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绩

隋唐英雄传的徐茂公和历史上的李绩是同一个人吗?瓦岗寨名将徐懋功(李世绩)在《贞观长歌》为何被错称为“李绩”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1-10 20:06:48 浏览9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隋唐英雄传的徐茂公和历史上的李绩是同一个人吗

徐茂公与李绩是同一个人,更神奇的是徐茂公有6个名字,分别叫徐世勣,徐懋功,李世勣,李懋功,李勣、徐勣。

详情如下:

1.徐茂公有6个名字

徐茂公这个名字是历史演义小说对他的俗称,这个俗称流传甚广,如今的影视剧也都叫他徐茂公,而他的真名却变得鲜有人知。

根据正史记载,徐茂公真名叫徐世勣(同“绩”),字懋(mào)功,“徐茂公”这个名字或许正是由“徐懋功”演化而来的,因为读音相同,而“懋”在古代同“茂”。

徐茂公归顺李唐后,被李渊赐国姓“李”,所以应该称他为李懋功、李世勣。

中国古代有独特的避讳现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如果有人的名字与皇帝的名字有相同的字,那么就必须改名。

李世民继位后,徐茂公为了避李世民名讳中的“世”字,所以改名为李勣、徐勣。不过这时徐茂公姓李,所以不会用徐勣这个名。

后来,武则天谋夺李唐江山,徐茂公的孙子李敬业义愤填膺,拥立李唐宗室,发兵讨伐武则天,还让写下了“鹅鹅鹅,曲颈向天歌”的诗人骆宾王起草讨伐武则天的檄文,就是《为徐敬业讨武曌檄》。

李敬业兵败,连累到徐茂公,他的陵墓被毁,官籍封号被削,国姓被收回。这时,徐茂公就叫徐勣了。

如此,徐茂公就有6个名字,徐世勣,徐懋功,李世勣,李懋功,李勣、徐勣。

2.徐茂公对李密忠肝义胆,感动了李渊,被赐国姓“李”

李密被王世充击败,部将单雄信投降,秦叔宝,程咬金被俘。李密损失惨重,无奈和魏征、王伯当等人率剩余人马归降了李唐。

徐茂公当时没和李密在一起,他在瓦岗寨名望资历较高,于是接管了李密剩余的兵马,以及李密原来打下的广阔地区。

徐茂公独木难支,打算也归降李唐。他手上掌握着大量的兵马、土地、人民,若以此献给李渊,肯定能得到高官厚爵。但徐茂公对李密忠肝义胆,他没有将瓦岗寨的遗产直接献给李渊,而是派使者交给李密,由李密献给李渊,这样李密就立了大功。

徐茂公对人说:“土地人民都是魏公李密的,我如果直接献给陛下,是靠主公的失败来成就自己的功名,我羞于这样做。”

徐茂公将功劳归于李密,李渊得知后,很感动,很高兴,也很欣赏徐茂公。李渊认为徐茂公是忠纯之人,所以特意赐姓“李”,并厚加封赏。

史书参考:《新唐书·列传第十八·二李勣》


檐雨坠珠,转瞬流年千秋;阶苔行蚁,方寸浮世万象。我是文史作者【檐雨阶苔】,欢迎关注。

瓦岗寨名将徐懋功(李世绩)在《贞观长歌》为何被错称为“李绩”

徐懋功本是瓦岗寨的大将,原名徐世绩,字懋功。后投靠唐李渊,李渊念他有功,赐姓李。由于名字中间有“世”字,为了避讳李世民的名讳,所以被称为李绩。

大唐战神李靖和李勣没有参与玄武门之变,后来为什么要得到重用

很简单,秦王把想政变的想法对他们讲了,如果他们不参预,应该怎么做,正理应该是向朝廷告发吧?可他们没有。而且既使他们不告发,秦王就真能放心让他们活着?开玩笑吧!说他们不支持秦王政变你信吗?其实,对此事史书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记载,而史家曾指出,所以史籍所以采用二李未支持秦王政变的记载是因为它“近于淳厚”可以励风俗,也就是更的附合统治阶级的理念而已。

历史上的李靖与李绩到底有什么关系

李绩是世之名将,李靖是不世出的名将。两人为准师徒关系。在军事能力上与李靖并称!并称,不是因为两人水平相当。,继太宗文皇帝之后,先后掌控了唐军第一个完整的军力巅峰,长达半个世纪。

