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七绝与七律有哪些区别
- 有那些七绝古诗
- 为什么许多人写的七律、七绝诗让人看不懂表达的是啥意思
- 什么样的诗可以称之七绝
- 这首诗是朋友写的,如何帮他修改成七绝
- 中国诗词博大精深,你能用你的故乡的地名写一首七绝诗吗
- 七绝,七言,七韵怎么区分
- 如何评价理解《七绝-呈父亲》
七绝与七律有哪些区别
这个问题看着非常简单,所有习诗词者都能回答。至于答案是否对诗词创作带来帮助,则须另论。因为,即使在书本或教程中,我读到的大多是正确的废话。
例如:在格律诗中,七绝和七律的主要区别在于字数的不同,七绝是七言四句(两联)共28个字。七律是七言八句(四联)一共56个字,并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显然,以上答案是正确的。但对我们学习诗词创作却没有带来多少有价值的信息。所以习诗词创作者,特别是自学者,要学会理顺好这些概念性的东西,并且要勤于思考,善于发问,在这些概念中归纳出对创作有帮助的信息。
我就以此题为例,简述一下:
“绝”的意思是断,《说文》曰:“绝,断丝也。”因此,很多人便顾名思义,认为绝句就是断取律诗的一半而成。这认知是错误的,格律诗中绝句的成型比律诗要早。而绝句的名称则源于汉乐府,起于文人间的一种游戏,就是一起喝酒作乐时,每人写四句诗合成一首完整的乐府。后有人将四句诗单独断出,称之为绝。我们现在则习惯将其称为古绝。最早的古绝是五言的。七言的古绝发育则要待到隋朝。由于根源的不同,所以我们在阅读唐诗时会发现,五言诗和七言诗的创作风格是不同的。《诗镜总论》说:“五言直而倨,七言纵而畅。”
古绝自齐梁时期开始,向格律诗中的绝句演变,并在唐初成型。现在我们所说的七绝,则是默认为格律诗中的七言绝句。
七言绝句是格律诗的一种形式。其脱胎于七言古绝,由四句律句(两联)依格律诗的韵律法则,按起承转合的方法构章而成。七绝的两联没有对仗要求,对仗或不对仗全由作者自行把握。
对于初学写七绝者,我则建议在创作时先不要对仗,七绝的对仗是需要一定技巧的。处理不好,容易给人带来半首律诗的感觉,这是七绝之忌。以上我也强调过了,绝句并非断取律诗的一半而成。到这里我们先读一首七言绝句:
七言律诗,则是七言绝句的扩展。由八句(四联)律句句式,依格律诗的韵律法则组合而成,中间两联(颔联和颈联)均要求对仗,首尾两联没有对仗要求,对仗或不对仗全由作者自行把握。
七律产生的原因,是因为诗人觉得只有二十八个字的七绝,未能很好地表述某一主题,或者觉得主题还可以进一步展开。所以在七绝的基础上增加了两联,变成八句,五十六个字的诗体。
那么大家有没有想过,七律是怎样由七绝扩展而成的呢?
我们学写格律诗,通常都是先学写句,再学对仗。然后学写七绝,再至七律。很多人感到从写七绝到写七律是一道槛。那么只要把这问题弄明白了就会迈过这槛。先读读如下这首七律:
这首杜甫所写的七律,便是在第二张图中,我拟的绝句的两联之间,增加两对对仗句式,扩展而成。这也就是七律最基本的构章方法。
到这里,大家应该明白七绝和七律的区别了。也就可以尝试拿起笔,将过往写的某一首七绝扩展成一首七律。
当然,这并不是七律的唯一构章方法。如何写好一首七律有机会再详述。
有那些七绝古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咏柳》 贺知章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山行》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於二月花。
谢邀!
