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岳飞的资料

岳飞墓前的跪像,最早什么时候出现的?如果岳飞和李逵单挑,谁更厉害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17 08:58:24 浏览92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岳飞墓前的跪像,最早什么时候出现的

岳飞庙前跪的是秦桧,王氏,万俟卨,张俊,王俊。

最早是在明宪宗成化十一年(公元 1475 年),常熟名士周木在杭州任浙江布政使所铸造。

其实,岳飞庙前秦桧夫妇跪像不止杭州岳王庙。历史上秦桧夫妇跪像有成百上千对,尚存的至少还有七对:

浙江秦桧夫妇跪像: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湖边栖霞岭下岳王庙中侧岳飞墓前。像为铁铸人像,秦桧夫妇反剪双手,面墓而跪,形象沮丧。

江西秦桧夫妇跪像:位于江西省九江市株岭山东端、老虎山西侧岳飞母姚氏墓前。像为石质,今已残损。构形略与杭州岳飞墓前之铁铸跪像同。秦桧夫妇似有求饶之势。

河南汤阴秦桧夫妇跪像:位于河南省汤阴县城西南隅岳飞庙施全祠前。汤阴宋时为岳飞故乡,后人在此设庙并铸秦桧夫妇铸像。因游人多用手抓摸,使铁像上部铮然发亮。

河南朱仙镇秦桧夫妇跪像:位于河南省开封市西南朱仙镇西北隅岳飞庙前。朱仙镇在宋时是岳飞北伐驻军并大战金兀术的地方。像为铁铸,成赤身绑跪状。每逢正月十四至十六日,镇民纷纷前来这里,置自造秦桧夫妇纸像于柴草中,放火焚烧,以解心中之恨。

河南淮阳秦桧夫妇跪像:位于太吴伏羲陵内,跪像为生铁铸就,像上身赤裸,双手反剪,似有求饶之势。

江苏泰州秦桧夫妇跪像:江苏泰州岳墩岳飞祠的殿外西墙脚,为石雕秦桧夫妇跪像,经历代游客香火焚熏,白石变成黑石,头焦额烂,其状亦惨。

湖北武昌秦桧夫妇跪像:位于武昌县南大东门外鄂州岳飞庙内,宋乾通六年铁铸,绑跪屏下,相传凡疾病者,以石击为验。

五个跪像依次如下:

1、秦桧,专权跋扈,暗通外敌,力主“议和”,预谋迫害岳飞,是杀害岳飞的罪魁;

2、王氏,阴狠险毒,助纣为虐,当秦桧因弄不到为岳飞定案的证词而焦急时,她提醒秦桧“捉虎易,放虎难也”,是个蛇蝎心肠的毒妇;

3、万俟卨:充当鹰犬,心狠手辣,明知岳飞是冤案,却用极残忍的手段搞刑讯逼供,是直接杀害岳飞等人的刽子手;

4、张俊,嫉贤妒能,依附权势,秉承秦桧旨意,极力陷害岳飞,是杀害岳飞等人的帮凶;

5、王俊:当时是受秦桧威逼利诱、万般无奈之下诬告岳飞的,因为秦桧想以谋反的罪名杀害岳飞,但需要岳飞部下有人告发,所以就逼迫王俊作伪证。

最早的明代铸像。

明宪宗成化十一年(公元 1475 年)乙未科进士常熟名士周木在杭州任浙江布政使,为表达人民对民族英雄岳飞的敬仰及对权奸秦桧厌恶憎恨之情,重修岳飞墓,并首次用铁铸造秦桧夫妇跪像后因天长日久,风吹雨打,两具跪像成为形象模糊的烂铁。

明武宗正德八年 (公元 1513年),浙江都指挥李隆将军出于对岳飞的钦慕敬仰之情,用铜铸秦桧、王氏、万俟禼三具双手反剪的跪像于岳飞坟前后来,这些跪像被游人捶打而损坏。

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 (公元1594 年),著名文学家 安徽休宁名士万历进士浙江按察副使范涞用铁重铸了秦桧、王氏、万俟禼跪像,并增添了残害忠良的帮凶张俊跪像一具谁料,翌年,巡抚浙江的右副都御史王汝训,因与奸相秦桧之妻王氏同宗,有失王氏家门的体面,而冒天下之大不韪,竟丧心病狂地指使心腹,在黑夜里偷偷地把秦桧之妻王氏和帮凶张俊的跪像沉进了西湖 !一石激千层浪,沉像之事在杭州城立即激起千万人民的愤怒,强烈要求官府追查沉像的罪魁祸首 。王汝训吓得连夜逃离杭州城后来,盐商马伟为了顺应民心,重新补铸了王氏张俊两具跪像,置放原处,才平息风波数年后,秦桧等跪像又被游人击坏。

