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尉迟 如何

在《水浒传》中,小尉迟孙新的本领如何?《水浒传》病大虫、病关索、病尉迟,“病”是什么意思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30 09:57:11 浏览12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在《水浒传》中,小尉迟孙新的本领如何

孙新在文中的表现十分的不出彩,并且吹他哥孙提神的人过多,导致他这边根本就引不来多少流量,就好像宋江和宋清这对亲兄弟一样,有关宋江的评论多的不像话,却鲜有人愿意去搭理宋清。要探究孙新的本领,我们只能从寥寥无几的文字中找些可用的素材了。

孙新刚出场时是为了配合乐和去搭救解珍、解宝,文中对其有一首十分惊艳的赞诗:

军班才俊子,眉目有神威。身在蓬莱寓,家从琼海移。自藏鸿鹄志,恰配虎狼妻。鞭举龙双见,枪来蟒独飞。年似孙郎少,人称小尉迟。

单单这首诗,如果我们不知道孙新在小说中的位置,那把他当成主角都不为过,而功夫了得且胸中藏有鸿鹄之志的孙新也能给读者带来不少的期待。但是当顾大嫂一出场,孙新的气势就完全被盖住了,我们知道孙新其实是个彻头彻底的妻管严,论功夫他不如顾大嫂,论魄力也不如这个女子,但孙新的身上有一份沉着与冷静,否则顾大嫂就直接一个拿着朴刀去劫牢了。

等到众人找到孙立救出二解投奔梁山后,登州派决定潜入祝家庄内部为自己立下头功,这一章节的绝对明星是孙立,孙新、顾大嫂,甚至是二解都成为了彻头彻底的陪衬。大聚义后孙新排名很低,依旧负责的是梁山接待的工作。

也就是说,就算孙新心中有多大的志向,在孙立的光环下他根本没有出头的机会,而孙新的枪鞭神技都是孙立所授,可我们发现他的功夫差孙立太远。征北时,梁山遇到了郡主琼英的挑战,在王英被刺,扈三娘、顾大嫂都琼英不下的情况下,孙新的表现也没能让人信服,仅仅被琼英用飞石打中头盔,就怯战回营,孙新的实力可见一斑了。

值得庆幸的是,孙新夫妇最终在南征北战之后存活了下来,孙家继续去登州任职,你别管这小尉迟本领如何,人家能活到最后,就是一种实力的体现了。


文/逻辑文史游

登州派有顾大嫂压阵,不能太稳。

《水浒传》病大虫、病关索、病尉迟,“病”是什么意思

《水浒传》中,众好汉里有三位,绰号带个病字,病大虫是薛永,病关索是杨雄,病尉迟是孙立。

薛永此人,在白龙庙英雄小聚义中,随张横加入梁山队伍,宋江智取无为军,在活捉黄文炳报仇这件事上,薛永功劳不小。石碣所注,薛永为地幽星。管领计开,薛永为步军将校。

杨雄此人,是个行刑刽子,有一身好武艺,有词曲一首,单道着杨雄的好处,但见:

两臂雕青镌嫩玉,头巾环眼嵌玲珑。鬓边爱插翠芙蓉。背心书刽字,衫串染猩红。问事厅前逞手段,行刑处刀利如风。微黄面色细眉浓。人称病关索,好汉是杨雄。

杨雄因妻子与别人通奸,杀了数人,后与石秀、时迁,一道投奔梁山。梁山与祝家庄的仇怨,是这几位先点的火。石碣所注,杨雄为天牢星。管领计开,杨雄为步军头领。

孙立此人,是一位提辖官,射得硬弓,骑得劣马,使一管长枪,又善使一条虎眼竹节钢鞭,有诗为证:

胡须黑雾飘,性格流星急。

鞭枪最熟惯,弓箭常温习。

阔脸似妆金,双睛如点漆。

军中显姓名,病尉迟孙立。

孙立受其弟孙新,和弟妹顾大嫂的裹胁,劫牢救人,加入梁山队伍。石碣所注,孙立为地勇星。管领计开,孙立为马军头领。

《水浒传》病大虫、病关索、病尉迟,“病”是什么意思?

一般情况下,提起来这个“病”字,主要是指有疾病,指身体不健康的意思。

在这里,“病”字用到了人的绰号名子上。凡是人的绰号,都是别人给起的,很少有人,自己给自己起绰号。别人给起绰号,一般的根据,是,根据对方的相貌,以及本领、人品、性格等,来送一个绰号外名。有时候,绰号名叫开了,叫的响亮,真名反而被人忘记了。

病大虫薛永,大虫是老虎,老虎兽中王,凶猛厉害呢。薛永绰号前的病字,有亚于,稍不如的意思。另外,薛永是个强盗人物,老百姓恨之,起个带病字的大号,病字还有他是个祸害,是个祸害精的意思。

病关索杨雄,关索是三国中人物,善使大刀,很厉害,杨雄的拿手兵器,是鬼头大刀,都是耍大刀的,杨雄蹭古人的流量呢。杨雄绰号前的病字,有亚于,稍不如,接近于的意思。

病尉迟孙立,尉迟是指尉迟恭,尉迟恭是唐初名将,善使双鞭,现在贴春联上的门神,其中一位是尉迟恭。孙立有一条虎鞭兵器,尉迟恭是他的崇拜偶像呢。孙立绰号前的病字,有亚于,稍不如,接近于的意思。

水浒三好汉,绰号前带病字,可能还与其形象有关,面青脸发黄,打眼看不健康,似而有几分意味。

水浒好汉禀性异,

各有绰号属自己。

耐庵平生喜幽默,

分类加名有依据。

(本人洛阳一农民,高中毕业学写文,过路君子行行好,关注点赞不忘恩。)

