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博德 是谁

史上最倒霉的名将是谁?内蒙古鄂尔多斯出过哪些名人

jnlyseo998998 jnlyseo998998 发表于2022-10-11 06:24:01 浏览150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本文目录

史上最倒霉的名将是谁

黄埔一期学员中年龄最大的其实是李仙洲,生年为1894年6月,也就是说,当他从山东南下投考黄埔军校时候的1924年,已经年满30周岁虚数31了 。而范汉杰次之,以少将军衔甘当一名军校学生,那也是很有些魄力的,并且军事生涯的开局也非常不错。

两次东征期间,范汉杰累升至营长,1926年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时,范汉杰再升第10师第29团上校团长,两年时间就把军衔恢复到上校,并且还是铁军第四军的团长,前途可谓一片大好。北伐期间,范汉杰率部参加了汀泗桥战役、贺胜桥战役,又参加了围攻武昌城和激战马回岭等战役,很快晋升为副师长,所以就名气、资历和战功来说,堪称北伐名将。

不过要注意,老范在进入黄埔之前,主要是在粵军第1师服役,是李济深、陈枢铭等粤军大佬的旧部,再加上黄埔的身份,所以是横跨中央军和粤军两大系统的名将。范汉杰早年毕业于广东测量学校,属于有专业技术的人才,因此在黄埔军校期间,又以学员的身份协助作为测量教学助理,所以对其他学员来说,几乎是亦师亦同学的老大哥。

这一点连周公对其印象都颇为深刻,建国以后在接见战犯特赦人员时,还能记起当年比他这个政治部主任年纪还大的高个子学生范汉杰,说多年不见,还能认出来。1927年春,老蒋点名范汉杰出任改编过来的浙东警备师少将师长,成为黄埔学生中的第一个师长,力压“天子第一门生”胡宗南。

转折来自于老蒋第一次下野期间,军界内部混乱,范汉杰不得不投奔老长官李济深,就任第八路军(粤军)总指挥部中将高参,李济深也将其作为“重点培养对象”,不久出钱选送老范去日本考察军事,然后再赴德国。不过在远赴欧洲之前,老范确实有点犹豫了,这道理很明显,去欧洲那就不是一年半载的事情,远离军队远离国内战场,极有可能耽误自己的军旅仕途。

据说老范想起来早年间一个为他相面的算命先生的话:“如果有留洋机会,千万不要错过”,因此最终还是去了,结果这一去就是三年多,虽然学了不少东西,但是再回国时已经是1931年底,倒霉的是,他又赶上老蒋因为“九一八事变”第二次下野。无奈之下,范汉杰只能接受李济深的推荐再回粤军供职,被安排到驻上海的第十九路军担任副参谋长兼参谋处长。

其实这个职务真心不高,一个上校最多一个少将衔的位置,而且也不是黄埔嫡系部队,所以老范是很有些郁闷的。第十九路军的正副总指挥蒋光鼐、蔡廷锴都是粵军名将,也都出自粤军第1师,从感情上说跟老范应该没有问题,1932年初日军挑起“一二八事变”,范汉杰跟随部队奋起抵抗,那得算在关内第一批打鬼子的抗日军人。

老蒋复职后不久,淞沪停战协定签署,根据屈辱的停战协议,在上海把日本人揍疼了第十九路军被迫远调福建,范汉杰就这样到了福州。而老蒋的对日妥协政策,加之在南京政府独裁的作风,让粤系将领很是不爽,终于爆发了1933年的“福建事变”。这一年11月30日,李济深、陈铭枢、蒋光鼐、蔡廷锴等人以第十九路军为主力,在福建福州南校场集会公开宣布反蒋,成立了政府并公布了对内对外政策。

老蒋当然要出兵镇压,于是黄埔一期生范汉杰突然间跟黄埔系军队成为了对手,可谓是霉运连连。第十九路军虽然扩编后号称有5个军10个师的人马,其实不过60000余人,而老蒋调动的“讨逆军”接近30万众,力量是非常悬殊的,初期接战不力后,蔡廷锴将军决定跟蒋系东路军总指挥蒋鼎文谈判,接受改编从而保存抗日实力,在谈判代表的人选上,范汉杰无疑是最合适的。

于是确定范汉杰先到厦门,然后再跟蒋鼎文进行接触,临行前蔡廷锴特别嘱咐老范:“此次去厦门,责任重大,我军几万将士的存亡,系于你一身,你见到蒋鼎文后,务必要向他把我们的条件精神清楚,我们不是怕死,而是要保存实力,一致抗日”!范汉杰当即表态,请老长官放心,他一定不辱使命完成任务。

结果老范却是一去杳无音信了,原来在厦门,特务处副处长郑介民派出的密使黎恕,与范汉杰接上了头,劝说其回归黄埔阵营,并代表老蒋允诺了一大堆好处,范汉杰彷徨之间,最终选择了首鼠两端。他没有主动跟蒋鼎文就十九路军改编的问题进行谈判,也没有公开声明脱离福建政府和第十九路军,但确实利用自己的关系,把第十九路军内部的密电码交给了特务处。

(李济深)

