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
- 从古至今,哪个省份最出人才
- 民国时期,中国混乱不堪,为什么在教育这一块却是人才辈出
- 为什么春秋战国和西晋时期人才辈出
- 为什么犹太人人才辈出
- 为什么春秋战国人才辈出
- 从古至今山东人才辈出,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是谁
- 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最是人才辈出
- 为什么很多家族世代人才辈出
- 形容优秀的人物,山川秀美,人才辈出的成语有哪些
从古至今,哪个省份最出人才
民间有句顺口溜,“江南的才子山东的将,西北的黄土埋帝王。”传神地勾勒出中国各地的人才禀赋和分布特点。
中国校友会网发布的1955-2009年两院院士出生地区分布图
经济发达、风景秀丽的江浙沪地区,如今又多了个美名——院士摇篮。从上面统计表可以看出,在1469名院士中,仅江浙籍的院士高达三成,其中,江苏籍的有 323人,高居各省区之首;上海籍的有 234人,居第二;浙江籍的有223人,位居第三。不仅仅是现代江浙地区人才辈出,古代也是才俊多多。
唐代以来, 中国历史上一共产生了 416位状元, 江浙占了 114位, 素有“ 状元之乡” 的美誉。 明清时期的 202名状元中, 仅苏州地区就有 35名,占全国的 17%。范仲淹、钱谦益、沈括、龚自珍、徐霞客、顾炎武、王阳明、黄宗羲、吴敬梓、章太炎、罗振玉、翁同龢、张謇、蔡元培等名家鸿儒都出自江浙。
1684年, 康熙帝南巡, 面对江南大小官吏, 皇上吟出“ 东南财富地, 江左人文薮(sǒu) ”, 表达了对江浙经济、 文化地位的赞叹。也难怪康熙由衷褒扬,有清一代,不论是文人学士还是达官显宦,按籍贯排名,江浙两省都凌驾于他省之上,总数占到全国的半数左右。
清末太平天国兴起,长三角战乱频繁,江浙文运稍衰,湖湘、岭南两地后起直追,走出了一大批扭转历史走向的军政领袖和文化人才,但整个19世纪, 湘、 粤仍难与江浙抗衡,直到 20世纪,江浙在中国文化学术领域的霸主地位从未动摇。
钱学森
这从新中国建国前后两批院士的区域分布即能看出端倪:1948年, 南京国民政府遴选的中央研究院第一届院士共 81人,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两大类,基本上汇聚了当时学界的顶尖人物,其中,江浙籍 35人,占 43%。1955年公布的中科院 64位学部委员中,江浙学人 25人,占 39%,1955年以来,仅杭州高级中学就走出了 47位院士,包括:马叙伦、陈达、陈望道、陈建功、潘天寿、徐匡迪……而在浙江科技馆展出的中国科技史上泰斗级人物,更是多达 350位,包括竺可桢、钱学森、茅以升、严济慈、苏步青等在内,他们的名录镶满了科技馆的十几面墙。
民国时期,中国混乱不堪,为什么在教育这一块却是人才辈出
“乱世出英雄”这是我们经常说的一句话,但这句话同样适合于思想界、教育界,不过得改成“乱世出英才”。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越是在乱世越是感觉英才辈出,越是在和平的盛世,越是感觉大家都很平庸。为什么会这样呢?机会。
因为乱世出人头地的机会多,就象在战场上,一场战斗下来很多比你优秀的指挥员都死了,你只要活下来就有可能当上指挥员。即使你没有上过军校,但经过几十场战斗的实战后,只要你肯在实战中学总结经验,就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指挥员,甚至还能成长成为出色的将军。
但要是在和平年代就不行,你只能一步一步的从基层熬,一个萝卜一个坑,上面领导只要不退休、不调走你就没有升迁的机会,甚至熬到退休也还是个小办事员。而乱世时淘汰的很快,行就是行,不行立马淘汰,是骡子是马经过一场战斗就知道,没有真本事的甚至连命都保不住,这就增加了人员上下流动的机率。
思想教育界也是一样,乱世时社会秩序混乱,没有政府的强制压制,想怎么说就怎么说,想办什么报纸马上就可以办,所以思想十分活约,因此才会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而大统一的和平盛世,社会秩序井然有条,政府对思想言论的控制强而有力,干什么事情讲什么话,都必须严格遵守法律,所以人们就不能想说啥说啥,想干啥事就压啥事。
春秋战国是乱世,所以才产生儒、法、道、墨、兵、纵横、阴阳等百家争鸣的局面,各类人才也可在各国找到施展本领的机会,这国不行那国行,今天不行明天行。可是到了汉朝以后,汉武帝“罢除百家,独尊儒术″,将思想控制的死死的,只剩下儒家一家独大,后世的中国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思想界“百家争鸣″的局面了,反而是越来越保守,一直发展到朱明理学。
民国的时候能上大学的人很少,大学的思想很活跃,教授们想谈论什么就谈论什么,想办报就办报。而北洋政府本来就不是统一的政府,各派争斗不休,国内战争不断,压根没有心思去管教育上的事,否则五四运动爆发不了。所以那时候的教授、学者或热心于政治,或钻心于学问研究,成名的机会都很多。
而现在的教育也不差,也并不是没有人才,而是你压根没有机会去展现你的才能,就是所谓的平台。干什么事都四平八稳、按步就班,你想出人头地很难,连个教授都评不上,更别想当什么大师。正所谓“千里马长有,而伯乐不长有”,即使有伯乐发现了你是千里马,还得有适合你奔腾的战场。
为什么春秋战国和西晋时期人才辈出
谢邀,我是以史为鉴。
首先纠正一下题目:春秋时期就算了,西晋算什么人才辈出?人才难道是杰出的晋惠帝司马衷吗?