北周宣帝皇后尉迟炽繁如何评价

尉迟炽繁也是北周名将蜀国公尉迟迥孙女、隋朝亲王杨整王妃尉迟容的堂姐妹,其父是尉迟迥三子胙国公尉迟顺,初嫁北周贵族西阳公宇文温之妃,后丈夫宇文温被冤杀后被宣帝宇文赟召入宫中成为其五位皇后之一。出身将门却一生坎坷结局悲惨,外祖父、父母、首任丈夫均先后被杀,最终在宣帝病死之后出家为尼孤独凄凉而死。

《水浒传》中,病尉迟孙立为何没能位列天罡

地煞前三名是“朱皇孙”,宣赞之后有“好思文”,这是孙立没能位列天罡的关键原因。孙立就是“孙立”,朱元璋的皇孙,只能位居地煞,不能位列天罡。这其中,又有什么样的隐秘故事呢?

地煞第一名朱武是地魁星

却说洪太尉爬上了龙虎山,去请张天师。途中,遇到了一只白额锦毛虎。这只锦毛虎就是清风山大头领燕顺。燕顺与王英、郑天寿三个名字组合成“燕王英武真天授”,隐喻的是“红巾军二代”,原本有资格做皇帝的朱棣。

锦毛虎走后,又窜出一条雪花大蛇,这条大蛇,暗射的是出生于洪武十年(1377年,属蛇)大雪节这天的朱允炆。

《水浒传》中的龙虎山为何是“龙虎山”,原来是这一虎一龙的“龙虎斗”。

洪太尉惊魂既定,继续往山上爬,途中又遇到了一个牧童。这个牧童不是别人,正是宋仁宗诏请的张天师。书中早有交代,这代张天师是虚靖先生,是宋徽宗册封的第三十代张天师。这代张天师九岁嗣教,确实是个孩子的形象。但是,虚靖先生却从来就没做过牧童。

洪太尉、燕王、朱允炆、牧童,这些信息组合起来,张天师其实就暗藏着曾经做过牧童的朱元璋。因而,“洪”就是大明王朝的第一个年号“洪武”之“洪”。

龙虎山上的一虎一蛇,也从旁“楔出”了少华山的陈达、杨春,加上这条信息,“朱洪武”就赫然出现在了《水浒传》中。也就是说,梁山地煞第一名朱武,身上贴着“朱洪武”的标签。

朱武身上暗藏着大明王朝的“神机”,神机军师朱武是大明王朝的魁首,是地上之魁。所以,朱武便占据了地煞第一名的位置。

孙立是“朱皇孙”,他怎么能排在爷爷前面呢?因而,孙立不能位列天罡,只能排在朱武的后面。孙立排在地煞行列也就罢了,为何前面还压着一个黄信呢?

黄信的兵器为何是丧门剑

洪太尉从龙虎山下来,第二天在上清宫住持真人的带领下,游玩龙虎山。这一行来到伏魔之殿时,书中写道:

一遭都是捣椒红泥墙;正面两扇朱红隔子,门上使着胳膊大锁锁着,交叉上面贴着十数道封皮,封皮上又是重重迭迭使着朱印;檐前一面朱红漆金字牌额

这一通描写中,就隐藏着洪太尉的真名“洪信”。短短的几十个字中,有六个与“红”有关的字,就是“洪”的谐音。其中,朱印,就是红色的印信,岂不就是“洪信”。“洪信”就是朱洪武的印信,是为“皇信”,此处,梁山地煞第二名“黄信”就出场了。

黄信的绰号是镇三山,“秦明”的徒弟,手中一柄丧门剑,乃青州兵马都监,何等的威风。但是,此人遇到清风山的“燕王英武真天授”却被秒成渣,奋力在马上斗了十合就败下阵去,他哪里镇得住三山?

黄信之所以镇不住三山,是因为他手中的兵器是一把“丧门剑”。

朱红印信,必用“朱膘”,“孙立”之时,朱标已不在人世,所以,他怎么能阻挡“燕王英武真天授”呢?“黄信”不但不能阻止燕王起兵,而且,他这一门千真万确是“丧门”了。靖难之役即将结束时,朱允炆下落不明,无论是死了还是走了,都是“丧门”了。

朱棣做了皇帝,褫夺了朱标、朱允炆的皇帝尊号,“黄信”彻底的“丧门”了。

黄信隐喻朱标,是朱洪武的太子,紧随地魁星排名地煞第二,肯定是当仁不让了。那么,孙立就是“孙立”,书中有这样的隐喻吗?下面,我摘录一段《水浒传·引首》,来看看施耐庵是如何隐喻“孙立”的:

(太祖)传位与御弟太宗即位。太宗皇帝在位二十二年,传位与太子即位。这朝皇帝乃是上界赤脚大仙。

太宗就是宋太宗,施耐庵说,宋太宗把皇位传位给太子,太子这朝皇帝是“赤脚大仙”。赤脚大仙说的是宋仁宗,赵祯不是宋太宗的太子,而是皇太孙。因而,《水浒传》中的“孙立”指的就是朱洪武立孙子做皇帝。

朱洪武、朱标、朱允炆位居地煞榜前三名,因而,“孙立”就不可能位列天罡了。

孙立为何绰号病尉迟

梁山好汉排座次有一个大规则,即人物对应绰号、绰号对应星号、星号对应排名。也就是说,每一个人物出场时,施耐庵就以这个人物的其中一个特征起了一个绰号。这个绰号与后来所对应的星煞有一定的关联,好比古人的名与字。绰号所对应的星煞在什么位置,就坐在哪把交椅上。

因而,每个好汉的绰号是唯一的,否则,对应星煞时就没有特别的指向性。孙立的绰号是病尉迟,不管是真病还是假病,尉迟恭是唐代勇将则是没有疑问的,孙立以病尉迟对应地勇星,这种对应关系也没有问题。问题是,以勇将为绰号的地煞人物中,至少还有小温侯吕方、赛仁贵郭盛,孙立就不是唯一的“地勇星”了。难道,施耐庵又出现疏漏了?