最终福建事变被镇压,第十九路军大部被收编,重新参加了围剿苏区的战事,而蔡廷锴、蒋光鼐等将领则被迫离队出洋。后来,蔡廷锴从一些途径得知,范汉杰曾经跟特务处勾勾搭搭,蒋军之所以了解第十九路军的一切军事行动,恐与范汉杰反水有关,于是大怒,非常难以原谅这个老部下。而范汉杰因在镇压福建事变中有功,不久调任胡宗南的第一军副军长。

抗日战争期间老范还是比较尽心的,所部被称为“太行屏障”,也就是.《人间正道是沧桑》里面范希亮的部分原型。抗战胜利后先后担任陆军副总司令、胶东兵团司令等职务,作战尚属努力,也深为老蒋所信任。1947年底,陈诚在东北始终撑不下去了,举荐卫立煌接手东北战局,老蒋携范汉杰到沈阳实地调研,在回去的路上问起老范对卫立煌的评价。

(蔡廷锴)

范汉杰有点嘴欠了,回答的中心意思是就远征军的资历来说,卫立煌主东北比较合适,但是抗战期间卫与八路军过从甚密也不可不防,老蒋当即表示,着范汉杰出任东北剿总副总司令,就地监视和制衡卫立煌。老范肠子都悔青了,连续请辞均遭拒绝,只好一万个不情愿地前往东北就职。期间范汉杰利用回南京开会的机会再次请辞,遭到老蒋严厉训斥,1948年8月间硬着头皮回到锦州,两个月后即兵败被俘。

范汉杰被俘后,最初关押在东野后方的佳木斯战俘管理所,全国解放后转押至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本来根据他的表现,1959年第一批特赦时就应该列入名单,但是在征求民主人士意见时,蔡廷锴等将军表示强烈反对,于是范汉杰的名字被勾掉了,这才是霉星高照了。周公了解情况后,后来亲自找到蔡廷锴等人做工作,说明当年第十九路军失败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不能全部责怪范汉杰。

在征得蔡廷锴同意后,周公再要求统战部门把范汉杰在“闽变”中的一些不恰当材料撤掉,1960年11月28日,范汉杰终于在第二批被特赦。

内蒙古鄂尔多斯出过哪些名人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面积8.67万平方公里,是台湾陆地面积的2.5倍。鄂尔多斯市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鄂尔多斯”(蒙古语)汉意为“很多宫殿”,这一名称已成为伊克昭市的代名词。伊克昭市现有许多珍贵的文化遗迹,如成吉思汉陵、“河套人”故地、朱开沟文化遗址、统万城、十二连城、准格尔召、油松王和神奇响沙等。

鄂尔多斯人口大约有194.07万,由东胜区, 康巴什区, 达拉特旗, 准格尔旗, 鄂托克前旗, 鄂托克旗, 杭锦旗, 乌审旗和伊金霍洛旗组成。名人有很多,下面简要介绍几位:

鄂尔多斯草原旅游区

  1. 奇忠义 (1927~2007):著名的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中国共产党的亲密朋友,优秀的少数民族领导干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蒙古自治区六、七届委员会副主席奇忠义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9月1日晚在呼和浩特逝世,享年81岁。奇忠义蒙名奇渥温·孛儿只斤·伊尔德尼博录特,1927年8月28日出生于原伊克昭盟郡王旗,蒙古族,成吉思汗34代嫡孙。1949年3月承袭郡王旗王位并任郡王旗札萨克,成为内蒙古地区最后一位蒙古王公。
  2. 杨文锦:原名登格尔叶其力。蒙古族。1927年生,内蒙古鄂托克旗人。194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西北军区蒙汉支队第三大队参谋。后任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公安处处长,柴达木行政委员会副主任,中共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州委书记,青海省委-部副部长,青海省民委主任,青海省第六、七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3. 吕海英:女,汉族,1971年1月生,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薛家湾镇翠微里小区居民。从1994年开始从事公益事业,吕海英在公益路上献爱不辍。23年来,她参与志愿服务时间累计超过1万小时,先后资助52名贫困家庭的孩子完成学业,关爱16位孤残老人和40名单亲家庭留守儿童,个人捐助资金累计达到60余万元。她把公益从当初的“业余爱好”,融为自己生命中不可割舍的一部分,并以一己之力,让大爱的旗帜飘扬于人心的高地。
  4. 路博德 :西河平州(今内蒙古自治区准格尔旗境内)人。以右北平太守职跟随霍去病抗击匈奴有功,西汉元狩四年(前119年)封为邳离侯。元鼎五年(前112年)秋,武帝拜其为伏波将军,与楼船将军杨仆率几万大军南下,讨伐南越国丞相吕嘉叛乱,于次年冬平定,就其地设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诸郡。元封元年(前110年)又遣军自合浦徐闻渡海,取得海南岛,朝廷在岛上设珠崖、儋耳两郡。从此海南正式列入中国行政管辖范围。
  5. 尚贵荣 :内蒙古鄂尔多斯人。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辽宁大学中文系。同年到内蒙古文联《草原》杂志社工作,历任、室主任、主编,编审。内蒙古作协副主席。1983年开始文学创作。200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文学创作一级。著有散文随笔评论集《流浪的云霓》、《中国当代散文诗人15家》(合著)、《爸爸手记》、《野马西风》、《塞外随笔》、《冰庐文钞》等六部。散文《鄂尔多斯,神奇的土地》、随笔《写女儿,也想起我的童年》、《闲居塞外说羊肉》……
  6. 阿云嘎 : (1947~)蒙古族,内蒙古鄂托克旗人。1968年毕业于内蒙古蒙文专科学校翻译专业。历任《鄂尔多斯报》,伊克昭盟广电局副局长,盟党委副秘书长、秘书长、委员,伊金霍洛旗党委书记,内蒙古文联党组书记、主席。中国文联第六届委员。1976年开始发表作品。1991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著有短篇小说集《阿云嘎、赛音巴雅奇、乌·苏米雅短篇小说选》、《大漠歌》等。
  7. 腾格尔:1960年生于内蒙古鄂托克旗。中国国家一级演员 。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集歌唱、影视和作曲的三栖艺术家 。1989年夺得流行歌曲优秀歌手选拔赛冠军,1986年为歌曲《蒙古人》谱曲并演唱,一举成名 。同年推出第一张个人专辑《你和太阳一同升起》。
  8. 巴音:(巴音额日乐)1963年8月出生于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审旗。1986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表演系本科。1999年结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进修班。国家一级演员 电影导演、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家协会会员、内蒙古电影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电影表演艺术学会会员。  1996年因主演电影《悲情布鲁克》获第16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集体表演奖 。2011年因电影《圣地额济纳》获第28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男配角提名奖 。2015年因电影《诺日吉玛》获第30届中国电影金鸡奖最佳导演提名奖 。