自贞观九年攻灭吐谷浑之战后,卫国公隐退,英国公上位为首席将领。二人还都出将入相,位极人臣,同列凌烟阁,共享位武庙十哲。

如果说高祖时期第一名将是秦王李世民,那么贞观时期第一名将是卫国公李靖,而高宗时期第一名将就是英国公李绩。

卫国公自不必说,内战外战皆精,骑兵步兵皆善,理论素养和实战水平都没得说。军功之大,南平荆楚江淮悉定南国,破东突厥灭吐谷浑克定朔漠,纵观帝国三百年,唯“定天下之功”的太宗文皇帝本尊,堪与并论。

英国公,平突厥之副帅,卫国公高徒二弟子,邢国公苏定方师弟。守并州十六年,威震北疆,太宗誉为长城。平薛延陀主帅,征辽东主帅,平高句丽主帅。

他们是初唐外战攻无不克的象征,是华夏铮铮进取之心的象征,是中国之脊梁。

唐朝的李绩与徐茂公、李敬猷、徐敬业是什么关系

谢邀!李绩,本来叫徐世绩,字茂公,曹州离狐今山东荷泽东明县人,即隋唐演义瓦岗寨大名鼎鼎的军师徐茂公,投唐后被李渊赐予李姓,便成了李世绩,李世民当上皇帝后,因避讳李世民名讳去掉中间世字,改叫成了李绩。

李绩自16岁投瓦岗寨开始,在瓦岗寨打隋军,跟着李世民打刘黑闼,窦建德、王世充,后和李靖消灭东突厥,在高宗时期征服高句丽,可谓戎马一生,所向无敌,开疆拓土,功高盖世,虽韩白卫霍不能及也。

李绩文武兼备,出将入相,历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师等职,封英国公。公元669年李绩去世,享年七十六岁,追赠太尉,扬州大督都,谥号贞武,后配享高宗庙庭。

李绩为大唐三朝元老,因李世民想让太子李治有恩慧于李绩,故意被贬,得到高宗器用后,一句“立后乃皇上家事,何必要问他人“让武则天由昭仪成为大唐皇后,并使武则天于690年自称女皇,改国号大周。李绩也因此得到李治和武则天无比信任,以致李绩死时,高宗李治和皇后武则天为之非常悲伤。

李绩生有两子,长子李震,次子李思文,其中李震几任大唐刺史,49岁病逝。次子李思文后被武则天赐于武姓。

李绩有两个孙子,长孙李敬业,即徐敬业,次孙李敬猷。光宅元年(684年)李敬业、李敬猷如骆宾王起兵反武,李绩被武则天追削一切官爵,恢复徐姓,并掘开坟墓,遭毁尸灭迹之辱,后徐敬业、徐敬猷兵败身死。神龙元年(705年)中宗李显又恢复李绩一切封赏。

如何评价李绩

说起李勣,不熟悉历史的朋友,可能不知道他是谁。但提及《隋唐演义》那位大名鼎鼎的军师徐茂公,相信没有几个不知道的。今天要讲的就是《隋唐演义》、《说唐全传》中的那个“牛鼻子老道”徐茂公。李勣(jì)(原名徐世勣、字茂公,594年-669年),曹州离狐(今山东菏泽东明)人,唐朝初期名将,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因功,被唐高祖赐姓李,忌太宗李世民讳,故单名为勣。李勣一生历事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历任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司空、太子太师等职,累封英国公。去世后,唐高宗李治册赠其为太尉、扬州大都督,谥号“贞武”,陪葬昭陵,后配享高宗庙庭。早年从李世民平定四方,后来成为唐王朝开疆拓土的主要战将之一,曾破东突厥、灭高句丽,功勋卓著。唐肃宗将他配享武成王庙。

隋末,隋炀帝穷兵黩武,乱用民力,加上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各地反隋起义烽火四起。隋大业十二年(616年),东郡韦城县(今河南滑县)人翟让在瓦岗寨(今滑县南)起义,成为隋末农民起义军队中战斗力较强的一支。与翟让同郡的单雄信、离狐人徐世勣、齐州历城人秦叔宝、济州东阿人程咬金等先后投奔瓦岗起义队伍,他们以瓦岗为根据地,故称瓦岗军。徐世勣对翟让说:“东郡是您和我的乡里,那里的人我们大都认识,不宜去侵犯他们;荥阳、梁郡,是汴水流经的地方,我们可以劫行船商人旅客,足以自给”。翟让同意他的建议,于是就率众进入荥阳、梁郡的境界,劫公私船只,因此供给充裕,来归附的人越来越多,徒众达一万余人。王伯当引荐曾参加杨玄感起兵反隋的李密加入瓦岗军。瓦岗军建立后,各路英雄纷纷来投,后发生内讧,李密杀了翟让,夺取了瓦岗军的领导权。李密有胆略,多智谋,在他的策划下,瓦岗军很快就壮大起来,并成为中原地区起事军队的主力。大业十三年(617年),李密自称魏公,大封官爵。徐世勣被授为右武候大将军。