明神宗万历三十年 (公元 1602年),曾任浙江按察副使范涞又到杭州,任浙江布政使,看到秦桧等跪像模糊难辨,便把自己的俸银捐出来重铸了四具铁跪像。第五次是明神宗万历三十四年 (公元1606 年),苏杭织造孙隆,用铜重铸了秦桧、王氏、万俟禼、张俊四具跪像,各镌刻姓名在胸,并用木栏栅围住,但不久跪像仍被游人挞击而坏正。因为明代成化年间以后,岳坟前有了秦桧等奸佞跪像,所以在文人墨客游览岳坟时所写诗词中也可看到描写当时人们对秦桧等跪像鞭打痛击的情景,如清初著名诗人叶映榴曾有诗写道:

百战英雄骨,东窗笑语中。

绣旗恩未断,丸蜡间先通。

铁像行人磔,王封史笔公。

我来瞻庙貌,洒泪拜孤忠。

诗中对奸臣秦桧私通金邦,也作了揭露与鞭笞奸臣贼子遗臭万年,全民切齿痛恨之。

清代铸像

清世宗雍正初年,杭州栖霞岭下百姓结伴而来,用铁棍木棒猛击王氏跪像,头颈折断。雍正九年(公元 1731 年),浙江巡抚李卫上书朝廷,经雍正帝批准,用收缴的兵器重铸了秦桧等四具跪像事后,李卫曾作岳忠武王庙碑记一文。

清高宗乾隆年间,因秦桧等跪像受多年风雨侵蚀与游人挞击,其形象巳模糊不堪,钱塘县令禀请浙江巡抚熊学鹏,再次重铸了秦桧等人跪像。

清高宗乾隆十二年 (公元 1747年),浙江布政使唐模见岳坟前跪像形像模糊难辨,挞坏严重,于是又命工匠重铸秦桧等四具跪像,并用木栏栅加以围住。

清仁宗嘉庆年间,清朝大学者阮元于嘉庆三年(公元 1798 年),出任浙江巡抚,一上任就将岳王庙修葺一新嘉庆五年(公元1800 年),阮元因秦桧等跪像又被游人挞击毁坏,于是便下令用旧兵器重铸了秦桧等四具跪像,跪在岳王坟前当时有好事者戏撰一联,制成两块小牌,上面以夫妇二人追悔口吻题写,一块挂在秦桧颈上:

咳!仆本丧心,有贤妻何至若是?另一块挂在王氏颈上:啐!妇虽长舌,非老贼不到今朝!

阮元在晋谒岳王庙时见到戏联,不禁哑然失笑。

清穆宗同治四年(公元 1865 年)浙江布政使蒋益澧在任上发现跪像毁坏严重,再次重铸秦桧等四具跪像晚清名臣诗人彭玉麟赴杭州谒岳鄂王庙时,曾题联曰:

史笔炳丹书,真耶伪耶?

莫问那十二金牌七百年志士,更何等悲歌泣血;

墓门凄碧草,是也非也?

看跪此一双顽铁亿万世奸臣,受几多恶报阴诛!

是清德宗光绪二十三年 (公元1897 年)著名诗人张祖翼任浙江布政使,再次重铸秦桧等奸佞四具跪像,并作《岳墓重铸四铁像记》,在文中提到:

益以人心义愤,积岁詈击,身首残弃,因命工又范之,缚跪如前状,殛奸回于既往,懔正气于人间,以告万世之为人臣者。

记中不但描述了铁像的形状姿态,而且还以奸佞铁像警告为万世之为人臣者诫张祖翼所铸秦桧等四具跪像一直保存到辛亥革命以后人们在解放后所见到的跪像,就是张祖翼命工匠重铸的。

如果岳飞和李逵单挑,谁更厉害

提问者论岳飞和李逵单挑,谁更厉害。我认为完全没有可比性。

其一,李逵是名著小说巜水浒传》中的一个虚构的人物。

李逵其本身是虚构的写作,并非历史的真实,其武功厉害骁勇善战只是虚构而美化的,符合演义小说的特点,其中的人物、故事一分真、九分假,所谓“演义小说”,指的小说中部分人物和故事,历史的确有过,但相当部分甚至大部分却是编造出来的。

