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如何理解“真学问在起居坐卧间”
- 武则天的起居注官是哪些人
- 对于李渊,《大唐创业起居注》的内容,为何被史学家们选择性遗忘
- 有人说《大唐创业起居注》和新旧唐书的内容有很大不同,你怎么看
- “起居注”是用来干什么的,为何连皇帝都无权拿来看
- 在哪里可以看到历朝历代的起居注
- 唐太宗喜欢看自己的“起居注”顺便修改几笔,你认为他在哪几个方面落笔最多
- 贵妃起居注结局是什么
如何理解“真学问在起居坐卧间”
如何理解真学问在起居坐卧间?
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一个人的学问皆在起居坐卧间体现出来。
文雅贤士常言;″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你如果路过一处植竹栽梅的居所便知住家定是位文人墨客。
习武之人离不了刀枪棍棒,若见院中有这类东西居者定是位武术爱好者。
文人出口成章武士粗喉大嗓,心善德贤的居士常常扶贫助艰,奸诈势利的小人时时欺弱凌善,君子总怀谦谦虚学之心,恶徒总是口出狂言不顾廉耻!
老话说的好“腹有诗书气自华″,一个真的作学问者他的一言一行都守规自律,所以从一个人的穿衣打扮三言两语走姿坐态上便可以辩出文武善恶之别。
种地老汉知浅学薄回答的不好不喜勿喷!
武则天的起居注官是哪些人
武则天作为一代女皇,她的起居饮食生活也倍受大家关注,今天睿读西游就和大家聊聊,武则天的后宫生活到底是什么样子?主要分为两个部分,做皇帝前和做皇帝后,做皇帝前,和大部分皇后没有什么本质区别,今天睿读西游主要和大家聊聊做皇帝后的后宫生活。
她认为历代男人做皇帝时可以有三宫六院七十二妃嫔,难道女人就应该从一而终吗?长长黑夜,孤寂一人,这哪里像个女皇呢?于是她为自己平反,广选“妃嫔”,当然这些“妃嫔”都是一些高大英俊的男人。
武氏大权在握,至高无上,文武百宫无一敢抗命。一些朝廷大臣为讨好女皇,自荐为武氏广择“美男”,如挑选美女一样,挑选貌美体健的男子,结果被选入宫中的,个个貌比潘安。然而选嫔妃有姿色就够了,但作为面首,光有英俊的外表是不够的。武后虽年过花甲,但养生有道,再加脂粉钗环,真是姿色不减当年,但人的生理变化是不能够改变的。
绣帏之间,武后不能够随心所欲,动不动就大发雷霆,可怜那班徒有其表的俊男儿,进宫不出三五天就被侍卫捆了手脚,扔在御苑中的万生池中,喂了蛇蝎。作为武后的女儿,太平公主独具慧眼,一眼看穿母后的苦楚,于是亲自出马,以身试验,终于物色到难得的“宝物”,送于母后,真是雪中送炭,大解武后之饥渴,真是知母莫若女。
张易之、张昌宗、沈南谬、僧惠范这些以“阳道壮伟”而受武则天宠爱的人物,基本上都是经过太平公主亲自体验、细心挑选的。唐朝享乐事件中,母女共用一男,大家共享,也成为时尚。还有就是那些自我感觉很好的男子向女皇“毛遂自荐”。
据《旧唐书》载,柳良宾是由自己的父亲推荐的,同时被荐的有侯祥云,“子良宾洁自美须眉;左监门卫长吏侯祥云阳道壮伟,过于薛怀义,专欲自进奉宸内供奉”。除了自己的女儿推荐、官僚推荐、男宠自荐,武则天还经常密派宫廷内的官员到民间秘密搜罗。据说当时宫中女才人上官婉儿就曾接受过这样的任务。
上官婉儿出发前,武则天还就如何挑选男子向她面授机宜:男子鼻子大、隆直,必阳道壮伟。经过这众多途径,武则天的后宫自然“面首三千”了,为了对这些面首加以管理,公元698年,则天女皇成立了控鹤监。控鹤监是则天朝所独设的一种机构,它的设立,大概是与则天女皇的崇道思想有关。
公元699年初月,则天女皇又设控鹤监丞、主祭官;到了公元700年初,则天女皇又将控鹤监改为奉震府,由张易之、昌宗二兄弟管理,俨然与过去“三宫六院”无异,张氏兄弟就像是东西宫的“皇后”、“贵妃”。
欢迎关注睿读西游,了解关于更多有趣的西游调侃,人生就是西游,西游就是人生!
