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的历史是怎样的?科隆大教堂是典型的什么艺术代表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2-03 11:45:09 浏览3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科隆大教堂的历史是怎样的

科隆大教堂位于德国莱茵河畔拥有罗马时代悠久历史的科隆城。科隆市早在公元前50年就已是罗马帝国的重要殖民地,其市名就是由殖民地时的名称演变而来。在阳光明媚的日子,来到这座位于莱茵河中游的历史古城,可感受到浓烈的宗教气息。

科隆大教堂是科隆的骄傲,也是科隆的标志,它同时拥有建筑史上三个之最——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最大的教堂、世界上最高的教堂、建筑时间最长的教堂。它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是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的代表作。教堂的整个格局给人一种浑厚凝重、超尘脱俗的意境,是科隆城内最负盛名的文化遗迹。

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是在873年建的一座教堂遗址上改建的。在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期间,教堂工程一度停工。长达3个世纪的时间里,两台中世纪的起重机高挂于第三层延伸部分高达60米的南尖塔,标志着工程的半途而废。诗人歌德第一次参观大教堂时大失所望。他觉得科隆大教堂像一个“创造到一半、远未完成就凝固了的宇宙”。

19世纪早期,随着浪漫派对中世纪的缅怀和讴歌,从中孕育出续建科隆大教堂的设想;而失落已久的绘在羊皮纸上的另一半大教堂西部正面设计图重见天日,更是给主张完成此项工程的人们莫大的鼓舞。在普鲁士君王威廉四世的推动下,1880年10月12日,这座历时632年之久的建造工程终于得以完工。1880年10月15日,科隆大教堂举行了盛大的竣工典礼。当时,它以其157米高的两个塔楼荣膺世界最高建筑物的美誉,是宗教建筑史上最杰出的成就之一。

科隆大教堂是典型的什么艺术代表

科隆大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艺术代表。

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坐落于德国科隆市中心,到德国科隆市中心耗时600年直至1880年才得以竣工。此后科隆大教堂断断续续的扩建、修缮,从没消停过。

作为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他的前身是一座罗马神殿,它是以法国兰斯主教堂和亚眠主教堂为建筑蓝本。游客们在莱茵河畔对岸便能眺望这位德国的“哥特绅士”,感受到浓烈的宗教气息。科隆大教堂是科隆的标志性建筑,游客到科隆的必游景点。

哥特式建筑特点:

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它们直接反映了中世纪新的结构技术。

哥特式的建筑最典型的特征是细高塔尖和拱形尖顶的门窗,从外面看给人一种高从入云之感,里面的尖顶拱形线条十字交叉,使人的视线不由而然往上仰视,从而制造和烘托一种的气氛,形式上使人感到自己的渺小和上帝的威严。

这种构成方式是由正方形或矩形平面四角的柱子制造骨架尖券,从而形成向上的拱顶。这样的方式有利于减少券脚的推力,从而使建筑物拱顶的高度增加,这样就有利于扩大内部空间。抛开哥特式建筑所带来的实用性价值不说,采用这一方式所建造的穹顶,也可以增加建筑物的美感。

外观的基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在山墙檐头的栏杆大门洞上设置了一列布有雕像的凹盒.把整个立面横联系起来在中央的栏杆和凹盒之间是象征天堂的圆形玫瑰窗。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