我们再聊春秋。
在世界历史上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200年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在这几百年时间轴中诞生了影响世界几千年的人物。
尤其是在公元前五世纪左右。在古中国诞生了老子、孔子、庄子、墨子等一系列著名的思想家;
在古希腊诞生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西方精神导师;
在古印度诞生了释迦牟尼,在中东诞生了犹太教的各种先知。。。。
把这些影响东西方文明的伟人、思想家的诞生年份放在人类文明的尺度下,大家就会发现人类文明的思想、哲学基础,基本上都是在这个时期打下来的。
在整个世界史上,没有一个时期能像这个时期要同时涌现出这么多的天才。这一时期可以称作人类群星闪耀之时。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最早发现这一观点,并把它总结为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
虽然很神奇,但是我们在分析这些伟人天才的诞生时,且不可把他们的诞生归咎到不可知的领域。这些东西方的哲学家、天才他们能在同一时期诞生,是有着重大深刻的社会背景的。
大变革
无论东西方,在这个时代中都是从部落联盟走向帝国时代的前夜。
孔子说过,春秋时期是礼乐崩坏的时期,孔子等人在这个时代的前夜深刻感受到了变革的力量。夏商周留下来的规则已经不适应这个变化的时代了。
所以战国时期才会涌现出众多的法家门徒开始变法,魏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就是著名代表。
三百年后,变革达到顶峰,就是祖龙一统天下,废除分封制,改立郡县制,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封建帝国:秦朝。
西方也是一样,苏格拉底等等先贤提出哲学体系之后几百年,西方也建立了罗马帝国这样的大一统政权。
这个过程比较复杂就不展开说明了。
所以以史为鉴认为: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群星闪耀之时,其中涌现出了许多流派的开山鼻祖人物,为中国文明体系打下来了坚实的基础。
至于西晋或者说是魏晋三国时期,虽然谋士如云,战将如雨,但是在中国文明的思想体系上,影响力差了不是一星半点。
我是以史为鉴,每天都有靠谱的历史故事,欢迎关注
为什么犹太人人才辈出
谢谢邀请。
首先必须客观地评价犹太人的谦虚,好学,隐忍,厚积薄发等优秀品质。犹太人生活条件、生活物质比较简单,但国民素质教育愿意投入更多,长此以来,爱国层面的意识已深深烙入国民心中。
其次犹太人喜欢钻研,特别是攻克一些难题,如有人成功,会得全体人员发自内心的称赞,极大的鼓舞学习钻研发明的创新热情。
最后犹太人心坚如铁,无论怎样的磨难都很难摧毁犹太人坚强的内心,在无奈时,他们可以选择隐忍,但一旦具备条件,将构成摧枯拉朽的洪流。
为什么春秋战国人才辈出
都说乱世出英雄。在中国历史上,征伐四起的春秋战国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时代。
短短的几百年间涌现出了管仲、晏婴、百里奚、文仲、范盖这样一大批有作为的政治家,孙膑、王陵、廉颇、李牧等一大批有才于的军事家。
李悝、吴起、商鞅、范蠡等著名改革家,孔子、墨子、老子、荀况、韩非这样一些在中国思想史和哲学史上产生了深远影响的思想家。
孟尝君、春申君、平原君、信陵君这样的贤德的战国四公子。
苏秦、张仪、公孙衍这样一些著名的策士、纵横家。
也出现了屈原、鲁仲连、蔺相如这样一些品德和气节高尚、能主持正义的仁人志士。
春秋战国时代,不仅政治、军事和思想文化领域里百家争鸣,十分活跃,就是在工艺建筑、农学、医学、文学艺术上也出现了许多了不起的人才,有着卓越的成就。
那么究竟是时势造英雄呢,还是英雄造时势呢?