施耐庵没有出现疏漏,孙立的绰号中隐藏着一段大明王朝的“神机”,这段神机就是“病尉迟”。

孙立武艺高强,书中说他有三样兵器,一把长枪,一条钢鞭,开得硬弓。而且,孙立也曾经以长枪、钢鞭与对手单挑过,这两件兵器派上了用场。但是,孙立的硬弓却从未展示过,根本就是一件摆设。

其实,孙立的硬弓不是摆设,这件兵器与栾廷玉的“铁棒”、卢俊义的“棍棒”一样,从未用过但却寓意深刻。栾廷玉的“铁棒”其实写的是“天棓”,是天棓星,帝王的前驱,挑动帝王级别战争的星煞。卢俊义的棍棒则是隐藏了“霹雳大仙”的符码,也是帝王级别的象征隐喻。

既然如此,那么,孙立从没用过的硬弓就非同凡响了。

我从“三打祝家庄”的故事中解读出这段故事其实讲的是“三打朱家庄”,尤其隐藏了大明王朝靖难之役的最后一战,建文帝的生死之谜就深藏在这段故事中。简而言之,栾廷玉隐喻了建文帝。

梁山总攻时,总共有四路兵马,正东、正西、正南都有带兵将领,唯独正北没有交代是哪家好汉做主将。梁山发起攻势,栾廷玉却说:我引一队人马出后门,杀这正西北上的人马。正西北没有人马,栾廷玉分明是逃跑,而不是出战。栾廷玉逃跑之后,孙立便守在了吊桥上,此后,祝家庄内才被内应放火。

这是施耐庵在高度还原历史真实,正西北(金川门)就是朱棣进入南京城的方向,“栾廷玉”还能活吗?所以,宋江说:只可惜杀了栾廷玉那个好汉。这句话高度真实,“栾廷玉”疑似被硬弓射杀了。

正北是玄武大帝的方位,朱棣以玄武转世自诩,玄武之“玄”,又暗喻了“玄武门”。玄武门之“玄”,又是硬弓之“弦”。施耐庵说,靖难之役的结果与唐代玄武门之变高度相似,建文帝是被硬弓射杀了。

因而,孙立的绰号就是“病尉迟”。

“孙立”隐喻了朱洪武立孙子做皇帝,也暗藏了建文帝的生死之谜。在三打祝家庄的故事中,又以栾廷玉师兄弟的身份,交代了“孙立”的结局。因而,他只能排在朱武、黄信的后面,坐地煞第三的位置而不能进入天罡系列,尽管当时有很多人“好思文”。

玄武门之变前夜,李世民为何要让尉迟恭拿剑去请房玄龄和杜如晦

不拿刀请,那些人耍大牌不来啊。

我们知道,房谋杜断,这两人是秦王府最得力的谋士。那他们是怎么从秦王府出走的呢?

这都是李渊逼的。

当时,李渊为了解决太子秦王之争,想了一个办法,就是让李世民到洛阳去开府。当时的李世民已经处于劣势,一来兵权已经没法有了,二来,李渊态度已经明确了,李建成的太子之位不可支援。而那段时间,太子府跟齐王府正在疯狂反扑,一是收买秦王府的人,二是调走秦王府的军将。

像程咬金就被调到外地任职,但程咬金拖着没去。尉迟敬德也被李建成收买过,但是尉迟敬德不吃这一套。

总的来说,秦王的势力已经在削弱。这时候,李渊提出让李世民到洛阳去,那当然是好事。秦王府的人都很开心。但太子李建成知道,李世民要是去了洛阳,这天下还有谁能制住他。必须把李世民留在长安,然后解决他。

李建成就告诉李渊,秦王府听说要去洛阳,高兴极了,大家都在打包呢。

李渊听了,很不爽,自己骨肉分离,你们秦王府的人还敲锣打鼓欢天喜地,这实在太过分了。

当年为了让二儿子打天下,李渊将精兵强将、智囊谋臣调给了李世民,可他没想到,这些人开始怂恿着自己的二儿子将战斗延续到了长安城。

是的,就是秦王府那帮人教坏了自己的儿子。

于是,李渊下令,房玄龄杜如晦马上搬出秦王府,从此不得跟秦王私通。

这两位仁兄只好卷起铺盖离开了秦王府,据小道消息,这两位意志有点消沉,从秦王府出来后,直接跑到道观当了道士。

到目前为止,李建成终于完成了最重要的一击。去掉了房谋杜断,他们的刀锋可以直接抵到李世民的脖子前。

秦王府陷入慌乱当中。

本来听说圣上开恩,让李世民到洛阳去,秦王府的人个个喜出望外,纷纷回家打包行李,准备跟随秦王殿下到洛阳开辟基地组织。可这边刚收拾利落,就听到李渊陛下不顾自己的身份,再一次食言了。不但说话不算数,还把房学士杜学士赶了出去。

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还留在秦王府的长孙无忌连忙找到妹夫李世民,告诉他必须马上行动,除掉李建成李元吉。

已经到了必须拔剑的时候吗?