李逵为人心粗胆大、率直忠诚、仗义疏财,在水浒传中嗜血神性、骁勇善战、脾气暴躁、嫉恶如仇,残暴与冲动,是一个十足的杀人如麻不计后果的鲁莽汉子,只能谈谈笑笑、议论议论,岂能与岳飞相题并论,谈何单挑独斗?有什么可比之言。

岳飞是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我认为应当站在国家利益私整个中华民族这个层次去评价岳飞:岳飞是民族英雄,岳飞是民族的骄傲!

历史上孙中山先生说过:“岳飞魂,是华民族的精神代表,也就是民族魂”。

邓小平曾说过,“英雄永远为后人所纪念,坏人永远为后人所唾弃。

岳飞的业绩撼天动地不可磨灭。他表达了被侵犯民族的要求,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在处境危难的条件下,坚持了抗金的正义斗争,并知道爱护人民的抗金力量,联合抗金军民一道,保住了南宋半壁江山,南国中国人民免遭金人的蹂躏,从而保住高度发展中的中国经济和文化,并使之得以继续发展。

所以,岳飞在中国人民的心中:岳飞是民族英雄!千秋万代永远活中国人民的心中!!!

写在下面的话:

李逵与岳飞根本没有可比性。

本人观点,可评点。

巜原创》

岳飞背景资料简介!有急用

岳飞(1103年—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人,追谥岳武穆王,为中国南宋时期的名将。

幼年丧父,由母亲养育成人。传说其母通过在他的背上刺“精忠报国”四个字,让他铭记国仇家恨。曾经拜周侗为师学习武艺。

二十一岁从军为宗泽部下,屡建战功,尝以八百岳家军大破万五金兵,声名大噪。

公元1140年春,岳家军北伐,兵临朱仙镇直迫金国首府汴京。若胜,徽钦二帝回朝,宋高宗天子地位可能不保。主和派秦桧向宋高宗献计,连发十二道金牌召回岳飞。

凭著“莫须有”三字罪名,于绍兴十一年(1142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除夕之夜,于大理寺风波亭赐死岳飞父子。

至绍兴三十二年(1153年),宋孝宗即位,下诏平反,复岳飞元帅官衔,谥武穆,忠武,改葬在西湖栖霞岭,即杭州西湖畔“宋岳鄂王墓”,并立庙祀于湖北武昌,额名忠烈,修宋史列志传记。

岳飞的前妻刘氏为什么抛弃岳飞岳飞得知后为什么还送她500吊钱

谢诸位邀





从宋人所著史书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岳飞曾经有一个弟弟名叫岳翻,征曹成时被杨再兴杀了。杨再兴被俘后,岳飞不计前嫌,将杨再兴纳入麾下,成为一代充满传奇色彩的抗金猛将

岳飞有五个儿子,长子名叫岳云。岳云十二岁跟随张宪作战,屡立战功。绍兴十一年底(公元1142年初)岳云与岳飞、张宪一起含冤被杀,时年二十三岁,由此可推,岳云出生于1119年(北宋宣和元年)

说这两位的目的是,岳翻的名字在岳氏宗谱中没有出现,岳云在《宋史》岳飞传中的表述是“云,飞养子”。哪里出问题了呢?



翻开《金佗粹编》,岳珂在提到岳云时,无不恭恭敬敬地以“先伯”相称。岳珂得到岳云、张宪追复、赠官文书后向朝廷申文中很明确提到

岳云系珂先伯,其告命自系先伯云直下长男朝请郎尚书吏部郎中甫收掌,先兄甫已行身故……张宪系先祖飞部曲,其告命自系张宪直下男忠训郎前黄州听候使唤张敌万收掌……~《天定录》下

写给朝廷的文书只讲事实不讲客气,从行文看很明显亲疏有别。岳珂说到岳云、岳甫时以先伯、先兄,不敢直呼其名;张宪虽然是岳飞第一爱将,岳珂仍然直接以姓名相称



岳飞治军讲究“功必重赏,过必重罚”,但是对有“赢官人”美称的岳云却是个例外,异常严苛。绍兴五年平杨幺时岳云立了大功,当时主管军事的宰执张浚亲自向朝廷申报重赏岳云等有功将士,岳飞觉得不妥,要求把岳云的名字从奇功名单中划掉,岳飞说