内部有带肋架券的尖拱顶,细尖而复杂带装饰的塔楼,大花窗,飞扶壁,这就是哥特四宝。典型的就是巴黎圣母院,科隆大教堂,亚眠大教堂这类的。

德国科隆大教堂有什么历史

科隆大教堂位于科隆市中心,始建于1248年,几经波折1880年最后
完成。大教堂是欧洲基督教权威的象征,是哥特式宗教建筑艺术的典范。它为罕见的五进建筑,内部空间挑高又加宽,高塔直向苍穹,象征人与上帝沟通的渴望。除两座高塔外,教堂外部还有多座小尖塔烘托。教堂四壁装有描绘圣经人物的彩色玻璃;钟楼上装有5座响钟,最重的达24吨,响钟齐鸣,声音洪亮。科隆大教堂内有很多珍藏品。二战期间,教堂部分遭到破坏,近20年来一直在进行修复,作为信仰象征和欧洲文化传统见证的科隆大教堂最终得以保存。
科隆大教堂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它以法国兰斯主教堂和亚眠主教堂为范本,是德国第一座完全按照法国哥特盛期样式建造的教堂。考古发掘表明,在今天科隆大教堂高高耸立的地方,曾存在过一座罗马的神殿,围绕它的是富裕商人的豪宅。第一座基督教堂建于公元320年,当时的洗礼盆在今天的大教堂内还可以看到。
1996年,在世界遗产委员会第20届会议报告上,根据文化遗产标准C(I)(II)(IV),科隆大教堂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
科隆大教堂是科隆的骄傲,也是科隆的标志。德国科隆(Cologne)市如今,是莱茵区最大的国际商业中心,经常举行各类国际博览会。阳光明媚的日子,来到这座位于莱茵河中游的历史古城,可感受到浓烈的宗教气氛。
坐落在德国科隆市中心的科隆大教堂是德国最大的教堂,它的全名是“查格特 ·彼得·玛丽亚大教堂”,它以轻盈、雅致著称于世,是中世纪欧洲哥特式建筑艺术的代表作,也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完美的哥特式教堂建筑。它与巴黎圣母院大教堂和罗马圣彼得大教堂并称为欧洲三大宗教建筑。
它除了有重要的建筑和艺术价值外,还在于它是欧洲基督教权威的象征。
传说舒曼进入这个大教堂即震摄于其气势,而萌发了写作〝莱茵交响曲〞的意念。它本身既是一个传奇,也是艺术史上非常出众的题材;爬上509级的阶梯登上教堂的钟塔,在那里可以看到全世界最大的教堂吊钟,并饱览莱茵河的水色与科隆瑰丽的市容。同时,自教堂完工后,科隆市政府即规定:城内所有建筑不得高过教堂,造成科隆许多大楼地上的建筑只有七、八层,地下却有四、五层之多的特殊现象。从建筑规模和装饰艺术质量来看,科隆大教堂均胜过它之前所有的哥特式建筑,因而使它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教堂之一。

科隆大教堂的由来是什么

1164年,德意志帝国皇帝、科隆大主教菜纳德征战意大利米兰时,争得一件珍贵的战利品——朝拜初生基督的东方三圣王的遗骸。于是,科隆成为继西班牙的圣地亚哥、意大利的罗马和德国的亚琛之后最有名的朝圣地。1238年,法国国王从拜占廷皇帝手中购得耶稣受难时戴的荆冠,于是巴黎成为科隆最强有力的竞争者。为保住圣地的地位,科隆主教团决定修建一座世界上最大、最完美的大教堂,来供奉这份遗骸,建筑风格选取当时新兴的哥特式。

二战期间德国科隆大教堂为什么没被炸毁

原因:1942年,英美联合空军轰炸德国。科隆位居莱茵河要津,其下游腹地是化工业的集中区,成为挨炸最惨重的城市之一。战争结束时,科隆老城被毁百分之九十。由于德国天主教透过罗马教廷提出要求,这座古教堂才免遭轰炸。科隆大教堂虽然没有被毁掉,但也中了盟军十多枚炸弹。

战争结束后,康拉德·阿登纳总理对于家乡科隆情有独钟,主持重修了科隆大教堂,使其焕然一新。科隆人对于两位“康拉德”——1248年的主教和1948年的总理的贡献推崇备至,而后者除了使科隆大教堂重现辉煌之外,还一手缔造了今日的新德国。

扩展资料

当年,科隆大教堂半建半停时,就是许多流浪汉寄宿的地方。建成后,教堂让流浪汉们寄宿在地下甬道里,虽然这里阴暗无比,条件很差,但流浪汉们却已非常满足了,因为这里是唯一肯收留他们的地方。这些流浪汉中不少是残疾人。

二战后期,盟军决定轰炸德国西线最后的据点科隆,此消息一出,许多科隆人纷纷外逃,科隆大教堂也一下子变得空空如也。

所有的人都清楚,盟军肯定要炸掉大教堂的,因为它是科隆的最高建筑,炸掉它具有重要的意义。此时,寄宿在大教堂里的流浪汉中,有一位老者站了出来。他说,过去大教堂给了我们无限庇护,今天,虽然我们无力保护它不被炸毁,但我们能做的是将大教堂里的玻璃壁画全拆下来,留给我们的后人。