一向有主意的李世民也不禁陷入了困惑,最后,他决定去请教两位智者。

第一个被找上的是李靖。

说来抱歉,李靖兄也是隋末的风云人物,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要是数中国十大名将,怎么数,李靖兄也不会落在名单之外,但因为李渊同志只相信自家人,李靖虽然才华横溢,但一直给李家嫡系打下手,而且一直在长江以南活动,脱离中原主战场,所以本文介绍不多。

虽然没有跟随李世民横扫中原,但显然,李世民颇为看重这位名将,将他列为第一个咨询对象。有点意外的是,李靖拒绝为李世民提供建议,表示自己不便插手皇室的事情。

从李靖家出来,李世民又去找了第二个人。

这个人我们很熟了,他是徐世勣。

要是长安城内找聪明人的话,徐世勣是不能忽视的一个,这也是李世民找他的原因,但一个人要称得上聪明二字,就会知道什么事该管,什么事不该管。

同李靖一样,徐世勣婉言拒绝了李世民的请求。

一天之内被两个寄于厚望的人拒绝,心情自然是不太好的,修为差点的可能还要恼羞成怒,怀恨在心,进而伺机报复。但李世民竟然还有一丝欣慰。

这个世界上还是有人不结党营私的人啊,这样的人正是日后大唐朝所需要的人才。

李世民同学还是且慢高兴吧,先问一下,以后的大唐是你的大唐还是你哥的大唐。

站在长安的街头,面对着这座熟悉的城市,李世民突然感到有些陌生。他曾经了解这里的每一个人,这里发生每项一件大事都在他的掌控当中,可渐渐地,这些面孔变得糊模,这些声音变得遥远,掌控力正从他的手上滑落。

危险的气息笼罩着他的全身。

李世民曾经反败为胜战薛举,对峙半年斗刘武周,武牢关前千骑拒十万,水淹三军逐刘黑闼,但他一生最为艰苦、最为凶险的斗争却即将发生在这歌舞升平的天子脚下。

李世民开始怀念那些沙场厮杀的日子。

武德九年(626)的六月,边关的狼烟又一次冲天而起。

这一次入侵的不是东突厥的大当家颉利可汗,也不是刚跟李世民正式拜了把子的突利可汗,而是那位因为长相欠佳而失去大可汗之位的郁射设。

这位兄弟来得太巧,正赶上李世民举步维艰的时刻,不少史学家怀疑这可能是李世民故意引来以图再次掌控军权。当然,这个可能性是有的,但必须得说可能性不大。因为这位郁射设虽然跟唐朝有过一些军事交流,但那都是以前的事情了,前些年因为被唐军赶出河套地区,本就脆弱的感情早就破裂了。这次杀出来,也没有到长安围观李唐内斗的意思,仅仅是夺回自己的旧地。

况且,更重要的一条。李世民已经一年多没当过主帅,李渊也正在摆脱唐朝对这位秦王的军事依赖。所以,突厥人的进攻并不一定对李世民有利。

事情的发展证实了这一点,突厥的进犯并没有让时局朝对李世民有利的方向发展,反而将秦王府引入到一个更危险的时刻。

在李建成的推荐下,李渊任命李元吉统帅诸军北上。

李元吉是一个疯狂的人。

曾经有一次,李元吉在家里埋伏了杀手,准备刺杀到自己家里窜门的李世民。最后被李建成劝阻。

从这件事情上,大抵可以看出相比懦弱的大哥,李元吉心更狠、手更辣。但不容易看了来的是,李元吉的野心比李世民更大,用计更毒。

那次,李世民不是一个人来的,他是陪李渊来的,耐人寻味的是李建成也在。家里人都齐了,而李元吉竟然要当着父亲兄长的面杀掉李世民。

试想一下,杀了李世民,怎么向李渊交待?乱刀之下,李渊会不会顺便被砍翻?而杀了李世民,李渊,这个大哥李建成还留着有什么用?

根据所有的线索演绎一下,可能会得出一个让人不寒而栗的结论,李元吉极有可能不只是要伏杀李世民,他是准备一锅端。

这是一个可怕的结论,但并非没有先兆,在前面的杨文干事件中,大家或许还记得那位莫名其妙的司农聊宇文颖,本来李渊劝他去将杨文干忽悠来,这位仁兄却一五一十倒豆子般将所有的真相告诉了杨文干,最后成功将杨文干送上梁山。

我们没有说的是,这位宇文颖是李元吉的亲信,同时,必须提醒一点,李元吉的亲信不一定代表着就是李建成的亲信。

又据齐王府的线人举报,李元吉曾经说过一句话:

“但除秦王,取东宫如反掌耳。”

在李元吉看来,李世民是蝉,李建成是螳螂,而他才是真正在后的雀。

对于这样的局面,我只能说,搞政治斗争的人没一个是省油的灯。

李元吉很快展现了他的手腕,利用统率诸军的机会,将秦王府的大将尉迟敬德、程咬金及秦叔宝等人调到了自己的军营。

以前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拉扰不来的人才,现在可以光明正大的打包带走。

李元吉还特地要求要阅秦王府的兵,好从中挑选精锐充实大军。

而这,还不是李元吉计划的全部。

在东宫齐王府费尽心机挖角秦王府时,李世民也同样在撬东宫齐王府的墙角,跟李建成们老盯着秦王府一线人物不同的是,李世民没有去打魏征们的主意,他把目标瞄准了一些不起眼的人物。

这些人可能不是力拔山兮的将军,也不是足智多谋的参谋,但他们同样能够起到关键的作用。

东宫三寺之太子率更寺的率更丞王晊被李世民策反了,品阶只有七品,主要掌控漏刻,说白了,就是打更中的霸主,当然,打更中的霸主依然是打更的。在掉下一根电线杆就有可能砸死一个大官的长安,实在是一个低微的官吏,其品阶只有从七品,属七品芝麻官一级。可芝麻虽小,也能影响一张大饼的风味,芝麻官虽少,也同样能决定一件大事的成败。

因为身处东宫,这位王晊探听到了一个惊人的消息,他没有犹豫,马上将这个消息密报给了李世民。

说实话,李世民虽然早知道跟兄弟有火并的一天,但听到这个密报后,还是吓了一跳。

这是一个计划,细节如下:

在李元吉出征之日,李建成拉着李世民到西郊的昆明池设宴送行,在酒宴上埋伏大汉将李世民拖下,当场斩杀,然后写个秦王暴病而亡的报告。最后李建成进宫逼迫李渊让位,李元吉在昆明池继续坑杀尉迟敬德。

至此,大功告成!