……云系岳飞之子……今来平荡湖贼,并系将士戮力用命之功,男云虽曾随军前去,不曾立到显效……飞即不敢令男云衹受……~《金佗粹编》卷十八.家集九.辞男云奇功赏申都督行府状

当然,我也不知道“攻必先登”的岳云要立下怎样的战功才符合岳飞心目中的“显效”

岳飞屡辞岳云功赏,正因为他们是亲生父子关系



岳飞父子被害后,岳云的遗属与岳飞的妻子李娃所生的孩子被分别流放,岳飞平反时两家已分居二十一年不通音迅。岳珂知道岳云是“先伯”,但当时可能已经有传言:“岳云不是李娃的儿子,所以不是岳飞的儿子”。所以岳云的遗孀在向朝廷申报岳云后人是特意加了一句“并系阿翁枢密亲孙”,岳珂也要强调“岳云系珂先伯”

这些迹象都表明岳云的确是岳飞的亲生儿子,但不是李娃所生。后来有“前妻改嫁是秦桧一伙对飞祖的污蔑”一说,于是刘氏被抺去,岳云也被元人采信为“养子”

实际上这种做法没有必要,虚构一个前妻也污蔑不着岳飞,唐、宋时期女子正常改嫁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例如易安居士。丈夫死后可以改嫁,丈夫弃家也可以改嫁

夫出外三年不归,听妻改嫁。~《名公判清明集》卷九

前妻改嫁对岳飞的名誉并没有损害





岳飞前妻改嫁一事并不是孤证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百二十

建炎元年八月,因“越职言事”被赶走的岳飞再次投军,留下妻子刘氏在相州老家照顾母亲。相州很快失守,岳母不愿被金人统治,在战乱中辗转南下,这一过程中刘氏改嫁给了韩世忠军中一位低级军官

老韩什么都好,就是有一个恶习,喜欢到部下家里让部下女眷相陪饮酒,如果合胃口,老韩铁定不胜酒力留宿部下家中。听说岳飞的前妻在自己军中,老韩赶忙向岳飞解释,“俺可没动她啊,兄弟,快来把她领走吧”!见岳飞没有回应,老韩就向朝廷报告了这事,力证自己清白

岳飞知道刘氏的下落后便托人给她捎去了三百千钱,并向朝廷汇报了这件事。岳飞解释道:“当年不是我弃妻,而是刘氏自行改了嫁”


这事有更详细的记载
~《三朝北盟会编》卷二百七

从岳飞向朝廷汇报的内容看,岳飞对刘氏改嫁一事很是生气,却又赠给刘氏一笔钱让她不至于太过穷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宋法沿自唐律,改嫁适用于以下几种情况,1.丈夫离家三年以上,无故没有消息;2.丈夫死亡三年以上,妻子已尽到守丧的责任;3.夫妻已经宣布“离婚”。我们来看一看,刘氏改嫁是否合法

1.岳飞投军之前在家,刘氏知道岳飞在军中,当时是战争时期,岳飞没有消息不属于“无故”

