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考古博物馆常设展览以“考古圣地 华章陕西”为主题,分为考古历程、文化谱系、考古发现、文保科技四个篇章。目前馆内展出文物4218组5215件,其中90%以上为首次与公众见面。
展厅共三层,第一展厅和临展厅在一楼,二楼是第二、第三展厅,四楼是第四、第五展厅。四个篇章的内容在五个展厅陈列,其中“考古发现篇”用了第三、第四两个展厅。而一楼的临展厅,主要用于展示最新重大考古发现和专题研究成果。
第三、四展厅:考古发现篇
获得过国家考古类奖项的重点项目 在这里可以串起来看
“考古发现篇”展出的都是获得过国家考古类奖项的重点项目,分别讲述了作为文明摇篮、帝国中心和地方重镇的陕西,历数了陕西考古的各大重点项目。
按时间顺序分为三个单元:
第一单元“探源文明 构建先史”,重点展示杨官寨、芦山峁以及石峁三个都邑性遗址。三个遗址出土的大量反映那时候的人类生活方方面面、各具特色的文物是这个单元的看点。
第二单元“寻踪帝国 盛世再现”,介绍陕西境内最丰富的秦、汉、唐遗存,包括都城、帝陵、贵族及平民墓葬等内容。看点有秦始皇陵与政治思想、西汉帝陵与帝国制度、唐代帝陵与国际地位和文化交流、唐代贵族墓与社会生活。
第三单元“追迹古都 陶冶风雅”在第四展厅,介绍了“王气黯然后”的陕西,展示士人生活如吕氏家族墓园、瓷业发展如耀州窑。看点有吕氏家族墓园与关学传播和金石学发展、耀州窑与北方瓷业。
作为文明前夜的史前都邑与聚落,杨官寨、芦山峁、石峁三个遗址及其出土的文物非常有特色。
杨官寨仰韶文化遗址位于西安市高陵区,总面积1平方公里,是关中地区仰韶中晚期中心性聚落,已经具有了早期城市的雏形。展厅里展示了杨官寨出土的百余件精美彩陶,其中人面像陶器采用镂空、浮雕、彩绘等多种手法,将人面形象装饰在陶盆、陶钵、陶豆上,它们有的萌有的呆,这些表情有的已穿越时空被现代人利用电脑技术制成了特别的表情包。
杨官寨遗址还出土了狩猎、加工、纺织等磨制的石质工具,其中有不少石环、石笄等装饰品,可见那时的先民们既重视生产也有爱美之心。在杨官寨尖底瓶内还发现了酒酸类物质,说明那时已开始酿酒。而通过浮选法提取植物孢粉、木屑等,推断出那时已经有黍、粟、大豆等。
石峁龙山时代遗址是本世纪一项非常重要的考古发现。石峁城址以气势恢宏的石砌城垣为突出特征,是距今4000年前后东亚地区保存最好、规模最大、内涵最丰富的都邑性城址,代表了中国北方早期国家文明的发展高度。
展厅内展示了石峁遗址的外城东门址遗址模型,可以看到目前所知最早的城墙上的防御性构筑——马面。展厅还模拟了一段石峁的墙体,可以看到有石雕和石墙中的“纴木”, 纴木的作用相当于现在混凝土中的钢筋。过去建筑学认为“纴木”的运用最早始于汉代,石峁纴木的发现将此技术提前了一千多年。
在城门基址上还分布了一些“人头坑”,是被称作“杀戮祭祀”的特殊现象,发现的头骨坑有六座,这些头骨都是被直接砍掉的,部分还有夯砸裂痕,展厅一处就模拟有这样的“人头坑”,坑内有二十多个女性头骨。
皇城台是石峁城的最核心的区域,具备了早期宫城性质,可以称为“王的居所”。在外城东门址和皇城台还发现了陕西最早的壁画,残块200多块,最大残块30厘米见方,制作时以白灰打底,压印起稿,并绘出红、黄、绿等几何图案,线条流畅,反映了石峁文化高超的艺术水平。
此外在皇城台出土的陶鹰、卜骨、口簧等器物,在展厅也都有展示。而皇城台顶部发现的大量骨针、骨镞、细石镞及加工工具和半成品等,表明宫城内设有专门从事骨器和石器加工的大型作坊。令现代人吃惊和疑惑的是:骨针有不同的规格,其中一些针眼极小,仅能穿过头发丝。
随着龙山时代的结束,中华文明也进入了新的阶段。在周代王都与采邑部分,主要介绍了西周丰镐遗址,岐山周公庙遗址,宝鸡石鼓山商周墓地,陕西韩城梁带村、澄城刘家洼等芮国遗址。