汉朝的李陵,是真投降匈奴还是假投降

诚谢邀请:最后,真正地投降了!

汉武帝出师匈奴,原打算派李陵为自己的妻大哥李广利将军押运辎重、做后勤工作,李陵却主动请缨、愿率步兵五千人直捣黄龙!汉武帝欣赏这种追求胜利,建功立业的精神,终于答应了他的请求。

邀功心切,李陵孤军深入浚稽山,正与匈奴主力骑兵相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双方撕杀了八天,李陵部斩敌上万人,但终因寡不敌众,在矢尽粮绝的情况下不幸被俘。

消息传到汉庭,太史公为李陵开脱辩解:孤军奋战、杀敌英勇、寡不敌众、后继无援、虽败犹荣,“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武帝不为所动,把司马迁下了大狱,后来又处以宫刑。

事后根据公孙敖的报告,说李陵被俘后,活的滋润,正在为匈奴训练作战部队(为匈奴训练部队的是李绪);汉武帝听后勃然大怒,不问青红皂白,下今将李陵满门抄斩。

李陵,作为“飞将军”李广的孙子,在被俘前曾想以死来报答汉室,但部下以“赵破奴假投匈奴后又归汉杀敌建功”的事实来开导他,才隐忍作了俘虏,可以说是假投降;在得知全家被斩杀后,才万念俱灰,此时匈奴单于趁机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李陵,以后作为附马的李陵,在匈奴为官二十多年,再没踏上故土,最终客死他乡。

李陵投降匈奴后为何不愿归汉

李陵,是西汉名将,后为匈奴名将,飞将军李广的长孙。

他擅长骑马射箭,爱护士卒,在军中有着良好的口碑。李陵曾与匈奴交战,最后因寡不敌众兵败投降。

后来,李陵有几次可以归汉的机会,但是他都放弃了。这是为什么呢?

兵败被俘,不能归汉。

公元前99年10月,李陵奉汉武帝之命出征匈奴。11月,他的5000步兵遇到匈奴单于11万骑兵。

李陵带兵浴血奋战8天8夜,50万支箭全部射尽,武器全无,军队陷入绝境。

他回到军营,左思右想,决定把军队解散。解散令一发出,军中一片哗然,各自逃生。

半夜,李陵带十余位壮士向南突围,准备回汉,被凶奴骑兵数千人紧追。眼见已到穷图末路,李陵将手中的剑举向脖颈,准备自杀。

“且慢!”一声顿喝从不远处传来,是且鞮(dī)侯单于。单于知道李陵之祖父“李广难封”的传说,以及李家人始终没能在朝廷中大展身手的魔咒。

他用“振兴家族使命”“死节易,活节难”等语,劝李陵。此刻,李陵的生命意识突然变得很强烈。

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他终于把剑收回,决定先投降,然后再从长计议。

虽然如此,李陵这个受“文死谏,武死战”传统教育的儒家弟子,又怎么能禁受得住道德的谴责,以及良心的拷问?