隋大业十四年、唐高祖李渊武德元年(618年)十月,瓦岗军受到隋朝军队前后夹击,李密被王世充击败,瓦岗军终于溃散。李密聚集余众归顺唐朝,李密原来所统领的属地都由徐世勣接管。李勣是一个忠心耿耿、不贪天功的人。李密投降了李渊后,李勣还占领着李密原来的一大块地盘,第二年,李勣率众归顺大唐。他完全可以以此向李渊邀功请赏,但他却把所属州县的军民户籍登记出来让李密献给李渊,把功劳让给了李密,李渊知道了实情后,赞扬他说:“感故主之德,为故主推功,实为纯臣”!并且赐他李姓。李密反唐被杀后,李勣不避嫌疑,以君臣之礼为他发丧。朝廷认为他有情有义,对他大加赞扬。

李勣一生,征战无数,早在瓦岗寨时,他从李密征战,为瓦岗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归唐后,李勣跟随唐太宗讨宋金刚、平王世充、灭窦建德、伐刘黑闼,为大唐王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平定王世充后,李勣的结拜兄弟单雄信被唐军俘虏,依例叛处死刑,李勣上表称赞单雄信武艺绝伦,如果从处死的人中收留他,一定会感恩戴德,能为国家效命,并请求用自己的官爵赎回雄信的死罪,李渊不准许。单雄信受刑的时候,李勣对着雄信号啕痛哭,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雄信吃,说:“生死永别,这肉和你一起入土吧”。 他收养了单雄信的儿子,由他抚养成人。

唐太宗贞观初年,突厥乘隋唐交替,无法顾及边境之际,大肆抢占中原地盘,后越来越放肆,攻到长安渭水便桥附近,唐太宗不得已与突厥结盟。贞观三年(629年),为报此仇,李世民命李勣随李靖等征讨东突厥。李靖与李勣兵分两路,贞观四年(630年)正月,李靖率精骑三千夜袭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北土城子古城)。东突厥颉利可汗误判唐军兵力,仓促北撤至戈壁沙漠边缘,其部众多有叛离。李勣则从云中(今山西大同)出发,在白道(今内蒙呼和浩特北)与突厥颉利可汗的军队遭遇。唐军奋力冲杀,把突厥军打得溃不成军。李靖行军至碛口,突厥四处溃逃。颉利率部众一万多人想逃过沙漠,被李勣阻拦。突厥的大酋长率领自己的部落一起投降李勣。李勣在俘获五万多人后,胜利回师。

有一次,李勣突然得病了,郎中开的方子上说用胡须烧的灰可以治好,太宗亲自剪下自己的胡须给他入药。太宗这一行为,极好地笼络了李勣等人。于是,李勣便更加卖力地向李唐王朝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和智慧,太宗也赞许他:“参经纶而方面,南定维扬,北清大漠,威振殊俗,勋书册府”,“李靖、李勣二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李勣每次指挥行军作战,很能筹划,临敌应变。所得赏物,大都分赐手下将士,大功成就,常推功于别人。故他所率领的将士人尽死力,拼死效命。

贞观十九年(645年)二月,李世民亲征高句丽。李勣与李道宗合攻盖牟城,至二十六日攻陷,俘获百姓两万多口、粮食十多万石。贞观二十年(646年)正月,夏州都督乔师望、右领军大将军执失思力大破薛延陀多弥可汗,薛延陀内部发生动乱。李世民便趁机派李勣等率军进击薛延陀。薛延陀遭到李勣与唐属国回纥的攻杀后,余众七万余口向西溃逃,拥立真珠可汗之侄咄摩支为伊特勿失可汗。李勣追兵抵达郁督军山后,薛延陀部落首领梯真达官率部下投降,咄摩支往南逃窜到荒谷,李勣派通事舍人萧嗣业招慰其部属。咄摩支随即投降,被送至长安。此时,薛延陀残部仍摇摆不定,李勣纵兵追击,前后斩首五千余级,俘获男女三万余人。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李世民病重,对李治说:“你对李勣没有什么恩惠,朕现在准备贬他为外官。朕死后,你应当授给他仆射之职,他就蒙受了你的恩惠,必定为你尽死力”。于是派李勣出任叠州都督。李治即位不久,急召他入朝,拜为洛州刺史。接着又加封开府仪同三司,命李勣任同中书门下,参与执掌机要事务。同年,册拜为尚书左仆射。

