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拐子马 铁浮屠

金朝的部队号称铁浮屠、拐子马,都是什么兵种岳飞又是如何大破之?岳飞是如何破解金军纵横天下的铁浮屠和拐子马的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22 16:00:36 浏览25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金朝的部队号称铁浮屠、拐子马,都是什么兵种岳飞又是如何大破之

铁浮图,就是穿上重铠,戴着铁帽子的兵,三个人一组,用皮带连起来,每进一步,便用拦马的木头环卫,只进不退。拐子马,就是在在重骑兵左右两翼配备轻骑兵,快速突进。

一重一快,是中国骑兵战术史上的一次革新,此阵式最初见于南北朝前燕与冉魏之战,前燕名将慕容燕用此阵打败了不可一世的一代战神冉闵。

而到了金人手中,此阵式更加完善,威力无比,金人以重轻骑兵结合的骑兵成为12世纪最具威力的作战部队,以少数兵力横扫大辽和北宋,辽人面对金人铁骑,也只能发出“金人兵甲过万,天下无敌”的悲哀。

而北宋帝国在大金铁骑的冲击下,当时世界上最繁华最坚固的帝都东京沦丧,二帝被俘虏,半壁河山失于金人手中。

1139年,完颜宗弼撕毁了绍兴议和协定,兵分四路南侵。 初期南宋王朝没有充分的准备,节节退败。随后刘锜、岳飞、张俊等将率部反击,在东西两线均大胜金军。

岳飞率十万岳家军进行了人生的第二次北伐, 岳家军以襄阳为基地,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连下颖昌(今许昌)、陈州(淮阳),郑州,蔡州,洛阳。

面对岳家军一次次的惊艳表演,完颜宗弼作为大金一代名将,并没有慌乱。通过情报网络,他了解到岳家军兵力分散,而岳飞率驻在郾城的总部兵力十分空虚。

完颜宗弼决定以一万五精骑直插郾城,一举歼灭岳飞,扭转整个战争的局势。

可以说这招非常英明,足显完颜宗弼的名将风范。

可惜他的对象是岳飞,和一支将雄兵勇,敢于向任何一个敌人亮剑的钢铁部队——岳家军。

1140年7月8日,双方在郾城展开了惊心动魄的遭遇战。

在这场战役中,完颜宗弼摆出了他的成名阵型,“铁浮图,拐子马”。

岳家军对此早有准备,岳飞派出的是背嵬亲军和游奕军马军迎战,并派步兵持麻扎刀(特制的一种大刀,比一般刀长,特别对付重骑兵)、大斧等,上砍敌兵,下砍马足。

双方激战,一直战到天黑

在一帮如狼似虎的部队面前,再好的阵型和装备也失去了效果,最后完颜宗弼溃败。

10日,双方在郾城北的五里店再次展开激战,岳家军再次大败宗弼部,并杀死宗弼手下大将阿李朵孛堇。

此后,双方增援部队陆续赶到,形成对峙局面

13日,岳部大将杨再兴率部巡游,与宗弼部相遇,展开激战,杨再兴灭敌数千,但最终也全部覆灭,杨再兴被乱箭射死,相当惨烈。

14日,岳家军双线出击,一部出击临颍县金兵,另一部大破进犯颍昌的金军主力。

完颜宗弼企图以多胜少,歼灭岳家军总部的企图不仅没有达到,反而损兵折将,完全处于下风,逐退兵。

郾城大战,以岳家军的全面胜利结束。

岳飞乘胜追击,追击完颜宗弼,并在朱仙镇再次大败完颜宗弼部。

完颜宗弼终于见识到了什么是最能打仗的汉人军队,面对锐不可挡的岳家军,宗弼一度想放弃汴京(开封)。 岳飞离他人生的梦想,只差一步。

完颜宗弼的铁屠浮拐子马骑兵为什么会败给岳飞的步兵,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是北方平原更利于骑兵的发挥,而南方丘陵水泊较多,限制了骑兵的威力,第二个决定战争成败的最主要因素不是硬件条件(装备),更多的是部队的疑聚力,意志力。

近代我们用小米加步枪汉阳造打退了日本小鬼子的三八大盖,也是这个理。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体《夜狼文史工作室》主编夜狼啸西风