李陵兵败投降的消息传到大汉以后,汉武帝大怒,当时很多大臣都斥责李陵,只有司马迁为李陵辩解。

可是当时汉武帝正在发怒,于是就迁怒于司马迁,把司马迁处以宫刑。

国仇家恨,不愿归汉。

冷静下来的汉武帝也明白了李陵的委屈与无奈,就赏赐了李陵的残部,同时又派公孙敖带兵深入匈奴去接李陵回朝。

这个公孙敖也是个不靠谱的主儿。他来到目的地以后,却听说有个姓李的汉朝降将正在教单于练兵,准备对付汉朝军队。

他也没问到底是“哪个姓李的”,就返回了汉,把听到的消息告诉汉武帝。

汉武帝听后勃然大怒,对李陵彻底失望。大怒之下,他就把李陵的母亲、兄弟、妻子全部处死。

李陵听到他全家被杀,悲痛欲绝。其实当时替匈奴练兵的不是李陵,而是李绪。这李绪本也是汉朝人,后来投降匈奴,并且地位还在李陵之上。

李陵深恨李绪,因为李绪为匈奴练兵,却让他全家被汉武帝所杀,于是李陵就杀了李绪。虽然这样做稍稍解了恨,可也改变不了他全家被杀的事实。

他想,如果汉武帝当初念他杀敌有功,理解他投降的无奈,保全他的老母亲,能够给他一个回归的理由。

他也可以像古人那样,逼迫敌人签下和平条约,戴罪立功,用另一种方式为汉家奉献光和热。

可是,有一种委屈是,我想付出全部,你却没有给我机会。

悲痛欲绝的李陵现在已有国无家,大汉再无亲人可以牵挂,回汉后只能触景伤情,因此,李陵在心里不得已关上了那扇回汉的大门。

知遇之恩,不忍背离。

当李陵杀了李绪以后,凶奴的正妻因为更看好甘心投降的李绪,对李陵特别仇视,于是扬言要杀死李陵,为李绪报仇。

而单于为了保护李陵,亲自护送他到北方苦寒之地避难,又将自己最喜爱的拓跋公主嫁给李陵。

李陵成了单于的驸马,自然没有人再敢动他。单于还立李陵为右校王,并给足李陵时空,“有大事,乃入议”,任他沉浸在个人的悲痛中,收拾支离破碎的内心。

单于尊重李陵,见他消极抗汉,也尊重他一颗赤子之心,从此不再派兵攻打汉。

单于为了李陵一再破例,一再退步。对于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单于,再想想薄情寡恩的汉武帝,李陵百感交集。他内心的天平彻底倾斜,也彻底断了回汉的念想。

恐再受辱,拒绝回汉。

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李陵旧时好友霍光、上官桀当政。

向李陵递来了橄榄枝:他们派遣李陵的一个旧任前往凶奴,劝李陵回国,为大汉效力,并且也让李陵不用担心回去后的前途和富贵。

打量着穿着胡人衣服的李陵,老友好不辛酸。李陵也感慨万千。好久,李陵抚摸着自己披散的头发,感叹道“吾已胡服矣!”其实李陵内心也有些挣扎。

如今的新君即位,他到底是明君还是昏君?是不是依然如汉武帝一样对自己的过往揪住不放?

自己离开大汉已经二十来年了,如果回汉,对时局一无所知,会不会有人在背后对自己指指点点?这些,都是未知。

而且自己“投降”的经历,会成为一生的“污点”,日后难免再被清算、受辱。思前想后,李陵又一次狠心拒绝回大汉。

几年后的公元前74年,李陵老死在匈奴。

后来,大权在握的两位老友下场都不好:上官桀以谋反罪被处死;霍光权高名重,死后,全家被诛杀。

李陵如果当初回汉,又因为他以前一段“不太光彩”的历史,他的下场一定比老友还惨。可见,李陵当时的担忧并不是多余的。

伴君如伴虎,面对充满变数的政治时局,李陵选择继续留在匈奴,也给自己留下了一条活路。

李陵因为军事力量悬殊,成为阶下囚,本想有朝一日再为大汉效力,没想到,一个讹传,让他家园荒芜、家族灭门,使他失去了对大汉的归属感。

反而是凶奴收留了他25年。这25年里,娇妻稚子,伯乐红颜,给了他那颗破碎的心太多的抚慰。

他心中虽充满国仇家恨的矛盾,他也因此害怕再次回到故园,触景伤情,再次受到来自各方的非议。因此,李陵纠结半生也没有归汉,而是选择在他乡终老。

李陵的人生丰富,经历坎坷,他的一生也饱受争议。若有罪,他已用消极抗汉的实际行动赎罪。

若要罚,他已被迫用亲人的惨死与半生的内心煎熬自罚。是非功过,都归于尘土,任由后人评说。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吉尔吉斯斯坦的祖先竟然是汉朝名将李陵,这究竟是怎么回事

要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先看一下李陵到底是何许人也,不知道大家是否记得,王昌龄写的这样两句诗,“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龙城飞将指的就是飞将军李广,而李陵就李广的长孙。

公元前134年,李陵出生于陇西成纪,现在的甘肃省秦安县,长大后,成为西汉的一员猛将,李陵善骑射、爱士卒,后人给他的评价很高,在评书《杨家将》中,李陵也曾被提及过,老令公杨继业含恨撞死在李陵碑前,可在临死前,他却为自己感到悲哀,没想到竟然和一个叛徒死在一死,李陵竟被杨继业骂为叛徒,这是怎么回事呢?