不得不说,这是一个狠准毒的计划。

东宫的剑已经伸到了李世民的脖子上。

李世民曾经身陷沙场,被数十倍的敌人团团围住,但要论生平最险恶的时候,大概就在此时。

李世民将这个消息透露给自己的部属,要求大家集思广益想个办法出来。

到了现在,还有什么办法?不是你死,就是我亡,长孙无忌强烈要求先下手为强。

尉迟敬德因为蹲过李元吉的黑狱,火气最大,表示秦王要是再犹豫不决,自己就跑路了,以后混江湖去(窜身草泽),反正不会留在秦王府坐着等死。

尉迟敬德一哟喝,公孙无忌马上大喊同去同去,宁愿跑江湖也不当什么唠子官了。

先发制人的建议在秦王府得到了全票支持,可在最后关头,李世民犹豫了。

李世民并不是一个优柔寡断的人,多年的征战生涯让他养成了杀伐果断的性格。而在这件事情上,他却有些举棋不定。

之所以无法下断决心,是因为这个事情不同于跟敌人作战,这一次,他面对的是自己的亲兄弟。而犹豫的主要原因也不是因为不忍心向兄弟下手,这里面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

大家都知道,唐初这一起争嗣事件统称为玄武门之变,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争取李建成的太子之位。出现这样的印象,不能怪读者,因为这正是李世民同志很多年积极干预史书编纂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李世民精心掩盖了玄武门的本质。

所谓的玄武门之变,不是李世民大战李建成李元吉,而是李世民挑战李渊。

说到李渊,大家可能有一个困惑,明知道自己的这个二儿子劳苦功高,而且欲望强烈,自己的大儿子还算好说话,为什么不重新分工,把太子之位让给李世民呢?

李渊大概是动过这样的心思,可每当李渊心头涌起这个念头,随之而来的,他就会联想到一些历史事件,并从而否定了自己这个念头。

中国的帝王是很重视历史的,在改朝换代之后,新皇朝一般会马上组织人员修前朝的历史,并把这项工作当作一项重点工程。如此重视的原因不是为推翻对方感到抱歉,而是要从前朝中学习经验,吸取教训。

对李世民不利的是,前朝就有一个血的教训。

隋文帝杨坚就曾经废掉了太子,改立二儿子杨广为太子。后面的进展证明这是一个巨大的错误,杨广弑父夺位,并在十多年间,就将强大的隋朝送上了绝路。

有杨坚这个负面典型在前面立着,李渊就绝不允许李世民取代李建成的位置,让隋朝的错误在唐朝重演。

搞清楚李渊先生的立场之后,我们便可以知道玄武门之变的本质不是兄弟相争,而是父子相争。

这正是困难的部分,对兄弟下手已经不容易,反抗父亲更难,曾经弑父的杨广已经顶着炀的恶名。

在以孝为先的中国,挑战父亲将成为其一生的污点。而李世民,恰好是一个完美主义者。

于是,在将突破最后的道德底线时,李世民变得犹豫起来。他无法把自己的这个顾虑说出口,只能等待有人能够领悟。

秦王府人才济济,终于有人发现了李世民的这个顾虑。

这个人是长孙无忌。

明白了比不明白更难,劝人兄弟相残已经够不容易,更何况要劝儿子斗倒老子。但长孙无忌不愧是隋朝名将长孙晟的儿子,竟然被他想到了一套说词。

“秦王认为舜是个什么样的人?”长孙无忌突然问道。

李世民奇怪这个问题,但依然很快给出了答案:

“是圣人。做为儿子,他很孝顺,做为君王,他很仁慈。这都是不用说的。”

长孙无忌露出了神秘的笑容,提出了第二个问题:

“如果那天舜下去疏通水井而没有出来,他算是孝吗?如果那天舜上粮仓没能及时下来,能称为仁吗?”

李世民如醍醐灌顶,一下打消了自己的顾虑。

长孙无忌所说的是有关舜的一个传说,话说舜的父亲瞽叟不喜欢这个儿子,有一天叫舜掘井,等舜下去后,瞽叟在井上填土(不是后爹啊)。眼见就要活埋,可没多久,舜又恭敬出现在父亲面前。原来,下井之前,舜留了一个心眼,提前在井壁上挖了一个逃生通道。而这位瞽叟坑儿子的决心似乎很强,又一次让舜爬上粮仓修补,等儿子上去后,他在下面开始放火,幸亏舜用两只斗笠作翼从房上跳了下来。

最后,长孙无忌用孔夫子对挖井修屋事件的评论为这次成功的劝说做了总结:

“大杖避,小杖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孔老师的话还是要听的,但要革老子的命实在事关重大,最后关头,李世民竟然叫来了一个算卜的(应该不是街上现请的),请示一下老天爷的意见。

正在打卦的时候,有一个人大步迈了进来。

此人叫张公谨,魏州人,初为王世充的部下,降唐后一直没找到正式单位挂靠,最后经徐世勣跟尉迟敬德介绍才进了秦王府当幕僚。

兄弟走到这一步不容易,秦王府的未来就是他的未来,进来之后,看到二少爷还在算卦,气不打一处来,抢过算卦用的龟甲扔到地上:

“占卜是因为犹豫不决,现在的事情不是犹豫的事情,要是算出来不吉利,难道就坐以待毙?”