2.没有任何证据能证明刘氏认为岳飞已经战死

3.岳飞唯一的弟弟岳翻在岳飞军中,女子受男方直亲骚扰可以单方面向官府提出“离婚”的基本条件不具备



如果按《宋刑统》.十恶,刘氏已经触犯了其中两条不赦之罪


不孝:善事父母曰孝,既有违犯,是名不孝……不孝,绞

改嫁:夫者,妻之天也,移父之服而服为夫……释服从吉,改嫁忘忧,皆是背礼违义。故俱为十恶

~《宋刑统》.卷上


兵荒马乱中岳母南渡,刘氏没有跟着照顾起居,而是改嫁他人。不孝

即便岳飞死了,刘氏也要服满丧期才能改嫁,而刘氏既没有得到岳飞死讯,也没有服丧,与岳母分开便改了嫁。背礼违义

岳飞讲究“忠、孝”,自然对刘氏弃母不顾,两次改嫁“不孝不义”的行为非常恼怒。以岳飞当时的权势和与老韩的关系,要让刘氏吃不了兜着走很容易

但这样一来,1.岳云怎么办?2.人心都是肉长的,一点都不念昔日情份?3.无论如何,刘氏终归是逃到了南宋,而不是留在相州做金国的顺民,在大义上无亏





岳飞在处理这件事情上表现出了极高的情商

1.不理老韩,意思是刘氏如今已经不是我的妻子了,你不用多心我会多心

2.向朝廷说明情况,并不是我做高官后便嫌弃前妻,而是前妻在我功名未显时离岳家而去

3.赠刘氏三百千钱,一来的确改善刘氏的境遇,岳云也得安心;二来向朝廷表示,改嫁这事我都放下了,就不要无事找事了

如此,岳飞保全了清誉,刘氏改善了生活,岳云保全了父母,朝廷和老韩省了一番手脚。皆大欢喜





近期帮朋友看了一份《M氏家谱》,处处硬伤。比如,“北宋道武帝时期”,“升为x县知府”,“中宋XX年进士,五代闻名”……

希望族谱撰写人都能以求实的态度,改变目前普遍存在的宗谱不靠谱的现状



为国钓鱼原创



同样的兵种数量与配制装备,岳飞与戚继光谁会更强

首先两人都是我们中国的民族英雄,虽然生活的朝代不同,但都是为民请命,为国担责的汉子。让我们从内心敬佩。岳飞为抗击金兵入侵,组建“岳家军”在他的率领下,打的金兵节节败退。而戚继光为击败倭寇,组建自己的“戚家军”使倭寇闻风丧胆,再也不敢侵犯沿海一带。我们今天来让两位英雄同台比武,看看谁更有谋略与军事指挥能力。两位英雄请上场吧。

我们怎么比,按照孙子兵法要求,将者,智、信、仁、勇、严也。在同等兵种数量与配制装备下,我们就比“将”在这五个方面的要求,一视同仁,两位将军可否同意。岳飞爽快的答应道:吾,中。戚将军一抱拳说道:管。向岳老前辈求教。

智。夫智者,将根也。吾年幼学《左氏春秋》和孙吴兵法,将以智治军,用兵谋变,水无常形,兵无常法。古有韩信背水一战以少胜多,与我万兵入敌穴破金军于阵前,此及我智也。岳飞从容的答到。

岳将军是与金兵正面开战,而我戚继光是与流寇作战,此,更需要智也,然,倭寇于金兵不同,不能打阵地战,给我万兵可围倭寇于城镇中,歼灭也。戚继光说到。

信。夫信,将之本也。吾带兵奖罚分明,兵从不怨言。吾好饮,而与众兵曰,捣黄龙,再畅饮,吾戒。将立信于官兵,则兵从。失信于官兵则兵违。万兵与我,众人一心,可战无不胜。

岳将军有信于官兵说的太好了,我认为还要有信于百姓,兴化有倭,我带兵连夜去救,斩首千人,还没休整,福清有敌,又远袭福清,有信于百姓,使我官兵无粮草有忧。万兵与我,使百姓安。

仁。夫仁者,将之心也。吾仁于官兵,兵病,吾亲调药。兵亡,派吾妻亲劳其家。万兵与我亲如父子。阵前杀敌,吾兵以一当十也。岳飞说道。

我除仁爱士兵外,要想办法解决士兵武器的问题,我们与倭冠战斗,必须发明适合自己的装备。先有“狼筅”后有“镋钯”,再“鸳鸯阵”。万兵与我,可防敌这外。

勇。夫勇者,将之胆也。吾渡黄河,在侯兆川与金兵战,负十余伤。吾战太行山,手持铁枪刺死黑风大王,擒金将于阵前。吾可以身先事卒,以己之勇带弱兵降强敌。吾率万军迎敌,如鞭甩直线也。岳飞说道。

佩服,戚某人佩服岳将军。我的勇不能与岳将军相提并论,三军之前,我也可胜倭冠数十人。万兵与我,可使兵冲锋陷阵。

严。夫严者,将之魂也。吾儿岳云年少,跟吾练兵,从马上跌倒。吾提鞭就打,吾号众军官“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从不扰民。吾之命,兵莫不从也。万兵如我,可直捣黄龙,靖康耻可雪也。

我使用“连坐法”,使兵无不听从命令,有违者。杀。我戚家军,在郊外检阅,下大雨,十余时不动。军令之严,一震明军。戚继光说道。

综合以上五点,两位将军平分秋色。各有优势。撼山易,撼岳家军难。这是一个多么响亮的口号。戚家军兵到之处,也所向披靡。当然,两位英雄处的朝代不一样,面对的敌人也不一样,那么他们的治军也都不同,各有所长。但是,个人认为,在同等兵种数量与配制装备上,岳飞将军更胜一筹,你们说呢,一曲满江红,已经传变天下。我们共诵一下,以纪念我们的民族英雄,我被他的英雄气慨所彻底折服。