公元前99年10月,汉武帝任命李广利为大将军,带队征讨匈奴,李广利是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的哥哥,汉武帝鬼迷心窍,放着李陵这样的能人不用,却非要用李广利这样的贰将军,确切地说李广利当时称号是贰师将军,按说李广利也不是无能之辈,只是让他打打大宛,征征西域还行,但让他去打当时还很强大的匈奴,就真是力不从心了,结果当然是屡战屡败,第三次兵败后,李广利投降匈奴,后来在匈奴被杀。

说李广利,是为了引出李陵的故事,公元前99年,李广利去攻打匈奴之时,汉武帝本想让李陵押运粮草,李陵却主动请缨,要到前线杀敌,因为没有战马,汉武帝就让他带着5000步兵去进攻匈奴,李陵的军队到浚稽山时,与匈奴单于的三万骑兵主力遭遇,双方展开大战,李陵沉着应战,杀敌数千人,后来匈奴的右贤王,又带着八万多骑兵来支援单于,李陵带兵且战且退,三万支箭全部射完,杀敌上万,最后被迫投降,他的手下仅有400多人逃了回来。

李陵投降,因为司马迁替他了几句公道话,汉武帝勃然大怒,把司马迁下了大狱(后来还被处了宫刑),武帝冷静下来以后,感觉司马迁说的也很有道理,李陵说不定是迫于形势诈降,于是就派汉将公孙熬去接李陵回来。

公孙熬去了以后,通过道听途说,得知李陵正在为匈奴练兵,准备攻击大汉,回来后,就把这个消息汇报上去了, 汉武帝一怒之下,就杀了李陵全家,后为才知道,为匈奴练兵的,其实是一名叫李绪的降将。李绪在塞外带兵,驻守在奚候城,匈奴攻过来时他就投降了,单于也很器重他,而且坐次还排在李陵前面,李陵恨他为匈奴练兵,给自己全家惹来杀身之祸,于是派人将他刺杀。

当时,单于很看重李陵,对于李绪的死,并没有计较,大阏氏(相当于皇后)要杀李陵,他还把李陵藏了起来,后来还把女儿许配给李陵,并封李陵当了右校王,李陵最初肯定不是真心投降,公元100年,也就李陵投降的前一年,苏武被扣押在匈奴放羊,李陵投降以后,单于让他去劝说苏武,李陵就把自己的真实想法,都和苏武说了,后来在汉朝来攻匈奴时,李陵带着3万匈奴主力,还故意败给了军力远不及匈奴的大汉军队。

李陵被封为右校王后,在匈奴负责管辖坚昆等地区,居住在坚昆的一个少数民族,在当时也被称为坚昆,李陵的后代,后来就融入了坚昆人之中,坚昆人在唐代被称黠戛斯,公元648年,黠戛斯人在其酋长失钵屈阿栈的带领下,自称是汉朝李陵的后裔,来到唐朝的首都长安认祖归宗。

据史料记载,黠戛斯人大多是红头发、兰眼珠,而自称是李陵后裔的那些黠戛斯人,却是黑头发、黑眼珠,明显具有与汉人混血的特征,因此,唐朝最终接受了他们的认亲。

黠戛斯在元代被称为吉尔吉斯,而境外的吉尔吉斯坦国,主体民族正是吉尔吉斯族,经专家考证,中国的柯尔克孜族,和吉尔吉斯坦国的吉尔吉斯人,是同根同源的一个民族,都是黠戛斯人的后代,他们的祖先之一,很可能就是汉朝降将李陵。

投降匈奴的汉将李陵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司马迁是否对他过誉

李陵是军事天才,也是汉代最悲情的人物。

他是名将李广之孙,还在娘胎里时,父亲就去世,自小就是个孤儿。他性格与祖父李广有很多相似之处,善于骑射、为人豪爽,注重义气。

李陵胆气过人,汉武帝曾派他率八百骑兵,出居延泽,深入匈奴境内二千余里,刺探匈奴国内虚实。李陵不负重望,圆满完成任务,被提拔为骑都尉。当时汉军兵源素质不高,战斗力低下,李陵对此现状深感担忧,便前往荆楚,招募一支由武林高手组成的铁血兵团。

他向汉武帝主动请缨,要求这支兵团,师出兰于山,打击匈奴。汉武帝起初并没有同意,因为当时战局不利,军队中的马匹已经全部调拨给了李广利、路博德等军队,没有多余的马匹。李陵竟口出狂言,表示愿以五千步兵,踏平单于王庭。这个牛皮,最终导致李陵人生的悲剧。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九月,李陵率这支由勇士剑客所组成的兵团,从居延泽出发,向匈奴进发。但他没有料到,噩梦开始了。李陵五千步兵遭遇到匈奴八万骑兵的围追堵截,尽管李陵奋勇还击,击毙敌人一万余人,但终究寡不敌众,除少数人生还外,其余皆战死。