乾封元年(666年),高句丽权臣渊盖苏文病死,其子泉男生继掌国事。其兄弟泉男建、泉男产趁机发难,驱逐泉男生。泉男生投奔唐朝,恳求唐朝发兵相助。这年六月,李治先遣右骁卫大将军契苾何力为辽东道安抚大使,右金吾卫将军庞同善、营州都督高侃为行军总管,以泉男生之子泉献诚为乡导,一同进讨高句丽。同年十二月,李治任命李勣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一作浿江道大总管)兼安抚大使,司列少常伯郝处俊担任副手,庞同善、契苾何力、薛仁贵等统归李勣调遣。乾封二年(667年)九月,李勣首先攻攻击“高丽西边要害”的新城,并趁势挥军进击,一连攻陷十六座城。在李勣策划下,左武卫将军薛仁贵大破高句丽军主力,斩首五万余级,攻陷南苏、木底、苍岩三城,与泉男生会师。

总章元年(668年)二月,李勣、薛仁贵攻陷高句丽重镇扶余城,扶余川等四十余城陆续投降。乘胜攻取大行城,斩获三万余人,后对平壤形成合围之势。经过一个多月等战斗,高句丽王高藏派泉男产等人持白幡投降,李勣以礼相待,泉男建仍闭门抵抗。九月,李勣发起进攻,一举攻克平壤,擒获泉男建。至此,高句丽灭亡。

唐高宗总章二年(669年),李勣被加授为太子太师,获封食邑共计1100户。这一年,李勣卧病,同年腊月李勣病逝,享年七十六岁。李勣一生征战无数,早在瓦岗寨时,就为瓦岗军立下了汗马功劳;归唐后,又屡从唐太宗征讨,平王世充、灭窦建德、伐刘黑闼,为唐朝的建立立下了不朽功勋;后来随李靖攻亡东突厥、平定薛延陀、都做出了重大贡献;特别在独立指挥击灭高句丽重大军事战役中,功绩彪炳史册。李勣死后,陪葬昭陵,碑文由唐高宗李治亲自撰书。

关于如何评价李勣的问题,我觉得还是摘录前人和历史的评价吧。《贞观政要》《旧唐书》称:李靖、李勣二人,古之韩、白、卫、霍岂能及也!《资治通鉴》评价:李世勣于晋阳而边尘不惊,其为长城,岂不壮哉!唐太宗李世民评价:李靖后,当今名将,唯李勣、道宗、万彻三人。唐高宗李治说:自李勣亡,遂无善将。宋文学家苏洵在《御将》中说:汉之卫、霍、赵充国,唐之李靖、李勣,贤将也。汉之韩信、黥布、彭越,唐之薛万彻、侯君集、盛彦师,才将也。明大臣,史学家归有光在《嘉靖庚子科乡试对策五道》说:唐太宗举兵晋阳,平隋之乱,则有刘弘基、李靖、李勣、房玄龄、杜如晦之流致其勋。

贞观名将如云,为何是尉迟恭和秦琼成为门神李靖和李绩不行吗

既然能当看门的神,那必定要求个人武力最强的选手来担当。在正史中,尉迟敬德、秦叔宝正是李世民手下单挑力最强大的两个部将。

一、尉迟敬德:隋末唐初用槊第一高手

槊,可以看作杆比较长的长枪,是隋唐时骑兵常用的武器。当时,若说到那位武将最善于用槊,那非窦建德莫属。

李世民曾对他说:“吾执弓矢,弓执槊相随,虽百万众若我何?”这等于是官方认证:他认为自己和尉迟敬德,分别是用弓、槊的头号选手,俩人一远程一近战,组队打怪绝对无敌。

这句话确实不是吹牛。在公元621年与窦建德的虎牢关一战,前去敌营刺探情况李世民和尉迟敬德,面对数千追兵,前者箭无虚发、后者连捅死十余人,吓得敌人不敢近身。

尉迟敬德还曾救过李世民的性命。公元620年,在与王世充的交战中,李世民率领的500骑兵被敌军包围,他自己更是被敌阵中的用枪高手单雄信贴身追赶。形势危急之时,尉迟敬德拍马赶到,一枪把牛气哄哄的单雄信捅下马。

更牛的是,尉迟敬德不仅会用槊,更会躲、夺槊。《旧唐书》记载:

敬德善解避槊,每单骑入贼阵,贼槊攒刺,终不能伤,又能夺取贼槊,还以刺之。

就是说,他不仅善于躲避敌人的枪刺,而且常常“夺敌之矛、捅死敌人”,简直是武侠小说中慕容复“以彼之道、还是彼身”绝学的真实版。

史书记载,唐军阵营中的另一位使槊高手—齐王李元吉,曾经主动提出跟尉迟敬德比划比划。结果很尴尬:他不仅连对方的衣角都没碰到,还被连续三次夺去武器......

