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城隍庙和土地庙的区别是什么
城隍庙与土地庙的区别非常大,供奉的是两种不同的神。这首先要从两者的本意开始说。
城隍庙里供奉的神是城隍,而城隍的本意是城池。在中国古代,一般用土来筑城墙,城墙的四周会挖有堑壕,用来阻止敌人进攻,其中有水的堑壕被称池,没水的堑壕被称隍。所以“城隍”就是城墙与堑壕的合称,是用来保护城市安宁,抵御外敌入侵的。顾名思义,城隍这种神就是城市的守护神。
每一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城隍,相当于人间的地方官。比如县城的城隍是县城隍,相当于知县,府城的城隍是府城隍,相当于知府,省城的城隍是都城隍,相当于巡抚。城隍基本都是由朝廷册封,国家认证,都有爵位。都城隍一般是公爵,威灵公;府城隍是侯爵,绥靖侯;县城隍是伯爵,显佑伯。担任城隍的大多是真实的符合儒家道德标准的历史人物,比如东南三大著名城隍:苏州城隍春申君黄歇、杭州城隍文天祥、上海二城隍秦裕伯。
城隍的职责是保境安民,奖善惩恶,管理人死后的亡魂。所以城隍也承担了一部分阎王的职责,城隍下辖有文武判官、各司大神、牛马将军、枷锁将军等等,设有阴阳司,可以拘捕临终之人的灵魂,并根据人生前的善恶进行奖惩。
土地庙又称福德庙、伯公庙,一般是民间乡村自发建设的小型建筑,造型简单,规模很小,往往极为简陋。土地庙里供奉的自然是土地公,又被称为福德正神。其实土地公就是中国古代土地崇拜的人格化。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家,而土地能生五谷,是农业的基础,是人类的“衣食父母”,人们为了祈求丰收而祭祀土地,这就是土地公和土地庙的起源。中国古代祭祀“社神”,这就是最早的土地神,是管理一小块地面的神。
土地公显然没有办法与城隍相比。最低级的城隍相当于知县,掌管着一个县的安宁,而土地公则只能管理一小块土地,相当于村长、里长。所以土地庙是中国分布最广的祭祀建筑,各地乡村均有分布。
一切有为法,如梦亦如露。我是梦露居士,欢迎关注我,阅读系列文章。
中国很多城市里都有城隍庙,城隍庙里供奉的是什么神仙
其实,正如火神、虫神、灶神、门神一样,远古时期的人们崇尚自然,凡是与人们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事物,人们都认为其中有神灵的存在。
早在几千年前的周朝,每到年终天子都要祭祀八蜡神,“八蜡”指的就是八位神灵:先啬(神农氏)、司啬(后稷)、农神(田官)、邮表啜(田间庐舍和阡陌之神,人们为感谢其创田间庐舍,开辟道路,划分了疆界)、禽兽神、坊(堤坝)、水庸、昆虫神。其中第七位“水庸”指的是田间的沟渠,水庸神就是沟渠神 .
后来,随着古代城市的发展,人们有了城墙的概念,城墙之外还要修建护城的壕沟。护城壕里有水,就成了护城河,称为“池”,没有水的城壕,就称为“隍”。城隍连用,泛指城墙和护城壕,“城隍”一词最早见于东汉班固《两都赋》:“京师修宫室,浚城隍。”农村的“水庸神”,到了城市就是“城隍神”,城墙和壕沟可以防御敌人,保护城市和城里的百姓。于是在上古八蜡祭祀的基础上,衍生了了城神这一神灵,并以其作为城市的形成保护神。而后城隍神还被纳入了道教神仙体方 系,成为了掌管冥界的主神之一。
据说最早的城隍神是汉朝的纪信。在楚汉荥阳之战中,纪信假扮汉王,救出了刘邦自却被项羽烧死。刘邦为了纪念自己的救命恩人,就为其盖了祠庙,给予祭拜。传说文景二帝之时,将其正式封为城隍神,成为长安城的保护神。这也是城隍神由自然神成为人神的发端。 城隍信仰自发源以来,历经三国、两晋、南北朝,到唐朝时达到了顶峰,祭祀城隍在民间蔚然成风。到了宋朝城隍被列入祀典,凡新官上任的前三天内,必须拜谒当地城隍神,这是希望以神明的威力巩固并加强官吏对地方的统治。
宋代以后,随着城隍信仰的进一步发展,城隍神更加人格化、本土化、多样化。各地百姓纷纷将对当地具有巨大贡献的已故名人或名臣作为城隍神,并且沿用至今,如古都西安以及全国众多城市均祭祀汉高祖刘邦的部将纪信;苏州祭祀战国时的春申君黄歇;北京祭祀文天祥、杨椒山;杭州祭祀明朝的直臣周新;南宁、桂林祭祀北宋的忠贞之臣苏缄等,这些都是“本土化”了的城隍神。
此外,上海的城隍庙里,甚至还同时供奉过秦裕伯、霍光、陈化成三位城隍神,这三位城隍神在不同时代对上海都形成了相当大的精神影响。 城隍庙是一个城市里祭祀活动的主要场所,围绕着城隍庙往往形成丰富多彩的庙会。而庙里供着的不同的城隍神,各司其职,各保一方土地。城隍庙不仅传达了不同的地方特色,更见证了一座城市历史文化的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