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如何辩别古钱币真伪
首先是声音辨别法,古钱币年代越久远,其内所含的锡、铅等杂质流失越多,声音听起来也就越沉闷。相反,年代越近的,声音听起来越清脆。
其次是观察铜色法,一般古币的材质有青铜、红铜、黄铜、白铜等之分,青铜币易断裂,黄铜币不易断裂磨损,白铜多为样币用材。明代以前钱币大多由青铜铸成,没有黄铜币,如果发现明代以前的黄铜钱币,要多加小心。
第三是沸水烧煮法,古币上往往附着红绿锈或传世的黑色锈,真钱锈是过长时间自然氧化而形成的,附着力比较强。而伪造的假锈经沸水烧煮容易脱落。
第四是钢针测试法,古钱币的锈比较坚硬,把缝衣服用的钢针尖向下竖直下压,放手后,钢针会立刻倒下。伪品的锈往往是真锈加入粘合剂之类的东西涂抹而成,有一定的弹性,钢针就不易倒下。
风格断定法。每个朝代铸造钱币都有自己的风格,可以根据这个特点来鉴别古钱币是否属于伪造币。还有一种比较版别法,早期古钱币都是由手工铸造的,即使用来铸钱的母钱也是由手工雕刻而成的,所以各枚钱币之间多少会有一些差别。如果发现一批钱币,它们的版别一模一样,甚至局部的缺陷也丝毫不差,就应该怀疑有作伪的可能了。
2、形制特征辨伪
古钱币的外形厚薄、大小尺寸规格,制作粗精优劣,各形成其不同的形制特征,为鉴定钱币的真伪提供了依据。如汉代以前的圆钱为平背,汉以后至明代的古钱多数面深背浅。但西汉三铢为平背。北周三品(布泉、永通万国、五行大布)、太货六铢、天策府宝、部分宋徽宗的钱、金朝的钱、大元通宝(巴文)、崇祯与天启、咸丰大钱等,一般正背两面均深。六朝五铢钱比两汉五铢钱面背均浅,文字笔划较细,轮廓不正者居多,钱形较小。元代钱除至正通宝较精美外,其余轮廓均较浅,钱肉漫接;至正权钞背面错范者多,造成文字和轮廓都倾斜一边,背文笔划较繁,含糊不清者居多。天启(徐)、天定、天佑、大义、龙凤铸工精美,但钱背不精;五者相比,又以大义略差,故有“精天定,滥大义”之称。陈文帝五铢“朱”圆折。高出“金”字旁,外廓略宽,“五”字对顶成上下两等腰三角形。中国古钱以王莽、宋徽宗、金章宗、北周铸造的钱最精美,前三者俗称“三绝”。王莽出的“一刀平五千”,“一刀”二字是镶嵌上去的金质,与钱肉平,不突出,不内陷。泰和重宝折十篆书钱,其钱肉平整细腻,无砂眼,内外廓对称,粗细均匀,文字深峻,笔划之间无粘连,字缝内、内外廓与钱肉的转角处无杂物,泰和二字与内外廓既靠近,又不粘连,而且文字、内外廓凸出部分均倒圆角。以辽钱、大历、建中、会昌开元、天福元宝、太平百钱、元代钱(除至正外)等品质最低劣,大多数面背内外廓迷漫不对称,流铜、砂眼比比皆是。而且天福元宝,太平百钱大小不一,轻薄简陋。中国古钱最轻薄者,要以六朝的孝建、永光、景和为最,俗称“能浮于水”,直径一般在1.5~1.7厘米之间,钱小穿大,钱文笔划细小。凉造新泉文字瘦小端正,笔划间常有流铜,钱文不甚清晰。龙鳯通宝有大样、小样两种版,文字略有肥瘦之分,大样较少见,小样的“鳯”字内“乌”字下部有断足点,犹如防伪暗记。……
经钱币专家鉴定,在我国曾先后出现过一些实际上不存在的钱币,有的还上了图谱。现例举如下:天策府宝背有文字的铁钱与铅钱、“齐之化”三字刀、齐九字刀、宝字布、宁字布,汉代的“五凤”,唐代的“证圣”、“大足”、“宝历”,五代的“凤历”、“广顺”。这些钱币均属伪造。
