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有什么不一样么
- 羁縻统治区到底算不算领土为何在清朝可以算而其他朝代就不行
- 合我胃口的书会让我饶有兴致读下去,不合胃口的书再怎么也读不下去,你们是这样吗
- 张云雷出专辑、孟鹤堂拍电影、郭麒麟上综艺,集体跨界忙得不亦乐乎,这是新常态吗
- 一个民族抛弃了自己的文字并使用了其他文字,经过一段时间后,被抛弃的这套文字为什么不能在这个民族复活
- 如何看待有些战争片调动部队当群演的行为
- 如果把慈禧换成武则天,能不能打败八国联军
- 同一个班级里面,为什么同学们成绩相差巨大,大家觉得是什么原因
- 学历不同的两个人适合在一起吗
- 吕雉有没有给刘邦戴绿帽子
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有什么不一样么
无论是进士及第、进士出身还是同进士出身,都属于正牌的进士,这一点我们必须明确。简单说,即便是最后一名的同进士出身,也是经过会试录取的贡士,然后经过殿试进行重新排名后产生的。如果在会试中没有考中贡士,是没有资格参加殿试的,也就谈不上什么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了……
何谓进士及第
以清朝为例,所谓进士及第,指的是殿试前三名,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状元、榜眼和探花。在殿试过后,只有前三名才能被赐进士及第,其他人都没份,第四名也不行!前三名为一甲,赐进士及第,不需要参加二次选拔、可以直接进入翰林院任修撰和翰林院编修之职,通常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和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何谓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同样以清朝为例,赐进士出身通常授予殿试进入二甲的贡士,一般为前五十名。殿试排名在五十名之后的贡士为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说白了,所谓进士出身与同进士出身仅仅是殿试的排名而已,并没有本质区别。根本不像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同进士出身是什么没有考中进士或者进士落榜后像乡试副榜贡生那样补录的。
在分配方面,赐进士出身和赐同进士出身者之间的区别也不是太大。殿试结束后,有关部门会在二甲和三甲进士中挑选一部分人进入翰林院镀金、授翰林院庶吉士。镀金培训期一般为三年,三年后考核、成绩优异者留翰林院担任检讨,又叫“留馆”。其他人则被分派六部、在京其他衙门或者委以外差、如六部主事、御史、知县等。而没能进入翰林院镀金的二甲、三甲进士则会被直接分派六部、在京其他衙门或者委以外差。这其中虽然殿试排名靠前的略微沾点光,但区别并没有那么悬殊,有不少三甲进士的去处甚至比二甲进士好。当然,这个就要看个人的社会活动能力了……
综上所述,所谓进士及第、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并没有本质区别,他们都属于正牌进士!区别仅仅是殿试的排名不同罢了。进士及第是前三名、进士出身是前五十名,剩下的都是同进士出身。但不管是那种,都必须通过会试取得贡士身份,否则一切免谈!
中国古代的殿试实行等额录取,并不是淘汰制。换言之,只要在会试中考取了贡士资格,就一定会成为进士,殿试只是对贡士的重新排名而已。换言之,即便你会试考中了会元,殿试时也可能沦为二甲或三甲。反之,即便你会试是倒数,殿试时也可能会成为一甲。一者看你殿试时的发挥,二者则是看皇帝的好恶。晚清的刘春霖是如何成为一甲第一名状元的?就是因为名字好听——春霖,最后被慈禧太后直接点为了状元!而那位原拟一甲第一名的贡士,只能往刘春霖之后排了。
羁縻统治区到底算不算领土为何在清朝可以算而其他朝代就不行
想知道羁縻区是不是领土,就首先搞清楚羁縻统治区是什么意思,而羁縻区最多的是唐朝。