对于李渊,《大唐创业起居注》的内容,为何被史学家们选择性遗忘
我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回答:
一、《大唐创业起居注》的性质
《大唐创业起居注》成书于武德年间,由温大雅撰写完成,记录的是从义宁元年(617)晋阳起兵,到武德元年(618)五月李渊称帝这大约1年的历史。
该书成书于武德年间,这就决定了这本书的立场不会很客观,它必然存在美化当时的皇帝李渊、以及太子李建成的问题。
正因为如此,后世史官在编写两唐书和资治通鉴的时候,虽然也会参考《创业起居注》,但是,对它采取了非常谨慎的态度。
二、《大唐创业起居注》的不实问题举例
(一)美化李建成在河东的经营成果
据《大唐创业起居注》记载:
仍命皇太子於河東潛結英俊,秦王於晉陽密招豪友。太子及王,俱稟聖略,傾財賑施,卑身下士。逮乎鬻繒博徒,監門厮養,一技可稱,一藝可取,與之抗禮,未嘗云倦。故得士庶之心,無不至者。
按照《创业起居注》的说法,李渊命李建成在隋朝的河东郡“潜结英俊”,而李建成经营的效果还不错。
实际情况如何呢?实际情况是,河东郡成了反抗唐朝统治最为坚固的堡垒,自义宁元年(617)九月开始抵抗唐军,一直坚持到武德三年(620)正月,硬生生的打了将近两年半,打到隋朝早已不存在了还不投降,这难道就是李建成在河东“潜结英俊”的成果?
(二)增加李建成在霍邑追师事件中的戏份
义宁元年(617)八月,李渊与隋军宋老生在霍邑对峙的时候,李渊曾动过撤军回晋阳的念头,按照《创业起居注》的说法,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共同劝说李渊,李渊才打消了这个念头。但是,《唐俭墓志》出土后,根据该墓志记载,最先提出反对撤军建议的是唐俭,而当时唐俭是李世民的僚属,因此,按照正常汇报层级,唐俭只可能把这个建议告诉李世民,不可能同时告诉李建成。因此,最先正式反对撤军的人必然是李世民,而不可能是李建成,但是,《创业起居注》却说是李建成和李世民同时反对撤军,显然在给李建成增加戏份。
(三)美化李渊义宁二年(618)第一次征讨洛阳
义宁二年(618)正月,李渊在没有彻底解除西线薛举威胁的情况下,贸然命令李建成和李世民率军东征洛阳,结果在四月无功而返,同时给了薛举喘息之机,使得薛举在西线对李渊重新构成威胁。
对此,两唐书和资治通鉴均记载的非常清楚,但是,《创业起居注》却只用了一句“時逼農月,遂奉令旋師宜陽、新安二郡而還”,似乎李渊撤军是为了不耽误农时,明显是在美化李渊。
综合以上分析,《大唐创业起居注》是在特殊时期(李渊当政的武德年间)、出于特殊目的(美化李渊、突出李唐正统性)而写的一部特殊的作品。
对于《创业起居注》,无论是后晋史官,还是北宋史官,都看到了,而且也引用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但是,由于它的局限性,其很多记载的可信程度是不够的,因此,后世史官没有全盘采信。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的时候,就很详细的分析过《创业起居注》靠不住的地方,有兴趣的话,可以去读胡三省注的《资治通鉴》。
本回答由详侃历史原创,欢迎大家讨论。
有人说《大唐创业起居注》和新旧唐书的内容有很大不同,你怎么看
确实,《大唐创业起居注》与正史之间的出入很大,主要就是体现在前者突出了李渊的功绩,而后者则较为突出了李世民功绩。而且正史中,李世民的父亲李渊的形象比较懦弱,好像很多事情都是听从李世民的,显得没有什么主见。而《大唐创业起居注》则不然,将李渊的形象展现的很果敢,是有雄才伟略的一个人。
下面我们来认识一下《大唐创业起居注》的作者温大雅先生。
大业十二年(616年),唐国公李渊出任太原道巡抚大使,与子建成、世民多方延揽人才,而近在晋阳的温大雅便成为其重礼延聘的一方人物。温大雅入幕后,被聘为留守府记室参军,典掌机要,并为李氏父子分析时政,筹划方略,制定兴兵起兵计划,被倚为左膀右臂。
同时,他也为李渊大将军府记室参军,随军撰成《大唐创业起居注》。
也就是说,温大雅是李渊开创大唐事业的亲身经历者。作为经历者,并且那个时候李渊为大,自然要比较客观公允的去记录李渊的言行举止。