其它方法辨伪
除采用以上几种主要方法辩伪外,还可以闻其气、舔其味、听其声、衡其重等等。这些辨伪方法对古铜币来说,一般很有局限性,而且有的难以判定准确。在此也作一简单介绍。
(1)用鼻嗅其气味。此法只对有气味的涂料才有效。如用松香制作粘合剂的涂料作成的伪锈可以嗅出松香味来。一些无味的伪锈直接嗅不出气味来。只有用火焚烧伪锈后,才能嗅出气味来.前面已经谈到了。
(2)用舌舔其味。此法只能对部分有异味的伪锈才能舔出来。如用盐卤溶液浸泡过的伪钱币呈咸昧。而且真锈、伪锈均有微毒,用舌舔不卫生,不宜采用。
(3)用耳闻其声。
用钱币往台板、玻璃板、硬地板上抛掷,闻其声,别其材质和传声性能。此法往往不甚准确:钱币的大小轻薄不同,锈蚀程度不同,钱体有无损伤等等,都影响钱币的传声性能,难以判定准而且用此法有损钱币品相。在前面“材质、金属原色、声音辨伪”中已经提到,不宜采用。
(4)衡其重。
古钱币配料不准确,形制大小有差异,锈蚀磨损程度不同,同一品种规格的钱币其重量也有差异。就算与真钱比存在重量差异,也有可能是以前未见过的异品钱,也很难肯定是伪钱。因此,对古铜币的鉴别真伪,测其重量差异,难以判断准确。
古钱鉴别真假的方法有哪些须知
现在很多人都喜欢收藏古时候的钱币,因为十分的有价值,那么如果在收藏的时候发现好像有一些古钱不太一样的话,应该如何辨别呢?以下是我为你整理的古钱鉴别的方法,希望能帮到你。
古钱鉴别的方法
一、看铜质
我国历代古钱币大多数是以铜合金形式铸造的,因而合金的成份不同,钱币也随之呈现出不同的颜色。各时代的钱币铜质是不同的,又由于古代冶炼技术不同,各地区铸造的古钱也各不相同,每个朝代各有特点。
例如,汉代至唐宋时期的绝大部分钱币均为青铜铸造,其特点是铜色青白中微带淡红。先秦时期的铸市主要是铜锡合金铸成的,铜质呈青红色,质地较硬挺;隋代的五铢钱因为锡的成份大,铜质泛白,称之为白钱;乾隆五年以后,铸钱加锡,叫做青钱。
二、观锈色
今所见钱币,无外乎两种:一为发掘品,一为传世品。发掘品在地下埋藏了许多年,其表面都长满了铜锈色。传世品也因空气中氧化作用,表面有一层包浆,呈黑色或铜色。
铜是一种比较稳定的金属,在常温下不易生锈。要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时间才能生成氧化铜、碱式碳酸铜等。氧化铜因形成的颗位大小不同,呈现出黄、橙红、鲜红、深棕等不同的颜色,俗称“枣皮红”、“栗子壳”等。
三、看铸市铭文
我国金属铸市的一大特点就是有铭文书写,可以说,每一种钱币文字的字体各有特征,不同时代的铸币铭文,有不同的书写风格。另外,在注重各种钱文特点的同时,还可找出钱文的演变过程和变化的规律。例如,秦半两在古钱中颇负盛名,其钱体厚重,铜质精良,钱文隆起而雄伟,半两的“两”字中“人”字高耸,如发现钱文扁平者,一看便知是伪品。
四、听声音
现在许多钱币学家和收藏者喜欢用听声音的办法鉴定古钱。古钱币由于质地的原因,年代越久远,火气尽脱,氧化越严重,掷于水泥地面其声音也越喑哑。大概来说,先秦时期的刀、布、圜钱均都是哑音。而明代以后的钱币,距今时间较近,还未受到深层的氧化,声音则是清脆、响亮。如果我们把先秦时期的钱币掷在地上,传来清脆声,则此钱不太可靠;反之,如果明、清钱币掷地为哑音,则也必将怀疑。
