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肝素抗凝的主要作用机制是什么
肝素最主要的抗凝作用依赖于抗凝血酶Ⅲ,肝素与抗凝血酶Ⅲ结合以后,使抗凝血酶Ⅲ的构型发生变化,并能够与多种凝血因子结合,抑制这些凝血因子,从而达到抗凝的目的。具体的机制见下文分析。
人体的凝血系统
在了解肝素是如何抗凝血之前,我们应该先了解一下,人体的血液为什么会凝固,或者在什么情况下会凝固。大家在生活中可能都有一定的经验,比如说我们的手指破了以后会出血,这个时候即便你不管它,很快在出血的地方就会形成血凝块,血流也就会自动停止,这就是人体凝血系统在发挥作用。
简单来说,血液凝固的实质就是,将血浆中的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变成不可溶的纤维蛋白的过程。但这个过程是很复杂的,参与凝血因子包括,以罗马数字编号的12种因子和前激态释放酶、激态释放酶、高分子量激肽原、血小板磷脂等。凝血的激活过程类似于一个链式反应,目前认为有两条通路可以发生凝血,即内源性通路和外源性通路。
内源性通路:内源性通路是指凝血过程完全依靠血浆内的凝血因子,逐步使凝血因子X激活,完成凝血过程。
外源性凝血途径:外源性凝血途径是指,凝血过程是被损伤的血管外组织释放的凝血因子Ⅲ所发动,激活凝血因子X,后面的过程和内源性凝血途径是一样的。
肝素抗凝的具体机制
请问我们说过,虽然人体的凝血系统有内源性通路和外源性通路,但是不管什么途径最后,都是要交,凝血酶原变成凝血酶,而凝血酶是直接能够催化不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变为可溶性的纤维蛋白的酶。因此大多数的抗凝药都是围绕着凝血酶来做文章的,肝素也不例外。
肝素分子结构肝素最早是从肝脏中分离而来,因此称为肝素。肝素是由D-葡糖胺,L-艾杜糖醛酸以及D-葡糖醛酸交替组成的黏多糖硫酸酯。肝素具有很强的抗凝作用,因此生理状态下血液中几乎不含肝素。通过静脉注射肝素10分钟以内,血液凝固时间及部分凝血酶时间均明显延长,能够维持3~4小时的作用。
肝素与抗凝血酶Ⅲ结合以后可以使抗凝血酶Ⅲ的构型发生改变,抗凝血酶Ⅲ的活性部位就会被充分的暴露,暴露以后能够更好的跟凝血因子相结合,从而抑制凝血因子。其中抗凝血酶Ⅲ可以和凝血酶形成复合物,这导致凝血酶的作用减弱,而肝素可以加速这一反应,速度可为千倍。凝血酶的作用减弱以后,那么纤维蛋白原变为纤维蛋白的过程就会减弱,凝血的时间就会大大延长。此外肝素还可以抑制血小板的聚集,这一机制可能也是通过抑制凝血酶的作用而产生效应。
肝素抗凝作用点肝素的临床应用
由于肝素具有很好的抗凝作用,因此它主要应用于一些血栓相关的疾病,比如深静脉血栓、心梗、肺栓塞、周围动脉血栓以及各种原因的血液高凝状态等,主要是防止血栓的形成和扩大。但是肝素也有一定的缺点,比如说它会有出血的风险,使用时需要严格掌握剂量,再者它可能会导致血小板减少,并且有一定的过敏的风险。
血栓示意图低分子肝素
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相比,其分子量要低,它可以是从普通肝素直接分离得到,则是由普通肝素降解后再分离得到。低分子肝素的特点是,它具有选择性抑制活化行凝血因子X的活性,而对凝血酶及其他凝血因子影响较小。因此它与普通肝素相比,具有更精准的靶点抑制作用。
与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的临床应用具有抗凝计量容易掌握、个体差异性小、一般不需要监测抗凝活性、毒性较小、安全、作用时间长的优点。
总结
肝素主要是通过间接抑制凝血酶的活性,达到抗凝的目的,是临床上非常常用的一种抗血栓的药物。除了肝素这一类,还有其他各种类型的抗凝药,有些则是直接作用于凝血酶的,比如我们熟悉的华法林、水蛭素等。具体选用哪种抗凝药,根据不同的情况,选用不同的抗凝药。
凝血酶原时间偏高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偏高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偏高不一定具有意义,只有超过3秒才有临床病理意义。
凝血酶原时间一般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为外源凝血系统较为灵敏和最常用的筛选试验。PT偏高一般是指PT延长,先天性延长见于凝血因子Ⅱ、Ⅴ、Ⅶ、Ⅹ缺乏和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获得性延长见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维生素K缺乏症、肝脏疾病、原发性纤维蛋白溶解症等。
此外,血液循环中有抗凝物质,如肝素等,以及循环中存在凝血因子Ⅱ、Ⅴ、Ⅶ、Ⅹ抑制物等也可使PT延长。
特别提醒:建议出现凝血酶原时间偏高时,临床医生需要结合凝血系统检测的其他指标,必要时结合其他检查项目,参考病史资料等进行综合诊断分析。
本内容由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 检验科 副主任技师 赵俊芳审核
点这里,查看医生回答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