为什么春秋战国时期人才辈出,而后世的许多朝代虽说不乏名臣名将,但比之春秋战国,还是略微欠缺些许。
首先,随着牛耕和铁器的推广,人类的生产力较之以前有了大大的提高。
春秋战国时期也正处于这样一个奴隶制向封建制过度的一个特殊时期,政局动荡,人民的思想也十分不稳定,由于周朝分封制的弊端,导致各地诸侯互相吞并,漠视周天子,礼崩乐坏的情况下,各国是十分需要人才的。
同时,这个时代给了这类仁人志士太多的机会和空间得以展示他们的才能。
春秋战国时期,君王、臣下都十分礼贤下士,尤其许多府第都收了许多幕僚。这样的制度让许多出身下层的人才有可能进入社会上层,参与政治。就像“毛遂自荐“这个故事中的毛遂提到的:“吾乃囊中之锥,未曾露锋芒,今日得出囊中,方能脱颖而出。“
幕僚的制度为出身下层的士人提供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需要,使得像苏秦那样的穷汉不至于冻饿而死。他们投到主人门下,不论出身如何,只要有适当的机会就可以大显身手,从而进入社会上层,直至为卿为相。
其次,那就是这类士人有择主的自由,可避免压制人才。
这个国君不重视他可以换一家,这让国君不得不重视这些士人。“良臣择主而事“,这在当时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理所当然的。例如,张仪为秦相,破坏合纵联盟,使河东六国吃尽了苦头。按道理他应该不容于河东六国,可是当他受公孙衍排挤跑到魏国时,魏王立即拜他为相。其他士人转换门庭更是平常事了。
这些幕僚虽在政治上、经济上依附于统治阶级,但就每个人来说又是充分自由的,对主人不满,可以随时离去。
因为主人可以选择门客,门客更可以选择主人。主人如果是诸侯,不礼遇士人,士人纷纷离去,就会亡国;主人如果是大夫,不尊重士人,士人纷纷离去,他就会垮台。
而士人呢?如果和主人行不合、言不用,也没什么了不起,换个主人,一走了之就是了。因此,有收养食客的这样的风气作为基础,人才才可能流动。就好像市场起到了资源最优配置的作用。
人才可以自由流动正是春秋战国时代人才辈出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任何时代,人才都是非常紧俏的一种资源,国家需要人才来进行建设。但是千里马只有遇上了伯乐才能施展其最大的才能,如何为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和发展的机会。
我们或许可以借鉴一下春秋战国时期的做法——尊重士人,重用士人,对人才保有一种礼遇和不计前嫌的态度,这样才会实现共赢。
从古至今山东人才辈出,你印象最深的一个是谁
宋平是山东省莒县大罗庄人,曾任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等职务,是德高望重的党和国家领导人。
宋平出生于1917年,是目前健在的退休常委中最年长的一位。他193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36年春参加革命工作,早年先后在北平大学农学院、清华大学、西南联合大学学习,是名副其实的知识分子。参加革命后,在1938年到1947年之间担任过周恩来的政治秘书,总理的人格魅力一直感染着他,他以总理为榜样,为人民呕心沥血、鞠躬尽瘁。
宋平是党内的“人才伯乐”,他任中共甘肃省委第一书记,曾举荐时任甘肃省建委副主任的胡锦涛。1992年,已经卸任常委职务的宋平,以中共十四大人事安排小组名义,向中央提出选拔胡锦涛为新一届政治局常委的建议。
宋平是中共第十一届、十二届、十三届中央委员,第十三届中央政治局委员。
中国历史上哪个朝代最是人才辈出
谢谢题主邀约,我来回答这个问题:
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涌现出的人才若群星璀璨数不胜数,要说哪个朝代人才最多,个人观点认为当属三国。
三国上自东汉灭,下自西晋立。从公元220至公元280刚好一个甲子年的时间。“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也在甲子年,正是这次农民大起义开始动摇了东汉的根基。可见甲子年真是多事之秋。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击败曹操,奠定了天下三分的雏形。公元220年曹丕在洛阳称帝,东汉灭亡。公元280年西晋司马炎消灭东吴,三国时代宣告结束。三国虽然只存在一个甲子年的时间,但人才辈出。各个领域都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人才。
杰出政治家有曹操父子、司马懿祖孙、刘备、诸葛亮、孙策兄弟等等。
著名军事指挥家有曹魏的家族将领夏侯淳、夏侯渊、曹仁、曹洪,以及五子良将张辽、徐晃、于禁、张郃、乐进等。蜀汉有被历代尊为武圣的关羽及其五虎上将张飞、赵云、马超、黄忠。东吴有周瑜、黄盖、陆逊、吕蒙等等。
文化领域有文学成就较高的以曹操父子为首的“建安七子”,其中文学理论成就最高的当属曹丕。有何晏、王弼为代表的玄学,有张仲景、华佗为代表的中医学,均有巨著流传于世。
正是因为涌现出如此多的杰出人物,才会有惊天地泣鬼神波澜壮阔的历史事件发生,这些精彩的故事直到今天一直为我们所津津乐道。如“桃园三结义”“吕布辕门射戟”“关羽刮骨疗毒”“刘备白帝城托孤”“曹操煮酒论英雄”“赵子龙截江救主”“诸葛亮骂死王朗”“吕蒙白衣渡江”等等。
我是喜欢历史的墉上闲人,个人观点,欢迎批评指正,谢谢!