当年秦桧如果不害死岳飞,秦桧和岳飞分别会是什么下场

如果南宋不联合蒙元,而是蒙元先灭金国,再灭南宋,历史进程不会改变,最终还是蒙元灭宋金两国。则历史上会出现非常吊诡的一幕,中国历史上会增加一位名相秦桧。而一代名将岳飞则与一般普通将领无异。

题主说如果秦桧不害死岳飞,结局如何?其实无关紧要,不用假设,就按历史原样就行,岳飞的死不会影响秦桧,但是要去掉后来元朝人和明朝人附加的部分,而是按照南宋历史发展,秦桧和岳飞没有太大关联。

元朝编写《宋史》以前,秦桧的死和岳飞从未出现任何关联。秦桧害死岳飞一说,在南宋是岳柯在宁宗朝第一个提出来的,但是认可岳柯这一观点的人没有几个,包括宋宁宗。岳柯这么做的目的是把岳飞的死和赵构撇开关系,这样岳飞就有可能平反。

岳飞在孝宗朝已经复官,【飞虽坐事以殁,而太上皇念之不忘。今可仰承圣意,与追复原官,以礼改葬;访求其后,特予录用。】做事以殁的意思是犯罪处死,从这段历史记载可以看出,岳飞属于有罪被处死,但太上皇(宋高宗)对岳飞念念不忘,才追复原官,以礼改葬。岳飞并没有平反。所以才有了后来岳霖临死对岳柯的一番嘱托。【“先公之忠未显,冤未白,事实之在人耳目者,日就湮没。余初罹大祸,漂泊囚螺。及至仕途,而考于见闻,访于遗卒,掇拾而未及上,余罪也。苟能卒父志,雪尔祖之冤,吾死瞑目矣”!】岳柯当时只有十岁,但是记住了父亲嘱托,为岳飞的平反做了非常充足的准备。

机会终于来了,宋宁宗朝,韩侂胄有意北伐,为了做好动员工作,先追封追封岳飞为鄂王,后又追削秦桧官爵。岳柯见机会难得,数次上书,把自己祖父岳飞的死归于秦桧身上,为宋高宗开脱。这样岳飞就有平反的可能。可惜这个用意太过明显,宋孝宗没有这么做,岳柯的努力没有达到目的,但是宋宁宗还是给了岳柯一点安慰,同意把他编写的有关岳飞的资料交国史管收录,为以后元朝编纂《宋史·岳飞传》提供了素材。大大提高了岳飞的历史地位。

随着韩侂胄北伐的失败,主和的思想又回到主流。秦桧又一次被抬高,恢复了申王的封号和忠献的谥号。再次被人追捧,而且一直延续到了南宋即将亡国的理宗朝,南宋灭掉金国以后,和金政策不在适合,秦桧才再次被追夺了封赠,打入奸臣行列。此时岳飞已经死了一百多年了。但是即便到了这个时期,岳柯秦桧害死岳飞的观点仍未得到认可,秦桧被追夺封赠的罪行里,仍无害死岳飞一条。

直到元朝末期,脱脱主持编纂三朝历史,因为时间仓促,基本没有系统编纂,差不多就是把相关资料做了一下汇总,《宋史》共四百九十六卷,是中国二十四史中最庞大的一部史书。但编纂只用了二年半时间。可见其仓促程度到了何种程度。对比其他史书,清朝编纂的《明史》,篇幅仅次于《宋史》用了六十年时间编纂,这还不包括顺治朝前期的准备工作。唐朝编纂《隋书》只有八十五卷,用时三十五年。

因为时间仓促《宋史》在选材上存在很大问题,岳飞的传记,不是经过大量的史料分析摘取,而是过分依赖岳柯的资料,而岳柯的资料明显带有趋向性,其内容与其他史料中岳飞的记载存在较大差异。这也是后来有人质疑岳飞被神话夸大的主要原因。

不管是什么原因导致历史记载有矛盾之处,但有一个事实是不可改变的,秦桧在南宋一直被推崇了近百年,如果不是南宋最后灭掉了金国,议和政策不再适合当时时局,秦桧仍不会被打倒。在南宋,即便是秦桧两次被打倒,被骂的狗血喷头,但没有一次和岳飞的死挂上关系,特别是宁宗朝秦桧被贬时,岳柯在边上不断带节奏,但秦桧害死岳飞一说仍未被认可。所以题主问岳飞如果不害死岳飞,结局会如何,我只能说没什么关系。