而至于正史,通常都是后来李世民派人根据以前经历者的描述进行编纂。在这个时候,自然而然地会出现当局者清,后记者浊的状况。并且,那个时候,李世民已经成为了皇帝,并且还是在杀了两个兄弟并且让父亲禅让的情况下而登上宝座的。自然而然的会有一种“成王败寇”的成分夹杂在正史当中。另外,我们要知道,李世民是很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判的,包括后人。所以他会去让史官把所写的起居注给自己看,至于删没删改,就不知道了。
总之,个人认为,对待史料,我们还是得带着秉承着怀疑的态度去看待,不能够人云亦云。所以,无论是正史,还是《大唐创业起居注》,都只能够作为研究历史的一个参考文献。
“起居注”是用来干什么的,为何连皇帝都无权拿来看
起居注,顾名思义,是用来记录皇帝日常言行的一种文本。后世作为文献以研究皇帝的言行、当时的政策等等。
史官是干什么的呢?自古以来,便有“左史记言,右史记事”之说,指得就是皇帝身边有两个记录的人,一个人记录皇帝的言行,一个人记录所发生的事情。史官除用于汇报说明天文、王道之外,最重要的目的便是通过记录皇帝的言行,来约束皇帝,进而以达到清明之治。
当然,这也只能在明君时代才能达到这一功用,至于昏君和暴君则另当别论了。因此,才有了后世历史用于批判的传统。
再说起居注。最早的起居注当为汉武帝之时的《禁中起居注》,当时为宫内自行编纂,不成系统。自晋朝之时,方设起居郎、起居舍人专门负责起居注的编写。清康熙朝之时,还专设起居馆,以修起居注。
起居注最初是不外传的,仅供内庭收存,一般而言,当朝皇帝无权览阅,主要供后世皇帝借鉴之用。实际上起到的是一种约束的作用。此后所编写的史书、实录等也多参照起居注而编纂。
当然,对于一般的明君而言,如果一旁一直有人尾随记录言行,那么诸多邪念也便有所收敛,时间一长,起居官也便多记载实用的,褒奖之词,起居注中,虽然也记载诸多皇帝决策失误的大事,但直书之事也少,长此以往,也便失去了最初的作用。
所以,原本对皇帝有约束和警示作用的起居注,在皇权不断加强的过程中,其最初的意义也逐渐减弱,成了一种变相的歌功颂德。因此,如果仅凭起居注来对一个皇帝的加以评价,还是需要慎之又慎的。
在哪里可以看到历朝历代的起居注
起居注也是编年体史书的一种,主要记录的是皇帝每日的言论、行为的史书。传说我们国家最早的起居注是汉武帝的《禁中起居注》,不过这些大多是皇宫内部的一种类似于生活日记的文献,直到晋朝时候才正式设立了相关的部门、职位专门编写起居注,随后一种延续到清朝。但随着朝代的更迭,清朝以前的很多起居注都已经销毁或遗失。
如果你有一定的经济实力,而且确确实实是一位历史领域的研究者,可以尝试从电商、某夫子二手书市场购买到部分朝代的起居注,但是因为这类书籍对读者的局限性大,所以出版的比较少,再加上稀缺性,原本的价格就很高,二手市场的价格甚至炒的比原价格还要高。所以如果你是一位具备经济实力的历史领域研究者,可以通过电商渠道购买,而如果你仅仅和我一样是一位历史爱好者,建议你直接学习二十四史,因为历代修史,起居注都是重要的参考原始资料,所以起居注的内容和二十四史的内容是有很多重叠的,普通历史领域读二十四史加上《清史稿》就足够了。
另外一种途径就是各大档案馆、图书馆,据查询存世大部分的起居注原件都保存在第一档案馆,第一档案馆虽然对外开放,但是为了保护历史自有,查单流程非常复杂,具体流程参考第一档案馆官网查档指南,不过其中一条“介绍信”的要求就不是所有人都能查阅的到的。除了档案馆之外,各大图书馆也能查到一部分的起居注,如首都图书馆、南京图书馆、西安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广州图书馆。。。。。。,各大省会图书馆一般都有不同数量的起居注藏书,其中首都图书馆有关的藏书相对来讲是比较齐全的。
唐太宗喜欢看自己的“起居注”顺便修改几笔,你认为他在哪几个方面落笔最多
改的不是起居注,而是实录,这两者是有区别的。至于李世民可能对那些内容进行修改,别的不能保证,但至少可以肯定包括唐朝创业阶段李渊、李建成的表现,以及玄武门之变中的某些细节。
先来解释一下起居注和实录的区别。起居注是记录皇帝日常言行的第一手直接资料。由专门的官员时刻紧跟皇帝左右进行记录。汉武帝时始创,晋朝确定为制度,至清末一直保留。而实录则是将起居注进行,是二手的资料。实录和起居注都是各朝各代编撰国史的重要(甚至唯一)参考资料。不过一旦有了实录 后来的史书基本也就不看原始起居注(原始起居注也可能完全找不到了),只按照实录来了。实录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的梁。但实录最著名的,恐怕就是李世民的了。也就是著名的李世民改史的故事了。
