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功行赏 殚精竭虑 建立

为汉朝建立殚精竭虑的谋圣张良,为何论功行赏却只排六十二位?同样是论功行赏制,为啥项羽那里的谋士很难提拔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12 02:29:40 浏览7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为汉朝建立殚精竭虑的谋圣张良,为何论功行赏却只排六十二位

张良是谋士,谋士最擅长的就是谋,张良跟随刘邦打天下,战功赫赫,扬名天下。刘邦打败项羽建立大汉王朝。

刘邦登基后,张良就开始称病,慢慢的现实在人们的视线中。这就让许多人感到纳闷,难道张良真的有病?是的张良真的有病,他首先是有胃病,这点在史料上有记载,胃口不好,吃不下东西,脸色蜡黄。但主要的是心病。张良跟随刘邦这么多年,凭他的智慧他还看不出刘邦的那点小九九嘛!

功名对于张良来说没有吸引力,他本就是贵族出身,家境殷实,他跟随刘邦并不是为了物质享受,而是想通过刘邦的平台证明自己的能力,实现自己的价值,这一点他已经做到了,刘邦登基后,张良的价值就没有了。

张良熟读历史,对于商鞅的结局很是害怕,所以他学习范蠡功成身退。他当然懂得‘’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加上他本身就是一个谋士,也没有兵权,所以刘邦对他也就非常放心。刘邦对张良是敬重,张良为刘邦建立大汉,立下了最大的功劳,可以说没有张良就没有大汉王朝。张良的人生价值是体现在名上。所以他能够善终。

同样是论功行赏制,为啥项羽那里的谋士很难提拔

这的从项羽从小的成长经励说起,项羽乃楚国大将项燕之孙,在其叔父项梁精心教导下逐渐成长,然三岁看老,八岁观才,项羽天生好动习武举枪弄棍,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父之过。项梁不厌其烦因势力导,也劝不回一心学武,厚重少文的孩童。于是请高人传于其万人敌的盖世武功,到成年时项羽的倔犟本性暴露无余,穷兵黩武,争强好胜,目空一切唯我独尊。到项梁举义时,项羽乃帐下顶天立地的第一蛮将,在巨鹿以二万雄兵,对阵王离十万秦军也毫不犹豫手软,终打败了秦军。然好日子才开始就陷入了泥坑,其叔父项梁由于轻敌骄傲,被秦大将章邯斩于马下,军心大乱,人心惶惶不可终日。但楚王令宋义为大将,节制帐下千军万马,人心不服,且宋义酸儒本性,看不起武夫众将,被项羽一刀两断斩于宫门。自封为上将军西楚霸王,号令天下无人敢怒。在推翻了大秦帝国后,大封天下功臣反王,封刘备为汉中王,英布为九江王,魏豹为魏王,龙且亦为王,伤了功臣武将的一片赤心。在项羽心中天下就是真枪实弹打出来的,从不信雕虫小技和文人墨客。所以在其阵营中的陈平,韩信,英布,魏豹先后背信弃义往投明主,以项羽手下的第一大将钟离昧为例功高盖世,武艺高强,仍不乃龙且爵位一半令其心灰意冷,心猿意马。项羽为人小人本性,将领谋臣立有大功,令惜财物,久久不封赐奖励,久而久之,人心浮动,渐失人心。官印拿在手中磨去了椤角还在举棋不定,疑心疑鬼,而项羽有的绝世武功和百万大军,刘邦差之十万八千里,刘邦又的是百战不殆,败则有战的坚刃不拨,和有众多文武全才的智多星和文人雅士,项羽终败于看不入眼的盗嫂之徒陈平,和执戟郎韩信,以及张良手下,陈平献的反奸计气死了亚夫,韩信布十面埋伏计困死了项羽,张良献的四方面楚歌之计,一夜之间几十万大军纷纷扰扰的逃跑而去,就连忠心无二的虞子期和大将钟离昧也不辞而别,大王意气尽,搂的美人醉。大汉帝国有今天刘邦又总结,打仗不如韩信,决胜千里运筹帷幄不如子房,安邦定国,抚慰百姓,粮草不绝不如箫何,一个亚夫也不能其用,怎会又天下呢?