是的,问天问地不如问自己。

李世民的眼光终于坚定起来。他面向长孙无忌,下了一个命令:

“去把房玄龄杜如晦叫回来!”

长孙无忌出去了,然后长孙无忌回来了,出去是一个人出去的,回来也没搞三行人,依然是一个人回来的。

人没带回来,话倒带回来一句:

“请转告秦王,圣上有旨意不让咱们事奉秦王,今天要是私自前来,必是死罪。对不起了,这一次,咱们就不来了。”

李世民愤怒了,在最需要有人出谋断策的时候,自己最倚重的谋士竟然撂担子。气愤之下,李世民大吼:

“他们难道想背叛我吗?”

长孙无忌请你们不来,我自有人去请你们。

李世民取下腰间的佩刀,交给尉迟敬德:

“拿我的刀去,要是他们人不来,就取他们的首级来。”

在长孙无忌的引领下,胡子拉碴体大腰粗的尉迟敬德拿着大刀杀气腾腾出现在房玄龄杜如晦面前时,这两位谋士却相视笑了起来。

第一次不去不是摆架子,只是他们需要确定李世民的决心。

现在刀子都拿出来了,可以确定这位秦王下定了革父亲命的决心。

这一天晚些时候,房玄龄、杜如晦跟着长孙无忌进入了秦王府,而为了避人耳目,尉迟敬德独自一人从另一条路绕回了王府。

在这一天的夜里,李世民跟他的智慧团们谋划了一夜,不知道他们谋划了什么,可以得知的是,这是一个困难的任务。我们已经说过,李世民的对手不仅仅是李建成,李元吉。还有另一个老谋深算的李渊。要一举战胜三人才算真正的成功。

这段文字大部分取自我在今日头条的专栏《隋唐不演义》,欢迎大家阅读。

凌烟阁排名末尾的秦琼,为什么能和尉迟恭一起被尊为门神

门神,是有典故来的。

此典故源于《隋唐演义》,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成就帝业期间杀人无数,即位后,夜间多做恶梦,李世民召众将群臣商议:让秦琼与尉迟恭二人每夜披甲持械守卫于宫门两旁。久而久之,李世民念二将日夜辛劳,便让宫中画匠,绘制二将之戎装像, 怒目发威,手持鞭锏,悬挂于宫门两旁,从此后邪祟全消。与他们的排序无关,但与他们对唐太宗成就大业的贡献与忠心紧密相连。

此事传至民间,老百姓纷纷效仿,这两尊门神画像流传至今。

中国历史那么多将军,为什么只有关羽、张飞、秦琼、尉迟恭成为了门神

关羽老大,秦琼尉迟恭,张飞有点不清楚,虽然我佩服他,好象不是门神。就算也是垫底。

唐朝尉迟恭功绩比秦叔宝大,为什么民间秦叔宝声望很高

要说清楚这个问题必须从两方面进行比较,第一,民间传闻。第二,真实历史。先看第一个民间传闻,在民间评论方面,秦琼秦叔宝的名声是大大超过历史名将尉迟恭(尉迟敬德)的,因为说书艺人到处讲述《隋唐演义》,而且把秦叔宝许多忠孝故事加以演绎,是以秦叔宝的形象更加显得有魅力!比如为朋友两肋插刀,对母亲至孝等,尽管尉迟敬德勇猛不低于秦叔宝,功劳比秦叔宝大,但在民间评论上尉迟敬德是处于下风的!说完了第一个,再来看第二个:真实历史,

秦叔宝(?~公元638年)

尉迟敬德(公元585年~公元658年)