李世民继位后,对于起居注里对自己的评价一直比较执着。《贞观政要》有如下记载:
贞观三年,褚遂良为谏议大夫,兼知起居注。太宗问曰:“卿比知起居,书何等事?大抵于人君得观见否?朕欲见此注记者,将却观所为得失以自警戒耳。”遂良曰:“今之起居,古之左、右史,以记人君言行,善恶毕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不闻帝王躬自观史。”太宗曰:“朕有不善,卿必记耶?”遂良曰:“臣闻守道不如守官,臣职当载笔,何不书之?” 黄门侍郎刘洎进曰:“人君有过失,如日月之蚀,人皆见之。设令遂良不记,天下之人皆记之矣。”这段记述很有意思,讲的是李世民询问褚遂良在起居注中记录写什么内容,并表示想看看起居注,褚遂良直言起居注不能给皇帝看,并说明一定会秉笔直书,包括皇帝有过错的地方。
褚遂良这边说不通,李世民也不放弃,又找了房玄龄,想看看当代国史怎么记录自己,于是有了以下对话:
贞观十四年,太宗谓房玄龄曰:“朕每观前代史书,彰善瘅恶,足为将来规诫。不知自古当代国史,何因不令帝王亲见之?”对曰:“国史既善恶必书,庶几人主不为非法。止应畏有忤旨,故不得见也。” 太宗曰:“朕意殊不同古人。今欲自看国史者,盖有善事,固不须论;若有不善,亦欲以为鉴诫,使得自修改耳。卿可撰录进来。” 玄龄等遂删略国史为编年体,撰高祖、太宗实录各二十卷,表上之。房玄龄还是表示不能看,李世民就退而求其次,要他编撰编年体的实录给自己看。房玄龄照做了。所以,李世民确实没能随便改起居注,并且连看都没看到,但是他看到了实录,并且不止看了,还要修改:
太宗见六月初四事,语多微文,乃谓玄龄曰:“昔周公诛管、蔡而周室安,季友鸩叔牙而鲁国宁。朕之所为,义同此类,盖所以安社稷、利万民耳。史官执笔,何烦有隐?宜即改削浮词,直书其事。”所谓“六月初四事”指的就是武德四年六月初四的玄武门之变,李世民看到《实录》记载有所不满,就表示这是周公诛管蔡一类的正义之举,不必隐晦,应该直接写,让房玄龄等“削去浮词,直书其事”。
表面上看,李世民是要房玄龄实事求是。实际上,这是李世民给了房玄龄一个修改意见。那房玄龄所改出来的实录也只能是按照李世民的意思写,真的能实事求是吗?
所以,这就说明了李世民更改的第一个内容,玄武门之变。如何证明玄武门之变确实有过修改?那就是由实录而成的新旧唐书对这个事件的记载有些完全不合逻辑的地方。那就是李渊当时在干什么。
由现在的新旧唐书记载,玄武门之变发生时,李渊在海池泛舟。等到事件平息,尉迟恭才一身是血地出现在李渊面前,李渊和宰相们还浑然不知发生了什么。但是,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前一日向李渊告李建成、李元吉秽乱宫闱,李渊召三人一早进宫对质。这个时候,三兄弟都迟到了,李渊居然跑去划船?就算真的去了。根据唐朝太极宫地图,几个“海池”都在皇宫北面,非常靠近政变发生地北宫门玄武门。这么近的距离,李渊居然一点都没听到?这显然不合理。
所以合理的解释就是,李世民在玄武门埋伏击杀李建成、李元吉的同时,一定也派兵进宫控制了李渊,甚至可能与李渊的禁军发生了交战。做这一切的极有可能就是侯君集。因为李世民后来封赏玄武门之变五大首功为长孙无忌、房玄龄、尉迟恭、杜如晦、侯君集。其他四人表现都非常亮眼,长孙无忌是首先倡议发动政变,并最早带人埋伏于玄武门,房玄龄、杜如晦是出谋划策,尉迟恭更是亲自杀死李元吉、救了李世民、还用李建成李元吉的人头平定了准备强攻玄武门的东宫和齐王府家将。只有侯君集,作为首功之一,居然在玄武门之变做了什么一个字都没记录。而后来侯君集参与太子李承乾谋反,李世民还因为他在玄武门之变的功劳希望能留他一命。这种种迹象都表明,侯君集一定是做了一些不能说的事。最有可能就是由他控制李渊。周公可以诛杀管蔡,但绝不能对周天子动手,否则就是谋反。所以这段必须隐掉。
第二个李世民要修改的内容也很清楚,那就是要绝对美化自己在唐朝建立及一统天下过程中的表现。势必也要弱化父亲李渊和哥哥李建成。由实录所而成的新旧唐书中,李渊几乎是一个懦弱的提线木偶。毫无主见,一切都是李世民的功劳。甚至连晋阳起兵都是李世民和裴寂设计灌醉李渊,让杨广行宫里的宫女侍寝,使李渊犯下欺君重罪才不得不起兵。这种荒唐的剧情实在有些说不过去。如果李渊是这样一个人,究竟凭什么得到这么多大臣的拥护?