岳飞是如何破解金军纵横天下的铁浮屠和拐子马的

俘屠凡指宝塔。铁俘屠,形容身穿沉重凯甲的武士。宋朝称呼金军重装骑兵,三、五匹身彼凯甲的战马联在起拉动的战车为铁俘屠。平原作战冲击步兵战阵可谓所向披靡。但是由于比较笨重,转向困难。拐子马是轻装骑兵,配合铁俘屠作战,相对机动灵活。金军在南侵时使用铁俘屠拐子马,让宋军吃尽苦头。为破金军重装骑兵主力,宋军主战将领想了不少办法。《宋史》记载,先是刘琦军对战金军铁俘屠拐子马,以伏兵利用地形设巨障,阻挡金军铁俘屠拐子马,以滚石巨木砸向金军,重挫金军铁俘屠拐子马,歼灭金军铁俘屠拐子马一万余人。岳家军第四次北伐,与金军铁俘屠拐子马决战郾城,金兀术使用铁俘屠拐子马企图一举消灭岳家军。岳飞沉着应战,先以轻骑兵背嵬军两翼突击,引开金军拐子马。而后以敢战士(敢死队)列阵迎击金军铁俘屠。宋军主力以重甲、重盾护身,远以弓、稍近以弩、再近以长矛袭击铁俘屠战车上金兵,掩护敢战士伏身以长杆扑刀砍杀马腿。一马伤一车倒,一车倒数车碰。经此役,训练有素的岳家军战至“人是血人,马是血马“,以血的代价歼灭了金军重装主力铁俘屠。史载,郾城大捷金军惨败后,金兀术哭叹,“自海上起兵,届靠此胜。今休矣“。

历史上金兀术的铁浮屠和拐子马所向披靡,但是碰到岳飞就不管用了,这是怎么回事你怎么看

其实铁浮屠和拐子马不是说碰见岳飞才不管用的,早在之前的宋金交战中,铁浮屠和拐子马就已经被破阵多次,只是实力未受到重创,而在岳飞主导的郾城大捷后,完颜宗弼的铁浮屠和拐子马基本上就彻底废掉了。

很久以来,人们一直以为解决掉拐子马的和铁浮屠的主力是岳家军步兵中的扎马刀、大斧和长枪兵,但事实上,真正的精锐是几乎由全部骑兵组成的背嵬军和游奕军,在郾城大捷中,真正起到主力作用的也是这两支南宋史上最强悍的骑兵部队。

在岳飞、韩世忠等人打破刘豫的伪齐之后,宋军缴获了大量的优质马匹,于是在京湖战场上的几位将军开始着手组建属于自己的骑兵部队。其中实力最为强悍的就是岳飞的背嵬军,另外还有踏白军和游奕军。其中踏白军和游奕军是中型骑兵,而背嵬军是半具装的重骑兵,主要装备有长、短刀,约十支短弩 ,二十支硬弓弓箭围盔,铁叶片革甲。

在1140年,金国大帅完颜宗弼听闻岳飞进驻郾城,且兵力分散多地,就像趁着对方中枢薄弱一举拔掉这个强悍的老对手。于是金兀术统率骑兵一万五千奔袭郾城,另外还有十万支援部队陆续的开往郾城。

当时岳飞带领的军队只有背嵬军和一小部分游奕军以及几千步兵,加起来也就一万多,这还是包括了火头军和辎重部队,因为处于劣势,岳飞可以说是做足了准备来应对来势汹汹的金兀术。

当两军在郾城外交战时,岳飞先是让岳云和杨再兴带领背嵬军骑兵和游奕军分左右两路对抗杀向宋军两翼的拐子马,因为拐子马是中型骑兵,马身无甲,故而背嵬军和游奕军采用“在距离敌人一百余步时就由七八人放箭,七八人用短弩射马,然后长刀对劈,迅速冲锋,集结,再冲锋”的方式与金军拐子马进行拼杀。因为金军拐子马的战术是像近代的骑兵方阵一样齐头并进,来回冲锋践踏,故而双方开始并没有陷于混战,而是来回的交锋,这也是宋军会认为自己跟金军交战数十和的原因。当然,随着战争的白热化,双方的军队终于交织在一起开始混战,此时宋将杨再兴直言要诛杀金兀术,于是乎单骑冲往敌阵,杀金军近百,自己身中数枪,还是力战不止。