论功行赏!中国女足顺利出线的最大功臣是谁

直言不讳不是处世之道,女足姑娘倾命一战,惊天动地!我又怎么能不说实话呢!

一等奖:日本主裁。如果她吹了那个手球,如果韩国点球也进了……那么媒体铺天盖地什么标题呢?不敢想 ,五百万!

二等奖:苏州球迷!不多说了,只有身为球员身临其境才知道球迷的作用!

实在没有说笑,一等奖是天时,二等奖是地利,人和。

中国女足怎么样呢?为什么用两个新人打拖后和盯人?首回合有吴海燕带一个,这场不能上,为什么不用林宇萍?这种大赛为什么用两个年轻人?贾指导可是中卫出身呀!中路防守贸然出击,见球就扑,一片混乱。如青年队对成年队被打入两球,幸亏上半场结束了!

下半场换大个中锋是秘密武器吗?如果上半场0比1落后,贾指导换不换人?那是因为自己后场的混乱导致中场失控,万不得已放弃中场打长传!她有几个头球后蹭?有几个接球回做?她的作用是薄蹭了王霜的任意球,其它乏善可陈。

中国女足赢在哪儿呢?体能确实优于对手,就这一点吗?韩国领先两球,心态有变,想保打反击,此时应力争进第三个。而中国女足以娄佳慧为代表,每球必争,不惜身体!年轻球员在她带动下,拼了。韩国队员此时体能下降,在凶猛逼抢下不知所措。此时,中国年轻球员反而不再紧张,越冲越猛。虽然压制了对手,可混乱没什么改变。此时,娄佳慧拼出一个任意球!(她由对方侧后视线外横身飞踹皮球,对方抬脚踢到她身体。如果娄没碰到球,或者先触及韩国队员身体都属犯规,如果踹对方脚上 ,红牌也有可能)90分钟后,中国队体能优势初显,韩国只想互踢点球了……

好吧!论功行赏!娄佳慧以命博胜,重振士气,头功一件!一支没有马拉多纳的阿根廷能举起大力神吗?王霜红花?无疑,功不可没!贾指导殚精竭虑,也不容易。但请别再说秘密武器之类的话,另外,我还是想知道为什么不用林宇萍?

外国教练帮中国拿金牌!6金不是终点,论功行赏谁的奖金该最多

中国进入高质量开放和进行高质量经济发展和建设的时代,需要引进高端人才。希望国家能统盘考虑,制定外国专家奖励政策!这次冬奥中国一跃成为金牌得主第三名,外国教练功不可没,理应获得国家重奖!这会让国际各界人士看到我国对各方面专业人材的重视,并向友好的专家学者教授敞开友好的大门,让他们前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张良被称为“汉初三杰”,为何论功行赏时却排名至六十二位

此问有误,张良是汉初二十九侯中第二批第三位,第一批封侯具有一定的宣传导向作用,是为刘邦封赏功臣定基调的,第二批才真正是大腕云集。张良在第二批位列第三,排在其前面的是仅仅是吕氏兄弟两人,而萧何、周勃、樊哙、灌婴等大碗都在其后。所以说张良在论功行赏的时候得到了应有的重视,且人家是万户侯,汉初万户侯只有三位!他们是曹参、张良与萧何,其中萧何初封八千户,刘邦走后门给这老伙计加了两千户,这才跻身万户侯,而刘邦令张良在齐地任意挑选三万户,张良不愿成为众矢之的,因而自降至万户,是实打实的万户侯!

