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1972年发掘的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能经历2000年保存的完好无损的原因是什么
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女尸,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出土的各类古尸中保存最完好的一具。出土时,尸体外形完整,全身皮肤润湿,身体的许多软组织还有一定的弹性,右大腿外侧的毛孔、脚趾上的指纹以及眼睑上的睫毛均清晰可见,左耳鼓膜完好,脑膜及胸腔内外器官外形完整,腹腔结构层次清楚,内隔膜完整,皮下脂肪丰富,心脏表面光滑。这一切表明,马王堆汉墓女尸虽在地下埋藏了2000余年,仍类似于一具鲜尸,在世界考古史上实属罕见,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
研究表明,在对马王堆汉墓女尸进行解剖时,研究者发现,女尸胸廓隆起,膈肌上移,胸腔空间变小,舌稍外露,直肠脱出肛门约1cm,表明女尸肠道曾发生过细菌繁殖、发酵、产气等腐败过程。由于尸体被多达20余层的衣服捆扎,腹腔内所产生的大量气体压向隔肌,致使胸腔变小,腐败没有进一步发展下去,从而使得女尸能够很好地得到保存。其原因令研究人员极感兴趣。分析原因,大体上有以下几个方面:
(1)女尸入土前用多层丝麻织物紧裹,有助于隔离空气和防止蚊蝇产卵。死后尸体立即入棺,内棺由六块整木板构成,内外均用生漆刷就;中棺亦由巨大整块木板制成;四层套棺一层套一层,每层均用油漆密封;棺外有内椁和外椁,木椁周边用5 000多千克木炭填塞,木炭外面还用60~130 cm的白膏泥封固以隔绝空气和防止潮湿。尸体入棺后就处于几乎是完全密封的条件下,棺内空气所剩无几,尸体腐败初期以及随葬品腐败耗氧,导致棺内缺氧。各类有机物在厌氧甲烷菌作用下,形成具有可燃性的沼气,沼气的不断产生、积累,造成棺内压力增大,进而增强了抵抗外界渗水的能力。在长期缺氧的环境中,加上细菌本身代谢产物的积累,造成细菌的大量死亡,尸体腐败过程也就相应地停止了。
(2)马王堆汉墓坑深16m,加上墓口封土共深达20m,整个墓坑用粘土分层夯实。据史料记载,历史上的长沙地区少有地震,偶有地震发生,其强度和所产生的破坏性也是极其轻微的,因而,深达20m的墓室没有任何裂缝产生。
(3)女尸浸泡于酸性棺液中(pH=5.18),棺液含有乙酸、乙醇及多种有机酸,沉淀物中含有大量的硫化汞,这些物质本身都具有一定的防腐保鲜作用。尸体被上述棺液浸泡,有利于防腐和保持尸体湿润,其原理与现代医学用福尔马林(5%甲醛、2%甘油、10%乙醇)保存尸体(供研究和解剖用)的原理相近。
(4)日本考古学家在研究马王堆汉墓周围水土环境时发现,周围土壤中有大量的弱碱性水存在,其成分与现今风行的“活性水”相近似,这种水对水果的药锈和餐刀上的铁锈,几乎是一冲即掉。
综上所述,深埋、密封、防水、防腐以及周边土壤中的弱碱性水环境,是马王堆女尸保存完好的基本条件。
马王堆千年女尸在哪个博物馆
马王堆千年女尸(辛追)在湖南省博物馆。
1、辛追(前3世纪-前186年),是长沙国丞相利苍的妻子,育有一子利豨;死于公元前186年,享年50岁。于1972年出土于长沙市东郊浏阳河旁的马王堆1号墓。
2、时逾2100多年,形体完整,全身润泽,皮肤覆盖完整,毛发尚在,指、趾纹路清晰,肌肉尚有弹性,部分关节可以活动,几乎与新鲜尸体相似,是世界上保存最好的湿尸,也是具体表现中国汉朝上层社会文化、生活的活体见证。
扩展资料:
辛追的遗体保存
1、辛追的尸体出土时,全身裹着20层丝绸衣服,半身浸泡在略呈红色的溶液里。因为被衣物层层包裹,而且考古人员对两千多年前的尸体未抱希望,也没什么保护措施,加上包裹着的衣物太厚,所以经过一周左右才剥离完毕。
2、等到发现辛追栩栩如生的尸体时,在场人员无不触目兴叹,但一周的时间已恶化了尸体的保存情况,后来经医生的解剖检验,女尸外形依然完整,并且内脏器官也是完整的。尸体的皮下结缔组织还有弹性。股部动脉的颜色,几乎跟刚死去一样。
3、在注射防腐剂时,皮、肉、血管等软组织,随着药水所到而鼓起,然后通过微血管扩散。这一奇特现象,令人大感惊讶,并发出了由衷赞叹。
4、估计女尸死亡年龄在50岁左右。食道和胃里还保存着几颗甜瓜子。从各方面的病理查明,死者生前患有多种疾病,胆绞痛引起冠心病发作,似乎是导致猝死的原因。
5、辛追的遗体出土后,由于先前条件所困和没有保护意识,导致遗体长时间跟空气接触,约一年后才象征地为遗体制造了一口玻璃棺。
6、而遗体当时更要在全国各地展览,往往直接就被有关人员抬出来摆在桌子上露天展示,没任何的防护,群众甚至可以随便触摸,结果使保存情况极度恶化,让原先栩栩如生的尸体变得不堪入目,毁坏十分严重。
7、2003年,有关人员终于意识到问题,才将辛追遗体安置到湖南省博物馆的为其量身定做的“地下寝宫”里,算是亡羊补牢。这个“地下寝宫”距离地面8米,恒温恒湿,模仿当年出土时原状修建,接近之前在马王堆古墓里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