回到开头我的假设,假如南宋灭亡前没有联合蒙元灭掉金朝,宋金就不会反目,秦桧的议和政策没毛病,就不会被追夺封号。南宋留给后人的记录,秦桧仍是大忠臣,岳飞则只是一般武将而已。即便还是脱脱编纂《宋史》岳飞的传记还是采用岳柯的资料,但岳王墓前绝不会出现秦桧跪像。

在南宋甚至明朝前期,岳飞都没有多少人追捧,宋末元初,岳飞的坟墓成了一片荒场。根本无人祭拜,赵孟頫曾为此吟诗感叹。直到明中期,岳飞才被捧上神坛,岳王墓被大修,秦桧作为反面教材,铸跪像于岳王墓前。

至于岳飞的死,秦桧脱不了关系,但秦桧占有多大责任,我不做任何评论,我只知道南宋的宁宗皇帝和理宗皇帝都曾追夺秦桧的封赠,把他打入奸臣行列,但始终没有采取岳柯的办法,将岳飞的死全部归罪于秦桧,撇清宋高宗与岳飞之死的关系。两位皇帝有这么好的时机,竟然放着河水不洗船,只有两种解释;第一种,两个皇帝都是智障,没看到这么好的机会。第二种;甩锅的成分太明显,难以自圆其说,怕后人讥笑。如果你有第三种解释,请留言在下方评论里。

你对岳飞有多少了解

提到岳飞,就必然有关于迎回二帝这个老梗,大体有两种演绎,第一,口号型,岳飞天天在赵构前后喊迎回二帝,不杀你杀谁?其实“迎二圣”这个口号并非岳飞所创,而是宋高宗赵构最先提出来的。建炎元年(1127),赵构登基称帝,在即位诏书中,有“同徯两宫之复”之语,即为“迎二圣”之最初出处。当时岳飞还仅仅是一名九品小武官,他有什么资格提出这个国策性口号?后来,赵构仍不忘时时提起,举例:“戊午,辅臣进呈曲赦淮南事目,帝曰:‘敌虽远去,然南北之民,皆吾赤子,当事兼爱并容之意。中原未复,二圣未还,赦文不可夸大,第使实惠加于两淮百姓,乃朕指也。’”

“壬申,刘光世、韩世忠、张俊入辞,尚书右仆射赵鼎、知柩密院事张浚、参知政事沈与求、签书枢密院事胡松年侍。帝命光世等升殿,谕曰:‘敌南侵,盖有窥江、浙之意,赖卿等戮力捍敌,使其失律而去,朕甚嘉之。然中原未复,二圣未还,朕心歉然,卿等其勉之!’”

“时世忠与刘光世、张俊相继入觐,世忠奏:‘金人退兵,陛下必喜。’帝曰:‘此不足喜,惟复中原,还二圣, 乃可喜耳。’”

壬戌上(赵构)谓宰执曰:比频得二圣安报朕当亲笔谕四方使知朕朝夕不忘二圣之意。

皇帝口口声声说“迎二圣”,那么底下的文武大臣也都纷纷响应,举例:

建炎初,宗泽老元帅镇守汴京时,曾多次上表,请赵构还京,他说:“臣奉迎銮舆还都而后,即当身率诸道之兵,直趋两河之外,亲迎二圣,雪靖康一再之耻。”

绍兴二年(1132),盐官进士张九成殿上召对时,对赵构说:“每感时遇物,想惟圣心雷厉,天泪雨流,思扫清蛮帐以迎二圣之车。”

“兀术穷蹙,求会语,祈请甚哀。韩世忠曰:‘还我两宫,复我疆土,则可以相全。’”兀术语塞。

癸已,有亲从官赵胜自金国还归,言二圣万福。上悲咽不自胜,左仆射赵鼎曰:愿少寛圣虑,强于自治,天必悔祸,二圣终有还期也。

绍兴十一年(1141)岳飞下狱,赵氏宗室赵士褭谏劝赵构,说:“中原未靖,祸及忠义,是忘二圣,不欲复中原也。

连大名鼎鼎的秦桧和张俊都喊过迎回二帝。绍兴九年,秦桧等曰“臣闻圣人之徳莫大扵孝自舆地将归陛下出令皆以祖宗母兄为先有以见圣孝通于神明宜乎上天悔祸而彊敌之革心也”,说赵构迎回母亲和赵桓是圣明之举。

