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谁知道关于鲁迅的简介
鲁迅(1881--1936),字豫才,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 作品有小说集《呐喊》(1923年),包括《狂人日记》、《阿Q正传》、《孔乙己》、《药》、《故乡》、《社戏》、《一件小事》、《风波》等14篇作品;《彷徨》(1926年),包括《伤逝》、《祝福》等11篇作品;《故事新编》(1936年),包括《补天》、《奔月》、《理水》等8篇作品。 散文集《朝花夕拾》(1927年),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藤野先生》等10篇作品。 散文诗集《野草》(1927年),包括《秋夜》、《过客》等24篇作品。 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等
鲁迅的文章好在哪里
鲁迅文章好在哪里且不说,各有各的评判,单说鲁迅一生写了多少文章,哪篇不好?好就好在,他把大量的文字,变为有力的武器,揭示了当时中国的现状,唤起无数青年人的希望,与之奋斗。
据现存《鲁迅日记》的“书帐”记载,从1912年至1936年间,鲁迅节衣缩食购置的书籍就达3000余种,14000余册。
为了撰写《中国小说史略》这部篇幅不算很长的学术著作,鲁迅前后几乎用了20年时间搜集资料,成了《古小说钩沉》、《唐宋传奇集》和《小说旧闻抄》三部资料专书。
鲁迅在《小说旧闻抄》序言中回忆了当年编录小说史料的困难状况和甘苦心情:“时方困瘁,无力买书,则假自中央图书馆、通俗图书馆、教育部图书室等,废寝辍食,锐意穷搜,时或得之,瞿然则喜。”
抄录是鲁迅搜集资料的主要方式之一。早在少年时代,鲁迅就经常抄书,如陆羽的《茶经》,陆龟蒙的《五木经》和《耒耜经》等。鲁迅17岁时手抄的《二树山人梅歌》、《桐华阁诗钞》、《镜湖竹枝词》,是目前发现的他最早的三种手迹。
据统计,光是《古小说钩沉》,鲁迅就从各种不同的类书中抄录了6000多张大小不同的纸条。他还非常注意从报纸上积累资料,经常做剪报工作。鲁迅所写的数百篇杂文,有相当一部分是运用报刊上新闻、通迅、专文,甚至广告和标题作材料写成的。
关于收集资料,鲁迅主张“竭泽而渔”,力求齐备。运用资料,鲁迅主张严加筛选,博中求精。鲁迅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高度重视资料的可靠性,讲求准确实用,而不是哗众取宠,以孤木秘籍为惊人之具。
鲁迅对于史料不仅能够穷搜细索,准确鉴别,而且在整理加工方面也作了重要贡献。鲁迅成本的较完整的古籍,迄今已出版或在刊物上发表的有8部。没有发表的还有《谢承后汉书》、《范子计然》、《魏子》、《任子》、《志林》、《广林》、《虞永兴文录》、《张隐士传》等。鲁迅在整理上述典籍的过程中,表现出了广博的知识和严谨的治学态度。
据统计,鲁迅一生共写杂文16册,约650多篇,136万字。小说3册,散文3册,共35万字。古典文学研究、校勘、辑录,已出版80万字,尚有一些待整理。翻译中长篇小说9册,短篇小说和童话18篇,戏剧2册,文艺理论8册,短篇论文58篇,310多万字,信件5600多封。
鲁迅对于孔子儒学有怎样的评价我翻阅资料没有找到
对如此大话题,硕士级以上研究课题,上大学时几乎所有爱好就是读书,鲁迅作品读的不少,很是崇拜。这里笔者班门弄斧一下,谈一下自己看法,不当之处,留言点评,后续不断完善。
鲁迅被称为现代中国的孔夫子。但是鲁迅曾说过自己在思想上中了老庄和韩非的毒,“时而很峻急,时而很随便”。“随便”,是指他受了“虚无”的道家思想影响。“峻急”,是指他受了法家的思想影响。但鲁迅在新文化运动中,对以孔夫子为代表的封建的儒家文化大加鞭挞。他说,儒家的“仁义道德”是“吃人”的。
在人们的心目中,鲁迅是儒学的克星,但实质表现是鲁迅和儒学的传承关系
鲁迅先生被称为“黑暗中的斗士”,我们熟悉的代表作品有《呐喊》《狂人日记》《彷徨》《阿Q正传》《朝花夕拾》。这些作品有小说集、散文集、散文诗集、杂文集,汇集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和文学见解。
在这近千万的文字中,让我们清楚的看见了那个半封建、半殖民中国的现实,更通过大量的翻译作品,让当时的中国人在“五四”运动的思潮下,看见了外面的世界。 民族的劣根性。在《祝福》《阿Q正传》《孔乙己》中都有体现。