不知道是不是基于这段经历,之后的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才刻意带着尉迟敬德来对付李元吉......

二、秦叔宝:万军中取敌首级的传奇武将

秦琼秦叔宝,在正史中的表现简直与演义中并无二致。当初在隋军中跟着名将张须陀时,秦叔宝每次作战,基本都作为尖兵率先冲锋陷阵,并且屡建奇功。

在张须陀身死后,秦叔宝所在部队被李密收编,他自己被任命为帐内骠骑。在与宇文化及作战中,李密被流箭击中,摔晕在马下,左右人马一哄而散,只有秦叔宝一人挺身而出,护着李密逃离了追击。—这就是标准的顶级保镖啊同志们~

后来王世充势力击败李密后,将其人马全盘接手。但秦叔宝对王世充的人品很不认同—“叔宝薄其多诈”,于是带着程知节等人投奔唐军。

在这里,秦叔宝得到李世民的敬重,“太宗素闻其勇,厚加礼遇。”

秦叔宝的作战特点—无论敌人多强,他却总能毫不畏惧,第一个冲锋陷阵,先后帮助李世民击破尉迟敬德、宋金刚、王世充等劲敌。

在决定大唐命运的虎牢之战中,秦叔宝一马当先,率领数十人冲进窦建德的十余万大军,所向披靡,立下头功。

秦叔宝还有一项技能:单挑能力极强,史料记载,每逢李世民看到敌阵中有人过于招摇,秦叔宝总能挺枪上马,刺敌于万人之中。这是小说中才存在的场景...

而李靖与李世勣,则是典型的帅才,个人武力并不是二人所长。所以守护大门的重任,只能责无旁贷的落在尉迟敬德、秦叔宝这二位战斗机器的肩上了。

如果唐太宗杀了李绩,唐朝还能打下高句丽吗

谢邀,李绩?李绩贞观十七年就是宰相了,贞观十九年就随李世民征高丽了,没见他灭高丽啊。

像这种灭国战争,不是哪个武将神功无敌可以做到的,

何况高丽不是什么小国,《旧唐书 高丽传》记载:“高丽国旧分为五部,有城百七十六,户六十九万七千。”

成书于王氏高丽时代的朝鲜史籍《三国遗事》在卷二高句丽条却记载“高丽全盛之时,二十一万五百八户。”

应该是,高句丽本部人数二十一万户。加上濊貊、沃沮、夫馀等更多。

所以,高句丽并不是什么小国家,也不是游牧民族,而是成熟的农耕文明,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要通过战争灭亡这样的国家,是很不现实的。

而唐朝人口呢?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全国有户380万。即使后来武则天神龙年间的600万户,也不能对他们呈碾压之势。

唐高宗是怎么灭亡高句丽的呢?

先是高宗显庆五年,唐军大破百济军,攻灭百济,百济王义慈及太子隆、次子以及各城都投降于唐军。百济有五部、三十七郡、二百城、七十六万户(比高句丽还大),唐朝在百济设置熊津等五都督府。

唐朝攻灭百济,使高句丽失去盟国、陷入孤立境地。

然后又是高句丽祸起萧墙了。

曹操怎么灭袁绍的?袁绍死后,袁谭把他的仇人曹操引来打自己的弟弟,结果两个都被曹操灭了。

乾封元年(666),高句丽泉盖苏文死,长子泉男生继任莫离支(执政官),出巡,指派他弟弟泉男建、泉男产留下治理国家政事。泉男建趁机取得国家,自任莫离支,发兵讨伐泉男生。

泉男生逃跑,驻守另外的城邑,让他儿子泉献诚到唐朝求救,于是,高句丽的执政官当了带路党,唐高宗自然不会放弃这个机会了。

而百济的灭亡其实也是一样,王子当了带路党。

所以,“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物必自腐而后虫生,碉堡都是从内部瓦解的,没有带路党,想灭亡一个国家是很难的。

至于说,李绩的作用有多大,你觉得呢?换个人一样可以轻松的灭了高句丽。

李勣煮粥侍姊文言文翻译

唐朝宰相李绩,虽然身份高贵官至仆射,但他的姐姐病了,他必定亲自为姐姐烧火煮粥,锅底下的火往往烧了他的胡须.姐姐劝他说:“你的仆人那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