展厅内比较吸引普通人目光的,是出土于韩城梁带村最早发现的周代木俑,以及出土于澄城刘家洼春秋芮国遗址的男性面霜类化妆品。
在梁带村M502墓室四角二层台上各站立1件木俑,在西周墓葬中属首次发现,将我国殉俑的历史提前到了西周时期。这些木俑在出土时已经腐朽,仅在地表留下了空洞,按照通常逐层清理的发掘方式木俑就难以保存,但当时发掘的张天恩先生经验非常丰富,在发现有机制残留时,创新地采用了浇灌石膏液体的方法,从而获得了完整的木俑形态,甚至还保留了木俑的部分漆皮,非常难得。
在刘家洼一座中型贵族墓葬中出土随葬品总计230余件(组),其中1件青铜小罐,残留物为一水碳酸钙和动物油脂,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男性面霜类化妆品。春秋时期男子就已经开始化妆,这让普通观众大感意外。
秦人首开帝制,历两汉至隋唐而达鼎盛。在秦咸阳城府库建筑的发掘中,一次出土了总量约650公斤的石磬残块,上面多见“北宫乐府”刻字,不仅明确了北宫所在,也反映了秦帝国对传统礼制的继承。石磬被人为毁坏的砸击疤痕,则证实了秦末咸阳城经历的血雨腥风。
在汉长安城与周边陵墓部分,最新在霸陵出土的刑徒俑也有展示。
除了帝陵,考古人员还发现了数万座两汉时期的中小型墓葬。在泾阳大堡子西汉墓地出土的彩绘陶器色彩鲜艳、纹饰华丽,器型有仓、囷、壶、钫等。在汉武帝时期御史大夫张汤之子张安世墓陪葬坑中发现了计时工具沉箭式铜漏壶。靖边县杨桥畔镇渠树壕汉代砖室壁画墓墓室顶部的星象图,是我国考古首次发现的具有星形、星数、图像、题名四要素的二十八星宿图,可以看到有北斗七星、伏羲、女娲、牛郎织女等。
三国至隋代四百年间,战乱频仍,繁华湮灭。在咸阳原发现的高等级贵族墓葬,独特的墓葬形制及出土文物,展现了胡汉融合的文化面貌。关中地区十六国墓葬主要发现于咸阳北原一带。在十六国西陵县侯夫人墓中出土了一套完整的乐俑组合,乐俑皆席地而座,神情专注地演奏乐器,所持乐器依次是笙、竖箜篌、节鼓、箫、琴、瑟、阮咸,这是首次在关中的十六国墓中发现竖箜篌。
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也是陕西历史上的黄金时代。唐长安城遗址、唐代帝陵也是展馆展示的重点。
唐僖宗李儇的靖陵历史上多次遭盗掘使墓室破坏极为严重。考古人员对靖陵实施了抢救性发掘,这是唯一一座经过发掘的唐代帝陵。展厅的展柜中展示了墓中出土的壁画、石函、玉佩、铜锁、哀册等。其中哀册仅残存3块,其中一块有“圣恭宀”三字,文献记载唐僖宗谥号“惠圣恭定孝皇帝”,考古人员据此确定第三字为“定”,墓主为唐僖宗。
上官婉儿是武则天时期有“巾帼宰相”之名的内舍人,2013年在咸阳市渭城区发现一座斜坡墓道砖室土洞墓,出土墓志表明墓主为上官婉儿,补充了她在唐隆政变被杀后,由太平公主为其礼葬的相关信息。从展板中的墓葬平剖面图可以看出,墓室被严重毁坏,可能是因为唐玄宗认定她是太平公主一党,进行了“官方毁墓”。上官婉儿的墓志和墓志盖在展厅中就有展陈。
同样受到公众关注的还有唐元大谦罗婉顺夫妇墓的出土墓志。这一合墓志,可以算是“墓志界”的艺术价值的“天花板”了,因为它是大书法家颜真卿的作品。颜真卿的早期书法真迹仅见三例(河南洛阳王琳墓志、偃师郭虚己墓志铭),而这合罗婉顺墓志是首例经过考古发掘出土的颜真卿书丹墓志。由让皇帝李宪长子李琎撰文,罗婉顺为李琎舅祖母,颜真卿可能受到李琎的请托书写墓志。
第四展厅介绍了“王气黯然后”的陕西,重点展示了宋代吕氏家族墓园出土的文物,以及瓷器从唐代到明代的发展变化历程等。被视为“中国考古学鼻祖”的吕大临,墓葬的防盗方式非常特别,可惜虽然他费了心思,在实用墓葬之上设置空穴,设置了三重墓室,用来迷惑盗墓者,遗憾的是结果却被其后代给盗了。
华商报记者 马虎振 文/图
来源:华商网-华商报
相关热词搜索:文物陕西考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