为什么许多人写的七律、七绝诗让人看不懂表达的是啥意思
这个问题我也有些纳闷,为什么有些人写的诗不那么好懂,除了有生僻字,其意思也朦朦胧胧,不知所云,读来如坠雾中。我认为,问题应该出在这几个方面:
1、朦胧诗派。有些人写诗不喜欢直接了当的表达意思,故意把诗句写的朦朦胧胧,认为这样才有诗味。
2、不懂格律。在头条上看到很多标明为七律、七绝、五律、五绝的诗,实际上并没讲究平庂格律,外加有些生僻字,让人看不懂。
3、文化程度较低。有的人由于文化水平的原因,写的诗不仅没有平仄,而且还看不出意境,连押韵都不会,只是凑够了字数。
4、错别字。在头条上看到一些诗词和文章有错别字(算我一个),如果诗中有错别字,就难以理解其意义,平仄也可能不会协调。
其实,诗是一篇文章的缩写,不管是咏物、叙事、抒情还是言志等都要有中心思想,要突出主题,言之有物,要有所表达的意境,不能无病呻吟,不能随心所欲,胡乱凑字数。写格律诗就必须按照格律诗的要求,不合格律只能叫自由体诗。经常见到头条上有一些标为七律、七绝或五律、五绝的诗,实际上没有讲究平仄,而且还不押韵,象这样的诗只能称自由体诗。格律诗有比较严格的要求,无论是绝句还是律诗都有四种句式。
绝句
绝句为四句,分五绝和七绝。每句五个字叫五绝,每句七个字叫七绝。
五绝句式
1、首句仄起仄收式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2、首句仄起平收式
中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3、首句平起仄收式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4、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中仄仄平平。中庂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绝句式
1、首句平起平收式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仄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2、首句平起仄收式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中平仄仄平。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3、首句仄起平收式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厂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4、首句仄起仄收式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律诗
律诗为八句,分五律和七律,五字句为五律,七字句为七律。十二句以上称排律或长律。
律诗的平仄就是两首绝句合在一起,所不同的是律诗须要对仗。律诗分四联,即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首联和尾联为起和收,一般不须对仗工整,颔联与颈联(中间两联)对仗必须工整。
五律句式
1、首句仄起仄收式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2、首句仄起平收式
中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3、首句平起仄收式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4、首句平起平收式
平平仄仄平,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句式
1、首句平起平收式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2、首句平起仄收式
中平中庂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3、首句仄起平收式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4、首句仄起仄收式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中仄中平平仄仄,中平中仄仄平平。
中平中仄平平仄,中仄平平仄仄平。
注:“中”的意思就是可平可仄。
句式基本上是这样,但也不是完全定死的,还有一点灵活性,过去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还可以用。一三五不论就是每句的第一、三、五这三个字可平可仄,二四六分明也就是每句的第二、四、六这三个字该平的要平,该仄的必须仄,否则,就出律了。
什么样的诗可以称之七绝
所谓“七绝”——
七个字为一句,共计必须是四句。
又分两种:一为律绝,一为古绝。
古绝比转简单,故先说。不必讲平仄,不必讲对仗,只要押韵就行。
律绝比较复杂一点,首先,心须讲平仄。其次,必须讲对仗。可以前后两联都用对仗,可以前一联对仗后一联不对仗,可以前一联不对仗后一联对仗,可以前后两联都不用对仗。再次,要押韵,一般都押平声韵,也可以押仄声韵(押平声韵的第三句末字必须用仄声字,押仄声韵的第三句末字必须用平声字)。
另外,不论是古绝还是律绝,要有意境,要有情感,要有思想,要讲含蓄。
有的朋友认为:讲平仄对仗不好,很麻烦。那是因为你还不熟悉它,就认为它不好。如果你熟悉它了,就会感觉它很好。平仄对仗是古诗词艺术中精华的元素,不能抛弃,必须继承下来。
有的朋友喜欢讲创新二字。安知创新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来进行。不能推陈,安能岀新。不掌握优秀的传统元素,怎么谈得上创新呢?那只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已。
20191130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这首诗是朋友写的,如何帮他修改成七绝
本人对七律诗实在不懂,谈不上改,献丑而已!
游春南山日落西
牧师挥鞭吆声起
黄牛仰首铁犁卸
随从八哥归巢栖
中国诗词博大精深,你能用你的故乡的地名写一首七绝诗吗
祁连皑皑阳关叠,
戈壁驼铃天际远,
六月飞雪百花残,
春风不度玉门关,
石油工人一声吼,
五湖四海游子情!
祁连山下玉门油田!