汉初首封十侯

西汉开国后,七年时间内共封了一百四十三位功侯,奠定阶级基础和统治架构的当属初期分封的二十九侯。即从汉六年十二月甲申日首封的平阳侯曹参开始,到汉六年正月戊午日的东武侯郭蒙结束(秦汉以十月为岁首,这里不是时间错误)。此阶段完成后,由于“其馀日夜争功不决,未得行封”,直到该年三月,刘邦与张良商议后,才继续分封,可以说二十九侯之后的分封,很大程度上还参考了张良意见。

先说汉六年十二月甲申日分封的十侯,从前到后分别是平阳侯曹参、信武侯靳歙、清阳侯王吸、汝阴侯夏侯婴、阳陵侯傅宽、广严侯召欧、博阳侯陈濞、曲逆侯陈平、堂邑侯陈婴。这是《史记·高祖功臣侯者年表》中记载的分封顺序,此顺序并不代表功劳大小,但绝对代表着刘邦平衡各派系的意志,我们来一一解析:

首批十侯中,第一位曹参、第四位夏侯婴属于从龙最早的沛县嫡系;靳歙、召欧、陈濞属于外县将领,但跟随刘邦时间长,我们暂称外县嫡系;这里陈平比较特殊,他是刘邦还定三秦的时候才归顺的,此后在出关的统一战争中担任“地下工作者”,他的代表性不在于时间,而在于工作性质。王吸、薛欧属于刘邦老家丰县子弟,刘邦起事后,从家乡投奔刘邦,这帮人代表刘邦的老乡;傅宽是韩信手下得力干将,陈婴则是西楚投降过来的代表人物。这十个人的分封,为之后的分封奠定了基调,后来基本上是按照这个体系分别照顾各派势力的,势力照顾到后,分封的标准就是功劳大小。

所以这十人的分封可以看成刘邦要传达给各功臣的信号,起到宣传导向作用:

曹参是沛县子弟中战功最高的,这个是可以量化的, 如《史记》记载的“凡下二国,县一百二十二;得王二人,相三人,将军六人,大莫敖、郡守、司马、候、御史各一人”。 所以首封曹参意味着沛县从龙者,应该属于首先考虑的封赏对象,这是给刘邦起事儿时候的老伙计一个交代,别着急,慢慢来,以后封侯首先还是咱们沛县的难兄难弟!而且第一批分封中还以战功列席了夏侯婴,十人之中沛县老伙计入列两人,而且曹参万户侯,夏侯婴六千九百户,二人封赏位居前两名,代表沛县子弟不仅封赏比重大,且得到的“好处”最丰厚!其实对刘邦而言,稳住了沛县子弟,就相当于是稳住了汉庭的根基,因为此时他们很多人手握重兵。

靳歙是第二位封赏的,他虽来自外县,但属于早起跟随刘邦起事的中流砥柱,相比较沛县老伙计的亲近关系,这帮人差点意思,但相比较丰县老乡,这帮人又更接近嫡系。他们随着刘邦南征北战中立下战功,忠诚度值得信赖,又属于汉军主力,所以靳歙排在第二,同时封赏了召欧、陈濞,代表着中流砥柱的重要性,这些人基数较大,所以有三人入列,表示刘邦不会忘记半路跟随自己的功臣。

王吸位列第三,则代表丰县老乡的地位,刘邦将老乡排在第三,我觉得还是受到当年丰县兵变之事的影响,否则较亲疏远近来说,这部分人的待遇应该比半路投奔的强。但这场危机被化解之后,刘邦宽容的接纳了这批人,在日后的征战中,丰县子弟也踏踏实实的跟随刘邦,并立下赫赫战功,所以刘邦还是将丰县老乡加入了核心团队,并放在第三的位置。王吸、薛欧二人则代表丰县子弟所占比重。