李陵在最后一刻,选择投降匈奴。按照他后来的说法,他打算效法曹沫,劫持单于南归。然而,计划改不上变化,雷霆大怒的汉武帝把李陵一家全杀光了,也断了李陵南归的路。

李陵兵败投降,所有朝廷官员,齐声讨伐李陵,只有太史令司马迁为他说了几句辩解的好话。他说:“李陵对母亲孝敬,对朋友有信义,为国事奋不顾身,有国士之风范。他率领不足五千人的步兵,深入匈奴戎马之地,对抗匈奴数万精锐骑兵,使敌人伤亡惨重,救死不暇。匈奴以倾国之兵追击围攻,转战千里,直到矢尽路穷,士兵以空弩对抗白刃,仍然顽强苦斗。李陵得部下的效死,即便是古代名将也未必可以做到如此。”又说道:“李陵之所以不死,可能因为他想找到合适的机会,报效朝廷。”

其实,司马迁所说的是实情。李陵以五千步卒,转战数千里,歼敌过万,名震塞北,虽然兵败而降,投降后并没有做什么对不起朝廷的事情。

可是,这一席话却令汉武帝勃然大怒,下令将司马迁处以腐刑。腐刑是割去男性的生殖器,这不仅是身体的创伤,更是心灵的创伤。司马迁后来说:“太上不辱先,其次不辱身……其次毁肌肤断支体受辱,最下腐刑,极矣。”

司马迁因同情李陵而受到残酷的刑罚,在司马迁写完《史记》时,李陵还在世。事实上,李陵应该比司马迁活得长。因此,《史记》其实并没有对李陵盖棺定论。对李陵伐匈奴,只是流水帐记之:“陵军五千人,兵矢既尽,士死者过半,而所杀伤匈奴亦万余人。且引且战,连斗八日,还未到居延百余里,匈奴遮狭绝道,陵食乏而救兵不到,虏急击招降陵。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匈奴。其兵尽没,余亡散得归汉者四百余人。”从这段文字看,并没有对李陵有过誉之词。

南越国是如何兴起和灭亡的

公元前219年,秦王政在逐一灭掉六国完成统一后,派国尉屠睢和将军赵佗率大军50余万、兵分五路南下攻伐岭南,由于水土不服加之地形复杂,在“百越“之民齐心抵御下,未得尺寸之功,且损兵折将,屠睢因滥杀无辜,遭到当地人的袭杀。征战三年时间,兵败而回。

在屠睢死后两年(前214年),雄才大略的秦始皇再派任嚣、赵佗率大军南征。任嚣、赵佗吸取前两次失败的教训,实施稳扎稳打、分化瓦解的策略,在保障粮道不被断绝的情况下,拉拢对秦朝有好感的部落,攻击负隅顽抗的势力,经过长时间的征战,终于将百越之地的岭南收归大秦版图。

为实施垂直统治,秦朝在岭南设立南海、桂林、象三郡,管辖今天两广及越南北部地区,总面积达数十万平方公里。由于是新征服的土地,所以秦朝便在此地屯驻重兵,并任命任嚣为南海郡尉,赵佗为龙川县令。由于南海郡在三郡中地位重要,而龙川县在南海郡中的地理位置、军事价值更为重要,由此可见,赵佗肩上的担子是沉甸甸的。

赵佗赴任后,在当地采取“和辑百越”的政策,并上书朝廷,请求迁移50万中原百姓到岭南“实边”,来自中原的移民,不但带来了先进文化,而且还带来了农业、手工业丶冶炼技术,使当时相对闭塞、落后的岭南地区社会文化、经济生产有了很大的发展,逐渐走出了刀耕火种的原始时代。

就在任嚣、赵佗大力经营岭南期间,秦王朝在风云而起的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行将就木。

当时的情况,《史记》载: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语曰:“闻陈胜等作乱,豪桀叛秦相立,南海辟远,恐盗兵侵此。吾欲兴兵绝新道,自备侍诸侯变,会疾甚。且番禺负山险阻,南北东西数千里,颇有中国人相辅,此亦一州之主,可为国。。

嚣死,佗即移檄告横浦、阳山、湟谿关曰:“盗兵且至,急绝道聚兵自守!”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

汉初,刘邦鉴于国家百废待兴,出于权宜之谋封赵佗为南越王并亲赐宝印,允其自治。因为北方匈奴之患,一直腾不出手来收复南越。到了吕后称制时期,由于遏制铁器等物品进入南越而实行的经济封锁错误政策,导致赵佗决裂于大汉,派兵攻打临近的汉朝郡县和长沙国,还自称南越武帝俨然和汉朝皇帝并驾齐驱。

文景时期,由于通过给赵佗修祖坟等一系列交好政策,再次成功的安抚了赵佗让其去帝号重归汉朝,之后直到赵佗去世也没有背叛过汉朝,

然而在赵佗的玄孙子赵兴时,出了变故。

赵兴之父赵婴齐原本在当地娶了个女子生下了长子赵建德,后来赵胡不敢去觐见汉武帝就让赵婴齐作为质子到长安当侍卫,赵婴齐在长安又娶了一个中原女子樛氏为妻生下赵兴,于是赵婴齐继承王位后就以樛氏为王后赵兴为太子,赵婴齐死后自然赵兴就继位了,而南越国的亡国之祸也开始了。

赵兴继位后汉朝派出安国少季前去劝说归顺汉朝,而这个安国少季曾是樛氏的旧情人,加上不服南越国水土早就想回中原了,于是母子两人商议归附汉朝跟随安国少季一起回中原,但是遭到了以南越国三朝元老吕嘉等人的反对,所以这母子俩和安国少季打算趁宴会,杀死吕嘉,结果事到临头却因为胆怯放跑了吕嘉。