五、了解铸造方法
我国主代铸币的铸造,大概经过了子范(土、石,铜)、母范(砖、铜)、翻砂等几个发展阶段。
无论是真钱还是伪品的各种铸造方法,都会在钱币上留下相应的痕迹。这些痕迹就是我们今天鉴定钱币真伪的一个有力依据。
六、闻气味
此种方法是古钱鉴定中最简单的一种。因为伪品钱币多是用化学物质来伪造装饰,往往会散发出一种难闻的、刺鼻的化学性怪味,而真品钱币则没有这种怪味。
七、观版别
从版别上辨别古钱最主要的办法是除了多看钱谱之外,必须要多接触实物,以熟悉各个朝代的钱币真品,不但要注意珍稀品,更要注意大量的普通品种。
不同材质硬币的不同清洗方法
1、金币的清洗方法
金币实际上是不需要清洗的,万一弄脏的话,只需将其放在温肥皂水中清洗干净,然后用清水冲洗,放在两块柔软的布中吸干水份即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允许有摩擦动作,不管是清洗时,还是在吸干水份时,甚至连软布都会在抛光的币面上留下细小的划痕。
2、银币的清洗方法
清洗银币的方法首先取决于银币的氧化程度及其成色,在高含银量的银合金表面生成的氧化物与在低含银量的银合金表面生成的氧化物具有不同的特点。
如果高含银量的硬币长期放置在地下,或者遭受到其他不利因素的影响,在其表面会生成很厚的一层氧化物,这时应将硬币在氨水溶液中浸泡1小时(成份:水90%和浓氨水10%)。如果没有氨水溶液,也可以调制碳酸钠溶液(将30克食用纯碱溶解于100克水中)代替.将硬币置于溶液中几个小时,直至氧化物完全溶解。
如果高含银量的银币只是受到轻微氧化,那么最好用氨水溶液加碳酸钠溶液和牙膏调制成糊状来清洗,这种糊状物用手摸起来应该柔软并且没有细小的硬颗粒,方法是用手指或者用柔软的刷子将其轻轻涂在硬币表面,待氧化物溶解后,用清水冲洗干净即可。
以铜作为中间合金的低含银量银币在严重氧化时会变成绿色,清洗这种硬币,最好用5%的稀硫酸溶液清洗,当绿锈层溶解并退去后,再采用清洗高含银量银币的方法进行清洗,但如果银币表面的氧化物很均匀,就在可不必清洗掉。
银元上出现的绿锈一般都是铜锈,这类银元大部分是窖藏银元,长时间和铜钱放在一起,因此上面才会有绿锈,这锈是正常的
,也是判断这银元是否为窖藏的标准。如果银元上的锈蚀过重,或表面发黑,就需要及时清洗。传统银元清洗与除锈一般使用弱酸,白醋就比较理想,浸泡时间长短视锈蚀程度、锈迹多寡而定。浸泡过后用柔软的刷子轻轻地洗刷,一般锈迹污渍都能除去。对黏结牢固的附着物,用软刷刷洗不能奏效的情况下,可以用木锥顺着银元图案文字边缘慢慢儿剔除,直到干净为止,剔除银元表面附着物,忌用金属、牙、骨等坚硬物质,以免划伤银元表面,降低银元品相。除锈的时候切忌使用牙膏等研磨剂,在除锈的同时,应尽力保持银元原有的包浆。对一些不影响品相的轻微锈浊,最好连弱酸都不用。目前许多对此认识不深的银元爱好者,恨不得把自己辛辛苦苦收集到的古旧银元,洗得如刚发行的纪念币一般。这等出力不讨好的劳作,完全损害了古旧银元温润典雅之美,在洗白银元表面的同时,差不多将银元的价值也“洗白”了。
3、黄铜币的清洗方法