战斗进行到中午,宋军依旧士气高涨,这下金兀术就坐不住了,于是他下令让铁浮屠出击,企图踏破正在混战的岳家军。看到这,岳飞急令背嵬军的五百步兵出战,这五百背嵬军步兵,各个身披步人甲,手持大斧、扎马刀、长枪,史书云“乃命步人以麻扎刀入阵,勿仰视,第斫马足”,“先以枪揭去其兜牟,即用刀斧斫臂,至有以手捽扯者,大破之”。也就是说当铁浮屠冲进乱军中后,行动速度减缓,步兵借此机会用扎马刀砍马腿,长枪挑头盔,大斧劈脑仁,最后近乎全歼了铁浮屠和拐子马,在战况最为激烈的时候,岳飞甚至亲率亲兵冲入敌阵,参与厮杀。战斗到夜晚后,金军阵脚大乱,金兀术大败,狼狈而逃,而其他援军听闻金兀术大败,也就撤走了。这才有了岳家军500人大破10w金军的说法。

金兀术的拐子马、铁浮屠和呼延灼的连环马是不是一回事,哪个在先

拐子马”是南宋军民对兀术这一特殊兵种和战术的一种叫法,而兀术自己最初给它所命的女真名字已不可考。

对于“拐子马”的具体战法,史书上有很多种说法。

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岳珂在《鄂国金佗稡编》卷五《鄂王行实编年》中说的:“兀术有劲军,皆重铠,贯以韦索,三人为联,号拐子马,又号铁浮图,堵墙而进,官军不能当,所至屡胜。”而章颖的《南渡四将传》及元朝官修的《宋史·岳飞传》中也对此说法加以沿用。

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它把兀术的另一个兵种“铁浮屠”(也作“铁浮图”)混同在一起了。

伪托宇文懋昭之名作《大金国志》的元人早觉察到了这个错误,将之改为:“兀术自将牙兵三千,往来为援,皆带重甲,三人为伍,贯韦索,号‘铁浮屠’,每进一步,即用拒马子遮其后,示无反顾,复以铁骑马左右翼,号‘拐子马’。”明确将“铁浮屠”和“拐子马”区分开了。

有什么证据说明“拐子马”和“铁浮屠”是不同的兵种呢?

杨汝翼在《顺昌战胜破贼录》中说,“四太子披白袍,甲马,往来指呼,以渠自将牙兵三千策应,皆重铠全装。虏号铁浮图,又号扢叉千户”;“方其接战时,郦琼、孔彦舟、赵提刀等皆单骑列于阵外。有河北签军告官军曰:‘我辈元是左护军,本无斗志。所可杀者,止是两拐子马。’故官军力攻破之。皆四太子平日所依仗者,十损七八。”可见,“拐子马”有别于“铁浮屠”,是不同的兵种,但都同属“四太子平日所依仗者”。

汪若海目睹了顺昌大战的战况,也写过一篇《札子》专述“铁浮屠”和“拐子马”。

对“铁浮屠”的描述是:“其所将攻城士卒号铁浮屠,又曰铁塔兵,被两重铁兜牟,周匝皆缀长檐,其下乃有毡枕。三人为伍,以皮索相连。后用拒子马,人进一步,移马子一步,示不反顾。”中间的步兵,也全身披挂铁盔重甲,只有双目露在外面,三人一组,贯以韦索,身后拖着拒马桩,每进一步,身后的拒马桩便跟进一步,全体将士有进无退,凶悍无比。

而“拐子马”则是:“以铁骑为左右翼,号拐子马,皆是女真充之。自用兵以来,所不能攻之城,即勾集此军。”

相对而言,杨汝翼、汪若海的说法比岳珂准确,原因很简单,杨汝翼、汪若海是根据第一手材料做的记录,尤其是杨汝翼,是随军战地记者,直接参加了顺昌大战,亲历战斗的全过程,而岳珂是在岳飞死后六十年才开始整理《鄂国金佗稡编》的。

那么,“拐子马”和“铁浮屠”到底是什么不同的兵种呢?自宋迄今,各种考证数不胜数,却尚无定论。

笔者就根据相关史料大胆推测,妄作一家之言吧。

“浮屠”是佛教词汇,宝塔的意思,“铁浮屠”,则指铁塔。这里用来比喻身披两层重甲的骑兵形如铁塔。按《宋史》卷一九七《兵志》所说,每副铠甲“全装共四十五斤至五十斤止”,两层重甲披在身上,重达一百多斤,再加上身上配置的弓箭刀剑和长枪,这就要求这些充当“铁浮屠”的骑兵都具备强健的体魄,过人的力气,远远望去,俨然一尊尊铁塔。