元鼎五年(前112年),南越发生政变,权相吕嘉杀死“亲汉派”国王赵兴、太后樛氏及汉朝使者安国少季等人,然后拥立赵建德为王,并发兵攻击汉朝军队,由此引发双方间的战争。同年秋天,汉武帝派将军路博德、杨仆等人率兵10万兵分四路讨伐南越,于当年冬天将其攻灭。汉武帝在此设置南海、交趾等九郡,从此两广及越南北部地区再度归于中原王朝统治之下。

结语:南越国,中原赵地真定人赵佗所建。国都番禺(广州),前后历5世,享国93年(前204一前112年)。如今,除越南北部外,南越国故地大部分都在中国境内。秦以前是蛮荒烟瘴、原始落后之地。南越国的出现使华夏文明深深扎根并成为此地的指路明灯

汉武帝是如何把李陵一步步逼上绝路的

国史君(国史通论)认为,李陵被逼得有家不能回,不能怪汉朝对李陵不义,也不能怪李陵对汉朝不忠,只能怪战争太残酷了。

首先,李陵受汉武帝的器重而率步兵五千出征匈奴,结果不幸遇到了匈奴单于的主力,说实话了,李陵在这场持续的以寡敌众的战争中表现得已经很好了,但是他的确投降了啊。两国交战时期向敌国投降,这是卖国求荣啊,汉武帝因损失大将而震怒是可以理解的。并且,在步乐自杀、司马迁受腐刑之后,汉武帝也冷静了下来,他觉得李陵投降很大一个原因就是没有援军。所以汉武帝“遣使劳赐陵余军得脱者”,甚至还“遣因杅将军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也就是汉武帝赏赐了李陵部下的幸存者,还派公孙敖率兵深入匈奴迎接李陵,汉武帝这么做不能说不义吧。

但是公孙敖回来撒了个谎,说李陵给匈奴练兵呢,这才导致汉武帝下令杀了李陵全族。但是也不能说汉武帝错了,毕竟李陵身在万里之外,汉武帝是真诚地、专门派兵过去救他,武帝唯一的、可靠地信息来源就是公孙敖。在得知这个消息之后,汉武帝难道还要善待卖国贼的家人吗,这岂不是鼓励汉朝大将投降?所以,汉武帝没做错。

其次,李陵也没错啊,《汉书》中记载了他与匈奴的可歌可泣的最后一战,他确实是尽力了。历史上对李陵是真降还是假降一直有争议,但是从他劝说苏武投降一事中可以看出,他的内心是不想投降的,但是全族已经被灭了,他真的是无家可归了。汉昭帝即位之后,李陵的故交霍光派人去接李陵并且保证他的富贵,李陵只能大哭,说“吾已胡服矣……丈夫不能再辱”,他不想投降,但是已经没有归路。

最后用李陵告别苏武时的歌谣来结尾吧:

径万里兮度沙幕,为君将兮奋匈奴。路穷绝兮矢刃摧,士众灭兮名已隤,老母已死,虽欲报恩将安归?

李广家族为什么这么悲催,不受皇帝喜欢

皇帝没有不喜欢他家啊。恰恰相反,皇帝很喜欢李家,即使不是爱到骨子里,也是情深款款,天意可见。

不用特意去找黑历史,其实只要稍微不带偏见看《史记》,就能找到真相。李广这辈子,不仅没有遭受不公,反而占尽了便宜。他要是封侯,才是真正的天道不公

上来就作死:

吴楚军时,广为骁骑都尉,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梁王授广将军印

什么意思?吴楚七国之乱,接受梁王刘武的将军印。这是什么意思?皇帝的官不当,你去接受诸侯王的印信?你是想造反吗?

换做别人,这是妥妥的死罪,汉景帝略过不计,只是“还,赏不行”,放过他。

接着是全军覆没:

其後四岁,广以卫尉为将军,出雁门击匈奴。匈奴兵多,破败广军,生得广。

全军覆没,按律当斩,赎为庶人。还是没杀他。紧接着他就无视法令,醉酒夜行,和霸陵尉来了一出。后又公报私仇,杀了霸陵尉。这倒罪不至死,但一般人,官是别想当了。李广没事。

这叫皇帝不喜欢他?

紧接着,又是全军覆没:

元朔六年,广复为後将军,从大将军军出定襄,击匈奴。诸将多中首虏率,以功为侯者,而广军无功。

後二岁,广以郎中令将四千骑出右北平,博望侯张骞将万骑与广俱,异道。行可数百里,匈奴左贤王将四万骑围广……明日,复力战,而博望侯军亦至,匈奴军乃解去。汉军罢,弗能追。是时广军几没。

全军覆没一次,别人那是死定了。李广还是没事。博望侯张骞,汉武帝发小,打通西域的大功臣,李广的救命恩人,因为“失期”,当斩,赎为庶人。但李广全军覆没,却只是不赏,还是没事。

要不是汉武帝比李广小,我都要怀疑他是李广亲爹。只有亲爹才会容忍他这样一次一次的挥霍家当。养几万军队可真不容易,兄弟们,你以为汉武帝不心疼吗?

