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晋风· 史」大

「博闻晋风·品阅历史」大同这位老神仙红遍西京的道教界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06-29 22:40:06 浏览12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大同,

见证了佛、道二教的此消彼长。

北魏云冈石窟,

印证了平城佛都的传奇时代;

辽代华严寺、释迦塔,

延伸了西京视佛教为国教的眼光;

金元玉虚观、玉龙洞,

积淀了燕云地区弘道宣法的浓重气息;

道教大师阎德源、冯道真,

吟诵了西京道教鼎盛至极的宏大史篇。

让我们走进本期故事的主人公——阎德源

29

玉虚洞主——阎德源

01、西京道教的蓬勃发展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早在战国时期就出现了方仙道、神仙家。西汉初期形成了道教的前身——“黄老道”。到了东汉末年,成立了太平道、天师道等实体教派。魏晋南北朝是道教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走向正规的成熟期;这一时期,道教经过分化改革,由民间教会团体转变为官方承认的正统宗教。宋、辽、金、元时期,崇仰“无为而治”“天人合一”的道教盛极一时,深得统治阶级的支持与青睐;甚至在金代还涌现出诸如太一教、大道教、全真道等新型教派;忽必烈统一中原、定都燕京(今北京市)之后,全真道进入了大发展时期,尤以丘处机为首的龙门派影响最大。

就大同地区而言,自北魏寇谦于平城兴天师道后,道教昙花一现,不久建成以云冈石窟为主体的佛教中心,佛教长期占据着主流地位。此后的隋唐两朝,以崇佛为主,但道教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而在契丹王朝统治下的西京大同,云冈石窟、善化寺得到大规模修整,华严寺、应县木塔拔地而起,佛教俨然已成国教。直至金元时期,南朝玄风北渐,道教在大同地区开始兴起并蓬勃兴盛,道人云集,宫观林立。新建道观有五峰观、玉虚观、纯阳宫等,是当时宣道讲法的重地所在。其中,玉虚观的观主阎德源为西京地区的道教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善化寺普贤阁

华严寺大雄宝殿

02、一代西京之高道——阎德源

阎德源,西京“玉虚观宗主大师”,是西京地区的重要道教领袖。据阎德源墓志记载,“先生法讳德源,……乡居汴梁也”,也就是说阎德源的故乡是北宋都城汴梁(今河南开封),在这里阎德源度过了他的少年时代。墓志又载,阎德源“卒于大定乙酉十二月中旬”,即大定二十九年(1189年),“享寿九十有六”,则阎德源应生于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年)。其少年时期正值北宋末年宋徽宗极度崇信道教的时代,故“少而寤道,顿舍尘缘”,师从当时的宣和侍晨张虚白,后“为职箓道士,命授金坛郎”。

金天会五年(1127年),发生“靖康之变”,北宋灭亡,金统一北地。此时,神霄派传人元真子张侍晨被迎至云中,住持开元观,其徒阎德源遂“稽首向风,携麈而来,寓迹此地”。阎德源先是继任开元观住持,后又“既而卜筑……,兴创土木”,在西京大同修建了玉虚观,成为当地道教的传播中心。此时,大同地区的道教发展呈现出一派崭新之象。另外,他“度集徒众,琳宫壮丽,计日而成,清高之行宣传宇内”,西京的“贵戚、公候、大夫、士庶敬之如神”。由此可见,阎德源深受时人的敬仰与爱戴。

大定十四年(1174年),八十高寿的阎德源受金世宗之命,来到十方大天长观(即北京白云观)主持传戒活动,足见当时阎德源在道教界的威望和影响。

阎德源在传戒授道上不遗余力,颇受官府重视,被“朝廷累赐师号为羽流之宗”。作为金代中都十方大天长观的首任住持,在道士培养、传授经戒、制定斋醮仪范等方面,都为金代道教做出了突出贡献。

03、魂归之所——阎德源墓

1973年10月,大同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在大同城西齿轮厂附近发掘了阎德源墓。它是目前为止大同地区出土文物最多的金代墓葬,为研究金代经济及文化艺术提供了珍贵的实物资料。

坐卧行止的木家具

阎德源墓出土了数量众多的木家具,包括影屏、巾架、木榻、茶几、盆座、木椅、木地桌、炕桌、蜡台、梆架、帽架等。其中木茶几、木榻在该区域属首次发现,其制作精细,设计精巧,令我们不得不叹服当时木器制作工艺的高超水平。

木 榻(复制品)

木茶几(复制品)

木地桌(复制品)

木巾架(复制品)

木影屏(复制品)

木盆座(复制品)

木 椅(复制品)

木方炕桌(复制品)

木炕桌(复制品)

见证身份的五方印

墓中还出土了5方印章,再一次佐证墓主人出尘脱俗的道人身份及其不凡的人生经历和卓越成就。

“天长方丈老人”印(牛骨)

长4、宽3.5、厚3.5厘米

“天长”即中都(北京)天长观。这一印章的出现,有力地证实了《中都十方大天长观重修碑》中所言:“召西京路传戒坛主清虚大师阎德源住持”确为事实。

“青霞子”印(牛骨)

长3.5、宽3.5、厚3.5厘米

青霞子,是阎德源的道号。

“德源”印(铜质)

长3、宽3、厚1.7厘米

“德源”是他的法号。这是阎德源晚年的一枚闲章。

“龙山道人”印(牛骨)

长3.4、宽3.4、厚1.8厘米

龙山,指浑源县的龙山,又名封龙山,距离恒山主峰西15公里处。阎德源暂离玉虚观,非常有可能到不远处的龙山居住修炼,故他自称“龙山道人”,并刻有印章。

“玉虚丈室老师”印(牛骨)

长4、宽3.3、厚2厘米

亦仙亦柔的道袍

罗地丝绣云鹤纹氅衣

长2.34、宽1.35米,幅中丝绣四方连续的仙鹤和团云纹图案,鹤高14、展翅宽13.8厘米,共七十二只。鹤氅四周绣黑边,边宽11.3厘米,上绣32只鹤。104只仙鹤以不同姿态翱翔于云纹间,它们或两两相对,或展翅高飞。工艺之细致,制作之精良,是金代丝织手工业繁荣发达的有力见证,也是研究道士服装以及金代丝织品的重要实物资料。

云头海桃口鞋

长26、宽7.5、高8厘米

鞋头缀有七颗珍珠,鞋面丝绣仙鹤和云纹图案。

瑞气缥缈的香炉

石雕八卦香炉

口径13.6、腹围51.8、高10.5厘米

敞口,短颈,鼓腹,龙头双耳,三兽足。腹部中间雕有几何纹,上、下为兽面纹及云纹。造型美观,刻工精致。

阎德源一生历宋金两代,作为西京地区的道教领袖,为西京地区的道教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隔着800多年的光阴,我们仿佛还能看到香炉间青烟袅袅,仿佛能感受到鹤氅周围仙气飘飘。一枚枚印章已将墓主的道士身份深深刻入其中,因为刻骨,所以铭心……

策 划:王利霞

摄 影:李 航 王辉辉

文 案:王雅玲

水 印:乔 支

排 版:王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