以唐朝为例,唐朝的羁縻区多设置在少数民族地区,羁是指马的笼头,縻指牛的鼻绳,所谓羁縻,就是不按郡县设置,而保留大部分当地治理传统的一种制度,对周边少数民族实行羁縻,就是指要像控制牛马一样地控制夷狄,而当地的少数民族首领,只要定期向朝廷上贡表示臣服外,其他事项都有其沿袭旧制自行决定,这种高度自治的羁縻制度弥补了唐朝政府控制力不足的问题,以最小的成本换取了边疆的安定。
羁縻统治区,简单来说就是,朝廷没有在某地设有一兵一卒,但是当地的统治者却来给朝廷进贡,皇帝象征性的封个官,受封者山呼万岁,皇帝就认为他和他的子民是皇帝的子民了,还很自然的认为他的地就是朝廷的了,有句话是这样说的, 凡日月所照,皆为汉土,但是羁縻区有时候会老实朝贡,也有时候就会断贡和叛乱,乱不乱,全看他们自己心意。
明朝的乌司藏,奴尔干都司亦是如此。
那到底羁縻区算不算领土,这不好说,这个就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了。
你说不算吧,但是那个地区的统治者却跑来给朝廷进贡,还接受朝廷册封。
你说算吧,但是朝廷在当地没有一兵一卒,当地主事之人也不是自己人,而且天高皇帝远,朝廷除了能册封当地首领和接受当地首领朝贡外,却管不了当地其他的一草一木。
清朝,从古代跨到了近代,靠着多个条约确定了版图,没有所谓的羁縻区,都是实打实的领土。
清朝在东北有三大将军,盛京将军,吉林将军,黑龙江将军,外蒙古有乌里雅苏台将军,新疆有伊犁将军,这些将军大多时候都是满蒙宗亲以及清帝最为信任的大臣担任,且在当地屯有驻军,而且这些将军还能节制其他地区的都统,以及参赞大臣。
这些将军的职责都有什么呢。
以伊犁将军为例:伊犁将军有统率驻军、考察官吏、屯田置牧、组织生产、核征赋税、巡边守土等职能,这些职责可都是实权啊。
清朝在西藏设有驻藏大臣,青海设有西宁办事大臣,那这两个大臣的职责是什么呢?是不是光有一个大臣就完事了?
以驻藏大臣为例,乾隆五十八年,福康安会同各方面人士制定了全面管理西藏的章程和实施细则,即《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计102条,藏文文本归纳为29条,包括镇抚、职掌、番目、番营、马政、贸易、钱法、租赋、差役、边防等纲目,加强了驻藏大臣的权力和地位,并对其职权作了明确规定,此后遂成定制。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的章程明确规定:政治上驻藏大臣地位与达赖、班禅平等;宗教监管上规定达赖、班禅及以下高僧活佛的转世实行金瓶掣签制,由“驻藏大臣亲往监同抽掣”;行政人事上噶伦及以下地方官员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拣选”;外交上集权于中央,由驻藏大臣负责处理;军事上规定每年由驻藏大臣“巡视边界,操阅番兵”,奖优罚劣;财政上驻藏大臣严格管理财税,监制钱币,合理摊派租税徭役等等。
驻藏大臣总揽了西藏地方人事、行政、财政、军事、司法、外交等一切重要政事权力,从而使其权限达到了最高地步,代表着清廷直接管理着西藏。
而且并不是只派个驻藏大臣就完事了,还屯有驻军,《钦定藏内善后章程》的第四条规定:设3000名正规军队:前后藏各驻1000名,江孜驻500名,定日驻500名,前藏代本由 驻拉萨游击统辖,日喀则、江孜、定日各地代本,由日喀则都司统辖。
清朝在传统的汉地十八省则是延用了元朝的行省制,派总督,巡抚前去就任履职。
清朝在版图各处都有自己人担任的主官大将,管理着当地的一切军政要务,且还屯有驻军,都是实打实的领土,没有那些所谓的册个封就一了百了的羁縻区。
要硬说清朝有羁縻区的话,那就是清朝曾经册封过的越南,缅甸,哈萨克等地了。
且要是硬说羁縻区也算领土的话,那清朝版图就不是上面那张图了,而是下面这张,老外所画的清朝地图了。
合我胃口的书会让我饶有兴致读下去,不合胃口的书再怎么也读不下去,你们是这样吗
这个问题都会遇到,喜欢的就不用说,会一口气的读下去,引人入胜故事情节吸引着,书就爱不释手。不喜欢的书,再怎么努力也毫无兴趣,这个与年龄和经历有关,有的人在年轻时对枯燥乏味的哲学、白话文等书籍,都没有任何心情去摸书本,更谈不上读下去的兴趣,但随着岁月的增加,生活阅历的积累,对这些书籍慢慢产生好奇心,就开始有读下去的兴趣了。
因此,有些喜好是逐渐培养的,读书也是如此,兴趣爱好是最大的老师,希望静心循序渐进的培养读各种书的爱好,开卷有益,定会大有作为。
张云雷出专辑、孟鹤堂拍电影、郭麒麟上综艺,集体跨界忙得不亦乐乎,这是新常态吗