鲁迅通过一系列典型的塑造和深刻的论述,揭示了礼教吃人的本质,是他在五四退潮后仍坚守阵地,把解剖刀伸向儒学的各个方面,将儒学的种种弊端昭示天下,还是他撕破种种道学家的丑恶面孔,将他们的灵魂桌首通衡。
即使到30年代,他也没有放弃对儒学的批判,而是把文化批判和政治批判结合起来,通过对中外反动派利用儒学倒行逆施行为的鞭挞,揭示了儒学在现代社会所可能产生的种种负面效应。可以说,鲁迅终其一生都在做着儒学的批判和清理工作。
然而,这只是鲁迅文化使命和文化实践的一个方面,还有常常被人忽视的另一方面,那就是他和儒学的传承关系。一些人提起鲁迅和儒学,总是认为鲁迅对儒学作出了完全的否定,这实在是一种皮相之见。
关于鲁迅和儒学的传承关系,鲁迅出生在儒学世家,从小接受儒学传统教育,虽然家庭的变故使他看清了世人的真面目,并因此而初步发现了儒学的弊端,但儒学传统的精华已化作丰富的营养融进他的血液中,并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喜披览古说”的习惯。
他在投身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前,一直强调继承儒学传统。在日本留学期间,他提出了“外之不后于世界之思潮,内之仍弗失固有之血脉,取今复古,别立新宗“的文化建设原则。绍兴任教之余,他搜集抄录会稽先贤遗作,张扬先贤蠡德,“用遗邦人,庶几供其景行,不忘于故”,以挽救因时世变迁而产生的“土风不加美”的习尚。些言行固然表明青少年时期他对儒学在近代社会变革中所产生的负效应还缺乏深刻的认识,但从中却可以看出他的精神血脉和儒学的深厚的渊源关系。
辛亥革命失败后对国事的严重失望使他沉醉于对古籍的搜集阅读和整理中,正是这种忘我的沉醉及袁世凯、张勋等复辟派利用儒学导演出的一幕幕丑剧,使他对儒学的本质有了清醒全面的认识,从而在友人的邀请催促下开始了对儒学的深刻激烈的批判。他的“纠缠如毒蛇,执着如怨鬼”般的人世精神,他对社会黑暗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绝望的抗战,他从不为恶势力所屈的浩然正气、铮铮硬骨和坚贞气节,都可以从儒学那里找到思想的源头。
鲁迅对儒学的批判确实相当激烈,但他并不是要置儒学于死地,而是要它起死回生,他是在做医生给病人做手术的工作。他在1936年致尤炳折的信中说:“日本国民性,的确很好,但最大的天惠,是未受蒙古之侵入;我们生于大陆,早营农业,遂历受游牧民族之害,历史上满是血痕,却竟支撑以至今日,其实是伟大的。但我们还要揭发自己的缺点,这是意在复兴,在改善……”。
笔者认为鲁迅 将启蒙、忧患意识发展为唤醒意识。鲁迅先生是用“笔杆子”当“枪杆子”在战斗的,弃医从文便是他真诚的面对现实和人生,发出自己的声音,揭露社会人性的内在,是先生的性格和个性。直竖坚硬的发型与横眉冷对的态度,在黑暗中划开了一道口子,让一束阳光射了进来。
鲁迅的思想中也有与儒家思想相通或相同的地方
孔子儒家思想中的“忠”、“孝”、“仁”等观念,在鲁迅那里都有具体的体现。“我以我血荐轩辕”是忠。“梦里依稀慈母泪”是孝。“俯首甘为孺子牛”是仁。鲁迅的“荷戟独彷徨”、“夜正长,路也正长”的坚韧战斗精神,与孔子的“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担当与抱负,几乎是一脉相承的。
《论语》上说:“子不语乱力怪神”,“敬鬼神而远之”,显示了执着于现世的儒家情怀。而鲁迅也说:“仰慕往古的,回往古去吧!想出世的,快出世吧!想上天的,快上天吧!灵魂要离开肉体的,赶快离开吧!现在的世上,应该是执着现在、执着地上的人们居住的。”
鲁迅的实践同样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我们说鲁迅始终同儒学传统保持密切的精神联系,还可以从他始终重视道德的自我修养和道德的社会功能得到有力的证明。他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他强烈的民族忧患意识,他无私的社会献身精神,他甘为人梯的高尚品格,他为坚持真理而独立不倚的高风亮节,他为朋友两肋插刀的侠义行为,甚至包括他为了母亲而对传统道德的痛苦承担,包括他在冲破孝顺母亲与解放自己的两难选择的困境后对朱安负责到底的表现,都表明他在为人上堪称中国人的楷模。