虽然史籍查不到秦叔宝的出生年月,但从后来的历史事件反推,应该和尉迟敬德年龄相仿,或者略大于尉迟敬德,隋末乱世各地农民起义多如牛毛,秦叔宝先是参加了政府军隋军大将来护儿的部队,工作之初秦叔宝以家事为主,可以说军队的工作只是打卡报到并没有十分尽力,因为家里老母年迈需要照料,从这方面也显示出秦叔宝是个十分孝道的人!民间传闻的小说演绎也不是空穴来风!在秦叔宝母亲去世时,来护儿亲往秦叔宝家里吊唁秦母,手下亲信不解问来护儿:其他下属父母去世包括有的将士为国捐躯,将军也不曾亲往吊唁,今却亲往秦府吊唁,何也?来护儿回答:秦叔宝为人仗义,有勇有谋且志向高远,他日必定飞黄腾达!吾只得以上宾之礼待之!后来秦叔宝和罗士信一起投奔了隋名将张须陀帐下,公元616年,在和李密领导的瓦岗军的战斗中张须陀战死,秦叔宝又因勇气闻名被李密招降并深得李密信任,李密特地精选八千名勇士交给秦叔宝调遣,李密骄傲地宣布:秦叔宝带领的这八千军士可胜十万精兵!李密的这个举措第二年就得到了回报,公元618年7月李密在围困洛阳王世充的同时,又和前来抢粮的宇文化及激战,因为轻敌李密被宇文化及的骁果精兵打乱,李密中箭落马,多亏秦叔安率众力战才稳住军队,才有之后的反败为胜!接着王世充用计打败了李密,李密扔下大部队仅带一万人逃生,秦叔宝程咬金罗士信等被迫跟随了王世充,接下来说点题外话,那就是秦叔宝罗士信程知节这三位猛将为啥降唐成了李世民的人呢?这里不得不提及王世充的人品了,打败李密以后,王世充逼迫杨广的孙子皇泰主杨侗让位给自己,想当皇帝这个可以理解,毕竟乱世力大为王,谁让十几岁的杨侗啥也没有呢?王世充派人去向杨侗说明此意,杨侗不同意指出:若隋天祚未尽此言不宜有也!若隋天命该亡,君自取可也!何须禅让?这话说得离直气壮王世充的真实人品展现了,先是保证禅让是暂时的,是为了大局着想有了皇帝的名号他才好名正言顺指挥众将平乱,再接着赌咒发誓以后会归还帝位!可是皇泰主杨侗让位后三个月,王世充就命自己的侄儿王仁则毒死了杨侗!就是电影《少林寺》里的大反派王仁则,不过电影是虚构的!王世充登基之后作风不改,依旧遇事喜欢赌咒发誓,秦叔宝和程咬金商议:王公器度浅狭而多妄语,好赌咒发誓,此乃老巫妪也!岂是明主所为尔?于是在接下来的一次与唐军交战的战场上,秦叔宝程知节两人各带部下千余人,在阵前下马向王世充施礼说明原因:公性猜忌,喜信馋言,非仆托身之所!言毕上马直奔唐军队伍!阵前反水还先礼后兵光明正大,王世充这脸被打得太大了,而罗士信的离去更加显示王世充的为人,罗士信有匹好马,被王世充的侄儿王道询看上了,向罗士信讨要遭到了拒绝,于是王道询请王世充帮忙,而王世充遂夺之以赐道询!看看这水平,罗士信不反水都说不过去啊,罗士信怒而奔唐,李渊不仅赐帛五千段,而且封罗士信为陕州道行军主管,真真的军区司令高官!回头再说秦叔宝,和程知节降唐以后,李渊作出了一个让他以后想起就悔不当初的决定,把秦程两人交给李世民统领,李世民素闻两人勇猛,封秦叔宝为马军总管,程知节为左三统军,组织了一支特殊部队~玄甲队!这支部队为后来的玄武门之变立下了大功!秦叔宝和尉迟敬德有过两次真正的交锋,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李世民带兵平定刘武周,在柏壁与刘武周大将宋金刚对阵,秦叔宝奉命在美良川伏击尉迟敬德,尉迟敬德虽久闻秦叔宝勇猛但并未将秦看在眼里,结果却是力战秦叔宝而不能取胜,一番苦战之后仅以身免,只跑了自己全军覆没!第二次李世民亲率队伍在河东城再次大败尉迟敬德,尉迟敬德再次大战秦叔宝,同样无法取胜!两次都是全军覆没!再之后宋金刚战死刘武周败逃,尉迟敬德投降了李世民!唐高祖李渊封秦叔宝为上柱国,公元638年,秦叔宝病逝,唐太宗李世民封秦叔宝为胡国公,追赠徐州都督!并把秦叔宝画像放进凌烟阁,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再说尉迟敬德,他是鲜卑族人,初年在高阳从军,后因勇武被刘武周招至帐下,后来的事上面说过,公元619年~620年李世民平定刘武周之乱后,尉迟敬德献介休,永安两城投降李世民,李世民大喜,不但授予将军之职,而且不顾众人反对,让尉迟敬德统领原刘武周投降人马8000人!足见李世民对尉迟敬德之信任!这信任也迅速得到回报,在接下来进攻王世充的战前侦察中,李世民带领十几名军兵被王世充大队人马包围,王世充部将单雄信飞马直奔李世民,形势十分危急,禁要关头尉迟敬德大喊飞扑单雄信,把单雄信刺落马下救了李世民突出重围!在虎牢关与窦建德战斗中,李世民带尉迟敬德侦探敌营,李世民对尉迟敬德说:我带弓箭,君执槊相随,虽百万敌何足惧也!可见李世民对尉迟敬德勇武之信任!公元622年窦建德旧部刘黑闼叛乱,李建成李元吉先后平乱失败,李渊派李世民再次出征,反复激战后两军隔洺河对峙,刘黑闼一次带兵包围突袭徐世勣军营,李世民急忙带兵前往解救,刘黑闼看到李世民以后马上放弃徐世勣,转而围攻李世民希望一战定胜负,危急关头尉迟敬德再次出马从外圈杀入内阵救下李世民突出重围,接着再率众杀入敌军,靠着尉迟敬德秦叔宝徐世勣程知节王君廓等大将,李世民再次大败刘黑闼!再之后在李世民和李建成的太子之争中,李建成用重金收买尉迟敬德,以图削弱李世民实力,但遭到尉迟敬德的拒绝!在玄武门之变时,李世民马受惊在树林里落于马下,李元吉企图用弓铉勒死李世民,又是尉迟敬德一箭射死了李元吉!可以说尉迟敬德数次救下李世民之命!对此李世民也是重赏高封以报!曾愿以公主嫁给尉迟敬德,尉迟敬德谢绝了皇帝的好意!在太上皇李渊的一次寿宴上,尉迟敬德因和别人争座位,失手打伤了淮安王李神通,几乎打瞎了劝架人李神通的一只眼!李神通是谁?高祖李渊的堂弟,太宗李世民的堂叔,尽管如此,李世民还是没有处罚尉迟敬德,仅仅是批评警告了尉迟敬德,之后尉迟敬德接受教训,晚年闭门不与人往来,只在家中饮酒享乐,公元643年,尉迟敬德请求告老还乡,李世民把尉迟敬德画像放进凌烟阁成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尉迟敬德于公元658年去逝!享年74岁!高宗命朝中五品以上官员都去吊唁,追封尉迟敬德为司徒,并州都督,谥号忠武!