所以,“迎二圣”这个口号,在当时就是赵构带头喊,时时喊,朝中文武大臣人人跟着喊的全国性政治口号。岳飞不喊才是另类!而且从1136 年起,岳飞就不再提起迎还宋钦宗的事情。他在1137年春间写给赵构的乞出师折子中说道:“异时迎还太上皇帝、宁德皇后梓宫(棺材),奉邀天眷以归故园,使宗庙再安,万姓同欢,陛下高枕无北顾之忧,臣之志愿毕矣。”1139年在谢讲和赦表里说的是驱逐强敌收复失地让天子赵构高枕无忧,压根不提二帝。郾城大捷后,岳飞军中口号是直捣黄龙与诸君痛饮,不是直捣黄龙、迎回二帝。所以说,所谓岳飞天天在赵构跟前喊迎回二帝,气的赵构杀了岳飞完全是流言。

第二,行动型,即便岳飞不是唯一喊迎回二帝的武将,但他北伐客观上必然要迎回二帝,到时候三个皇帝凑一起,必然天下大乱,所以赵构只有杀了岳飞,保全皇位。听起来蛮有道理是吧,赵构绝对不愿把皇位拱手出让这点毫无疑问,但他们陷入了一个思维误区,迎回二帝就等于出让皇位。我们具体分析一下,北宋灭亡后,作为唯一幸免的皇子,赵构没有竞争对手。当时大将张俊上书“您要继承皇位,带领我们早日迎回二帝”,1127年赵构继位。建炎二年(1128),武官杨应诚上言“尝随其父任边吏,熟知敌情。若自高丽至女真,其路甚径,请身使三韩,结鸡林以图迎二圣。”这是第一次实质性迎回二帝的行动,赵构完全可以无视,说点“路途遥远,夷人难测”这类的官腔打发了,但他却任命杨应诚为高丽国信使,出使高丽。试探合作迎回二帝事宜,这该如何解释?

从1129年起,金军南下,赵构东奔西跑,疲于奔命,自己尚且自顾不暇,所谓迎回二帝完全没有可能。直到1134年,岳飞收复襄阳六郡,为南宋夺得了战略要地,1135年平定杨幺,1136年大败伪齐后,赵构才算彻底站稳脚跟,有了收复失地的可能性。但是1135年宋徽宗死后,二圣只有一个了。

1138年南宋与金的第一次和议达成,谈判期间南宋提出要迎回宋徽宗的棺材和赵桓,宋高宗当时说:“朕以梓宫及皇太后、渊圣皇帝(宋钦宗)未还,晓夜忧惧,未尝去心,若敌人能从朕所求,其余一切非所较也。”赵构还下令在临安为其修建了行宫,但被金人拒绝。

1140年金人毁约南下,岳飞取得郾城大捷,直逼开封,是北伐形势最好的一次,而当时赵桓在哪?在黑龙江,隔着十万八千里,根本回不来。退一步讲,即便赵桓被放回,对赵构来讲,完全不会威胁他的帝位。赵构之前太上皇相当于过期饭票,唐朝时太子李亨逃到朔方,在灵武即帝位,李隆基被尊为太上皇后,立马成了落架凤凰,唐肃宗还主动把他接到长安,丝毫不担心李隆基会复位,也没见父子俩打起来抢皇位。再往后看,和明朝朱祁镇不同,宋钦宗只当了一年皇帝,就失地被俘,而且赵构的班底基本是他在南方重建的(岳飞就是赵构提拔的),岳飞郾城大捷的时候赵构已经当了10年皇帝,如果能迎回宋钦宗,威望更加如日中天,宋钦宗一无威望二无势力,他拿什么和赵构抢?反而宋钦宗在金人手里对赵构威胁更大,金人提出:南宋近年军势雄锐,有心争战;若制御所不能,向与国朝计议,择用(智臣) 为辅,遣天水郡公桓(即宋钦宗) 安坐汴京(今河南开封) ,其礼无有弟与兄争,如尚悖心,可辅天水郡王,并力破敌。也就是在北方把赵恒立为傀儡,这样就让赵构的帝位处于尴尬的处境,如果能迎回宋钦宗,赵构就完全不必担心。所以,迎回二帝是赵构杀岳飞的原因属于流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