时间常常会在铜币的表面留下一层氧化物,这层氧化物根据其产生的环境和年代而表现为棕褐色、深绿色或黑色,如果氧化物均匀而金属未受到锈蚀,那么最好不要清洗。因为均匀的氧化层使铜币具有与其发行年代相称的外表,而且还能使铜币不易再受锈蚀,对于具有均匀氧化层的铜币唯一可做的事就是在温热的肥皂水中洗净油脂和汗渍,在清洗时不要用力擦洗,以免损坏氧化层。
清洗已氧化的硬币最好使用反应缓慢的溶液(如5%的稀硫酸溶液),它能逐渐洗掉因锈蚀而损坏的硬币表层,并使其完好部分不受损伤。硬币在溶液中浸泡的时间长短主要取决于硬币的表面状态,即氧化程度,氧化层越暗越厚,浸泡的时间就应越长,氧化严重的硬币可以在溶液中浸泡几个昼夜,氧化轻微的硬币则只需浸几个小时,在浸泡过程中还可以用软布在温热的水流中清洗已溶解的氧化物,以便溶液能更好地作用于新暴露出的锈蚀层,清洗时应该记住,要戴上橡胶手套,用镊子夹住硬币在溶液中清洗。
经过清洗以后,硬币的品质能得以提高,但对于清洗后暴露出来的腐蚀凹坑和擦痕应有所心理准备,只有在有了经验以后,才可以作出决定,硬币是否值得清洗,清洗是否会损坏硬币,而且硬币清洗以后,是否会连同氧化物一起将硬币图案的细微部位也洗掉。
4、青铜币的清洗方法
青铜币的清洗方法与黄铜币一样,在硬币的表面预先涂上少许牙膏,放在温热的水中清洗更容易使硬币恢复光泽,不要用强硫酸或硝酸溶液清洗铜币和银币,这种溶液在洗去氧化物的同时,也会毁坏硬币本身,特别是硬币图案的细微部分。
如果青铜币和铜镍合金币锈蚀严重(硬币表面有均匀的黑色、暗绿色的氧化层或者很厚的黑壳),那么可以用强硫酸或硝酸溶液将其清洗掉,当然,这种清洗方法只是对那些没有特别价值的硬币而言的。
清洗过程如下,将硝酸倒在玻璃器皿里,另外准备好苏打水,用镊子将硬币放入硝酸溶液,氧化物很快被溶解掉,硬币表面一洗干净,马上就用镊子将硬币夹起放入苏打水中,然后可以用手拿出硬币,仔细用温水冲洗并擦干,需要指出的是,硝酸在去掉氧化物的同时,也使硬币表面变得麻麻点点。
清洗过的铜币看起来有些不太自然,随着时间的流逝,铜币仍会发黑并重新出现氧化层。但是.我们仍然不能保证铜币会生成均匀的新氧化层,硬币表面不会出现黑色的斑点,所以,清洗过的铜币最好能自然地生成古色古香的氧化层,给人以年代久远的感觉。
使硬币自然产生氧化层最简单的方法是,将干净的没有油脂的硬币放入10%的连二亚硫酸盐溶液中浸泡10-20秒,取出后冲洗干净,用软布擦干,经过连二亚硫酸盐溶液浸泡过的铜币便会发出令人愉快的青铜光泽,而且一般再也不会被锈蚀。
在硬币表面涂上清漆有助于铜币和铜镍合金币的保存,最好用有光泽的家俱清漆,用丙酮很容易将其清洗下来。新硬币(银、铜、铜镍合金、黄铜币)在装入收藏盒之前,应将手指碰到过的地方清洗干净,我们发现锈蚀总是从手碰过的地方开始产生的。
古钱币收藏需要避免的误区
误区之一 非名钱不藏
古钱币收藏爱好者将“五铢钱”“天启通宝”“泰和重宝”等一些公认的名币作为古钱币的收藏主攻方向,是无可厚非的,但这种收藏行为长期发展下去,会使泉友的收藏之路越走越窄!因为古钱币浩如烟海,而名币毕竟是少数,不可能经常出现于泉友的视野之中。那么,作为古钱币的收藏者,就要把视野放宽一些,并非“古泉50名珍”之外的古钱币就没有收藏价值。如背穿上“陕”的宣和通宝,背穿上“河”和背穿下“户”的万历通宝,背穿上“照”或“帅”的大明通宝,背穿上“川”的大顺通宝等,也属于珍品一类,具有极高的收藏价值和升值空间,一旦发现,万不可错过!