傅宽是位列第五,按派系划分,则属于第四梯队要考虑的,即大将军韩信一派。楚汉争霸期间,这些人立下战功自不必说,但他们是韩信的嫡系,而非刘邦的嫡系。韩信索要“假齐王”一事对刘邦还是有影响的,这批人很有可能成为韩信“造反”的主力军。若不分封则会激起更大的反对意见,所以刘邦分封傅宽意在维稳,此时的傅宽已经是齐相,封他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可是傅宽只获两千六百户的封赏,在首批封赏里倒数第三,这与战功其实不符,或许也有敲打之意。

陈平属于“地下工作者”,投靠刘邦后几乎干的都是特务工作,离间、行贿、打探情报这些工作无法用战功衡量,但作用又很大,且由于工作性质的隐秘性,在核心集团里不显山不露水,所以刘邦特意照顾了这个群体,让他们名垂青史。陈平的五千户不算低了,这也是给幕后工作者一个交代,表示刘邦不会抹杀这些人的功劳,一定会有重赏。

陈婴是首批最后一位列侯,且是食邑最少的一位,他是西楚降汉的代表人物,他随箱梁、项羽多年,直到项羽死后才归顺汉军,但由于此人政治立场有值得“争取”的地方(较拥护楚怀王、楚元王),所以刘邦给奠定了基调,对投降者,政治立场比较“正义”的,还是会封的,只不过这些人跟错了人,所以封赏不会太高。

汉初第二批封侯

如果说首批封侯是定基调的,那么第二批封侯则是真正意义上的表彰!但在第一批封侯时很可能是漏掉了吕氏家族,所以在汉六年正月丙戌日加封了吕后的两位兄弟,即周吕侯吕泽、建成侯吕释之,随后才开始按照基调封侯。所以可以说张良是第二批第三位,也可以说是第三批第一位。在补充分封吕氏兄弟之后,刘邦于汉六年正月丙午日分封了十六位列侯,其中便是以张良为第一席。

此批封侯顺序:留侯张良、射阳侯项缠、酂侯萧何、曲周侯郦商、绛侯周勃、舞阳侯樊哙、颖阴侯灌婴、汾阴侯周昌、梁邹侯武虎、成侯董渫、蓼侯孔聚、费侯陈贺、阳夏侯陈豨、隆虑侯周灶、阳都侯丁复、新阳侯吕清、东武侯郭蒙。

  • 按照首批十侯的派系划分来对号入座:

周勃、樊哙属于第一梯队,是沛县嫡系武将;郦商、灌婴、周灶属于第二梯队,是外县投奔的武将,亦视为嫡系;第三梯队的丰县老乡在这一批未得分封;孔聚、陈贺、陈豨都是大将军韩信体系下的重要人物,属于第四梯队;武虎、董渫跟陈平的性质相当,属于第五梯队的幕后功臣;项缠(项伯)、吕清皆是第六梯队的西楚降将;丁复、郭蒙则是吕泽从属,也就是汉六年正月丙戌日补充分封的吕氏派系。

以上人员分封与首批封侯的原则是吻合的,且每个人都能量化军功,如周勃“入汉,定陇西,击项羽,守峣关,定泗水、东海。侯,八千一百户”。再如灌婴“入汉,定三秦,以车骑将军属淮阴,定齐、淮南及下邑,杀项籍,侯,五千户”。这里需要解释一下,灌婴是刘邦派往北线辅助韩信的将领,并不是大将军体系下的将军,他是从刘邦亲兵成长起来的将领,隶属关系当是刘邦嫡系。这些量化的军功都能转化成对应的封赏,而有些功劳是无法量化的,比如项伯这种,刘邦只能特意点出他在鸿门宴上助其脱身的功劳。

除了上述人员外,最引人注意的便是萧何、周昌、张良这三人,他们是刘邦的核心智囊,而功劳也不可能向军功一样量化。张良的封赏被记载为“常计谋平天下,侯,万户”,没有具体的功劳描述,但“常计谋平天下”这句话的上限足够高,万户之赏也压过了周勃这类将领。萧何的封赏被记载为“佐上定诸侯,为法令,立宗庙,侯,八千户”,也是一个上限很高,很笼统的概括,但八千户之封赏仅比周勃少了千户,比樊哙的五千户还多了三千。