“铁浮屠”之所以牺牲骑兵的机动性,而让他们穿戴上厚实笨重的铠甲,目的就是想让这些防护性能好、质量大、无坚不摧的重甲骑兵团担负正面攻坚任务,充当的角色犹如现代战争中的坦克。按照汪若海的记载,这些铁塔兵的坐骑用皮索连成一排,后面由步兵推拒马桩跟着前进,活像一堵会移动的墙压来,可谓攻势如潮,杀伤力巨大。由此也不难看出,“铁浮屠”在阵前攻坚中巧妙地运用了我们常说的“连环马”原理,以三匹马连成一排,组成一个联合作战的单位,其产生出来的冲击力远远大于分散的三匹马的总和,让对方无力阻挡。

与“铁浮屠”正面攻坚不同,“拐子马”属于一种轻型或中型骑兵,充分利用其高度的机动性以及集团冲锋时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实施的是两翼包抄的战术,对敌军迂回包抄而后突击。南宋吕颐浩就曾说:“虏人遇中国之兵,往往以铁骑张两翼前来围掩。”

在这儿,还得说一说为什么南宋人要称兀术这种战术为“拐子马”。《武经总要》前集卷七记载说:“东南拐子马阵为大阵之左右翼也。本朝西北面行营,拐子马并选精骑。夷狄用兵,每弓骑暴集,偏攻大阵,一面捍御不及,则有奔突之患,因置拐子阵以为救援。”将骑兵放在两翼,对敌人侧翼进行突击,最终实现自己的作战意图,北宋军队就把这样的骑兵称为“拐子马”。

也由此可见,“拐子马”并不是金骑兵的专用名称。

既然本朝已有“拐子马”,为何还对兀术的“拐子马”谈虎色变呢?

原因是金兵的“拐子马”,士兵骑术精湛,作战凶悍,他们装备了格斗型冷兵器和弓箭,既能作为骑射进行远距离攻击,又能作为突击力量近身搏杀,所用的弓箭,弓力只有七斗,而为方便在马上拉弓和保证射击的命中率,金人刻意把箭造得极长。当然,和北宋“拐子马”的区别还不止于此,兀术的“拐子马”士兵每人都配备有两至五匹战马,当所乘的马匹出现疲态或有伤情时,就立刻换上另外一匹马,让战骑在临阵冲锋时保持良好的体力,保证了战时的机动性,这种战法称为“副马之制”。“副马”就是指主乘之外的马,也称“从马”。有书为证,《金史》中载:“突合速从马五(即五匹副马)、沃鲁破宋兵四千于文水。”为了不让副马在作战中走散,势必要用“韦索”把它们系在主马之后,所以,“拐子马”在视觉上同样给人以连环马的形象。

笔者猜测,这也许就是岳珂等人把“拐子马”和“铁浮屠”混同一谈的原因。

作战时,通常以普通骑兵或步兵列阵开战,等双方打得难解难分,也就是史书上说的“每战方酣”,“铁浮屠”就开始登场。“铁浮屠”并不追求快速。形如铁塔的骑兵手持大刀长枪,穿着刀枪不入的铁甲,像重型推土机一样,缓缓推进,因为战阵太密,对方阵脚一动,抵挡不住的敌军就只能向左右两侧避敌,而这时“拐子马”早已从左右包抄,所以,这时中间有“铁浮屠”的摧城拔寨,左右有“拐子马”的狂飙横扫,对手就只能全面崩盘了。

当然,没有目睹过“拐子马”和“铁浮屠”中连环马用法的人,是有充分的理由质疑这种战法的。

金人的“铁浮屠”和“拐子马”是什么样的

古语的浮图是佛教词汇,意思就是一座塔。最早对铁浮图的描述就是指金国重装骑兵,即人马俱披重型盔甲,对敌阵发起冲击的骑兵。金军身披重铠,头戴铁盔,面有兜罩,肩有披风,身上插有枝杆,大腿及以下披有裙袍,骑在马上,俨然像一尊铁塔。在宋金战争时期,铁浮图已成为多数金军骑兵的标准装备。

拐子马就是连环马,是多个骑兵之马匹用皮索相系。通常是三匹马联成一排,组成一个联合作战的单位。其作用就是一组骑兵联合起来产生的强大的冲击力远大于一匹马,令对方无法阻挡,因你的一个步兵或一个骑兵是挡不住一组骑兵联合冲击的。南宋岳珂(岳飞的孙子)《鄂王行实编年》称金军铁骑,三人为联,贯以韦索,称“拐子马”。