误区之二 非铜钱而不藏
中国古代的金属币有铜、铁、锡、银等多种,其中铜币数量最多,也是最常见的,于是有些泉友就错误认定:只有铜币才是古钱币收藏的主流。这是个认识误区,历史上好多朝代铸造的铁钱、锡钱也具有较高的收藏价值,如宋代铸造的“宋元通宝”“太平通宝”“皇宋通宝”“天圣元宝”“明道元宝”“景祐元宝”“建炎通宝”等铁钱,清代咸丰年间铸行发行的“当五”“当十”“当五十”“当百”“当五百”“当千”诸铁钱,均是难得一见的珍品。尤其是“咸丰通宝”小平铁钱,钱文类似“瘦金体”,最为收藏者深爱。
误区之三 非整币不藏
有些泉友在收藏中一味盯着品相完整的古钱币收藏,对于品相不完整的古钱币,弃之如敝履,抱有偏见。众所周知,金属类的古钱币在长期的社会发展进程中,由于金属的特性,常会出现锈蚀斑斑、轮廓残缺、币面模糊等现象。收藏古钱币,品相是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古钱币本身所附带、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和社会资料!一些古钱币尽管其品相稍差,但其所承载的历史文化信息过于厚重,其收藏价值也是极高的!如汉代王莽新朝时期的“货泉”“布泉”等钱币,用的是垂针篆,北宋仁宗时期铸造的九叠篆书体“泉体通宝”,是中国出现的最早的美术字,这些古钱币不论品相如何,均属于古钱币当中的珍品,遇到了千万不可错过。
误区之四 非大币不藏
怎么辨别古钱币的真假
中国古币中的一些珍稀品种由于身份高贵,赝品也较多。为避免上当受骗,除在购买时加倍小心之外,还要多接触实物,不断积累鉴别古币的实践经验,提高我们的辨别真伪能力,这是进入泉界收藏的必由之路。下面,我向大家介绍几种鉴别古币真伪的常用方法。
声音辨别法:古钱币年代越久远,其内所含的锡、铅等杂质流失越多,声音听起来也就越显沉闷。相反,年代越近,声音越清脆。
观察铜色法:一般古币的材质有青铜、红铜、黄铜、白铜等之分,青铜币易断裂,黄铜币不易断裂磨损,白铜多为样币用材。明代以前钱币大都由青铜铸成,没有黄铜币,如果发现明代以前的黄铜钱币,要多加小心。
沸水浇煮法:古币上往往附着红绿锈或传古的黑色锈,真钱锈是过长时间自然氧化而形成的,附着力比较强,所以遇到锈色可疑的钱币,可把它放入沸水中烧煮30至40分钟,锈脱离的是伪品,真品的锈不易脱离。
钢针测试法:古钱币的锈比较坚硬,把缝衣用的钢针尖向下竖直下压,放手后,钢针会立刻倒下。伪品的锈往往是真锈掺入粘合剂之类的东西涂抹而成,有一定的弹性,钢针就不易倒下。
风格断定法:每个朝代的钱币都有自己的风格特征,如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布币多为工匠随意所铸,文字古拙秀润、朴素简直;西晋南北朝时期印度佛教文件传到中国,受其影响书法艺术初步形成,其间钱币文字纤细柔韧、娇媚可爱,绝妙精美;唐、宋、元钱与书法结合较紧,其钱文多为名人所书,整体上给人以端庄稳重,玉润可爱的感觉;辽钱风格是钱文松散,而西夏钱文紧凑,明代钱的主要特征是方正而呆滞。这些钱币表现出来的时代风格,后仿者能仿其形但不易传其神,给我们鉴定提供了重要依据。
比较版别法:我国早期古钱币都是由手工铸造的,即使用来铸钱的母钱也是由手工雕刻而成的,所以各枚钱币之间多少会有一些差别。如果发现一批钱币,它们的版别一模一样,甚至局部的缺陷也丝毫不差,就应该怀疑有作伪的可能了。
成分分析法:一些拍卖行对征集的珍贵的古钱币,为提高拍品的可信度,在拍卖前常常借助一些现代仪器进行分析。常用的有光谱化学分析、金相分析、化学容量分析和电子无损表面扫描测定等方法。以上分析数据经电脑对比分析后,可给出较准确的答案。此法对古币的金属成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准确性可靠性较高。
超声波探伤法:近来市场上发现不少造假手段极其高明的赝品,例如用两枚普通真币合并成一枚价格较高的合背或合面钱;运用现代微型磨床和微型铣床将一枚真的普通币加工成另一种珍品。“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采用超声波声像仪,可看清钱币的内部结构,改刻、挖补、拼合等伪作的钱币便无法藏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