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仔猪副伤寒危害有哪些怎么治仔猪副伤寒
答:
仔猪副伤寒一年四季都会发生,但在多雨、潮湿、季节交替和寒冷季节**容易发病。各个年龄段的仔猪都会感染,不过该病主要侵害对象为1-4月龄的小猪,特别是刚断奶的仔猪发病率高。
症状:
此病潜伏期3~30天,急性型:病初体温升高,食欲下降,精神沉郁,鼻镜干燥,有时呕吐。病初便秘,以后下痢,弓背,2~3天后,耳、腹部、四肢皮肤呈深红色(白猪比较明显)。病后期,病猪消瘦,被毛粗乱无光泽,喜卧,走路摇摆不稳,最后衰弱而死。慢性型:病期较长,初期症状不明显,以后日渐消瘦,排灰白色、淡黄色、暗绿色粪便,粪便早粥状或水样,饮水增加,常靠墙角卧地,病程20天以上,死亡率很高。
治疗:
一旦发现有病情发生,要及时治疗。
抗生素疗法:用于治疗由多杀性巴氏杆菌或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引起的猪呼吸道疾病。肌肉注射:一次量,每1kg体重,猪0.2~0.3ml,一日1次,连用3~5日
有人说慢性仔猪副伤寒的危害不容忽视,该如何诊断与防治
问题:慢性仔猪副伤寒危害不容忽视,如何有效诊断与防治?
唐哥聊养猪那点事。
仔猪副伤寒是养殖过程中,断奶仔猪的一大难关,主要由猪霍乱和猪副伤寒沙门氏菌引起,有急性,亚急性,慢性型,实际饲养中,易发猪群是2一3月,也就是断奶后一个月左右,多发亚急性和慢性型,严重影响经济效益。
外观:
该病外现有较明显特点,易发现,主要有体温升高,食欲不振或无食欲,精神沉郁,便秘后拉痢,粪便恶臭带血和破碎的内脏组织,逐渐消瘦,弓背,背毛粗乱,喜扎堆,行走无力,触之敏感尖叫。
病因:
仔猪副伤寒多发于阴冷潮湿季节,与饲养条件有密切关系。饲养密度大,管理不合理,卫生条件恶劣,舍内寒冷高湿从而导致发病。
同一批猪中有个别猪发病,排泄物带菌,经消化道感染,因潮湿,运输,防疫,卫生差,营养缺乏而引起应激,从而导致隐性猪群发病。
预防。
副伤寒属条件性疾病,保持舍内温度湿度,改善卫生条件,断奶料中加黄芪,多维及益生菌类药物,提高仔猪免疫力,是预防该病最好的办法。
受该病威胁大的猪场,需用仔猪副伤寒疫苗进行口服或肌注预防。
治疗。
临床治疗时以清热解毒,抗菌止痢为主。针对清热解毒多选用清开灵,柴胡等中成药或阿托品。抗菌药首选氟苯尼考,其次四环素类及磺胺类药物。止痢多用痢菌净和诺喹酮类药物。
回答完毕,有不对或不到的地方请补充斧正!!
仔猪副伤寒症状和流行特点是什么怎样防治
仔猪副伤寒症状和流行特点是什么?怎样防治?
导读 仔猪副伤寒又叫猪副肠热或者猪沙氏秆菌病。是由猪霍乱秆菌及猪伤寒秆菌引起的仔猪传染病。病是慢性经过,发生坏死性肠炎,因此出现严重的下痢。病株多在2—5天死亡,对养猪生产的危害特别大。
【病原】
病原是猪霍乱沙门氏秆菌引起。霍乱沙门氏秆菌能产生耐热的毒素,经75℃1个小时甲温都不能破坏,人吃了这种病猪肉可引起食物中毒。
霍乱沙门氏秆菌对外界的抵抗力比较强,在水、土壤、粪便中能生存几个月,但是不抗热,加温60℃1个小时就可以死亡,3%石碳酸、0.1升汞、3%来苏儿液等都可以在15—20分钟杀死霍乱沙门氏秆菌。10—20%石灰乳或者草木灰水也可以很快杀死霍乱沙门氏秆菌。病猪和带菌猪是主要传染来源。
【流行特点】
仔猪副伤寒常常是散发;有时是地方性流行。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冬春季节气候寒冷多变,尤其是阴雨连绵的季节发生比较多。饲养管理不当,卫生条件不好,长途运输以及其他降低猪抵抗力的因素,都可以促使发病和传播。通常是猪瘟和喘气病的继发病或者并发病。
仔猪副伤寒主要侵害20天到4个月的小猪,6个月以上的猪发病较少。病的自然感染主要是由于健康猪因采食被病猪或者带菌猪的粪便污染的饲料和饮水经过消化道传染。也有可能经胎盘传染。
【主要症状】
发病初期,往往是急性经过,病猪体温升高达41℃,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寒战,不爱走动,喜欢卧在垫草内。眼结膜发红,起初便秘,然后下痢,排出淡黄色粪便,恶臭。病猪耳、颈、胸、腹部以及四肢皮肤有紫红色斑块或者呈片状。病猪多在2—5天内死亡。
仔猪副伤寒的慢性型比较常见,表现与急性型相似,只是症状缓和一些,主要以持续下痢为特征。粪便呈粥状或者水样,灰白、黄绿、黄褐色或者灰绿色,有时混有血液,恶臭。有的病猪下痢与便秘交替发生,有的病猪还发生肺炎。一般来说,慢性病猪体温稍高或者正常,有食欲,后期不吃。爱喝水,也有的病猪死前还吃食。由于持续下痢,病猪日渐消瘦,最后衰竭而死。耐过猪生长停滞成为僵猪。慢性病猪病程多在半个月以上。
【诊断】
慢性型仔猪副伤寒的临床症状比较典型,诊断比较容易。但是急性型及亚急性型与猪瘟、猪丹毒混淆,所以诊断必须依靠流行特点,临床表现,病理剖检及细菌学等方法,进行综合性诊断。