所以说,在鲁迅的思想中,也有受儒家影响而形成的踏实、奋进、有担当的家国情怀。这使得鲁迅在那个黑暗时代里不消极避世,不做羲皇上人,而与各种黑暗势力作斗争,匕首投枪,战斗不止,从而成就了他“战士”的称号。
结语
鲁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的反叛思维和战斗精神,在探索文化与人性中,值得我们学习。人是社会的目的,而不是社会的工具,一切文化和文明都是人所创造而有益于人的生存和发展的,如果背离这一点,多么高深的文明和高级的社会形式都有不合理性,值得怀疑和改造。
我笃信,读鲁迅的文章,能让我们少些肤浅,少些小家子气,少些庸俗,少些丑陋,先生的文章就像一面明亮的镜子,照出你我的真实的内心。读先生的文章,我们才逐渐成熟,正视人生,直面社会,以最坦荡、热烈的心,爱我们的国家和人民”,“鲁迅作品读多了,我突然有一种历史交接般的不断前进的责任感”,“经过这一个学期的接触,我发现生命中多多少少挂些鲁迅的影子,是可以帮助我衡量自己存在的意义的。至少有这样一个标杆式的人物出现在我的世界里,我的眼界会开阔许多,我自己也再不会只局限在原本的那一点点不透风的空间里了”
参考文献:
1. 张永泉,鲁迅与儒学的现代转化;
2.鲁迅:①《文化偏至论》。
②《古籍序酸集·(会稽郡故书神)序》。
③《南腔北调集·我怎么做起小说来》。
④(华盖集·杂感)。
鲁迅先生的资料
鲁迅先生资料: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的文学史思想极为丰富深刻,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熠熠光辉。他创造性地从事了文学史的编撰工作,留给后世两部文学史专著——《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学史纲要》,为我国的文学史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扩展资料
1905—1907年,参加革命党人的活动,发表了《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等论文。期间曾回国奉母命结婚,夫人朱安。1909年,与其弟周作人一起合译《域外小说集》,介绍外国文学。同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1918年以“鲁迅”为笔名,发表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7年与许广平女士结合,生有一男名周海婴。1936年10月19日因病逝世于上海。著作收入《鲁迅全集》,作品及《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后于1981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六卷)。2005年出版《鲁迅全集》(共十八卷)。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小说中《祝福》、《阿Q正传》、《狂人日记》等较为知名。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同时他的作品被译成英、日、俄、西、法、德、阿拉伯等50多种文字,在世界各地拥有广大的读者。
什么是鲁迅一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转折点
弃医从文,鲁迅因为父亲被中医误治,下定决心学习西医,救病治人。后因见国人被外夷处决,而看客是一群麻木无知的中国人,遂认为医生可治肉体之疾,却无法治国人精神之疾,而医治国人精人之丧失和颓废尤为重要,遂决定弃医从文,决心用笔唤醒当时沉睡的国人。鲁迅之家国精神可以用他的一句诗词来概括: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所以鲁迅的很多作品,直指当时国人的深刻弊病,让人警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