周昌的提拔源于其哥哥周苛,刘邦做泗水亭长时,这二人都是泗水卒吏,也算沛县嫡系,只不过二人都是搞文职工作的,荥阳之围时,周苛宁死不降,被项羽煮了,所以周昌接替哥哥当了御史大夫。说到这里就得提一下汉政权的领导班子了,刘邦立为汉王后,他的辅政体系就是丞相萧何、太尉卢绾和御史大夫周昌。待韩信加盟后,大将军进入核心体系,在军事上与卢绾“分庭抗礼”,相互制衡。张良在刘邦集团内的身份比较特殊,他是重要谋士,却游离于几大势力之外,历史上几乎没有记载张良在汉王处的任职,所以张良在第三批第一位封万户侯,是刘邦给予的特殊嘉奖,不牵扯派系的照顾。

张良排名六十二的说法

由上文可见,张良在汉初分封时食邑万户,封侯顺序位列第三批第一位(或者说第二批第三位),初封食邑仅次于曹参。既然武将是以军功定食邑,那么文臣当然以功劳比战功,所以汉初给文臣封侯时会说“功比某某”,张良能得万户,也就是以文臣之首来对比曹参的。不过这里有可能是刻意压低萧何,抬升张良,毕竟萧何是丞相,张良无实职,而实际上二人的功劳难分伯仲。那么这个第六十二的排名打哪来的呢?

“萧何第一,曹参二,张敖三,周勃四,樊哙五,郦商六,奚涓七,夏侯婴八,灌婴九,傅宽十,靳歙十一,王陵十二,柴武十三,王吸十四,薛欧十五,周昌十六,丁复十 七,蛊逢十八。 ”——《史记索隐》

刘邦白马之盟时确实做过十八侯的排名,《汉书》载为“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又作十八侯之位次”。但《索隐》中的排位是否为白马之盟时的排名呢?《汉书》只是提了这个事儿,并没有实际名录,所以这个排名可能是后人伪造的。吕后时期,也令陈平“尽差列侯之功”,这个时期的排名政治意义就很大了,毕竟吕后封了异姓王,比如刘邦封的周吕侯吕泽,被吕后追封成悼武王,其长子吕台封吕王,建吕国。所以吕后时期的功臣排名定会偏向吕氏家族,比如“武信侯吕禄上侯,位次第一”。

“以綴續前記,究其本末,并序位次,盡于孝文,以昭元功之候籍。”——《汉书》

到了文帝时期,刘氏重新掌握权力,也开始了对诸吕的清算,所以这个排位必然会改动,诸吕在这次改动中一个席位都没有了,亲吕的大臣如张买、冯无择也一并被除名。那么张良的席位被推后就可以理解了,毕竟当年他帮助吕后保太子位,对吕后临朝称制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以说这次改动的主观性太强,若按照汉初刘邦分封来看,列侯食邑前十位分别是曹参、张良、周勃、萧何、丁复、夏侯婴、陈平、樊哙、王陵、灌婴。

综上所述,张良在刘邦时期已经得到应有的褒奖,所谓的功臣排名只不过是后人政治博弈的结果。而且由汉初封侯顺序、食邑来看,张良的分量超过了那些沛县老伙计和丰县老乡(除封王的以外)。不过“汉初三杰”中,韩信虽封了王,却难以保全;萧何虽为丞相,却陷入迫害功臣的政治斗争中;唯有张良领了万户全身而退,结局是最完美的。

刘备论功行赏, 张飞马超位列乡侯, 为何关羽才仅是亭侯

题主看书不仔细啊,刘备论功行赏封关羽的时候,张飞、马超也只是亭侯,他们被封为乡侯是在关羽死后,自然关羽没机会被加封了。

在蜀汉集团中,除了刘备之外第一个被封侯的是关羽。白马之战他斩杀颜良以后,曹操就表奏献帝,封关羽为汉寿亭侯。第二个是张飞,在刘备夺取荆州南部以后,他封张飞为宜都太守、征虏将军、新亭侯。