所以,当我们看到李渊身边书佐温大雅所作的《大唐创业起居注》就一下释然了。这里的李渊完全不同于新旧唐书那样毫无主见,而是有勇有谋,为了起兵精心布置,果断除掉了朝廷安插的耳目,并与虎视眈眈的突厥周旋,厚积薄发,走上一统天下之路。不能说这绝对没有美化李渊,但至少比傻乎乎的跟宫女睡一觉才决定反叛进而居然建立一个强大王朝要合理多了吧。
而关于李建成,在《大唐创业起居注》中也与新旧唐书有诸多不同。在许多战役中,新旧唐书都只记录了李世民的意见,李建成完全如图人间蒸发。而起居注则写明是同时征求了李建成和李世民,在很多重要事件中至少李建成都有参与。起居注的作者温大雅,在后来李世民与李建成的角逐中是旗帜鲜明站着李世民一边的。所以,他显然没有理由美化李建成。故其记载是真实可信的。
贵妃起居注结局是什么
有人觉得小徐该为皇帝殉葬,该哭的死去活来,还对他死心塌地或者忍辱负重鞠躬尽瘁扶持新帝登基才能对得起皇帝一片苦心。但是皇帝本身就不是所想宠文里的一生一代一双人,他有自己的私欲,对玉女有爱有过情,他喜欢和小徐一起放松温馨的感觉,却也用对她的宠爱来报复牵制后宫,即使最后可能喜欢上了她,他明白这么久以来最后的心意,无奈又早已料到,私心里承认当初她妄图说明皇帝与人都是一样平等普通,不过都来不及了。这一生皇帝专注的是他的河山万里盛世繁华,他对后宫其实大多时候是不在意的,就算心里有了萌动皇权的威严不容许激发更多的心思。不是说他们两个不相互喜欢,只是他们都是理智平静的人,爱情不是生活的唯一只是一种隐藏于心的说不出的滋味,皇帝不知何为爱,小徐也不执著于是否有喜欢。自身的身份就决定他们对此懵懂的态度。不过分在意,就算皇帝垂危之际发现了一点儿心思,小徐知道真相后悔悟了一时,但日子总要去过没有谁有太多时间和精力用余生去惦念一个人,常人都未尝易做何况她处在后庭不时操劳儿女国事。我们看惯了言情觉得男女主人公非要有缠缠绵绵惊天动地的激烈爱情,一定要风雨坎坷荆棘遍布才出完美的结局。但那只是小说,生活不是完美的话剧。历史是人写出来的,看过美人心计不是非要认定刘恒和窦漪房情深义重至死不渝,知道西施入吴最后生死不明但不一定最后爱的是范蠡也有可能是吴王,当然也可以都不是。历史离我们太遥远可以随意猜测捏造毕竟史书也要粉饰太平,历史离我们太近无数皇帝都有纠葛情思心中缘分。但是这并不代表每个皇帝每个人都要爱,世上所有事都要如我们想的花好月圆美满相依。虽然我也曾经期翼以为是千里共婵娟,但结果说明。作者精准而理智,不过揭露了世上最冷酷最无常也最平常的一种结局。每个女的无论中老年纯情还是冷傲都喜欢一生宠溺,但很不幸这本书很正统很经典。这是我的理解,并没有攻击任何人,欢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