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为什么感觉国内一流高校的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大多对民科充满反感和鄙夷
一流高校的理工科学生在大一、大二都首先要学习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理论力学等经典课程,受经典理论缜密的逻辑推理,坚实的学院派基础的影响,凡事都要以经典理论为依据进行分析,这就造就了他们对一些来自民间的、非官方的、本质是梦想着不需要学习只凭借胡思乱想就推翻科学大厦的“妄人科学家”有一种本能的抵触和不屑。
讲一个发生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典型的事例,让我们看看民科是多么历害。
大家知道,我国著名数学家在1966年发表了《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
这件事在当时中国很轰动,全民掀起证明”1+1=2”的热潮,都争着要把陈景润的”1+2”继续到底,彻底证明终极版的哥德巴赫猜想”1+1=2”(表达为“任何一个大于2的偶数,都可以是两个素数之和”。)
这个证明在八十年代达到顶峰。八十年代中期,我正在上大学,经常看到学校的应用数学系的红楼墙上,有大红纸黑字的“哥德巴赫猜想”证明,贴的满墙都是。
证明方法各异。有人用反证法,有人用枚举法,有人用数学归纳法。更多的人,实际尚没搞明白”1+1=2”是什么意思,就开始一句话证明:
一个要晕过去的证明!
逐个列举证明,如下图。估计此君现在还没写完,不知道有生之年,离无穷大整数∞还差多少!
凡此种种,非常非常多,以至于应用数学系教授应接不暇。证明者,有泥瓦匠、有数学老师、有哲学社会学学者等等各阶层人群,他们都信誓旦旦,发誓自己证明了”1+1=2”,要让中科院发表其论文。
这种情况,惊动了当时的上层领导,由政府出面,才总算把这场闹剧终结。不过,近十年来,又有很多”大家”开始证明”1+1=2”了。
如此多来自民间荒诞不经的证明,为什么大有市场,经久不衰?
主要原因是,很多人没有搞明题目,更多的人的证明,是空中楼阁,没有充分的理论基础,没有缜密的推理,武断地假定某某理论就是正确的,推论出某某某某结果也是正确的。深陷深渊,一错到底而不知。
尊重自然科学,掌握基础理论,揭穿伪科学,使无知者现原形,任重而道远。
鄙夷是什么意思
亲!
鄙夷的基本解释
轻视;鄙薄
先生不鄙夷敝邑,不远千里,将康(安也)我楚邦。——宋濂《燕书》
意动用法,即“以……为鄙,以……为夷”。鄙:边远地区;夷:少数民族。把……当作边远地区、少数民族的人而看不起。引申为轻视、鄙薄的含义。
鄙夷的引证解释
轻视;看不起。
①.唐·韩愈·《柳州罗池庙碑》:“柳侯为州,不鄙夷其民,动以礼治。”
②.明·吾丘瑞·《运甓记·帅阃宾贤》:“辱不鄙夷,光生莲幕。”
③.叶圣陶·《倪焕之》一:“现在树伯提起理想的话,虽没有鄙夷他的意思,他不禁也说了以上的辩解的话。
从“崇拜”到“鄙夷”,古代中国在西方人眼中是如何一落千丈的
一落千丈到没有,对于古代的中国文明,西方人还是很感兴趣的
比如说建馆于1753年的大英博物馆,它就“收集”了两万余件中国文物,流落西方民间以及其他博物馆的就更多了,这些文物大部分都是1840年之后收集的,那时候皇宫里宝贝好搬的,差不多都给搬空了
有一个叫斯坦因的家伙,头上带有世界著名考古学家、艺术史家、语言学家等诸多专家称号,此人在1900年-1931年,四次考察我新疆甘肃区域,仅在于阗国就考察走文物数百箱,敦煌壁画让他撬走16个平方……
西方社会对我中华文明的如此行径,谁能说它鄙夷了?
当然,鄙夷也是有的
主要是1840年,以英国国会271票对262票微弱优势通过对大清的军事行动为起点,谁能想到后来会这么容易击败大清呢?再之后,中法战争的不败而败,甲午战争的失败,和八国联军的较量的失败,大清王朝的一而再再而三的失败,让中华沦为半殖民地,谁还能去崇拜呢?
在西方民众心里,遍地黄金的中华大地,神秘高贵的中华国人,变成了缩手缩脚的大辫子形象,唉
抗美援朝的胜利倒是扭转了中国形象,可西方国家会去宣传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