肯定是新常态,以后还会有越来越多的新人走出跨界的行列。这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德云社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说起德云社人们都把它跟相声联系起来,感觉他们就是会说相声,其实这样理解就太片面了。德云社其实就是个娱乐公司,虽然是说相声起家,但说相声的有唱歌唱的好的,有做饭做的好的,有演戏演的好的,还有乐器拿手的。所以把德云社定义为演艺公司最合理。
既然这样的话,公司的演员们干啥都是正常的,象于谦老师拍电影,其实他就是北京电影学院毕来的高材生,说起来电影才是他的专业。他还是摇滚协会副会长,唱摇滚也是他老本行。奇怪吗?不奇怪。
再来说说张云雷,他从学唱起步,开始学的是小曲小调,太平歌词,流行歌曲一直是他的强项,到是学相声对他来说年轻的时侯不怎么上心。自从倒仓回来才知道用功学习相声了。张云雷的嗓子是老天爷赏的一副好嗓子,没怎么保护都能唱出天籁之音,这样的嗓子只说相声不可惜了吗?出唱片,开演唱会都势在必行。
还有张云雷的长相 身材 扮相 气质,拿到电影行业里也不处下风啊,以后说不准也能拍影视 ,上综艺呢。还有小孟、大林、九龄、九龙都一样,有拍戏的天份可以拍电影,有唱歌的天份可以出唱片,身有十八般武艺,该用的时侯就要用才行。
相声演员只是他们的一个职业,在这个基础了,希望德云师兄弟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强项,最好地利用好流量这个最佳利器,把最好的自己展现给大家。
一个民族抛弃了自己的文字并使用了其他文字,经过一段时间后,被抛弃的这套文字为什么不能在这个民族复活
在文字替换的过程中,就已经放弃了原先的文字体系,大多数时候统治阶级会认为这是文化进步的表现,他们也是这么宣传的。当新文字在群众里面扎下根基后,先前的文字也就被认为是糟粕而被彻底抛弃,是从根基上被抛弃掉,就比如韩国的文字变化。
如何看待有些战争片调动部队当群演的行为
这个事情跟我们的国情有关,在以前计划经济时期,拍电影,想找群演也没戏,因为社会上即没有这么个行当,更没有那么多闲人,那时连盒饭都没有!不过老黑白片,也拍不了什么大场面,想象中人山人海的景象,其实通过镜头,用几十个人就完成了。
等到彩色宽银幕出来,才真正需要群演参演,我们国家战争军事题材的影片,原则上来说,都会找八一电影制片厂,八一厂本身就隶属于部队,拍大片需要大量群演,当然找部队了,比方三大战役的拍摄,(这种战争片,放到现在,找普通群演都不行,好好的胜利之师,能给你演成抗日神剧似的土匪武装游行,或者说好听点;没正规化的游击武装……)
航拍,广角镜头,大部队纵队挺进!那些经典,还真要感谢那个时代部队参演呢,我估计这类片子,当时即使有群演,导演还是会协调请部队参与。再后来,我们国家有一个部队自己经商,贴补点饭则的时期,这时对部队来说,拉出去干群演,也算不错的生意。现在肯定不行了,一般电影就别打这主意,老老实实找普通群演吧。不过有些政治任务的大片,应该还是会看到部队参与演出的。
如果把慈禧换成武则天,能不能打败八国联军
绝对可以,武则天的心胸和才华,治国安邦能力,10000个慈禧也比不过,武则天的军事指挥才能团灭80国联军
同一个班级里面,为什么同学们成绩相差巨大,大家觉得是什么原因
在同一个班级里,同学之间学习成绩相差很大,是由各种原因造成的。
1.同学成绩差距大,受家庭环境的影响。孩子的来源不同。我们国家进入了社会主义新时代,加快小城镇建设,孩子不愿在农村上学,都往成绩赶。班级中有相当数量的孩子是农村的。家在城里的孩子,父母的学历比较高,经济条件也较好,家里有良好的文化氛围。来自农村的孩子,有的在城里买了房子,也有是租房子住的,父母亲的文化水平,相对较低,经济条件也不太好,父母在城里打工,没有时间关心孩子的学习,全靠孩子自己,,有的家长甚至也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就这样:“瞎子放驴随它去”。而城里的孩子,家长比较注重孩子的学习,也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相对来说,在城里居住的孩子,比从农村转来的孩子,学习成绩要好一些。
