人们通常会放在一起说,那么接下来我们详细说一下,焚书坑儒到底是怎么回事。
焚书的前因后果始皇三十四年,始皇帝在咸阳宫大宴群臣。席间有不少溜须拍马之人,给秦始皇歌功颂德,拍的秦始皇很是受用。在秦始皇心情大好的时候,齐人淳于越顺势进谏,说道:“臣听说殷、周能有千年的国祚,都是因为他们分封子弟功臣,来共同拱卫天子。现在陛下一统天下,富有四海,为了防止出现权臣乱国,理应效法殷周,分封天下。凡事遵守老规矩,总不会有什么坏处。”
秦始皇听了以后,其实是有些心动的,但是自己不好马上做出决断,就让淳于越和丞相李斯商议。李斯的回复很决绝,坚决反对分封制。李斯上书给始皇帝,说道:“殷周时期,天下散乱,诸侯之间攻伐不断,这都是分封带来的弊端。现在天下一统,好不容易结束了战乱,怎么能再走回老路子呢?现在的人动辄以古非今,粉饰一些虚妄的东西来作为治世之道,贻害颇深。”
李斯认为学者们都善于鼓噪自家的学说,完全不理会是否切合实际,这些学说“入则心非,出则巷议,非主以为名,异趣以为高,率群下以造谤”。用今天的话说,这些学者就像大V,他们有各自的粉丝,所发出的言论不是就事论事,而是哗众取宠,以搏取眼球。这些人实际行政能力不行,但是特别擅长造谣诽谤朝廷的政策。“如此不禁,则主势降乎上。”意思是说这样的乱象不加以禁止,皇帝的话语权就会被“专家”们夺去,皇帝的权威就会荡然无存。
接下来,李斯发布政令,要求全面收缴《诗》、《书》、百家之言,各国档案等毁掉,如果有私藏不上交的,就施以黥刑。当然也不是所有书都要毁,像是医药卜筮种树这样的工具书,可以保存,被毁的书李斯也在宫中藏有备份,不过这些备份后来又被项羽一把火烧掉。
坑儒的前因后果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一切。但是面对自己日渐衰老的身体,他也意识到了死亡的可怕。为了能够长期霸占自己所拥有的一切,他迷上了长生术。有需求就有市场,秦始皇也因此着了江湖术士的道。
始皇三十五年,术士卢生对始皇帝说:“陛下多年求取奇药仙草,为何总是求之不得呢?都是因为有小人从中作梗啊,他们就像是恶鬼一般。陛下治理天下,常与小人打交道,内心无法做到真正的恬静,这样真人是不会现身赐给陛下灵丹妙药的。为了早日迎来真人降临,陛下应该远离他们,独处修行才可以。”秦始皇求长生鬼迷心窍,还真就信了。为了表达对真人的崇拜,连自己的称呼都改了,称真人而不再称朕。
术士卢生的一番操作,相当于把秦始皇与群臣给隔离开了,不费吹灰之力就架空了秦始皇,这样的秦始皇更好欺骗。在得到大量财物以后,卢生和另一位术士侯生就相约逃跑了。为了给自己找到一个完美的道德出口,二人诽谤秦始皇滥用刑罚,专横跋扈,搞得民不聊生;在强制推行秦法的过程中,滥杀无辜,造成许多名士的枉死,以至于天下名士都噤若寒蝉,不敢仗义执言,匡正他的过错等等。最后还不忘诅咒秦始皇,像这般贪恋权势之人,根本就是不得好死,怎么可能得到灵丹妙药呢?
秦始皇知道这些以后,气得直跺脚,损失大量钱财不说,还遭受如此奇耻大辱,这怎么能够容忍?于是他就立刻派人去查,把散布谣言的相关术士和学者,都抓了起来,大概四百六十人,其中有一部分是儒生,把他们坑杀在了咸阳。这里秦始皇确实有点气急败坏了,但是他坑杀的四百六十人都是犯禁的,没有再扩大化,这比起后世明朝的蓝玉案,胡惟庸案以及清朝的文字狱,简直是小巫见大巫。
焚书坑儒的影响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举动,到底是利还是弊?其实我想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破坏性创新。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这些说起来容易,做起来特别难。六国各地都有自己的文化习俗,移风易俗,改变他人的习惯,是非常难的。睡虎地秦简出土了一些秦朝外派官员、士兵的文件和书信,官员抱怨秦法推行困难,不理解百姓为什么不愿意遵从新法。士兵则劝说在老家的朋友,一定不要到新征服的土地上去当兵,因为那里都是抗法的“刁民”。
一个地区的文化和习俗,其载体无非是文化人和书籍。秦国统一六国,建立秦朝,本质上还是战国时期秦国地盘的扩张。无视各地实际情况,实行一刀切,强行推行秦法,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就是“楚虽三户,亡秦必楚”。
焚书坑儒破坏性地消解了一部分抵抗因素,项羽一把火彻底毁灭了与过去的羁绊,有机会重新开始。汉朝建立之初,都是前朝遗老凭借记忆在重建文化大厦,这给了汉王朝的统治者很大的发挥空间,他们可以从容的选择有利于淡化地方意志,有利于大一统的文化元素,然后将其发扬光大。经过几代人的努力,直到汉武帝时期,大汉才真正成为一个跨地域的,对后世影响深远的,文化和政治相对统一的大一统王朝。
最后,我想借用电视剧风云里的剧情设定,来诠释自己的观点。帝释天凤血的功力与龙元冲突,想要得到龙元的功力,就必须先化掉体内凤血的功力。这个过程像极了从封建到大一统的过渡,想要真正的大一统,就必须要化解掉封建。从破坏性创新的角度来看,我认为焚书坑儒整体上是利大于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