为什么很多家族世代人才辈出
君子之泽,五世而斩。——《孟子·离娄章句下》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君子的遗风,影响五代以后而中断。实际上这句话后面还有一句“小人之泽,五世而斩”,所以孟子认为,无论君子还是小人,家族传承都是有限度的,当达到一定程度时,这个家族就会走向没落衰亡。与这句话类似的还有一句“富不过三代”,意思大致相同。那么这句话有没有例外呢?实际上,不仅有,而且很多,比如最近几年网上热议的钱氏家族。
这个家族从古代到近现代名人辈出,有人统计,钱家出了诺贝尔奖得主(钱永健),外交家(钱其琛 ),科学家(钱学森、钱三强、钱伟长),国学大师(钱穆、钱钟书),两院院士共有十八人。人称吴国钱氏是“千年名门望族,两浙第一世家”,实在当之无愧。
江南钱氏的开山鼻祖钱鏐(liú)开创了吴越国,其人治国有略,修身治家也十分谨严,死后留下“八训”“十训”,要求子孙秉承祖训,清正躬谨,此后渐渐演变为《钱氏家训》(由清末钱文选采辑整理),如今的钱氏家规由“武肃王八训”、“武肃王遗训”和《钱氏家训》三部分组成。正是这部宝典中的教育之理,造就了江南钱氏书香绵延、世代人才涌现的盛况。
同样,很多家族世代人才辈出,同样是由于重视后代的学识与品德修行,为子孙后代留下各种家训、族规所致,我们所熟知的有《颜氏家训》《朱子家训》以及诸葛亮的《诫子书》等等,这些历史名人不仅功在当时,还为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使得家族绵延传承,后世人才辈出。
形容优秀的人物,山川秀美,人才辈出的成语有哪些
1、形容优秀的人物的成语有:品学兼优、智勇双全、德高望重、渊博睿智、两袖清风、一身正气、明镜高悬、廉洁奉公、无私奉献等。
2、形容山川秀美的成语有:锦绣河山、高耸入云、水天一色、波光粼粼、湖光山色、重峦叠嶂、山明水秀、高山流水、烟波浩渺、山清水秀、山川秀美、江山如画等。
3、形容人才辈出的成语有:人才济济、济济一堂、十步芳草、十步香草、十步香车、十步之内,必有芳草、钟灵毓秀等。
详细解释:
1、品学兼优
兼:都。思想品德和学业都很优秀。
出自: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九回:“一定是一位品学兼优,阅历通达的老长辈。”
示例:想起品学兼优的儿子,父亲不禁喜上眉梢。
2、德高望重
德,品德;望,声望。指品德高尚,声望很高。 多称颂年纪高而且大多是有名望的人。
出自:禺《王昭君》第三幕:“我们家德高望重,呼韩邪单于保护我们、信任我们。”
示例:张爷爷知识渊博,待人和气。可谓是德高望重的人。
3、锦绣河山
形容壮丽华美的祖国山河。
出自:薛柱国作词,秦咏诚作曲,刘秉义演唱的歌曲《我为祖国献石油》歌词: 锦绣河山美如画, 祖国建设跨骏马。
示例:我热爱祖国的锦绣河山。
4、人才济济
形容有才能的人很多。
出自: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四部一二:“我们民建分会真是谋臣如雨,猛将如云,人才济济,各有千秋。
示例:科学院拥有大量博士生、硕士生;都是各个学科的主要研究人员;真可谓人才济济。
5、济济一堂
济济:形容人多。形容很多有才能的人聚集在一起。
出自:端木蕻良《三月夜曲》:“在路上我看见方才济济一堂的将军夫人了。”
示例:这是一次精心组织起来的会议。市政厅里济济一堂,热情洋溢,主持会议的是斯特朗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