同一时期,关羽被封为襄阳太守、荡寇将军,并没有单独封侯。不过在后来众人集体表奏刘备为汉中王的表章上,关羽的头衔是“荡寇将军汉寿亭侯”,显然他当初汉寿亭侯这个封号,刘备是认可的。

其实这也挺好理解,因为关羽的封号是曹操表奏献帝以后,由献帝封赏的。而刘备自己封赏手下,虽然也会走表奏这个程序,但是被曹操控制的献帝显然不可能做出回应,这样多少有些成色不足。所以除非升职,否则能沿用原来的封号,就会沿用。

像马超还在西凉时,就被封为都亭侯,这个称号也沿用了很久,在他依附刘备以后,也没有改变。

张飞、马超的爵位变化,是在刘备称帝以后才分别被西乡侯、斄乡侯。然而此时关羽已经去世,因此没有机会得到新的封赏。所以在刘备称汉中王时,关羽、张飞、马超都是亭侯,并没有区别。

刘邦论功行赏,为什么萧何排第一,张良却只分到又穷又小的留县

这个问题本身存在误区。

论功,萧何的确最后是排在了第一位。行赏,却未必,甚至不如张良和曹参。

我们按时间顺序来讲一下。

第一次是论功。高祖五年,终于击败项羽之后,刘邦口头上的赞赏,也就是我们熟知的那一段。刘邦亲口说:论运筹帷幄,我不如子房。论镇国家,我不如萧何。论攻城略地,我不如韩信。

注意,在这里,张良是排在最前面的。

第二次是封赏。高祖六年的十二月开始,刘邦开始对功臣进行封赏。

十二月份,首先对曹参封侯,食邑万户。

下个月,对萧何封侯,但是萧何只有八千户。就这样,《史记》记载,群臣还不服,认为萧何封赏“独多”。所以这里不服的当然不包括曹参,而是樊哙、灌婴之流。可见萧何的功劳此时还没有被普遍认可。刘邦因此劝慰他们说:你们打仗的,就像猎犬,是“功狗”,而萧何的功劳是指挥打猎,是“攻人”。你们也别不服了。

特别要注意的是:同样是这个月,张良也被封侯了。

刘邦对张良说:齐国是好地方,你自己挑三万户作为你的食邑吧。

注意啊:是三万户!

不管刘邦是不是故意试探张良,也可见张良的实际特殊地位,并不是萧何和曹参能比的了。

但是张良对刘邦说:我和陛下相识在留县这个地方,我只要留县作为食邑就行了。三万户我不要。

张良此举,一是表明自己无贪念,二是暗示希望刘邦眷念旧情。符合他一贯低调谨慎、明哲保身的处世哲学。

有些人到这里就容易被迷惑了,以为留县是小地方,其实不是的,张良这个留侯仍然有一万户的食邑,比萧何要多。而不是题干里所说的又小又穷。

第三次又是论功。是在所有功臣封赏完毕后,刘邦下诏要定元功十八人的排名。

很多功臣都建议曹参功第一,按之前的封赏来说也应该如此。这时,关内侯鄂千秋说:曹参立的是一时之功,萧何数次在危难时机保全汉室,是万世之功。刘邦首肯,这才把萧何排到了第一位。同时给萧何增加了两千户的食邑。萧何至此才名至实归,名誉和物质上都排到了汉朝功臣的第一。

这个十八人功臣的排名到吕后时期又被重新排过,但是张良始终不在其中,应该也和他低调的做派有关。韩信因为被诛也不在其中。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张良在汉初三杰里是一个特殊存在,在刘邦心目中也并非萧何和韩信能比,这个有时间可以另外撰文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