这位老者的提议得到所有流浪汉的支持。在他的带领下,流浪汉们开始拆卸玻璃壁画。这是一项繁重的工作,一万多块壁画,既要快速拆下又要保证不损坏。

由于大教堂里的梯子都被锁了起来,流浪汉们只得到外面去借梯子甚至是偷。

在梯子的帮助下,体格健全的人负责拆壁画,其他肢体有残缺的人则负责将拆下来的壁画偷偷运到地下甬道里藏好。

流浪汉们不分昼夜地奋战,就在快要拆到最高层时,盟军的轰炸机呼啸而至了,巨大的轰鸣响声表明他们马上就要轰炸了,对于这群流浪汉来说,当务之急就是迅速撤离。

然而,惊人的一幕出现了:没有一个人逃离,他们仍按部就班地拆卸着壁画。最高层的一圈壁画需要从外面拆,好几个流浪汉仅在一根绳子的拉扯下,全身悬在塔的外面,把自己当成了“蜘蛛人”!而轰炸的飞机就近在咫尺!他们随时都可能丧命。

没有害怕,没有退缩,这一幕深深地震撼了盟军轰击机上的军人。突然,领头的轰击机改变了方向,上了膛的炮弹并没有朝大教堂的主体发射,而只是象征性地朝它的周围射了过去,接着便呼啸而过,随后的几架轰炸机也跟着做出了类似的动作,“敷衍了事”地飞走了。

此后几天,整个科隆几乎被盟军的炮火夷为平地,唯有科隆大教堂依然耸立在原地。很多人认为,那是上帝在发挥作用,冥冥中庇护了科隆大教堂。

科隆大教堂位于哪个国家

  科隆大教堂是德国的。 在德国科隆市中心,莱茵河畔。科隆大教堂有几大特点:
  1:是科隆市的标志性建筑,在世界上与意大利角斗场等齐名并闻名于世。
  2、科隆大教堂是一座天主教堂,建筑宏伟,在哥特式教堂建筑中被誉为最完美的典范。
  3、科隆大教堂在世界居于第三高度。在德国居于第二高度,
  4、建筑时间长,为世所罕见。教堂始建于1248,前后经历了600年,才于1880由德国皇帝宣布完工。

科隆大教堂位于哪里

科隆大教堂位于德国莱茵河畔拥有罗马时代悠久历史的科隆城。科隆市早在公元前50年就已是罗马帝国的重要殖民地,其市名就是由殖民地时的名称演变而来。在阳光明媚的日子,来到这座位于莱茵河中游的历史古城,可感受到浓烈的宗教气息。

科隆大教堂属于什么建筑风格

科隆大教堂属于哥特式建筑风格。

耗时超过600年的科隆大教堂是一座天主教教堂。论规模,它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论宏伟与细腻,它是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之所以说它是哥特式,是因为它完美的契合了尖塔高耸、独特的框架结构支撑顶部的力量使整个建筑高耸而富有空间感等多种哥特式建筑的风格特点。

科隆大教堂的世遗评价:

哥特式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历经几个阶段的修建,直到1880才建成。在修建科隆大教堂的七个世纪中,一代代建筑师们秉承着相同的信念,做到了绝对忠实于最初的设计方案。除了其自身的重要价值和教堂内的艺术珍品以外,科隆大教堂还表现了欧洲基督教经久不衰的力量。

科隆大教堂的介绍

科隆大教堂(Kölner Dom,全名Hohe Domkirche St. Peter und Maria),是位于德国科隆的一座天主教主教座堂,是科隆市的标志性建筑物。在所有教堂中,它的高度居德国第二(仅次于乌尔姆市的乌尔姆大教堂),世界第三。论规模,它是欧洲北部最大的教堂。集宏伟与细腻于一身,它被誉为哥特式教堂建筑中最完美的典范。它始建于1248年,工程时断时续,至1880年才由德皇威廉一世宣告完工,耗时超过600年,至今仍修缮工程不断。

科隆大教堂始建于哪年

科隆大教堂始建于1248年,是在873年建的一座教堂遗址上改建的。在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期间,教堂工程一度停工。长达3个世纪的时间里,两台中世纪的起重机高挂于第三层延伸部分高达60米的南尖塔,标志着工程的半途而废。诗人歌德第一次参观大教堂时大失所望。他觉得科隆大教堂像一个“创造到一半、远未完成就凝固了的宇宙”。

19世纪早期,随着浪漫派对中世纪的缅怀和讴歌,从中孕育出续建科隆大教堂的设想;而失落已久的绘在羊皮纸上的另一半大教堂西部正面设计图重见天日更是给主张完成此项工程的人们莫大的鼓舞。在普鲁士君王威廉四世的推动下,1880年10月12日,这座历时632年之久的建造工程终于得以完工。1880年10月15日,科隆大教堂举行了盛大的竣工典礼。当时,它以其157米高的两个塔楼荣膺世界最高建筑物的美誉,是宗教建筑史上最杰出的成就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