金兀术的铁浮屠和拐子马有什么不同

谢友邀



拜读了已有答案,发现各位专家对评书还是很有研究的

那么,真实的铁浮屠和拐子马到底是什么呢?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四十四》金国图经

金军作战,以步兵方队为主阵,以精锐骑兵为两翼,作战过程中很自然就会对敌方形成包抄


~《会编.卷二百二》.汪若海(答刂)子

汪若海为顺昌通判,大战在即,携家人和部分民众撤离,得知刘锜顺昌大捷后奉命以部分兵力留驻,部分退兵,感觉万分惋惜,写了这份东西

作为顺昌通判,对顺昌战事有很多渠道可以了解,汪若海对战况的描述应该是非常准确的,所以

1.铁浮屠是重装步兵,每三人为一个战斗小组,小组成员之间用皮索连接,以示守望相助,要死死一块

2.铁浮屠进攻战术就是简单的猪突,仗着甲厚一股脑往前走,后面还跟着一帮搬拒马的友军,每前进一步,拒马也跟着前进一步。拒马这玩意连马都跳不过去,身穿沉重盔甲的铁浮屠想后退都没有机会

3.拐子马是女真轻骑兵,弓不能远射,主要凭借机动性、冲击力和坚韧持久的耐力对敌方造成打击



骑兵的优势在于机动性和冲击力,如果铁浮屠是重骑兵就会产生这样几个弊端

1.战马的速度不会完全相同,对后排的骑兵来说,前排的皮索就是移动的绊马绳,谁也不敢全力冲刺

2.连在一起的骑兵自然失去了机动性

3.马不能跃上城墙

4.倒下一匹马=损失三个骑兵,这种事估计敌人很高兴




岳珂是名将之后,但他是一个完完全全的文人,不知兵事,他能将事件的脉络写得很清楚,细节上极可能混淆

有关铁浮屠和拐子马的记载集中在绍兴十年,岳珂走访老兵、查阅资料时对这两个兵种没有完全弄明白,所以就混在一起了
~《宋史.岳飞传》

郾城之战事件完全真实,有关金军的描写细节上就出现了失误,来看当事人到底是怎么说的


~《岳飞郾城捷
奏》

1.金军从来没有只用骑兵发动一场攻城战,按金兵步骑比例3:7算,进攻郾城的金军应该另有步兵35000人,实际总兵力应该在五万左右

2.盖天大王名完颜宗贤,长期担任金国后方留守,此次参加郾城作战证明兀朮已经得到增援。与“谋知飞孤军无援,于是并兵以御飞”相吻合

3.引文中划红线部分是岳家军骑兵战斗,绿线部分是步兵战斗状况描述,这一点毫无疑义。问题是与岳家军步兵的战斗是金军骑兵吗?

麻扎刀、提刀、大斧这类砍砸短兵器想够到骑兵很难,对付的应该是有重盔甲的步兵。再联系到这是一场攻城战,应该是兀朮见双方骑兵交战己方略处下风,便将本来用于攻城作战“其进如墙”的重步兵方队派上去,以期在野战中切割宋军骑兵。这时,岳飞派出了特种步兵与之交战

可见岳飞早就训练了一支专业整治铁浮屠的克星部队

4.从古至今都是“射人先射马”,骑兵往来冲突中马一倒下,基本上骑手就会变成肉泥,所以,马是被重点招呼的对象,战场中失去骑手的战马有的会奔散,也有的会随着熟悉的马队奔跑

这场交战,岳家军夺到战马二百匹,可见给金军造成的杀伤是巨大的,“杀死贼兵满野,不计其数”

可惜因为战斗结束时已经天黑,这份奏折中没有具体统计数字,但从赵构的欣喜程度可见一斑



随后,七月十四日,岳家军在颖昌再次战胜金军主力
~《王贵颖昌捷奏

此战之后,金国重金打造的铁浮屠消失了,拐子马的说法也不见于记载,因为

1.被找到罩门的铁浮屠已经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2.失去了铁浮屠的配合,拐子马与普通骑兵已经没有了区别




乾隆帝曾怀疑拐子马的存在历史上拐子马真实存在吗

乾隆帝在命令臣僚编纂《御批通鉴辑览》时,曾经怀疑拐子马的传统定义不符合骑兵作战的军事常识,遂写了如下一条“御批”:

严格来说,乾隆帝不是怀疑拐子马的存在,而是怀疑将拐子马解释为「皆重铠,贯以韦索,凡三人为联,号拐子马」(岳珂《 鄂王行实编年》中的记载)。

《宋史·岳飞传》、《宋史纪事本末》、《续资治通鉴》乃至《说岳精忠全传》都按照岳珂描述的概念展开叙述,就连《水浒传》里面的连环马也和岳珂的描述相仿,可以说直到乾隆帝才有质疑。

乾隆帝的质疑理由是成立的,仅以常理度之,这样的做法一来使得骑兵的机动优势丧失,二来就是一损俱损,风险很高。

宋史大家邓广铭教授《有关“拐子马”的诸问题的考释》对“拐子马”究竟是什么作了详尽考证。广铭先生指出:“拐子”就是“侧翼”之意,“两拐子”就指左右两翼,而“两拐子马”或“东西拐子马”就是左右翼骑兵。

既然如此简单,那么何以这么多人会误解?这是因为拐子和拐子马是华北地区的方言口语,因此到了南宋时期,其准确含义大家就不太了解了,所以会以讹传讹。

追根溯源,对拐子马最早做出记载的直接参与过顺昌之战的顺昌府通判汪若海呈报给朝廷的战况汇报“札子”,汪若海称金军的“铁浮图”“三人为伍,以皮带相连”而“以铁骑为左右翼,号拐子马”。对拐子马正确的定义和对铁浮图错误的定义在岳飞的孙子岳珂这里被混为一谈,留下了这个持续千年的错误。

东北不盛产良马,那女真人组成的金兵和满洲八旗是骑兵为主还是步兵为主

一个人要蠢到什么程度,才会相信东北不产良马这样的蠢话;才会相信金兵和八旗兵以步兵为主?

东北的马多的是。

中国三大名马,伊犁马、河曲马和三河马。其中三河马的产地就是呼伦贝尔大草原。呼伦贝尔大草原就在大兴安岭西麓,行政区划上归内蒙古,地理上就在东北啊。

东北高寒的气候,很适合养马。所以东北各地的马很多很多。历朝历代东北的地方势力,东胡、鲜卑、金国、后金,都是以骑兵称雄天下,动辄几十万匹战马,从哪来的?难道是从地里长出来的。

军马关键看训练。

马跟人一样,能不能跑,能不能打,品种是一方面,但关键看饲养和训练。养的好、训练的好,普通的马也能成为合格的战马,养的不好、训练的不好,再优秀的马也会废掉。

南宋岳飞手下有骑兵两万,他们的战马大部分是战场缴获的,少部分是从西南地区购买的。这些马,都不是什么名马。但是经过严酷的训练,岳家军的骑兵战斗力完全碾压金兵!

这就是训练的作用。

关于金兵与八旗的兵种问题。

近年来,不知道从哪里流传的一种谬论,认为八旗兵以步兵为主,不擅长骑马作战,只是骑马的步兵。

简直荒谬!

努尔哈赤如果知道了,还不得气活了!堂堂八旗铁骑,竟然被人说成是骑马的步兵,不会骑马作战。何其荒谬!

这是清军平定准格尔的战斗图像。除了火器部队之外,全是骑兵。

康熙、雍正、乾隆几代皇帝一再强调,清兵是弓马取天下,不能忘了骑射的根本。说的明明白白。无奈现在很多脑残就是不愿意相信啊。

清史稿中,用大量篇幅描述清军骑兵冲击践踏明军步兵的残酷景象,叫做“如碾虫蚁”!(好像碾死蚂蚁臭虫一样。)

上图是明清作战图像。清朝人画的。左边是清军,右边拿三眼铳的是明军。看看,清军是不是骑马射箭!

金兵就更不用说了,铁浮屠、拐子马,都是骑兵。金兵就靠这两种骑兵打天下啊。

我们倒是希望东北没有马,那样的话中原的人民能少受点灾难。

不幸的是,东北不但有马,还有铁矿!战马加铁矿,就是超级无敌重骑兵啊。

历史上的鲜卑、金国、清兵,还有高句丽,都是以重甲骑兵称霸天下。

轻骑兵箭雨打击,扰乱敌人阵脚。重骑兵横冲敌阵,彻底碾压。冷兵器时代,这样的军队根本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