2.孩子成绩差距大,与孩子的学习基础有关。生活在城里的年青夫妻,在怀孕孩子的时候,就注重什么胎教。三岁就上幼儿园,开始学习文化知识。家长从小就给孩子报了各种各样的辅导班。美其名曰: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还没有正式上学,城里的孩子就占有明显的优势。农村有一些孩子,不是从小学一年级就在城里上学的,是中途转学过来的,孩子在农村学习了几年,虽然讲究教育公平,农村的师资,教育资源的配置,还是没有城里好,孩子的基础,孩子的成绩也相对差一些,比不上城里的孩子基础好。
3.孩子成绩差距大,还与孩子的智力、学习态度有关。有些孩子,天资聪颖,一看就会,一点就明。也有的孩子,看起来智力正常,说话有板有眼,可就是学习不行。一听说学习头就懵,可是玩起来比谁都欢。这你有什么办法呢?有的孩子学习态度端正,学习积极性高,课堂上学习认真,老师布置的作业很快做完。还有时间阅读课外书籍,学习成绩越来越好。也有的孩子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积极性不高,课堂上学习不认真,思想开小差,听不懂讲课内容,作业也不愿意做,学习成绩越来越差。
虽然孩子在同一个班级学习,由于家庭条件不同,学习基础不同,先天素质不同,学习态度迥异,因而学习成绩相差很大。
敬请大家不吝赐教。
学历不同的两个人适合在一起吗
没问题。中华传统几千年,男主外女主内。社会也在发展,生儿育女代代相传。解放后男女平等,社会进步生活提高。妇女地位更明显提高。我周边人,同学,同单位职工多有学历不同人结为夫妻。相亲相爱十几年几十年。有售货员嫁中学校长的,当时都是知青。男友上学了,后女友才回城。男友毕业分配教师,女友到商店卖货,二人结婚了至今可好。还有一对,女友分医院后科长,男友搞绿化。婚后至今很好。夫妻有时同来我家做客。一个工人一个知识型可互补,我看挺好。
吕雉有没有给刘邦戴绿帽子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是天字第一号绿帽子,全天下人都知道。这个给刘邦戴绿帽子的人就是审食其,甚至气的吕后儿子汉孝惠帝要杀掉他。
吕后和审食其私通的条件
我们知道,刘邦年轻的时候游手好闲,家中父母都嫌弃他。一直到了快四十岁了,还没娶上媳妇。
(刘邦)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
后来吕后父亲吕公到沛县避难,瞧刘邦不凡,把自己大女儿许给了刘邦。两人之间,是典型的老夫少妻。后来,刘邦参加推翻暴秦的起义,和吕后也是聚少离多。在这个过程中,投靠刘邦的审食其,被刘邦派去照顾老人、老婆及孩子。
后来楚汉之争中,刘邦父亲、吕后都落入项羽之手,审食其也和他们在一起。在敌人的营地里,整日提心吊胆,总害怕被人随时杀掉,这时吕后的感情是脆弱的。
而自家男人远在天边,周边能说得上话的,也就一个审食其了。一个新婚少妇,在这种朝不保夕的情况下,和审食其的感情自然迅速升温,为两人的私通提供了条件。
等到后来项羽放掉吕后等人,回到刘邦身边的时候,许多人都知道两人私通的情况了,只是没人敢告诉刘邦罢了。
辟阳侯(审食其)行不正,得幸吕太后。
审食其的超高待遇
审食其一没战功,二没献策,但后来也被封为辟阳侯。等到刘邦驾崩,吕后主政,审食其被任命为左丞相,但他不负责处理政事,只负责监察百官的裁奏。吕后死后,审食其担任太傅,也是高官显禄。
这就是吕后为自己情人安排了一个高位,但却只充当自己的耳目。在这段时间内,只要审食其开口,能从吕后手中救下她想杀的人。审食其受宠幸,达到了这样的程度。
有人把审食其和吕后的丑事,告到了汉惠帝面前。孝惠帝知道自己母亲的丑事后,大怒,想要杀掉审食其。吕后非常惭愧,但又不能替审食其求情。那样的话,在儿子面前更加坐实了她的丑事。
后来,平原君找到汉孝惠帝的宠臣闳孺,让他到孝惠帝面前求情,最终才算保住了审食其的性命。
辟阳侯幸于吕太后,人或毁辟阳侯于孝惠帝,孝惠帝大怒,下吏,欲诛之。吕太后惭,不可以言……(孝惠帝宠臣闳孺)言帝,果出辟阳侯。
平原君说动了孝惠帝宠臣闳孺,保住了审食其的性命。然而,审食其最终被刘邦儿子淮南厉王刘长所杀。
原来,刘长的母亲当年得罪吕后,被迫自杀。在这个过程中,审食其没有帮忙劝阻吕后。等到汉文帝即位,淮南厉王刘长借审食其和吕氏交往太深的缘故,杀死了他,算是替母亲报了仇。
司马迁治史严谨,在《史记》中多次出现审食其和吕后私通的记载,显然是确有其事。因此,刘邦这顶帽子,是甩不掉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