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很好看,觉得有很多的感情,感受,你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吗
- 由舌尖上的中国有感,泡菜坛子真的要密封性好吗
- 假如你在上厕所的时候,听到你家人在看《舌尖上的中国》会有何感想
- 《舌尖上的中国》看完什么感受
-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一集,你的观后感是什么
- 大家都有没有看《舌尖上的中国3》,看完以后大家说说感觉怎么样
- 如何从纪录片的角度评价《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看了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很好看,觉得有很多的感情,感受,你能说说自己的感受吗
很喜欢看舌尖上的中国这个节目,首先佩服节目组的良苦用心,将中国各地的美食呈现给大家。每次看这个节目,心情感受都不一样。
1.首先是这些美味佳肴背后大江南北农民们付出的辛勤汗水和艰辛,这些镜头仿佛任然历历在目,至今不能忘怀。
2.其次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创造出一道道可口美味的佳肴,并且镜头将这些艺术品呈现给电视观众,让这些佳肴继续传承下去。
由舌尖上的中国有感,泡菜坛子真的要密封性好吗
谢谢邀请。
当然要密封,空气要是进去了会变质,同时密封了也可防止灰尘,小虫子进去。像泡菜,柠檬这些用玻璃瓶好一点,一些人腌柠檬还特意放在阳台或者楼顶等阳光照射到的地方,使它根据温度而变化,并且太阳照晒也有消毒杀菌的作用。
假如你在上厕所的时候,听到你家人在看《舌尖上的中国》会有何感想
我觉得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个不错的冷笑话。
可不可以理解为在暗讽舌尖3?因为《舌尖上的中国》一经播出就成为了美食纪录片的巅峰之作,但在第三部的时候好像扑街了,从各大媒体的评论和一些视频平台评分上就可以看出。严重怀疑提问者是不是一看到舌尖3就想上厕所!
感想嘛?家里的墙壁隔音不行啊,发生些不怎么应景的事情!就此问题我“采访”了下我的家人,回答是电视它放它的,我放我的,爽!
《舌尖上的中国》看完什么感受
首先感谢邀请
舌尖上的中国可以说是中国比较顶尖的纪录片作品之一,个人认为这部作品是非常棒的。我身边的朋友也有看,我也曾经问他们感受,他们的回答也是一致的:就是很不错!
我认为,舌尖上的中国对我们讲述的不只是美食,更是人生,其中不乏许多有深刻道理的语言,有几句对我影响至深。
曾经我对生活品质的一味追求,导致了我无意间流逝了许多生活的趣味 ,一次偶然的机会,舌尖上的中国给了我启发。
广厦千间,卧榻不及三尺 家财万贯,日食不过三餐
和简单的二十个字,使我幡然醒悟。心中一切的迷茫,眼前无尽的迷雾,一瞬间烟消云散。人的一生还有什么所奢求的呢?不过就是这二十个字而已啊。
今日受到邀请,又回顾了一次舌尖上的中国,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本人才疏学浅,文笔多有不足,望体谅
贰零壹柒年 六月八日
《舌尖上的中国》第三季第一集,你的观后感是什么
手工艺人再慢慢消失,手工技艺再慢慢失传。作为一个年轻人我都觉得很心痛,我也思考到底是什么让现在的年轻人不愿意再学习这些宝贵手艺。要是照这样下去百年之后谁还能记得这些埋没在历史中文化技艺?
大家都有没有看《舌尖上的中国3》,看完以后大家说说感觉怎么样
第三季很全面,从烹饪的器皿开始,一步一步引导中国美食的地道。更全面的展现制作美食的过程,突出地方烹饪的独特魅力。丝丝的香气透过荧屏,让观众既享受到美食之美,节目制作之精良。
一方水育一方人,各地美食特色养育出中国美食的博大精深。
如何从纪录片的角度评价《舌尖上的中国》第二季
从纪录bai片的角度上来说,许多其它评论都已经指du出了舌2的不足之zhi处——过度强调了人文关怀而忽视了“食物”dao本身的制作工艺和流程,食物已变成了叙事的附属,甚至,部分叙事内容采用了故事片而非纪录片的拍摄手法——如留守儿童的远望,麦客的秦腔等,在许多专业人士看来可能是摆拍而成……等等。
但是,如果从更广义的角度去认识《舌尖》系列片子,看清其希望传达的是什么理念,以及纪录的是什么内容,也许我们便不会从狭隘的“讲吃的少了啊”这个点去理解了。
《舌尖》系列,固然讲的是中餐精湛的制作工艺,以及各地独具特色的美食,但这仅是第一层意义。
我认为这并不是一部纯粹的美食片,至少不是一部具有严谨科学探索性的食物介绍纪录片。
这部片子本身,也犹如中餐一样——不严谨,但讲求“意境”和“味道”。
与其说它介绍了中华文化中的美食,倒不如说通过美食传达出了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以及中国社会在剧变之下的世间百态——这一切,都由“吃”给符号化,物质化,从而以一种抽象的方式传递给了大家。
中餐,无疑是中华文化最具对外传播力的一个文化内容,其对西方世界的影响力,甚至远超中国的艺术和商品。
这其中原因,除了中餐菜色丰富,口味鲜美外,更重要的是中国人的思维模式,哲学理念,生活习惯等等,都倾注在了“吃”中。
中国人衡量生活品质的最高标准是吃,所有庆典活动的主体都是吃。
中国东西南北人们口味,菜式差别之大,譬如山东大饼和广东精致小盘之间的区别,绝不只是气候,食材的不同,更是文化和思维方式的区别——看懂了吃,便看懂了中国文化,想看懂中国文化,恐怕相当部分需要从“吃”下手。
从这个角度来看,《舌尖2》的意图也许已经并非单纯客观地描述食物本身的工艺,口感等内容,而是将食物做成了一个线索,去纪录中国当代社会下,人性的美好,人们为了生活的奔波,以及传统与现代的冲突。
《舌尖2》第一集《脚步》,描写了西藏采蜂少年,夫妻养蜂队,陕西麦客,浙江夫妻船,各种面食,贵州打工夫妇,福建归国老华侨等人的故事。每个故事中,都有一种或几种食物作为线索,但侧重描写的,却是人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表达,是非常内敛,隐晦,也非常符合中国人特点的。
而情感的强烈部分,却“尽在不言中”地被食物的画面所传达了——譬如片中不厌其烦地描写了贵州鱼酱和稻花鱼的复杂工艺,事实上已将难得的打工父母与孩子团聚的时光一并描写了。
而在短暂的团聚之后,父母几句看起来很平淡的“走了啊”便离开了孩子,但那种感情,却仿佛浓缩在了几罐随身带走的鱼酱中,成为一种精神的寄托——除了食物,还有什么更适合成为中国人的情感寄托呢?除了中国人,还有谁会在吃中倾注了如此的情感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