唐朝名将秦琼和尉迟恭,为什么会变成门神

秦琼和尉迟恭二人都是唐朝名将,跟随李世民父子一起打天下,因骁勇异常,功勋卓著,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中。

至于他俩为何当了门神,据说与唐太宗李世民有关。据《三教源流搜神大全》中记载:唐太宗李世民早年投降瓦岗军、扫除窦建德、镇压杜伏威等起义军其间,就杀人无数。后来为了登上帝位,发动了神武门政变,又是杀兄弑弟。可能由于手上沾染的血腥过重,即位后,夜里经常做恶梦,日夜恐惧,不得安宁,休息不好,身体也变坏了,就这样担惊受怕了一个多月,实在受不了这种折磨,于是召集群臣商议,想办法解决,于是大家提出,让元帅秦琼与大将军尉迟恭二人每夜身披盔甲,手持器械,守卫在宫门两旁。二位不愧为名将,鬼魅也害怕,守卫的当天,李世民就睡了个好觉。李世民能睡着了,却苦了两位将军,一两日还行,时间长了也受不了,再说,李世民也是爱才之人,也不忍两位为自己受苦,于是想了个办法,下令宫廷画师画出二位大将怒目发威,手持鞭锏,身着戎装的画像,悬挂在宫门两旁,用来镇压鬼魅。办法很有效,从此,二位将军便成了门神一直沿袭至今。

其实,中国在远古时候,就有了贴门神的习俗,目的就是趋吉避凶,那时人们认为要保护家宅平安就得有神灵相助,门神就可以帮忙挡住邪物。至于门神是谁,据山海经中记载:门指的是鬼门,鬼门两边的守护神就是门神,一名叫神荼,一名叫郁垒,据说他们面目凶恶,有镇邪的本领,所以黄帝便指示他们镇守鬼门,旁边种有桃树,桃木有驱邪的作用,二者相配,力量强大,一旦有鬼想出来,二位门神便会折下旁边桃枝鞭打它们,所以鬼都怕神荼、郁垒二人。

人常说,鬼由心生,不做亏心事,自然不怕鬼敲门,把门神当成过年的吉祥画,增添喜庆就很好。

尉迟恭殴打皇弟,唐太宗是如何处理的

在李世民举办的宴会上,尉迟敬德看到有人的席位在自己之上,瞬间心里的火气就飚到了最大值,指着那人问“你有什么功劳,能在我之上?”还没等那人说话,排在尉迟敬德之后的任城王李道宗就出来打圆场。然而尉迟敬德不仅不给李道宗面子,而且拳头直接就招呼到了李道宗的脸上,差点废了一只眼睛。李世民知道后实在无法再继续纵容尉迟敬德。

实际上尉迟敬德居功自傲已经很久了。四姑娘最近看了几集《唐砖》,有一个很有意思的场景就是在早朝的时候,文臣和武将分列而站,然后在为一件事“对骂”,而李世民也忍不住对长孙皇后抱怨文臣和武将之间的争斗越来越厉害。

真实的历史上未必会表现得这么明显,但争斗确实有的,彼此看不上也是有的。李世民登基之初大封功臣,李世民的堂叔李神通就对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功劳排在自己之上而不服,说什么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只是“刀笔之人”,能有什么功劳?李世民是这么说的:“玄龄等有筹谋帷幄定社稷功,所以汉之萧何,虽无汗马,指纵推毂,故功居第一。”

李神通这样的只是在义旗开始就跟着李渊打天下但没有什么战功的人都看不起那些文臣,更不用说尉迟敬德这样立下赫赫战功的人了,况且尉迟敬德可是玄武门之变的最大功臣,这就让他更有资本看不起文臣们了,每次见到长孙无忌、房玄龄和杜如晦等人,就出言讥讽,甚至在朝堂上也能吵起来,让李世民很是为难,但是尉迟敬德并不知道收敛,李世民只得让尉迟敬德做了地方官,最先做的是襄州都督,后来又做了同州刺史。

632年,李世民大摆筵席,同州刺史尉迟敬德也回京参加,就出现了李道宗挨打的那一幕。李道宗是李世民的堂弟,虽然出生于602年,年纪比较小,但是立下的战功却一点也不少,在唐初打天下的过程中就立下了不小的战功,后来又在灵州不断抗击突厥,成为帝国的边疆护卫者。但是李道宗这个人比较谦逊,并不以自己皇亲的身份就觉得高人一等。所以即便是挨了尉迟敬德的打,李道宗也没有还手。倒是李世民火大了,心想尉迟敬德实在是太不知好歹了。

李世民就单独召见了尉迟敬德,说:“朕在看汉书的时候常常痛心于汉高祖诛杀功臣,所以朕继位以来一直保全功臣,让他们享受荣华富贵,子孙绕膝,今天才知道韩信等人被诛杀不是没有道理的。”并表示国家大事就应该赏罚分明,过分的赏赐一次两次也就行了,多了没有任何好处。最后让尉迟敬德“勉自修饬,无贻后悔也。”意思就是你自己有点数,不要做出让自己后悔的事。

尉迟敬德自然是磕头谢恩,然后开始审视自己的行为,尽量约束自己,但到底习惯了,还是有刹不住闸的时候,接下来的几年时间里,李世民又敲打了几次,一次是对尉迟敬德说有人告他谋反,还有一次是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年龄比李世民还要大上十几岁的尉迟敬德。尉迟敬德当时都完美的应付了过去,当然也终于知道了李世民对他的敲打。于是在643年,59岁的尉迟敬德请求致仕,李世民准他五天一上朝。

645年,尉迟敬德劝李世民不要御驾亲征高句丽,反而被李世民拉着去了战场。这次之后尉迟敬德真正开始闭门不出,658年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