然后就是李广的最后一次出征:

大将军、骠骑将军大出击匈奴,广数自请行。天子以为老,弗许;良久乃许之,以为前将军。是岁,元狩四年也。

史记的记载是天子“以为老”,就是认为他老了,不同意。要我是汉武帝,就该这么说了:“老将军,你已经多次全军覆没了,你打不过匈奴人,你在家颐养天年好不好?别霍霍我了行不行?”

不过一向杀伐果断的汉武帝竟然拗不过李广的软磨硬泡,还是让他做了前将军。没记错的话,刘备也就被封为左将军?但汉武帝虽碍于面子,让李广领军,私下里也知道他不行,所以拉着卫青说起了悄悄话:

大将军青亦阴受上诫,以为李广老,数奇,毋令当单于

天地良心,有人说卫青故意坑李广让他误期,是嫉妒他。卫青赫赫军功,需要嫉妒他么?

一个皇帝一个大将军如此陪着他玩,怕他又被单于活捉甚至丢了老命,但李广还是自以为是:

广自请曰:“臣部为前将军,今大将军乃徙令臣出东道,且臣结发而与匈奴战,今乃一得当单于,臣原居前,先死单于。”

反复纠缠,说什么也不听。后来竟然如此:

广不谢大将军而起行,意甚愠怒而就部,引兵与右将军食其合军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後大将军。大将军与单于接战,单于遁走,弗能得而还。

面对大司马大将军,全国二号人物,李广完全没把卫青放在眼里。犯上就犯上吧,结果又犯迷糊,迷失道路,导致卫青的合围计划失败。虽然卫青大才,击溃了单于,却让匈奴单于逃走,这口锅还是李广的。如果他及时赶到, 伊雉斜是绝对跑不了的。

一个违令,一个失机,导致战役失败,卫青砍了他一点问题没有。就这样卫青也没怎么着他,李广是自杀的,不好意思了。

要我我也自杀,太丢人了不是?大家如此包容你,还说看你不顺眼,这也太冤了吧。

至于封侯,汉承秦制,封侯是靠人头的。你要也像卫青霍去病一样,“斩首虏数千人”,“逐数百里,不及,得右贤裨王十馀人,众男女万五千馀人,畜数千百万”,谁敢不给你封侯?

再则,李广堂弟李蔡“为列侯,位至三公”,当过丞相;儿子李敢“从骠骑将军击胡左贤王,力战,夺左贤王鼓旗,斩首多,赐爵关内侯,食邑二百户,代广为郎中令”,斩将夺旗,也封侯;李陵他爹,李广早死的儿子李当户,“当户击嫣,嫣走”,敢当着汉武帝的面打汉武帝宠臣韩嫣,李陵年少即身居高位,后被灭族也是因为投降匈奴,也是当时法律如此。

有罪不罚或轻罚,有功则封侯毫不吝啬,这叫皇帝不喜欢李广,不喜欢李家?够可以的了吧?这完全是宠臣才有的待遇好吧?

汉朝和匈奴是不是南北朝

此问题问得很好,要认真回答是很难的,足以完成几万字的论文。简单聊一聊:

1 汉朝

汉朝(公元前202年~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历29帝,享国四百零七年。 

汉朝与在同时期欧洲的罗马帝国并列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文明,最强大的帝国。汉朝极盛时东并朝鲜、南包越南、西逾葱岭、北达戈壁  ,国土面积约达609万平方公里。

华夏族自汉朝以后逐渐被称为汉族,两汉在科技领域亦颇有成就,如蔡伦改进了造纸术,成为中国四大发明之一,张衡发明了地动仪、浑天仪等。

 2 匈奴

匈奴是当时蒙古高原游牧民族,起源于今内蒙古阴山山麓。

秦代,匈奴被蒙恬赶出河套以及河西走廊地区。

秦末汉初,匈奴强大起来,屡次进犯,对西汉政权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并控制西域。

匈奴影响了当时的中国的历史进程,《史记》《汉书》均有记载。

匈奴属于游牧民族,好强斗勇,经济文化科技比较低下。

 3 两者关系

匈奴后为汉武帝所败,退居漠北分裂为五部。

公元前119年,霍去病“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登临翰海(今贝加尔湖)“。

公元前53年,南匈奴首领呼韩邪率众投降西汉。

公元前36年,西汉诛灭北匈奴郅支单于。

在东汉时匈奴再次分裂为南、北匈奴。

公元48年,南匈奴首领醢落尸逐鞮率众投降光武帝刘秀,被安置在河套地区。

而北匈奴还是叛服不定,让东汉下决心摧毁北匈奴。

汉和帝时,即公元89年,窦宪大败北匈奴,并迫其西迁。 南匈奴在五胡十六国时期建立了前赵政权。匈奴与鲜卑的后代铁弗人建立了胡夏政权。

此后,北匈奴向西迁徙,间接改变了欧洲历史格局。

结论: 

汉朝与匈奴之争属于农耕文明与游牧文化之争。

匈奴的历史地位,文化经济贡献构不成南北朝廷。