七绝,七言,七韵怎么区分
七绝,七言,七韵怎样区分?且听老四一一道来。
我们先说七绝。
七绝是唐代后形成的近体诗的一种。因为最初有人让为是截取七律中的四句而成诗,所以又称为七截。
七绝每句七个字,全诗共二十八字。讲平仄粘,但任一联都可以对仗,也可以不对仗。二四句必须押平声韵,首句可押韵也可以不押韵。
再说说七韵。
七韵也叫七言排律。和七绝、七律一样每句七个字。但诗比七律更长,必须十句以上。有的十二句,十六句,三十二句甚至更长都可以。也是首句押不押韵都可以。通篇押平声韵,一韵到底,中间不可变韵!粘对平仄规律和七绝相同。
最后说七言就简单啦。
凡是每句七个字的诗都叫七言诗!当然包括了七绝、七韵、七律等律诗,也包括了七个字的古乐府诗,甚至七个字的打油诗都是!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不对之处希望大家指正。谢谢大家。。
如何评价理解《七绝-呈父亲》
导语
《七绝·呈父亲》这首诗是毛主席去世以后,才公开发表的。据毛泽东的表兄文鉴泉和表弟文东山证实,年轻时的毛泽东主席确实有“赠诗”这回事。这首诗最初见于1984年的《湖南师院学报》。后来又被其它著作所引用。该诗既反映了对父亲的深情厚意,也表达了青年毛泽东远大的抱负和志向。那么,在当今时代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毛泽东主席年轻时所写的这首诗呢?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
1910年深秋,正是红叶漫野、黄花匝地的时候。正值十七岁的毛泽东,准备离开自己从小生活着的闭塞的韶山,去省城长沙求学。能够到外地去求取学业,能够到广阔的天地间去锻炼,年轻的毛泽东内心十分激动。年少气盛的毛泽东在对未来的无限憧憬中,写下了这首大家见到的诗。而且立下誓言,不成功就绝不还乡。这是毛泽东主席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激动的心情洋溢在字里行间。
只是年轻的毛泽东,改写好这首诗后,并没有光明正大地交给自己的父亲,而是在临行前,暗自夹在了他父亲每天都要查看的帐簿里。我们或许可以理解此时毛泽东主席的内心世界:积贫积弱的中国满目疮痍,好男儿就应该志在四方。可这样的话不能给父亲当面说,知子莫如父,从小就性格倔强的毛泽东,需要更广阔的舞台去闯荡。(以上材料根据《毛泽东传》转引记述)
这首诗的创作渊源
毛泽东创作的这首诗,据说是根据日本明治维新时期政治活动家西乡隆盛青年时代的诗略加修改而成的。传说西乡青年时立志的诗,翻译过来的原文是: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死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西乡隆盛是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的“维新三杰”之一。面对积贫积弱的中国,毛泽东以他的原诗为底稿进行修饰,也符合年轻毛泽东的性格和时代特征。只是西乡隆盛的这首诗,也不是他的原创。西乡隆盛也是引用了日本幕府末年倡导尊王攘夷运动的僧人月性的原诗。僧人月性的原诗题目是“锵东游题壁二首”,诗的原文是:
男儿立志出乡关,学若无成不复还。埋骨何期坟墓地,人间到处有靑山。
西乡隆盛对月性的诗进行了引用修改,毛泽东又对西乡隆盛的诗进行了再次修改润色。毛泽东主席的这首诗原文是:
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
年轻的毛泽东将西乡隆盛原诗中的“男儿”改成了“孩儿”,将“死不还”改为“誓不还”。这样的修改是符合毛泽东的性格和处境的,双亲健在,用“死”字会让长辈伤心。这样的修改,表达了年轻的毛泽东所与人俱来的远大抱负和志向,也表达他对自己父亲的深厚感情。
正因为有上面的渊源,所以这首诗又称为《七绝·改诗赠父亲》。
这首诗的后世评价
这首诗首先是一首改编诗。通过上面的梳理,我们知道这首诗是是根据日本明治维新时期著名政治活动家西乡隆盛借自月性和尚用以自勉的一首诗略加修改而成。年轻的毛泽东踌躇满志地做了改动,以此表达自己远大的志向和对父亲的深厚感情。
这首改编诗反映了主席早期的人生志向。仅有十七岁,年轻时的毛泽东主席就有了心忧天下,立志四海为家的志向。主席在诗中写道:人生无处不青山。从小立志天下、胸怀天下的毛泽东主席,和年轻的周恩来总理在学生年代所说的“为中华崛起而读书”何其相似。
用青山来表达诗人的情怀,古已有之。北宋大诗人苏轼在经历人生磨难时,曾经在写给弟弟的诗中说:“是处青山可埋骨”(出自苏轼《御史狱中遗子由》)。陆游也有诗说:“青山是处可埋骨”( 出自陆游《醉中出西门偶书》)。祖国的大好河山正在经受磨难,正需要有志青年去奋发图强。
这首改编诗反映了主席对于父亲的深厚感情。这首诗是年轻的毛泽东主席于1910年赠给父亲的一首七绝诗。年轻的主席始终以天下苍生为已任,始终以为人的一生就是要奋斗。所以他曾在另一首早期诗中说: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而父母心中总是牵挂儿女,儿女心中更是眷恋父母。但为了人生理想,只能踏遍青山,远离父母。主席的心中,始终有一种对于父母的深沉的爱,萦绕心际。
结语
年轻的毛泽东,十七岁以前并没有离开过韶山冲,但从小勤奋好学,已经涉猎过日本维新时期的书籍,所以才有了这首改编诗。年轻的毛泽东,还未走出韶山冲,就已经有了以天下为已任的胸怀和放眼天下的视野。
踌躇满志的毛泽东,离开闭塞的韶山冲去长沙求学。想要在广阔的天地中接受锻炼,而且立下誓言,不成功绝不还乡。这是他人生历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所以在激动之余,才有了这首改编诗作。从此,中国的民主革命进程就与毛泽东主席一生的不懈奋斗连在了一起。这首《七绝·呈父亲》改编诗,就是主席开始踏入革命征程的最好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