流行特点及临床表现,着重掌握仔猪副伤寒小猪多发,常见于阴雨季节,多散发贵州地方性流行,并且有常在性,流行缓慢。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对仔猪副伤寒的发生有很大的影响。病猪高度消瘦及持续性下痢或者周期性下痢等。
仔猪副伤寒容易与猪瘟、猪丹毒和猪肺疫相混淆,因此诊断时,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区别,
【预防】
引起仔猪副伤寒发生的诱因很多,但是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不良,是诱发仔猪副伤寒病和扩大传染的注意原因。因此,在没有发病时,要改善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以增强仔猪的一般抵抗力。猪圈要勤起勤换,保持干燥。断乳仔猪要根据大小和体质强弱分开饲养,防止体弱的猪吃不到食物而影响健康。
二是要增强猪的特异抵抗力,就要用干燥仔猪副伤寒弱毒菌苗进行预防注射。用的时间按规定用20%氢氧化铝溶液进行稀释,对1个月以上的健康哺乳或者断奶仔猪,在耳根部的浅层肌肉内注射1毫升。体质瘦弱、患有其他疾病,或者已经感染仔猪副伤寒的仔猪都不要注射这个菌苗。通常每头猪注射一次就可以。
仔猪副伤寒病发生后,要将病仔猪及时隔离治疗。猪圈立即清扫,并且彻底消毒。常用的消毒药物有2—4%烧碱溶液,或者10—20%石灰乳。病死的猪要进行深埋或者烧掉处理。健康猪立即预防注射,如果没有菌苗,可以内服呋喃西林,每天0.1—0.5克,连服2—3周,有预防感染的效果。
【治疗】
1、抗生素疗法,每公斤体重10—30毫克氯霉素肌肉注射,每天1—2次,合霉素为氯霉素的倍量,合作每公斤体重10—30毫克土霉素肌肉或者静脉注射,每天1—2次,或者每公斤体重10—30毫克金霉素以甘氨酸钠注射液稀释后静脉注射。
2、磺胺类药物和呋喃类药物都可以选用。磺胺脒每天每公斤体重0.4—0.6克,分为2—4次内服,连续服5天,给药期间要多给饮水。呋喃西林或者呋喃唑酮(痢特灵),按每公斤体重10毫克分两次内服,连续服5天,没有见效时,可以停药3天后,再用一个疗程。
养猪的朋友们在生产实践中存在什么问题,有什么难题就提出来,我们共同研究解决,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你说是不是这个道理?
更多更实用的养殖技术、饲料制作、种植技术,请关注老周说三农,咱们共同探讨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犊牛副伤寒病怎样治疗
犊牛副伤寒病是由沙门氏菌引发一种小牛传染性疾病可用抗生素治疗。
主要表现:多十至三十日龄小犊牛,食欲减退、体温升高40度以上、腹泻、恶臭味、稀便混有粘液、假膜、血液、牛虚弱、精神沉迷、拱背、低头后期衰竭病程一周左右。
牛犊副伤寒一般和饲养管理不到位有关,如母牛瘦弱,牛犊发育不良。母牛产前没有防疫接受种牛副伤寒疫苗。瘦弱母牛与发育不良小牛都不易接种副伤寒疫苗有不良反应,复壮之后接种。母牛妊娠应加强饲养管理营养均衡充足全面。产后消毒,给犊牛脐带用碘酒消毒避免感染。及时吃到初乳获取母牛抗体减少消化道疾病发生。
产室要干净卫生、养殖密度过大,排泄物过多。垃圾粪便堆积、空气环境污染也会导致小牛副寒病多发。还有低温受冻导致小牛抵抗力下降、饲喂精料过多及突然变换饲草导致消化道菌群失调诱发应激反应都可发生此病。
治疗:现在兽药业发展快,可用药物很多如抗生素庆大霉素、痢菌净、环丙沙星、青霉素、链霉素等都可用效果不理想可换药有时会有耐药性。对症治疗三五天就治愈了。找兽医输液效果比较理想,直接补液兼顾消炎灭菌作用直接而且显著。
预防:加强管理按牛日龄接种副伤寒疫苗。(体弱健康再防疫接种疫苗)。
搞好卫生加强饲养管理,弱牛犊喂小牛全价料较好,营养全面均衡配料科学,小牛复壮快成长迅速,抗病能力强减少消化道疾病发生。圈舍要勤打扫定期消毒。圈舍要干燥通风,保暖光照充足。发现病牛及时隔离治疗避免传染其它健康牛,处理好排泻物防止继续传播。
总之养殖业必须防疫、饲养管等理综合管理到位。如小牛副伤寒在母牛妊娠免疫可预防,就象防止小羔羊下痢一样。我们对小牛的健康应从母牛妊娠期管理、母牛、小牛产后护理,环境、卫生、营养、全面管理到位,才能保障小牛与母牛的健康。我个人认为如果条件可以给牛足够的运动空间与时间,充足的光照会减少很多疾病,看我们东北的溜达牛,常年活跃在田野,现在零下三十多度的三九天,天天溜达在田间原野一年到头很少得病。天天锻炼严寒酷暑经历多了,免疫力强体质好患病率低。
什么叫副伤寒
副伤寒是由副伤寒甲、乙、丙三种沙门杆菌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副伤寒甲、乙的临床表现与伤寒相似,但病情更轻、病程较短,副伤寒丙的临床表现较为特殊,可表现为轻型伤寒、急性胃肠炎或脓毒血症。更多可关注健康要枣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