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唐代为什么流行火葬
佛教的传入对丧葬礼仪之变迁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容忽略的。首先,佛教为华夏民族带来了一种新的丧葬习俗——火葬。火葬在中国古已有之,如《墨子。节葬下》云:“秦之西有仪渠国者,其亲戚死,聚柴薪而焚之,熏上,谓之登退,然后成为孝子。”《荀子。大略》亦云:“氏羌之虏也,不忧其系垒也,而忧其不焚也。 ”但中国历史上的火葬在佛教传人以前,一直只限于边少数民族,为中原华夏族所不斥。佛教因为信奉六道轮回、转世托生的死亡观念,对死者肉体并不关切,实行的是所谓“荼毗”——火葬。佛教在中国的传播,使火葬亦随之传布开来,唐代敦煌地区由于地处中西文化交通的最前沿,便已开始流行火葬。 至宋,火葬已广泛流行于中国各地,尤以河东、江南、福建等地为盛,以至宋、明统治者不得不严加禁止,并设立漏泽园、义冢,以解决贫困者无力购置墓地的问题。这些措施又反证了中国火葬之盛,据有些学者研究,“凡是佛教昌盛的地方大多也是火葬流行的地区”。 中国火葬的历史已有两千余年了。
南怀瑾荼毗前法师念的悼词是什么
月圆之夜恩师别,花雨满天心相随。-- 中秋之夜南公怀瑾先生荼毗时刻
二0一二年农历八月十五晚在太湖大学堂为南公怀瑾先生举行荼毗仪式时,一轮皓月高悬天际,清明的月光下,中国佛学院副院长、成都文殊院方丈宗性法师为怀师举火。整个祭奠告别仪式庄严清净,殊胜圆满。以下是宗性法师为南公怀瑾大士荼毗语。
《为南公怀瑾大士荼毗语》应化人间乐太清,七星了然住大坪。远走康藏通禅那,缤纷法雨坠紫云。
恭维南公怀瑾大士。一九一八年农历二月六日降生。浙东乐清人士。一世行藏,已载籍章。上下五千年,纵横十万里,经纶三大教,出入百家言。平生功绩,难描难绘。二0一二年农历八月十四日,化缘既尽,大事已毕。游戏人间九十有五载。醉心法海七十余春秋。向上一乘,早识贫无立锥之旨;随顺世情,不费依样画葫之机。今予: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笑曰:俄而一梦,是梦非梦,梦里梦外,梦梦梦梦。南公怀瑾大士,印如是耶?既今末后一着荼毗一句,又如何举扬?
灵岩诸子出火宅,太湖水印娥眉月。四大五蕴如意树,一粒粟米沧海阔。
弘一法师真的能未卜先知预测到自己的死期吗
大家好,我是晨曦小荷,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弘一法师真的能未卜先知预测到自己的死期吗?人哭着来,笑着走,来去无牵挂。于佛家来说,生死轮回,本就是虚妄。每代高僧都希望能得生净土,得地悟道,而非轮回生死。所以弘一法师的事应该分两个层次说。
一、从世俗的生死观点来说,弘一法师是能够感应到自己生命之火即将燃尽。这是很多人的实证。不论在家还是出家,都有过类似的实例。而弘一法师是修行者,对自己的微观更能达到入微入细,自然知道大限将至。笼统的来说,人们是知道自己的大致归期,却很难精确到毫厘。弘一法师在这方面有充分的物证和认证来证实法师知道自己的大限将至,洒脱、从容面对。
二、从佛教观点来说,玄奘法师最后时刻,弟子问他:“得生否?”,法师很肯定地说:“得!”。这在佛教里叫做入定。有了一定修为层次的人,在机缘成熟的时候,刹那入定而往生乐土。可以是重新轮回转世,可以是往生净土。在三十三重天际遨游。时间短,在须臾之间。没有这个禅定的功夫是不可能办到。由是,从记载上看,玄奘法师,是有这个定力的。再看看弘一法师。当代法师中,能真正折服众生的,弘一法师是一位大法师。无论在家还是出家,都能让人感知到他的智慧和慈悲。我们吟唱《离别》,我们观赏法师的诗话,我们拜读法师的偈语,虽佛不可相中求,但相中自有真佛在。
悲欣交集!天心月圆,华枝春满!这是怎样的智慧和慈悲。动荡的年代,跌宕的遭遇,无比的智慧,无量的慈悲,成就一代大法师:弘一法师。于俗希望弘一法师悲悯精神永存,于佛道希望弘一法师功德圆满,造福人间。
弘一法师是我国当代的多智多才多勇多慈的大法师。哪个才艺不通至高无上的真理?正如条条大路通达北京。问君此去几时还,来时莫徘徊。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如果您喜欢我的论述,请点击关注和转发。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